Workflow
汽车行业内卷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业“反内卷”进行时 | 付款账期为何划定“60天”红线
北京商报· 2025-06-11 21:29
行业竞争与供应链压力 - 国内17家主流车企加入"供应商账期不超60天"承诺竞赛,60天成为政策设定的付款上限[2] - 车企价格战导致供应链压力加剧,四维图新公告显示去年未弥补亏损超9亿元,主因汽车行业价格战导致的毛利挤压[3] -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指出"卷价格"导致压力转移至供应商和经销商,对行业造成伤害[3]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零部件采购价格连年下降10%-15%,上游企业经营恶化可能影响产品质量[3] 价格战对供应商的影响 - 中钢协发文称车企要求汽车板降价超10%,超出钢厂可接受能力,汽车板已基本无毛利[4] - 部分自主品牌车企通过招标采购汽车板,采用"最低价中标"模式,引发钢厂内卷[5] - 车企延长供应商账期缓解资金压力,16家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达182天[6] - 比亚迪付款时间超250天,蔚来汽车接近300天,理想汽车超150天[6] 账期问题与资金链压力 - 车企通过承兑汇票结算,承兑时间长达半年,部分车企自创商业承兑汇票仅限内部流通[6] - 中钢协指出车企依托供应链金融平台延迟付款,将融资压力转嫁给供应商[7] - 供应商面临垫付资金问题,账期问题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产业链[7] 政策与行业规范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日内支付中小企业款项[8] - 东风汽车表示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推动上下游资金高效流转[8] - 合资和外资车企账期普遍为60-90天,大众汽车账期41.18天,现代汽车53.78天,丰田汽车54.84天[8] - 上汽通用平均付款周期为40-60天,成立28年来从未拖欠供应商货款[9] 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认为60天以内付款能缓解供应商资金压力并盘活行业资金周转率[9] - 明确60天以内付款有助于行业回归健康发展轨道,解决实际问题[9]
汽车股,被坑惨了
格隆汇· 2025-06-11 10:23
行业竞争态势 - 中国汽车市场陷入激烈"价格战",行业高层在重庆论坛上公开反对无底线恶性竞争[2][4] - 商务部和工信部已表态将对行业内卷式竞争进行干预,五部门联合部署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缓解价格战压力[2][4] - 恶性价格战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持续走低,传统车企普遍面临销量增长乏力困境[4][14] 汽车股市场表现 - 98只汽车股平均股价下跌0.19%,总市值微增1154亿元至8.96万亿元[6] - 智能化板块表现分化:佑驾创新周涨幅11.3%领涨,小马智行暴跌27.67%垫底[7][9] - 乘用车板块中小米集团(4.22%)、理想汽车(4.16%)涨幅居前,东风集团股份(-20.92%)跌幅最大[15] 重点公司动态 - 佑驾创新与长安汽车达成合作,成为其新能源车型辅助驾驶域控制器供应商[7] - 东风集团澄清战略重组传闻,5月销量同比下滑0.78%,1-5月累计销量下降17.1%[12] - 小马智行虽获深圳西湖集团合作及广州/深圳测试牌照,仍未能扭转股价颓势[9][10] 细分板块数据 - 新能源板块杉杉股份(7.85%)、天齐锂业(7.76%)涨幅显著,宁德时代微跌0.45%[16] - 零部件板块东安动力(3.58%)、立讯精密(3.03%)表现较好,精锻科技(-2.58%)跌幅较大[16] - 商用车板块全线下跌,金龙汽车(-10.48%)、东风股份(-10.76%)领跌[17]
汽车行业内卷有多严重?一线销售聊聊真实情况
车fans· 2025-06-10 08:29
行业现状 - 2025重庆汽车论坛聚焦"反内卷"议题 价格战和无序竞争受关注 [1] - 一线城市汽车销售人员收入普遍下降 降幅最高达40% 新能源从业人员转行现象增多 [3] - 行业整体成交价格同比下降1万元 但优惠力度保持稳定 [3] 长城汽车 - 魏牌蓝山将1万元选装屏幕改为标配 产品质量稳定无减配 故障投诉较少 [4] - 魏牌高山MPV订单火爆 等车周期3周 无库存压力 [4] - 销售提成改为阶梯式 多数销售无法达到最高阶梯 工作压力导致团队氛围压抑 [4] - 客户购车专业性提升 销售需精通竞品参数 电池品牌等细节成为客户关注重点 [4] 比亚迪 - 海洋网车型多次降价 宋plus非智驾版降3万 海豹06降2万 海豹07降3万 [5] - 库存压力大 积压200多台海鸥及旧款车型 销售政策调整滞后 [5] - 竞品对标激烈 每周与王朝网/吉利银河进行政策对比 输方需述职 [5] - 销售人员工资大幅下降 加班时间增加 需频繁更新智驾和服务话术 [6] 吉利汽车 - 促销政策效果有限 如29900元帝豪/59800元银河L6引发客户不满 [8] - 竞品对标比亚迪 消费者对其品牌效应认可度下降 沃尔沃技术成为宣传重点 [8] - 新款帝豪减配明显 包括固定后排头枕等 但故障率未增加 [8] - 库存健康 但销售人员收入下降 考核加重 自愿加班现象普遍 [9] 奇瑞汽车 - 瑞虎8/艾瑞泽8系列销量同比下降30% 价格下调2000-4000元 [11] - 品控问题突出 如瑞虎5X高能版盖板暴晒后易卡住 [12] - 销售人员收入下降33% 加班至晚上9点成为常态 考核压力大 [13] 零跑汽车 - 24款C系列车型最高降价2万元 26款将升级800V平台和电池续航 [15] - 采用订单式生产 库存系数控制在0.5-1 无压库现象 [15] - 销售人员收入结构为店端绩效+厂家奖励 工作强度适中 [15]
【发展之道】汽车行业深度内卷 消费者权益保护应双管齐下
证券时报· 2025-06-10 02:01
行业现状 - 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4.3%,低于下游工业平均水平 [1] - 2024年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达2289.4万辆,同比增长5.5%,但成交价同比下跌1.3万元/辆 [1] - 市场折扣率下滑至17.6%,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价格战导致零售市场损失1956亿元 [1] - 行业处于新能源崛起与传统燃油转型碰撞期,新旧势力激烈交锋 [1] 竞争影响 - 无序价格战导致车企削减技术创新和产品可靠性投入,行业创新动能削弱 [2] - 产品同质化泛滥,部分厂商采用隐蔽降本手段如简化结构设计或选用次等零部件 [2] - 隐性缺陷可能在车辆使用数周或数月后显现,埋下安全隐患 [2] 监管漏洞 - 法规和监管手段落后于技术迭代和商业模式发展,源头管控和执法尺度偏宽 [3] - "零公里二手车"问题因跨部门协调成本高导致欺诈行为屡禁不止 [3] - 车企利用专业壁垒制造信息迷雾,现有监管缺乏识别和约束机制 [3] 消费者困境 - 消费者处于信息弱势,难以判断产品可靠性、核心配置差异等技术细节 [4] - 车企和经销商利用信息不对称,营销侧重可见优势参数和短期价格刺激 [4] - 关键隐患被避重就轻或绝口不提,消费者易蒙受长期权益损失 [4] 解决方案 - 消费者需建立基于长期价值的购车观,考察品牌口碑、真实用户反馈和售后服务网络 [5] - 强化证据意识与依法维权能力,保留购车凭证和维修记录 [5] - 监管需完善法律法规,对隐性减配、模糊误导等行为设定严厉罚则 [6] - 强化源头质量监管,增加不预先通知的检查频次和关键零部件溯源管理 [6] - 建立统一权威的车辆信息公示平台,强制厂商公示核心配置及历史记录 [6]
冲销关口开启,车市发力“年中考”
北京商报· 2025-06-09 22:48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成交表现 - 2025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为期9天,预定成交金额达100.7亿元,成交车辆超4.28万辆,吸引89万人次观展 [2][3] - 车展规模达26万平方米,设有8万平方米互动活动区,汇聚112家整车品牌、1039款车型及50场新车发布会 [3] - 比亚迪设置专馆及3万平方米户外智能化街区,展示仰望U7等全系列产品矩阵,并提供技术体验 [5] 车企新品与技术亮点 - 奥迪Q6L e-tron家族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实现无图L2级驾驶辅助,体现奥迪与华为深度合作 [4] - 奔驰与吉利联合推出smart 1经典焕新款,售价15.49万—19.99万元,丰田铂智7、上汽奥迪A5L等热门车型参展 [4] - 小米汽车携小米YU7亮相,鸿蒙智行首次以“包馆”形式参展,自主品牌与新势力成为焦点 [5][7] 行业价格战与反“内卷”争议 - 中国贸促会汽车分会指出,去年200多款车型降价,今年一季度60多款降价,销量增长但利润恶化 [6] - 中汽协发文批评无序价格战挤压企业利润,影响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危害消费者权益 [6] - 车企高管在论坛上公开对立,吉利杨学良称内卷为“自杀式竞争”,比亚迪李云飞回应“又坏又蠢”论 [8] 市场现状与政策调控 - 今年4月乘用车均价17万元,同比降2.1万元,前4个月行业利润1326亿元,同比下降5.1% [10] - 5月消费者观望情绪浓,仅27.4%经销商对6月市场乐观,35%预计销量下滑5% [11] - 工信部提出整治新能源汽车“内卷”,行业协会呼吁稳定价格以释放消费潜力 [11][12]
车圈“兄弟连”互撕升级,比亚迪还能顶住吗?
行业竞争态势 -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车企陷入公开互撕,火药味浓重[2][4] - 比亚迪发起新一轮价格战,10万级车型下探到7万区间,对吉利、长城形成压力[6] - 2025年1-5月销量对比:比亚迪176.3万辆,吉利117.3万辆,长城45.9万辆,比亚迪销量接近吉利与长城之和[6] 车企矛盾焦点 - 吉利高管杨学良公开指责比亚迪"常压油箱"涉嫌排放不达标,称测试结果与长城举报内容一致[4] - 比亚迪李云飞回应指控但6小时内删除微博,显示矛盾未真正化解[5] - 广汽埃安负责人肖勇支持吉利观点,称杨学良为"车圈嘴替",吉利阵营再获盟友[5] 市场乱象与行业影响 - 价格战催生"零公里二手车"乱象,包括用试驾车、展车充新等行为[6] - 中汽协批评"价格战恐慌",人民日报警告"低价劣质产品损害中国制造声誉"[6] - 行业陷入"以战止战"死循环,良性竞争与恶性内卷并存[7] 技术竞争格局 - 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横扫市场[6] - 吉利采取"同价高配"策略应对,长城则靠"智能化"寻求突破[6] - 行业呼吁将精力从互撕转向技术突破,创造中国汽车的黄金时代[7] 车企历史关系演变 - 比亚迪、吉利、长城曾为"兄弟连",共同在燃油车时代奋斗[6] - 2020年前比亚迪销量不及吉利三分之一,如今成为行业领头羊,关系转变为竞争对手[6] - 王传福强调"不拉踩别人",但在市场压力下难以坚持[7]
观察|“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构建“内卷”失序防护网,出海快慢之道是新命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17:10
行业现状与内卷问题 - 行业普遍关注"内卷"现象 部分车企承诺抵制"内卷" 如长安汽车保证产品安全质量服务 广汽集团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1] - 行业自律机制薄弱 此前签署的《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效果有限 行业易陷入"失序"状态 [2] - 部分观点认为"内卷"是优胜劣汰途径 小鹏汽车预测2025-2027年将进入淘汰赛阶段 长安汽车指出中国有约70个乘用车品牌 [2] - 业内对短期内结束"内卷"缺乏信心 长安汽车董事长预计需1-2年回归理性竞争 [2] - 吉利汽车建议法律介入治理行业乱象 并表态不再新建汽车工厂 [3] 车企应对策略 - 比亚迪采取高端化和国际化路线避免"内卷"式竞争 [4] - 部分车企通过出海寻求新增长点 但面临本地化生产和创造本地价值等挑战 [4] - 中国车企需向丰田等国际车企学习 构建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提升本地化能力 [5] 出海机遇与挑战 - 中国2023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 [4] - 欧盟市场面临关税壁垒 需通过本地化生产化解 [4] - 泰国市场存在品牌信任度不足 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 [5] - 比亚迪建议设置出海门槛 避免实力不足车企影响整体品牌形象 [5] - 欧洲市场对产品质量和可靠性要求极高 事故可能导致品牌退出 [6] 品牌建设与长期发展 - 海外品牌建设需要时间 如上汽名爵在英国的成功部分得益于历史品牌认知 [6] - 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强调汽车工业是长期马拉松 需要持续耐力 [6] - 多位与会嘉宾强调"耐心"是出海成功的关键因素 [6]
吉利表示不再建设新的汽车工厂 汽车“内卷”时代要终结?
环球网· 2025-06-08 11:13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当前世界汽车工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吉利控股决定不再新建或扩大汽车生产工厂产能,将利用全球过剩产能进行资源重组和合作[1] - 中国汽车工业主要市场在国内,出口占比较低,部分企业竞争方式被批评为"令人难以启齿"[1] - 汽车行业近期出现"内卷式"竞争,表现为无序价格战,多家车企跟进大幅降价行为[3] 政策监管动态 - 商务部将加强汽车消费市场跟踪研究和政策引导,推动破除流通消费堵点卡点,配合相关部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3] - 工信部支持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倡议,加大"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强产品一致性抽查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3] - 工信部指出无序价格战是"内卷式"竞争典型表现,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损害消费者权益,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降低成本[3] 行业影响与趋势 - 无序价格战将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影响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阻碍行业健康发展并危害消费者权益[3] - 行业倡导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降低成本提升品质,而非价格竞争[3] - 吉利提出以务实合作与资源重组方式提升同行过剩产能利用率,以友善姿态参与全球竞争[1]
突然宣布:不再建厂
中国基金报· 2025-06-08 00:14
吉利汽车战略调整 -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宣布公司不再建设新的汽车生产工厂或扩大现有工厂产能 因全球汽车工业存在严重产能过剩 [3] - 吉利计划通过全球产能合作与资源重组 利用成熟质量保证体系和熟练技术工人 提高行业过剩产能利用率 [3] - 李书福以马拉松比喻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指出当前主要赛场在国内 出口占比极低 并批评部分企业不当竞争方式 [3] 政府监管政策动向 - 商务部表示汽车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 将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研究破除流通消费堵点 加强整治内卷式竞争 [5]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大内卷式竞争整治力度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加强产品抽查 配合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6] - 主管部门指出无序价格战是内卷典型表现 影响产品质量与服务 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升品质 [6] 行业竞争现状 - 中汽协披露某车企5月23日发起大幅降价引发连锁反应 新一轮价格战加剧恶性竞争 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6] - 行业价格战被认为将影响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 阻碍健康发展并危害消费者权益 存在安全隐患 [6]
中国贸促会汽车分会会长王侠:针对行业乱象车企应坚守三条底线
证券日报网· 2025-06-06 11:57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汽车行业价格战持续加剧,行业利润已下探至4%以下的极低水平[1] - 无底线价格战可能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对企业和消费者均不利[1] - 技术竞赛活跃但需以安全为前提,涉及固态电池、AI上车、智驾平权等新技术[1] 企业应对策略 - 坚持质量与安全标准不动摇,守住法律法规底线[1] - 坚持诚信经营和契约精神,维护产业链合作关系[1] - 坚持长期主义,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构筑价值高地,拒绝低于成本价销售[1] 产业格局重塑 - 兼并重组是内卷的必然结果,也是治理内卷的重要手段[2] - 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市场容量停滞、利润下降、集中度提升等现象[2] - 大汽车集团内部整合已开始,有助于资源整合和竞争力提升[2] 重组可能方式 - 大汽车集团通过内部整合强化主业[2] - 强势燃油车企整合新能源车企[2] - 优势新能源车企整合弱势新能源车企[2] - 优势国际车企整合本土弱势新能源车企[2] 政策建议 - 政府需强化整车企业退市机制[2] - 鼓励市场环境治理和消费服务体系建设[2] - 为车企整合提供引导和政策支持[2] - 制订公开公平的并购重组规则,维护市场秩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