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研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自研芯片加速铺开 苹果再上新
北京商报· 2025-10-16 22:33
产品发布与配置 - 公司于10月15日悄然在线发布一系列搭载M5芯片的新产品,包括MacBook Pro、iPad Pro及Vision Pro [1] - 新款14英寸MacBook Pro起售价12999元,16英寸版本起售价19999元,于10月17日开启预购,10月22日正式发售 [1][3] - 新款Vision Pro起售价29999元,新款iPad Pro起售价8999元 [4] M5芯片性能提升 - M5芯片基于第三代3纳米工艺开发,其GPU的AI峰值计算性能是M4的4倍以上,总体图形性能比M4提升最多45% [3] - M5芯片的多线程性能比M4提速最多15%,采用下一代10核GPU,每个内核均配备神经加速器 [3] - 搭载M5芯片的Vision Pro在micro-OLED显示屏上渲染的像素数增加10%,AI驱动的系统体验运行速度提高50% [4] - 搭载M5芯片的新款iPad Pro AI性能相比搭载M4芯片的iPad Pro提升最高3.5倍,3D渲染速度相比前代提升最高1.5倍 [4] - 与搭载M1芯片的iPad Pro相比,新款iPad Pro的大语言模型提示词处理速度最高提升5.6倍 [4] 自研芯片战略推进 - 公司继续铺开自研基带芯片C1X和无线通信芯片N1的使用 [1][5] - 新款iPad Pro搭载了自研5G基带芯片C1X,相比搭载M4芯片的iPad Pro,蜂窝数据传输速度最高提升50% [5] - 新款iPad Pro搭载了自研无线通信芯片N1,该芯片支持WiFi 7、蓝牙6及Thread协议 [5][6] - 在iPhone产品线中,iPhone 16e首发自研5G基带芯片C1,iPhone Air已使用自研的N1和C1X芯片 [5][6] 中国市场动态 - 公司CEO蒂姆·库克于新品发布前夕访华,期间会见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表示将继续加大在华投资,提高对华合作层次和水平 [7][8] - 今年第三季度,公司大中华区营收为153.69亿美元,同比增长4% [8] - 第三季度公司在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0.6%,达到1080万台,占据15.8%的市场份额 [8] - 库克访华期间,中国三大运营商集体推出eSIM服务,该服务被视为iPhone 17 Air在中国上市的关键环节 [8] - iPhone 17 Air首次在中国市场彻底取消实体SIM卡槽,eSIM-only方案可减少主板开孔、简化防水结构 [9]
何小鹏:IRON全新一代机器人将引入VLT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17:48
物理AI时代的行业范式转变 - 在物理AI时代,大模型是全新的操作系统 [2] - 数据首次成为核心,是硬件、操作系统和可移动性的全新能源 [2] - 数字世界的操作系统、数据与物理世界的运动能力结合,形成物理AI [2] 价值创造要素的演变 - 过去三十年,操作系统、算力(芯片)和本体三类企业较为强大 [2] - 新一代AI模型公司出现变化:操作系统、算力和数据都形成了价值 [2] - 在物理AI中,从操作系统到算力,再到动力、数据都将产生最大价值变化 [2] 公司战略:自研与能力构建 - 公司认为只有自研芯片才能更好地发挥模型能力 [2] - 在新制造与数字世界耦合中,全域自研是核心能力选择,因分工无法获得最大价值 [3] - 公司正在构建由超过5个操作系统组合而成的VLT+VLA+VLM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 [4] 公司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 - 公司正在测试全新一代VLA自动驾驶大模型 [3] - 上个月发布的新一代机器人将引入全新的AI系统——VLT(视觉-语言-任务/思考)系统 [3] - 未来5到10年,城市将有无人驾驶汽车,城际将有飞行器,小区工厂将有机器人 [4]
自主可控系列:电子测量仪器
2025-10-14 22:44
行业与公司 * 电子测量仪器行业[1] * 涉及公司包括普源精电、鼎阳科技、昆仑万维、思仪科技、优利德、昆腾盛为、思灵杰等国内厂商[4][15] 以及Keysight Technologies、泰克、安捷伦、罗德与施瓦茨等海外龙头[4] 行业特点与市场格局 * 行业为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综合软件、物理、数学、通信、半导体等知识[3] * 下游应用广泛,客户群体分散,几乎所有涉及电信号和电磁信号的行业都需要使用[1][3] * 全球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美国Keysight Technologies占据近30%市场份额[1][4] * 全球电子测量仪器市场规模约170亿美元,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占比约20%[1][3] * 全球市场年增长3%-5%,中国市场预计增长5%-8%[1][3] 国产化现状与竞争差距 * 国内电子测量仪器国产化率低,约在5%左右,高端市场份额不足2%[1][2] * 国内领先企业年收入约1.5亿美元,其他企业不足1亿美元,而海外厂商收入规模达15亿至40多亿美元,差距显著[1][6][7] * 国内厂商整体上对海外供应商依赖度高[2] 发展驱动因素与前景 * 中国信息产业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转型,创新驱动和工程师红利将推动实验室建设需求增加[1][5] * 政策支持、收并购活动增加以及国产替代进程加快为行业提供发展潜力[5][8] * 行业具有长坡厚雪的特点,高端产品和技术壁垒是关键因素[8] * 国内公司目前市值未超过100亿,但未来成长为四五百亿市值公司的概率很大[14] 技术核心与产品应用 * 自研芯片对提升产品竞争力至关重要,是进入最高端市场的必要条件,但当前阶段与外部供应商合作也能实现产品发布[1][9] * 电子测量仪器在研发设计环节中扮演"工程师的眼睛"的角色,用于产品的预言和开发调试[2] * 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移动通信、军工、卫星、消费电子、半导体、教育、汽车和新能源等[1][10] * 高端产品更多用于研发,性价比高的产品更多用于生产测试[1][10] * 科学仪器可用于量子计算(如任意波形发生器和微波源)和半导体测试设备(如SMU源表)等前沿领域[11] 主要公司近期业绩 * 普源精电:2025年上半年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16% 其中大于2G带宽示波器销售额同比提升40%[12] * 鼎阳科技:2025年上半年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24.6% 客单价3万元以上产品同比增长51%,5万元以上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0%[12] * 昆仑万维:2025年上半年收入1亿元,同比增长26.7% 下游卫星相关业务增长超过50%[12] 其他值得关注的公司 * 思仪:作为电测量龙头,目前尚未上市[15] * 孙英杰:收购军工电子公司科凯电子,模块化业务与军工业务互补[15] * 优利德:主营优质电表,不断进入电测领域并推出多款示波器[15]
恒科指午后跌幅扩大逾4% 阿里巴巴-W跌超4% 腾讯跌超3%
智通财经· 2025-10-14 15:08
市场表现 - 港股午后显著跳水,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扩大逾4% [1] - 成分股中华虹半导体跌14.84%至75.2港元,金山软件跌7.44%至33.84港元,阿里巴巴-W跌4.61%至155港元,腾讯跌3.05%至619.5港元 [1] 市场扰动因素 - 近期贸易风波持续扰动市场,商务部公布对5家美国相关子公司采取反制措施的决定,自2025年10月14日起施行 [1] - 10月中美贸易摩擦对市场构成扰动 [1] 行业观点与展望 - 国产模型与芯片的进步被视为应对贸易摩擦的底气 [1] - 机构坚定看好港股互联网AI云和自研芯片价值重估 [1] - 即时零售的激烈竞争在3季度预计达到高峰,后续竞争缓和幅度将对港股互联网的盈利预期产生较大影响 [1]
小米15周年,豪赌与耐心
36氪· 2025-09-29 12:22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创始人以"改变"为主题进行年度演讲 体现公司从互联网公司向硬科技公司的转型 [1] - 公司推动高端化战略 目标获得高端用户和女性用户认可 [3] - 公司明确对标苹果、保时捷、特斯拉等各领域全球第一的企业 以对标第一作为学习赶超的路径 [3] 新产品发布与性能对比 - 秋季发布会推出17系列手机、汽车定制化服务及多款智能家居新品 产品价格明显上涨 [3] - 小米17标准版按iPhone17 Pro规划 性能接近iPhone17 Pro [3] - 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 采用第三代3nm工艺制程 长时间运行温度低于iPhone17 [4] - Geekbench 6.5.0测试显示:单核性能iPhone17以3638分领先小米17的2988分 多核性能小米17以9402分略高于iPhone17的9302分 [4] - 配备11.46GB内存(iPhone17)对比14.66GB内存(小米17) [7] - 与卢米蓝联合开发红色发光主材 宣称发光效率高于最好进口材料 [7] - 搭载徕卡Summilux系统 使用光影猎人950/L传感器和LOFIC高动态技术 主打逆光拍照功能 [7] - 配备7000mAh自研金沙江高密度电池 容量为iPhone17 3692mAh的近两倍 续航达22.1小时 比iPhone17多11.5小时 [9] - 创新背屏设计支持时钟、动态通知及自拍功能 契合社交媒体后置自拍潮流 [9] 芯片研发战略 - 造芯之路已走过十年 2017年推出首款自研SoC澎湃S1 销量不足百万台难以摊薄研发成本 [11] - 2018年暂停芯片项目 反思认为中低端市场无机会 需冲击高端突围 [11] - 下一代芯片规划中 不维持每年更新节奏 玄戒01目标出货量100万台 [11] - 单代芯片需达到1000万台出货量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预计需要十年耐心实现SoC收支平衡 [11][12] - 保持与高通、联发科15年合作关系 并行推进合作与自研芯片测试双路线 [12] - 自研手机SoC需坚持十年且至少投入五百亿 [12] 产品定价与市场定位 - 路由器定价1699元 音箱定价1999元 汽车定制化服务10万元起步 在YU7 Max与SU7 Ultra高端车型试点 [3] - 公司从极客品牌起步 快速成长为大众品牌 [3]
一块屏幕,正成为小米与苹果创新竞争的逆转节点
新浪科技· 2025-09-28 16:44
行业交互范式演变 - 2007年初代iPhone的电容屏定义了现代智能手机的“多点触控”交互范式,取代了功能机时代的物理键盘 [2] - 2016年小米MIX首次提出“全面屏”概念,引发行业跟进,使高屏占比成为行业标配 [2] - 小米17系列开创性背屏设计有望开启智能手机全新的交互范式,带来应用交互、影像、游戏新玩法 [1][2] 小米17系列产品创新 - 小米17 Pro系列采用妙享背屏设计,可高效展示多个应用信息如登机信息、打车距离、外卖状态,提升交互效率并降低耗电 [4] - 背屏支持使用主摄进行超高画质自拍、超广角拍合影、长焦拍细节,并搭配专属保护壳可在背屏玩复古游戏 [4] - 小米17全系开售5分钟刷新2025年国产手机全价位段新机系列首销全天销量及销额纪录 [4] - 屏幕采用全新M10发光体系,国产红色发光材料发光效率首次实现国际领先;Pro Max机型的超级像素技术在清晰度比肩2K的同时大幅降低功耗 [10] - 影像系统搭载国产LOFIC第三代高动态技术,实现16EV超高动态范围,并配备徕卡Summilux影像系统 [10] - 电池采用新一代小米金沙江电池,实现16%超高含硅量、894Wh/L能量密度,最高容量达7500mAh,Pro系列Dou续航首次突破2天 [10]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iPhone创新放缓成为行业共识,以小米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已成为创新主力 [6] - 自2023年起中国超越其他市场成为全球最大折叠屏手机市场,而iPhone折叠屏产品仍在传闻中 [6] - 小米14系列用户中苹果转机用户占比14%,小米15系列该比例升至16% [11] - 小米17系列产品组合变阵,推出小米17、Pro、Pro Max全维对标iPhone 17系列,显示出强大产品自信 [8] 公司研发投入与技术成果 - 小米过去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1020亿元,未来五年预计再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 [12][14] - 2023年小米发布自研3nm旗舰手机芯片玄戒O1,填补中国大陆先进制程芯片设计空白 [14] - 大家电业务全品类走向高端化,推出上出风空调、多区洗洗衣机、高端冰箱、大尺寸电视等创新产品 [14] - 汽车业务首款车小米SU7投入3400名工程师,研发投入超100亿元,其Ultra原型车进入纽北圈速总榜全球第三,量产车成为纽北史上最速量产电动车 [14] - 截至今年8月,小米SU7销量连续9个月超越特斯拉Model 3;小米YU7开售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超过特斯拉Model Y半年销量 [15]
小米求变
虎嗅APP· 2025-09-26 22:56
小米旗舰手机战略转型 - 小米17系列引入背屏设计 突破传统水桶机思路 面向年轻时尚及女性用户群体拓展市场 [13][15] - 背屏支持息屏常亮技术 提供AI个性化壁纸及后置摄像头取景功能 较2017年魅族Pro7的背屏交互逻辑显著优化 [15][17] - 小米17 Pro在保留潜望式长焦镜头和提升电池容量基础上集成背屏 维持产品功能平衡 [19] 高端市场表现与挑战 - 2024年Q2小米在4000-5000元价位段国内市场份额达24.7% 较2021年11.4%实现116%增长 [11] - 旗舰系列未带动手机整体ASP提升 2024年上半年ASP同比出现小幅下滑 [12] - 小屏旗舰战略用户挖掘渐尽 需通过产品创新延长换机周期并吸引新用户 [12] 自研芯片技术突破 - 玄戒O1芯片能效表现超预期 性能核能效逼近骁龙8Gen5 能效核表现优于后者 [22][23] - 芯片研发提升产业链话语权 小米获得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首发权 [24] - 公司计划投入至少500亿资金并耗时10年推进手机SoC自研 [22] 产品战略调整背景 - 雷军2019年提出对标iPhone战略 通过小米13/14/15三代机型确立小屏旗舰定位 [8][9][11] - 造芯与造车战略调整反映公司重大转型 手机业务进入主动变革阶段 [4][5]
雷军:砸500亿自研芯片!
国芯网· 2025-09-26 22:24
小米自研芯片战略 - 公司宣布自研手机SoC芯片 至少坚持10年且投入500亿人民币 必须从最高端产品切入[2] - 公司造芯始于2014年松果电子 2017年发布首款自研手机SoC澎湃S1 搭载该芯片的小米5C手机销售60余万台[4][5] - 2018年公司停止SoC芯片研发 保留外围芯片业务 复盘得出反直觉结论:自研手机SoC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4][5] 历史经验与战略调整 - 首次造芯失败原因包括:起步方向错误(未从高端切入) 子公司管理模式导致与手机团队协同困难[5] - 2020年十周年之际重新规划发展道路 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 2021年顶着上百亿投入压力重启芯片研发[6] - 2023年同行解散芯片业务时公司坚持推进 2024年5月玄戒O1芯片首次回片成功 系统点亮且全模块调通[4][6] 行业生态活动 - 2025年10月15-17日深圳将举办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 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 参展企业超600家[7] - 活动预计吸引专业观众超6万人次 举办20余场峰会论坛 聚焦半导体产业生态发展[7]
五年砸千亿,小米终于把「组装厂」的标签撕了?
搜狐财经· 2025-09-26 20:43
公司战略转型与高端化 - 公司从互联网思维驱动的模式转向硬核科技公司,面临外界对其"组装厂"和"没技术"的质疑 [2][3] - 2021年公司经历至暗时刻,市值缩水至约5000亿,同年做出重启造芯和押上声誉造车两个关键决定 [3] - 公司明确高端化战略目标:手机全面对标苹果,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 [11] - 高端化战略五周年之际,产品记忆点从基础用料转变为自研芯片、大容量电池和徕卡影像等 [12] - 公司实现从"卖硬件"到"卖体验"的商业逻辑变革,通过"人车家全生态"支撑高端化品牌故事 [14] 产品力与技术创新 - 小米17系列提早一个月发布,主板面积比上一代缩小37%,容纳超4500个元器件 [8] - 小米17 Pro配备背屏,具备显示、自拍、控制汽车及游戏等功能,需要高度定制的供应链支持 [8] - 小米17正面屏幕五年投入1亿元研发,首发新型红色发光主材,户外峰值亮度达3500尼特,比苹果iPhone17亮17% [9] - 小米17电池含硅量达16%,电量提升至7000毫安,实现两天一充;潜望式长焦体积缩小54% [9] - 公司自研的"玄戒O1"芯片发布,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能自主研发设计3nm旗舰SoC的企业 [16] - 澎湃OS迭代后可与苹果设备无线畅联,在保持高兼容性的同时提供更多可玩性 [10] 市场表现与行业地位 -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手机全球市场份额为14.7%,连续20个季度排名全球前三 [9] - 小米SU7销量连续9个月超过特斯拉Model 3,近半年位列20万以上轿车市场第一 [13] - 小米YU7开售18小时锁单突破24万台,超过特斯拉Model Y半年销量 [13] - 小米SU7以88.91%的一年保值率排名纯电车型第一,部分用户锁单等待时间达38周 [14] - 公司凭借超大体量带动产业链敏捷迭代,实现了苹果未能做到的大背屏等创新 [9] 研发投入与核心能力构建 - 过去5年公司在研发上投入约1020亿元,未来5年计划再投入2000亿元 [18]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从五年前的一万出头翻倍至超过两万人 [18] - 公司研发金额从2020年不到百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300亿元 [18] -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引入超过700个机器人,实现车身车间关键工艺100%自动化 [18] - 公司通过开放合作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产品性能的同时积累自身科技实力 [17] 供应链关系与产业链话语权 - 公司早期曾因供应链问题(如三星断供AMOLED屏幕)受制于人 [8] - 当前公司与供应商构建了和谐的共生关系,并凭借创新反哺供应链 [8][9] - 国产供应链的进步改变了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例如三星电子会长专程到访小米汽车工厂 [9]
雷军:和苹果竞争,是个漫长痛苦的过程
36氪· 2025-09-26 16:55
小米造芯历程 - 小米于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启动自研芯片 2017年发布首款芯片澎湃S1搭载中端机销量达60万台[3][23] - 2018年中断手机SoC研发因两个反直觉判断:应从高端而非中低端切入 且芯片团队不应与手机团队剥离[3][25] - 2021年初重启芯片研发 2024年成功研发出3nm制程玄戒O1芯片 投片费超2000万美元[28][33][34] 战略转型与投入 - 2020年公司营收破2000亿但面临增长焦虑 启动半年50次复盘会确定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12][14][15] - 计划5年投入1000亿研发资金 2019年研发投入仅75亿[15] - 同时推进造车和芯片两大项目 各需投入500-600亿 2022年因国际政治影响营收骤降15%[30][31] 团队架构调整 - 五年间重塑高管团队 保留两位联合创始人 引进卢伟冰等外部高管 提拔朱丹等早期员工[17][19] - 工号54的工程师朱丹负责组建芯片团队并带队攻克玄戒O1[20][36] 竞争策略 - 手机市场份额六家厂商各占15%左右 中国市场被雷军称为"最离谱的市场"[8] - 放弃速胜策略 目标五年内年增1%份额至20%[9] - 对标苹果策略从参数转向体验 将小米16更名为小米17以体现竞争决心[5] 技术突破与里程碑 - 玄戒O1于2024年5月22日回片 一次流片成功 采用3nm工艺[33][34][35] - 芯片业务命名从"松果"改为"玄戒" 象征庄重承诺[37] - 公司成为横跨手机、汽车、家电三大领域及中国大陆首家发布3nm芯片的科技企业[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