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马太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基金发行头部效应愈加明显 多家中小公募“颗粒无收”
证券时报· 2025-11-03 02:05
今年以来,公募新发基金市场呈现出整体回暖的态势,新成立基金数量已突破千只大关。然而,在这繁 荣的景象背后,基金发行市场的头部效应愈发明显,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正在不断加剧,不少中小基 金公司面临着仅发行少量基金甚至一基未发的困境。 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为统计标准,截至2025年11月2日,头部基金公司在今年的发行大战中展现出 强大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其中,华夏基金一马当先,年内已成立新基金高达86只,发行规模约428.79亿 元,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位居行业前列。富国基金和鹏华基金紧随其后,新发基金数量分别为66只 和63只。 根据晨星Direct数据,截至10月30日,2025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中,接近50%的基金为指数基金,16% 为偏股混合基金,12%为指数增强基金。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代景霞分析,今年基金 公司发力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指数基金(包括股票指数基金和债券指数基金)、指数增强以及一些有特色 的主题基金,如科技、创新药、高端制造等。 在发行规模上,南方基金表现亮眼,虽然发行数量(53只)并非最多,但其募集资金总额突破了500亿 元大关,达到508.48亿元,凸显了其强大的资金吸纳 ...
三季报显示白酒行业仍整体承压
证券日报· 2025-11-03 00:43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A股20家白酒上市公司总营收3177.79亿元,同比下降5.90% [1] - 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1225.71亿元,同比下降6.93% [1] -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877.06亿元,同比下降20.85% [1] - 2025年第三季度行业整体营收779.76亿元,同比下降18.47%,净利润280.11亿元,同比下降22.22% [1] - 2025年1月至9月白酒累计产量265.5万千升,同比下降9.9% [5] 行业竞争格局与分化 -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头部企业强者恒强,中小酒企普遍面临增长压力 [2] - 贵州茅台前三季度营收1284.54亿元,占20家白酒上市公司总收入的40.42% [4] - 贵州茅台前三季度净利润占比高达52.73% [4] - 五粮液、山西汾酒、泸州老窖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609.45亿元、329.24亿元、231.27亿元 [2] - 洋河股份与古井贡酒营收分别为180.90亿元和164.25亿元,而天佑德酒、酒鬼酒等企业营收不足10亿元 [2] 库存与价格压力 - 20家白酒上市公司前三季度存货总额1706.86亿元,同比增长11.32% [3] - 贵州茅台、洋河股份、五粮液、泸州老窖和山西汾酒的存货规模均超百亿元 [3] - 高端酒批价持续回落,中低端酒为清理库存陷入价格战,多品牌出现价格“倒挂” [5] - 2025年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期间,白酒行业整体需求同比下降20%至30%,库存增加10%至20%,批价全面下行 [6] 头部企业表现与策略 - 第三季度20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仅有贵州茅台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微增,营收390.64亿元(增长0.56%),净利润192.24亿元(增长0.48%) [3] - 头部酒企正通过优化渠道库存、加强价格管控,并积极推出低度新品以顺应年轻化趋势 [6] - 具备强大品牌力和全国化布局的头部酒企,更能通过产品结构优化与市场份额扩张来抵御周期波动 [4] 行业周期与后市展望 - 白酒行业已处于明确“去库存”阶段,行业步入深度调整阶段 [1][5] - 行业正处于过去三十年以来第三轮大周期的筑底阶段,本轮行业基本面底有望出现在2025年三季度 [7] - 预计行业景气度最为承压的时期已经过去,价盘将逐步企稳,头部名酒单品批价再下行空间有限 [7] - 预计最早2026年一季度有望看到动销拐点 [7]
白酒业新观察:“马太效应”愈发显著
上海证券报· 2025-11-01 20:57
行业整体表现 - 白酒行业面临共同挑战,包括消费疲软、渠道库存高企、批价持续回落 [1] - 近八成上市酒企净利润同比下滑,平均跌幅超过30% [8] - 行业“马太效应”显著,仅两家公司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正增长 [8] 头部酒企业绩 - 贵州茅台前三季度营收1309.04亿元,同比增长6.32%,净利润646.26亿元,同比增长6.25% [2][9] - 贵州茅台第三季度增速显著放缓,单季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降至1%以下 [5] - 山西汾酒前三季度营收329.24亿元,同比增长5.00%,净利润114.05亿元,同比增长0.48% [2][10] - 五粮液前三季度营收609.45亿元,同比下降10.26%,净利润215.11亿元,同比下降13.72% [2] - 五粮液第三季度营收81.74亿元,同比下降52.66%,净利润20.19亿元,同比下降65.62% [6] 次高端及区域酒企深度下滑 - 洋河股份前三季度营收180.9亿元,同比下降34.26%,净利润39.75亿元,同比下降53.66% [2][11] - 古井贡酒前三季度营收164.20亿元,同比下降13.90%,净利润39.60亿元,同比下降16.60% [2][11] - 泸州老窖前三季度营收231.27亿元,同比下降4.84%,净利润107.62亿元,同比下降7.17% [2][12] 第三季度业绩加速下滑 - 多家区域酒企第三季度业绩出现加速下滑态势,部分酒企出现亏损 [3] - 口子窖第三季度营收6.43亿元,同比下降46.23%,净利润同比下跌92.6% [4] - 迎驾贡酒第三季度营收13.56亿元,同比下降20.76%,净利润3.81亿元,同比下降39.01% [4] 盈利能力严重承压 - 酒鬼酒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981万元,同比下滑117.36% [12] - 水井坊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71.02% [12] - 舍得酒业、老白干酒、伊力特前三季度净利润降幅均超过28% [2][12] 行业分化格局与展望 - 贵州茅台前三季度营收占20家白酒上市公司总收入的近四成,净利润占比超过五成 [12] - 预计2025中秋国庆白酒行业整体需求同比下降20%—30%,库存增加10%—20% [13] - 行业正经历深刻供给侧调整,头部企业通过品牌力和全国化布局抵御波动 [13]
业绩 ETF“霸屏”榜单前十 公募三季度盈利2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10-29 03:43
在权益资产走强的支撑下,三季度公募基金合计盈利超2万亿元,而二季度这一数字为3850.98亿元。与 此同时,被动投资大放异彩,规模较大的ETF宽基产品全面占据公募基金产品盈利榜单前列。 权益类基金继续领先 三季度各类型基金利润均为正。天相投顾数据显示,三季度公募基金合计盈利2.08万亿元,其中混合型 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合计盈利超1.8万亿元。 固收类产品三季度盈利333.59亿元,相较二季度盈利1029.64亿元有所减少,货币型基金的盈利也较二季 度略有减少,为444.49亿元。 三季度QDII基金和商品型基金分别盈利1088.21亿元和344.38亿元,较二季度的429.17亿元和65.45亿元 均有大幅提升。此外,FOF盈利146.14亿元,与二季度的23.22亿元相比亦有明显提升。 资金青睐宽基ETF 同源数据显示,三季度盈利排名前10的基金产品全部为宽基ETF,分别为对标沪深300、创业板、科创 50、中证500等指数的"大块头"ETF产品。 具体来看,华泰柏瑞沪深300 ETF排名第一,盈利达694.15亿元,也是唯一一只盈利近700亿元的产品。 易方达沪深300 ETF发起式排名其后,盈利达495. ...
新规抬高门槛 两家中小银行退出基金托管
中国经营报· 2025-10-27 19:36
行业准入门槛变化 - 证券基金托管资格申请机构数量由3家减少至2家,广州银行及成都农商行相继撤回申请 [1] - 基金托管新规大幅提高准入门槛,对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净资产要求分别不低于300亿元和500亿元,且近三年监管评级需达到2级或A类以上 [2] - 新规增加实质性展业要求,如“权益类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居于行业前列”,进一步增加中小机构达标难度 [2] 市场竞争格局现状 - 2025年上半年,招商银行托管新成立产品79只,合计规模696.42亿元,在成立规模和数量上均位列第一 [3] - 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托管新成立产品规模分别为633.32亿元和547.61亿元,位列第二和第三 [3] - 全国性商业银行及少数证券公司已托管约80%—90%的公募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市场集中度高 [4] 新规对行业结构的影响 - 新规核心意图是压实托管人责任,推动业务从“通道业务”转向高专业要求、高风控标准的主动管理业务 [4] - “连续36个月托管规模低于50亿元即取消资格”的退出条款将推动缺乏竞争力机构自然出清 [4] - 行业将呈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资源加速向风控能力强、资本实力厚的头部机构集中 [4] 中小机构的应对策略 - 中小机构可聚焦细分市场,深耕区域市场,服务本地金融机构发起的资管产品 [4] - 专注于服务特定类型基金(如私募基金),并提供估值核算、合规咨询等运营外包服务,以综合解决方案吸引客户 [4][5] - 城商行可依托地方政府资源提供定制化托管方案,通过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争取提升监管评级,在细分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5]
“存款搬家”持续 银行理财三季度存续规模增1.46万亿元
国际金融报· 2025-10-25 03:59
利率下行背景下,"存款搬家"推动理财规模进一步增长。 "与此同时,2025年还有一个相对特殊的因素,即理财使用不合理估值的账户需在年内完成整改。按 照'年中整改过半,年末完成整改'的节奏安排,理财公司具有年内完成'浮盈'释放的客观诉求,相应过 程会增厚特定时段理财收益,在渠道端提升理财产品竞争力,助推承接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扩大理财 AUM(资产管理规模)。"王一峰指出,"此外,对于以股份行为代表的部分中小行来说,扩表相对乏 力、利息收入承压背景下,通过考核激励提升以理财为代表的财富管理中收(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诉求 较强,也有助于对理财规模形成正向拉动。" 从发行主体来看,理财公司的主导性进一步增加,拥有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 91.13%。与此同时,拥有存续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进一步下滑,由6月末的194家再减少13家,银行机 构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较去年同期下降28.01%。 王一峰认为,随着代销渠道的拓展、非持牌机构理财规模的有序压降,理财公司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 升,"马太效应"也将更加凸显。 封闭式产品吸引力提升 从理财产品类型结构来看,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同比下降。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
40% Steam游戏收入不到100美元,游戏行业回暖背后的“幸存者偏差”
第一财经· 2025-10-24 23:48
行业整体趋势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约为880亿元,同比下降约4% [2]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约50亿美元,同比下降超3% [2] - 行业收入下降部分受《黑神话:悟空》《地下城与勇士:起源》等高基数产品热度衰退影响 [3] - 游戏行业已告别高速增长期,进入平稳状态,市场规模和机会未有实质性变化 [8] 市场竞争格局与马太效应 - 2025年Steam平台新上线游戏超1.3万款,其中约40%的游戏收入不足100美元,60%左右的游戏收入不足1000美元 [3] - Steam平台收入排名后30%的游戏平均收入仅为37美元,而前5%的头部游戏平均收入超过30万美元 [4][5] - 2025年第三季度移动游戏流水前十产品中,腾讯游戏一家独占七款,并包揽前四名 [6][7] - 市场呈现二八分化格局,头部厂商带动行业回暖,中腰部厂商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2][7] 独立游戏与中小厂商困境 - 独立游戏盈利能力下滑,行业淘金热可能在2024年已达到顶峰 [4] - 约50%的新游戏无人问津,除非深入研究特定类型 [6] - 中腰部厂商向上难以在品质和制作上与大厂竞争,投入后失败概率高 [8] - 中小厂商的生存策略在于要么提升品质,要么切入垂直细分品类并做到该生态位头部 [8] 成功要素与行业特性 - 建立稳定的粉丝群体和愿望清单对游戏成功至关重要,有助于平台算法推荐 [6] - 游戏作为文创行业,其特点是当整体作品质量提升时,行业规模也会随之扩大 [8] - 头部厂商如腾讯和网易正专注于打造常青游戏和进行长期运营 [8]
“存款搬家”持续,银行理财三季度存续规模增1.46万亿元
国际金融报· 2025-10-24 20:53
"与此同时,2025年还有一个相对特殊的因素,即理财使用不合理估值的账户需在年内 完成整改。按照'年中整改过半,年末完成整改'的节奏安排,理财公司具有年内完成'浮 盈'释放的客观诉求,相应过程会增厚特定时段理财收益,在渠道端提升理财产品竞争力, 助推承接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扩大理财AUM(资产管理规模)。"王一峰指出,"此外,对 于以股份行为代表的部分中小行来说,扩表相对乏力、利息收入承压背景下,通过考核激励 提升以理财为代表的财富管理中收(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诉求较强,也有助于对理财规模形 成正向拉动。" 从发行主体来看,理财公司的主导性进一步增加,拥有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占全市场的 比例达到91.13%。与此同时,拥有存续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进一步下滑,由6月末的194家 再减少13家,银行机构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较去年同期下降28.01%。 王一峰认为,随着代销渠道的拓展、非持牌机构理财规模的有序压降,理财公司市占率 有望进一步提升,"马太效应"也将更加凸显。 利率下行背景下,"存款搬家"推动理财规模进一步增长。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 (下称《报告》)显示 ...
5000余款游戏收入不到100美元,游戏开发亏惨了?
36氪· 2025-10-24 20:33
市场表现与收入分化 - 2025年Steam平台新发布游戏13,316款,其中超过5,200款(占比40%)游戏收入不足100美元,无法收回100美元的上架成本 [2] - 2025年新游戏总收入为35亿美元,平均每款游戏收入为264,000美元,较2024年的326,200美元下降19% [3] - 收入突破10万美元大关的游戏仅约1,000款,市场呈现极端的“一九分化”现象 [3] - 从历史数据看,2020年平均单款游戏收入高达620,600美元,而2025年该数字已降至264,000美元,降幅超过57% [3] 行业趋势与市场结构 - AI技术普及大幅降低游戏开发门槛,导致市场供给爆炸性增长,每月有上千款新游戏涌入Steam [5] - 玩家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缺乏营销预算和品牌背书的独立游戏极易被淹没 [5] - 玩家消费行为演变,更倾向于选择有口碑保障、媒体高分或朋友推荐的游戏,形成流量向知名IP和大厂作品集中的“强者愈强”闭环 [7] - 玩家游戏时间碎片化,更青睐能快速带来愉悦感的短平快游戏,如《Ball X Pit》达到40万销量 [8][11] 游戏类型收入分析 - 高收入游戏类型(收入突破1万美元)前三为探索类(347款)、色情内容类(334款)和视觉小说类(315款) [11] - 低收入游戏类型(收入低于1万美元)数量前三为探索类(1,656款)、街机类(1,425款)和动作冒险类(1,227款) [11] - 高收入游戏呈现“高定价、高时长、高沉浸”特征,如动作冒险类平均价格24.2美元,平均游玩时长7.9小时,平均收入310万美元 [12][13] - 低收入游戏陷入“低定价、低时长、低回报”循环,如低收入探索类游戏平均价格仅6.4美元,平均游玩时长2.1小时,平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 [13] 成功因素与竞争格局 - 成功游戏往往在玩法融合、叙事创新或艺术表现上有所突破,如《双人成行》结合动作与解谜使其新作《双影奇境》大获成功 [17] - 视觉小说类游戏通过精准服务特定爱好者群体建立稳固受众,如国产佳作《纸房子》以独特剪纸艺术风格打动玩家 [19] - 经典类型如街机与平台类在低收入组数量庞大,若缺乏玩法融合或社交创新则难以唤起购买冲动 [22] - 成功范式源于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如《动物迷城》的引人入胜玩法和《Megabonk》的极简规则深度乐趣 [23][25]
40% Steam游戏收入不到100美元,游戏行业回暖背后的“幸存者偏差”
第一财经· 2025-10-24 18:41
行业整体趋势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约为880亿元,同比下降约4% [1]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约为50亿美元,同比下降超3% [1] - 行业收入下降主要受《黑神话:悟空》《地下城与勇士:起源》等高基数产品热度衰退影响 [2] - 游戏行业已告别高速增长期,进入比较平稳的状态,市场规模和机会未有实质变化 [8] 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第三季度移动游戏流水前十产品中,腾讯游戏一家公司入围7款,并包揽前四位 [5] - 世纪华通旗下点点互动、网易和叠纸各有一款产品入围流水前十榜单 [5] - 行业呈现二八分化趋势,头部厂商带动市场增长,中腰部厂商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1][7] - 中腰部厂商面临向上无法在品质上竞争,向下在小游戏品类也难敌大厂的困境 [8] 新游戏生存现状 - 2025年至今Steam平台已有超1.3万款新游戏上线,其中约40%的游戏收入不足100美元 [2] - 约60%的新游戏收入不足1000美元,未能收回发行成本 [2] - Steam平台收入排名后30%的游戏平均仅赚取37美元,而前5%的头部游戏平均收入超过30万美元 [4] - 约8%的游戏收入超过10万美元,约50%的新游戏无人问津 [4] 成功策略与行业特性 - 建立稳定的粉丝群体和收集愿望清单对游戏成功至关重要 [4] - 游戏作为文创行业的特点在于,个别成功作品能带动整个行业规模扩大 [8] - 厂商需在提升产品品质与切入垂直细分品类之间做出选择,服务好特定人群 [8] -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新玩家和小工作室的生存环境日益艰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