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偏股混合基金
icon
搜索文档
从“上”规模到“控”规模,主动权益基金纷纷“瘦身”,“体重”多少最合适?
券商中国· 2025-11-09 14:21
行业核心观点 - 主动权益基金行业正经历从追求规模扩张到主动控制规模的重大转变 [1] - 这一转变是基金公司对历史百亿基金业绩不佳教训的主动规避,也是对“重投资者回报”理念的实际践行 [1] - 基金规模并非越小越好,需在多种因素中寻找合适的规模区间,行业建议单只主动权益基金的规模在30亿至50亿元之间 [7][8] 规模控制的具体方式 - 新发基金普遍通过设定募集上限、提前结募、比例配售等方式控制规模,多只知名基金经理挂帅的基金仅发售一至两天即截止 [1][2] - 截至11月7日,年内成立的43只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偏股混合基金中,有39只募集规模在30亿元以下 [2] - 存量基金亦通过限购控制规模,例如中欧小盘成长基金将规模上限调整为20亿元,永赢基金旗下多只产品设置单日50万元的申购上限 [3] 历史教训与行业反思 - 截至11月7日,共有670只偏股混合基金单位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其中570只(占比超85%)成立于2020年至2022年间 [5] - 这些成立于2020-2022年的基金,尽管近1年取得了近20%的平均回报,但成立以来依然录得逾18%的平均亏损 [5] - 一只2020年6月成立的“成长先锋”基金募集规模达320多亿元,截至11月7日成立以来仍亏损8.92%,规模已不足50亿元,持有人户数大幅下降 [6] 基金规模与业绩的关联性 - 基金规模与业绩存在相关性,规模过小可能导致投资策略无法展开,规模过大则会导致选股难度加大和交易冲击成本上升 [7] - 基金的最佳规模取决于投资策略,例如投资大盘蓝筹股、低换手操作的基金容量较大,而聚焦中小盘、高换手的基金策略容量则受限 [7] - 市场流动性与标的数量是制约基金规模的关键外部因素,在流动性充沛、标的丰富的市场中,基金规模增长空间更广阔 [7] 行业发展的积极变化 - 行业呈现出精细化管理特征,基金公司更注重根据基金经理能力圈和投资策略设定规模上限 [8] - 投研资源更聚焦于布局高景气细分赛道的产业研究,以深度研究支撑超额收益 [8] - “业绩驱动规模”的正向循环逐步形成,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创造的高质量发展 [8]
基金发行头部效应愈加明显 多家中小公募“颗粒无收”
证券时报· 2025-11-03 02:05
公募新发基金市场整体态势 - 2025年以来公募新发基金市场整体回暖,新成立基金数量已突破千只大关 [1] - 市场呈现“马太效应”,头部效应愈发明显,强者恒强 [1] 头部基金公司发行表现 - 华夏基金年内成立新基金86只,发行规模约428.79亿元,在数量和规模上均位居行业前列 [1] - 富国基金新发基金66只,鹏华基金新发基金63只 [1] - 南方基金发行数量53只,但募集资金总额最高,达到508.48亿元 [2] - 富国基金发行规模393.39亿元,汇添富基金发行规模307.49亿元 [2] - 鹏华基金、平安基金发行规模均超过200亿元 [2] 新发基金产品结构 - 截至10月30日,2025年以来成立的新基金中,接近50%为指数基金,16%为偏股混合基金,12%为指数增强基金 [1] - 基金公司发力的重点集中在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以及科技、创新药、高端制造等特色主题基金 [1] 中小基金公司发行困境 - 超过50家基金公司年内新发基金数量不足10只 [2] - 35家公司仅发行了1至4只产品,总发行规模普遍在10亿元以下,部分公司发行规模不足1亿元 [2] - 施罗德基金、华润元大基金等公司今年仅成立1只产品 [2] - 华宸未来基金、新沃基金、前海联合基金、长安基金、瑞达基金、九泰基金、淳厚基金、江信基金等多家公司尚未成立1只基金 [2] 市场分化原因分析 - 头部公司凭借强大的持续营销能力和产品线布局,能轻松实现多只产品发行 [3] - 头部公募长期积累的品牌知名度和广泛销售渠道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 [3] - 银行、券商等渠道更愿意优先推荐头部公司的产品 [3] - 头部公司拥有更强大的投研团队和资源,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推出如行业主题ETF等创新产品 [3] - 中小基金公司综合投研能力相对薄弱,产品创新乏力 [3] 中小基金公司差异化竞争策略 - 行业分化可能进一步加剧行业洗牌,挤压中小基金公司生存空间 [4] - 部分中小公募通过布局细分赛道实现差异化生存,例如永赢基金布局卫星通信、医疗、通用航空、央企红利等主题,华宝基金布局创新药、农牧渔、人工智能等赛道 [4] - 聚焦利基市场、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是中小基金公司潜在的发展机会 [4]
以长期主义为锚 践行高质量发展使命
中国证券报· 2025-10-13 04:53
行业背景与政策导向 - 公募基金行业管理资产净值从2015年的8万亿元大幅增长至2025年8月底的36.25万亿元 [1] - 行业面临产品同质化竞争和规模增长与投资者获得感失衡的问题 [1] - 2025年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核心是确立回报导向,要求基金公司考核体系中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2] - 对基金经理考核要求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薪酬与长期投资业绩挂钩 [2] - 政策推动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机制,引导行业从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型 [2][3] 泰康基金战略与实践 - 公司以长期主义为战略支点,于2022年从泰康资产公募事业部蜕变为独立基金管理公司,依托泰康保险集团30年保险资金管理经验 [1] - 投研体系以集体决策为依托,构建一体化投研管理平台,降低对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 [4] - 自主研发量化多策略Alpha模型,构建覆盖八大维度、包含300多个因子的因子库 [4] - 投研团队由70余位平均金融从业年限超8年的专业人员组成,设立五大核心部门和六大专业职能 [5] - 产品线覆盖货币、债券、混合、权益、量化、FOF等多类型,并在养老目标基金、ETF、科技、绿色金融等领域进行战略布局 [6] 公司运营成果与社会责任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管理规模约1400亿元,服务客户数超1900万,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超200亿元,累计实现分红超90亿元 [9] - 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通过自媒体平台和专项活动覆盖老年、大学生及青少年等多样化群体 [7] - 聚焦银发群体养老需求,自2019年起推动金融知识进社区,服务全国20余个养老社区及基层街道社区 [8] - 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如祁连牧区冬衣送暖、九公山长城纪念林公益植树及与泰康溢彩基金会合作的一根拐杖等公益活动 [8]
每日钉一下(基金的风险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银行螺丝钉· 2025-10-06 21:42
全球投资策略 - 不同地区股票市场并非同涨同跌,了解多个市场可把握更多投资机会 [2] - 全球投资可显著降低波动风险 [2] - 通过指数基金投资全球股市是分享全球市场长期上涨红利的方法 [2] 基金风险等级划分 - 基金风险等级以“R+数字”表示,R为英文Risk缩写 [4][5] - R1级为谨慎型产品,风险极低,如货币基金,本金亏损概率小,收益略高于银行储蓄,适合短期零钱打理 [5] - R2级为稳健型产品,大部分配置债券,股票等资产配置一般不超过20%,股票比例越高长期年化收益率越高且波动风险越大,适合投资几个月到几年 [6][8] - R3级为平衡型产品,股票类资产比例较R2更高,如混合基金、可转债基金、养老FOF基金,年化收益率和波动风险均高于R2,适合投资3-5年以上并在熊市4-5星级阶段买入 [9][10] - R4级为进取型产品,股票比例大多在百分之七八十,如指数基金、股票基金、偏股混合基金及多数股票类私募基金,需用3-5年以上闲钱投资并在市场4-5星级便宜阶段买入 [11] - R5级为激进型产品,风险更高,可能带杠杆或主要投资金融衍生品如期货、期权,或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 [12]
债基全解析:从分类到风险,一文读懂“稳健投资”的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9-24 10:41
债券基金分类 - 纯债基金将全部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不参与股票等权益类资产,是风险最低的类别,根据债券期限可细分为短期和中长期纯债基金 [2][3] - 短期纯债基金主要投资剩余期限1年以内的债券,流动性高,例如某短债基金2023年最大回撤仅0.05%,年化收益约2.8% [4] - 中长期纯债基金投资剩余期限3年以上的债券,年化收益通常在3.5%-5%,但需承担利率波动风险,例如2022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0.5%导致某基金净值下跌1.2% [4] - 混合债券基金通过债券与股票、可转债等资产组合提升收益弹性,其收益与股市表现高度相关,例如2022年沪深300指数下跌21.6%时偏债混合基金平均收益为-3.5% [6][7] - 债券指数基金通过跟踪特定债券指数进行投资,管理费通常为0.2%-0.3%,低于主动管理型债基,例如某国债指数基金2018-2023年年化收益为3.8%,最大回撤1.5% [8][10] 债券基金下跌原因 - 利率风险指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呈负相关,利率上升会导致债券价格下跌,例如2022年11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65%升至2.9%导致某中长期纯债基金单月净值下跌0.8% [11][14] - 信用风险指债基持有的债券发行人违约将直接导致净值受损,例如2020年某国企债券违约导致持仓债基单日净值下跌3%-5% [14] - 流动性风险指债基遭遇大额赎回时基金经理可能被迫低价抛售债券,例如2022年某短债基金因集中赎回单日净值下跌0.1% [14] - 策略失误风险包括投资可转债或加杠杆放大风险,例如2022年可转债基金平均下跌10.3%,某债基杠杆率130%时债券价格下跌1%会导致净值实际下跌1.3% [15] 债券基金投资策略 - 保守型投资者可选择短期纯债基金或国债指数基金,年化收益2.5%-3.5%,最大回撤控制在0.1%以内 [15] - 稳健型投资者可配置中长期纯债基金或偏债混合基金,年化收益3.5%-5%,接受3%以内的最大回撤 [15] - 平衡型投资者可尝试平衡混合基金或可转债基金,但需做好应对10%以上回撤的准备 [15] - 投资需关注久期指标,短期纯债基金久期通常在1年以内,中长期纯债基金久期在3-5年 [15] - 投资需关注信用评级,优先选择持仓债券平均评级为AA+及以上的债基 [15] - 买入时机方面,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处于历史高位如超过3.5%时是配置中长期纯债基金的好时机 [16]
单只规模超10亿元!权益基金发行集体回暖
券商中国· 2025-09-14 20:20
市场行情与权益基金发行回暖 - 市场行情回暖推动权益基金发行受资金青睐 9月以来成立规模超10亿元的权益基金已过10只 [1] - 9月以来已有7只基金成立规模在10亿元以上 包括中证A500主流宽基产品和行业主题基金 [3] - 7月以来成立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一共有19只 [5] 指数基金发行规模与产品类型 - 国联安中证A500红利低波ETF成立于9月10日 募集规模12.47亿元 [3] - 南方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成立于9月9日 募集规模达到17.24亿元 获1.34万户有效认购 [3] - 广发创业板指数增强基金成立规模23.93亿元 吸引10.04万户有效认购 [4] - 博道中证全指指数增强基金成立规模19.11亿元 中欧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基金成立规模10.62亿元 [4] - 富国国证机器人产业ETF募集规模接近20亿元 获2.38万户有效认购 [4] - 嘉实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指数基金规模接近14亿元 有效认购户数在2万户以上 [4] 主动权益基金发行规模 - 招商均衡优选规模达到49.55亿元 仅在9月2日当天发售 获3.84万户有效认购 [5] - 平安港股通科技精选募集规模17.38亿元 国泰优质核心16.17亿元 永赢锐见先锋13.40亿元 交银产业臻选17.17亿元 有效认购户数合计接近4.8万户 [5] - 8月期间成立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偏股混合基金一共有7只 普通股票基金有2只 [5] - 国金红利量化选股和大成创优鑫选募集规模均超过15亿元 易方达价值回报和中欧核心智选募集规模则超过20亿元 [5] 基金公司营销策略与市场趋势 - 基金公司营销行为趋于理性 通过提前结束募集等方式控制规模 [2][8] - 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和招商均衡优选混合分别设置10亿元和50亿元的募集上限 在触及上限时提前结募 [8] - 权益指数基金的受欢迎程度并不比主动权益基金低 投资者对指数基金的认识明显提升 [6] - 基金公司加大指数基金布局 ETF因低费率和渠道认可度高更受投资者欢迎 [7] - 自由现金流类指数基金在近期发行中备受资金欢迎 [7] 行业展望与投资方向 - 科技成长有望接力新旧动能转换 成为长期经济与竞争力的抓手 [2][9] - AI产业周期是全球共振 未来5~10年的科技革命依然在"AI+"各行各业 制造业经历机器人的AI革命 有望带来万亿市场空间 [9] - 全球降息背景下顺周期与传统产业迎来触底回升机会 [9] - 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态势进入企稳状态 市场信心逐步恢复 流动性不断加强 [9] - AI算力相关板块业绩持续超预期 产业资本开支上行带动表现超强 [9]
公募费率改革两年:单只基金平均让利17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4 09:59
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总体进展 - 自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以来,行业费率改革持续纵深推进,头部基金公司率先降低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后扩展至ETF、QDII基金等类型,2025年5月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发行标志改革进入深水区 [1]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196家公募机构管理12571只基金,总管理费623.13亿元,较2024年同期614.69亿元(11762只基金)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从522.6万元下降至495.7万元,降幅26.9万元;较2023年713.05亿元(10714只基金)总管理费两年下降12.6%,单只平均管理费下降170万元 [1] 头部公募管理费收入格局 - 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收入前10家公募(易方达、华夏、广发、富国、南方、汇添富、嘉实、天弘、招商、博时)总管理费241.42亿元,占全市场近40%,较2024年同期微降0.15%,单只基金平均管理费下降54.96万元 [2] - 4家公募管理费下降超1亿元:易方达基金(39.18亿元,同比减少1.66亿元)、交银施罗德基金(10.93亿元,减少1.57亿元)、华泰柏瑞基金(8.79亿元,减少1.32亿元) [2] - 7家公募管理费下降0.5-1亿元:东证资管、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华商基金、银华基金、中庚基金、招商基金 [3] 基金类型降费差异 - 主动权益类基金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195.83亿元,较2024年同期下降6.79%,其中偏股混合基金管理费121.86亿元,占比62.23% [4] - ETF及联接基金总规模同比增长1.5万亿元,但总管理费微降0.16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管理费从4.57亿元降至2.69亿元 [4] - 货币市场型基金(管理费182.78亿元)和债券型基金(管理费146.19亿元)管理费均较同期增长,贡献行业主要增量 [4] 浮动费率基金发展 - 2025年5月证监会推动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模式,截至发稿全市场已发行31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总规模超340亿元 [5] - 改革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锚定作用,将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避免投资风格漂移,推动策略清晰、风险收益特征明确的产品 [5] 交易佣金下降成效 - 2025年上半年148家公募支付券商交易佣金44.72亿元,较2024年同期67.74亿元下降23.02亿元,降幅33.98%,延续2024年全年超35%的降幅趋势 [6] - 13家公募支付佣金超1亿元(3家超2亿元),但绝对规模同比显著下行:易方达基金(2.74亿元,降3.67%)、广发基金(2.2亿元,降17.75%)、富国基金(2.03亿元,降32.58%) [6] - 总佣金前50的公募中,万家基金、国金基金、宏利基金佣金降幅超60%,15家降幅在40%-60%之间;少数公募佣金增长,如永赢基金(6916.45万元,涨幅超70%),主因权益产品规模和数量提升 [7] 行业改革方向 - 费率改革按"管理费用-交易费用-销售费用"路线图推进,重塑行业利益分配格局,推动公募行业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向"重回报、重长期"发展 [7]
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5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8-27 04:25
公募基金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7月底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包括149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1] - 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5.08万亿元为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 [1] - 基金产品数量达1.3万只环比增加109只创历史新高 [1] 规模增长轨迹 - 2025年2月末公募基金规模重返32万亿元 [1] - 2025年4月末规模首次突破33万亿元触及历史新高 [1] - 2025年6月末规模达34.39万亿元首次突破34万亿元 [1] 不同类型基金表现 - 2025年7月权益类基金(混合型及股票型)规模合计8.75万亿元较6月末增加逾3300亿元 [1] - 同期债券型基金份额与规模双降分别回落至5.95万亿份和7.24万亿元 [1]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2025年7月偏股混合基金指数上涨5.94%股票型基金指数上涨5.59%推动权益类基金规模扩张 [2] - 股市上行带来公募行业发展机遇业绩持续表现有望修复投资者信任 [2] 行业政策导向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 [2] - 建立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加强资源投入并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2] - 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以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2]
年内1434只产品基金经理卸任,中长期纯债基金数量最多
环球网· 2025-08-14 13:37
基金经理卸任情况 - 截至8月12日,今年已有1434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卸任,涉及935位基金经理 [1] - 2024年全年有2213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卸任,涉及1114位基金经理 [1] - 2023年全年有2009只产品出现基金经理卸任,涉及1018位基金经理 [1] 卸任产品类型分布 - 中长期纯债基金数量最多,达269只 [3] - 偏股混合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被动指数基金、偏债混合基金分别有237只、193只、167只、110只 [3] - 今年以来,卸任至少5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共42位 [3] - 以ETF为代表的指数类基金和债券型基金构成卸任主力 [3] 重点基金经理卸任案例 - 原招商基金ETF基金经理苏燕青年内卸任18只产品ETF及ETF联接基金 [3] - 原国泰基金ETF基金经理晏曦年内卸任11只产品 [3] - 原南方基金基金经理黄斌斌年内卸任12只产品债券基金 [3] - 原中欧基金固收基金经理周锦程年内卸任11只产品债券基金 [3] 固收领域高管变动 - 招商基金固收老将马龙年初起累计卸任5只产品,在管规模曾在去年年中达到876.18亿元 [4] - 华安基金"固收一姐"孙丽娜卸任全部在管7只产品,合计管理规模达2999.26亿元 [4] - 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中,中欧基金曹名长、建信基金周智硕、嘉实基金洪流、广发基金张东一等多位百亿基金经理今年离任 [4] 行业管理特点 - 被动指数基金依赖标准化运作机制,基金经理可同时管理多只同类产品 [3] - 债券基金因规模庞大、策略趋同,容易形成"一拖多"的模式 [3] - 基金经理离任往往触发产品批量交接 [3] - 固收及"固收+"策略基金经理的变动近年来愈加引人瞩目 [3]
“基金买手”年度配置出炉,TA成为基金经理“最爱”
券商中国· 2025-04-04 10:38
黄金ETF配置趋势 - 2024年黄金ETF以明显优势跑赢其他大类资产,成为FOF争相配置的焦点,主要受美联储持续降息预期、全球央行大规模增持黄金及国际局势不确定性推动 [2] - 截至2024年末,177只FOF持有华安黄金ETF,其管理规模达416亿元,2024年收益27.45%,2025年Q1收益18.64% [4] - 伦敦现货黄金2024年上涨27.23%至2624美元/盎司,国内AU9999黄金上涨28.19%至614元/克,刷新历史新高 [4] 黄金ETF市场格局与驱动因素 - 除华安黄金ETF外,易方达、博时、国泰、华夏黄金ETF分别被49只、26只、13只、10只FOF持有 [5] - 全球央行2024年净购金量超1000吨,延续2022年以来高购金力度,叠加美元信用挑战,黄金避险属性强化 [4][6] - 美联储2025年预期降息2次,短期价格走势受货币政策及央行持仓变动影响,中长期取决于美国实际利率与人民币汇率 [5] 指数债基崛起与配置变化 - 2024年末FOF持有纯债基金规模282.99亿元(占比23.86%),但占比同比下降8.25%;指数债基占比显著上升3.81% [7] - FOF配置转向指数债基主因包括:债市收益率下行致主动管理难度增加、投资者偏好透明化风险控制、机构化趋势推动及费率成本优化 [8] - 偏股混合基金(167.40亿元,占比14.11%)、灵活配置混合基金(11.16%)、纯指数股票基金(10.71%)为FOF其他主要持仓类型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