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深圳技术大学:“成果赋权+收益捐赠”开辟成果转化绿色通道
科技日报· 2025-05-21 17:21
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 - 深圳技术大学与比亚迪、华为等企业合作调试履带式巡检车,计划6月前完成第三代样机可靠性验证 [1] - 学校构建"成果赋权+收益捐赠"双轮驱动模式,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从6家增至近50家,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翻两番 [1] - 采用"企业出题,联合解题"模式,立项阶段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技术路线论证,建立产业需求动态数据库 [4] 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 2020年借政策东风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办法》,赋予科研人员共同所有权或10年以上长期使用权 [2] - 2024年将5项发明专利赋予李和言团队10年无偿使用权,并许可其创办企业独占使用,个人收益可捐赠学校 [3] - 建立"先确权后转化"机制,设置科技成果转化绿色通道,由技术经理人提供全程服务 [3] 技术商业化进展 - 李和言团队研发的自动驾驶隧道巡检车、电池BMS管理系统仿真测试工具等7类产品已在多地完成首台套交付 [4] - 拟与坪山区政府、深投控共建环校科技创新产业带和成果转化基地,释放"乘数效应" [4] - 探索"开放许可+收益共享"机制,企业支付低成本年费获得技术使用权,盈利后按比例分成 [5] 成果转化生态建设 - 计划开发AI专利价值评估模型,量化技术成果市场前景和侵权风险 [5] - 构建"技术大学—产业园区—资本市场"创新三角,加速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5] - 学科方向与深圳市"20+8"产业集群政策高度契合,组建含企业总工、投资机构的技术需求委员会 [4]
聚焦高质量发展丨智创两春秋——天开园科创生态培育记
新华网· 2025-05-20 22:05
园区发展概况 - 天开高教科创园自2023年5月18日开园以来累计注册企业3542家,带动就业1.8万人 [2] - 园区采用"一核两翼多点"布局,定位为科技创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创服务生态圈 [3] - 两年来设立41只基金规模达196.3亿元,带动企业获得投融资24.27亿元 [5] 企业孵化成果 - 天津迪比爱新能源科技研发周期从预计3-4年缩短至2年内完成 [3] - 天津智清未来科技从需求对接到厂房签约仅用1周,落户当年完成万吨级生产线投产 [3] - 园区孵化培育企业超100家,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医疗器械等领域 [5] 科研成果转化 - 天津永续新材料实现年营收4000万元,建成3万吨食品级纳米纤维素生产线 [7] -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试线投产,中医药AI大模型等创新成果落地应用 [11] - 推出"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试点,天津理工大学专利实现校企合作 [10] 产业经济效益 - 2024年园区企业贡献税收2.79亿元 [12] - 天润瀚阳科技突破国外垄断技术,预计2024年实现盈利 [12] - 恩特能源预计2025年营收2000万元,2026年达5000万元 [12] 区域协同发展 -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实体运行,增强区域辐射力 [13] - 2025天开论坛签约超50亿元科创基金,设立硅谷、香港全球联络站 [6] - 天津纵行科技2024年收入3000万元,投后估值达4.9亿元 [13] 长期发展规划 - 设立天开科创专板,合源生物等企业首批入板 [14] - 目标2027年引育企业超万家,实现100亿元投融资、1000亿元产值 [14] - 推动成为北京科技成果来津转化"首选地"和"中转站" [13]
三元基因(837344) -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5-20 19:15
活动基本信息 - 活动类别为业绩说明会 [3] - 活动时间为2025年5月15日至16日,通过中证路演中心和进门财经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交流 [3] - 参会投资者众多,包括正圆私募基金、青榕资管等 [5] - 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程永庆等,还有申万宏源证券保荐代表人 [6] 新厂区及研发相关 - 新厂区智能化生产和研发基地落成,标志生产产能和研发能力全面升级,入选“2024年北京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名单,支持核心产品规模化供应和新产品商业化生产,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亮相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 [7] - 公司凭借技术底蕴、管理经验和智能化平台研发成功多项重组蛋白新产品,战略布局拓展至消费医疗市场,将推进相关化妆品和医疗器械成品备案、注册和上市工作,抗病毒口腔喷剂获得上市许可 [9][10] 财务相关 - 2024年度税金较上年同期增加404.71万元,增幅为200.14%,原因是新厂区项目建成开始缴纳房产税 [11]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4.83%,借助学术推广和集采中选优势,新增医疗终端1100余家,累计实现6000余家等级医院终端准入 [12] - 2024年度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800.55万元,增幅为1297.12%,因在建工程转固,借款利息由资本化转为费用化 [13]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6979万元,同比增长63.23%,借助集采政策强化应收账款管理,销售回款能力强 [13] 数智化与知识产权相关 - 公司聚焦“工业4.0”标杆目标深化数智化转型,“干扰素注射剂制剂数字化车间”入选北京市名单,新厂区推动产品放量和新产品市场化 [13][14] - 2024年在知识产权多方面构建技术壁垒,入选“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审查员实践基地等 [14] 集采与临床应用相关 - 2024年是集采关键之年,新增医疗终端1100余家,累计实现6000余家等级医院终端准入,触达基层医疗诊所2704家,覆盖基层终端数量同比增长38% [15] - 《重组人干扰素α1b儿科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表,对规范儿童病毒性疾病治疗和研究有积极作用 [15][16] 新产品研发进展相关 - 治疗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新药完成临床研究总结报告签署,按Ⅱ类改良型新药注册申报,完成相关申报资料和现场核查准备,新厂区完成雾化吸入剂生产线安装调试 [16] - 人干扰素α1b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领域有优势,2024年推进γδT细胞肿瘤免疫细胞治疗项目开发,多个临床研究有入组和疗效评价情况,相关专家共识发表 [18][19][20]
奖项评选延期!医美企业速来!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5-20 17:26
为给予更多优秀医疗美容技术公司、医疗机构、医疗美容医疗器械制造商及其他相关单位充分的时间准备和完 善申报材料,主办方 探美医界、思宇MedTech 现决定将 奖 项评选报名截止时间延期至 2025年5月26日 24:00 。 此次延期旨在为有意参选的各方提供更充裕的时间窗口,以便大家能够更全面、深入地展示自身在医疗美容医 疗器械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卓越贡献,分享前沿经验,推动医美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 大会将汇聚来自全球医疗美容产业的临床专家、顶尖科学家、科技创新者、投资机构与政府监管部门,共 同探讨医美科技前沿动态、创新技术产业化路径、政策监管趋势以及市场新机遇。 举办时间: 2025年6月12日星期四 举办地点: 北京中关村展示中心 会议规模: 现场500人 参会对象: 涵盖政府、医院、医美上下游企业、投资机构等综合性高知人士 全球医美产业趋势与市场洞察 医美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 再生医学、生物刺激等技术前沿 AI赋能、数字医美与个性化治疗 监管政策与市场准入分析 医工交叉与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投融资环境与国际合作机会 大会议程要点(拟) 为表彰医疗美容科技领域内的卓越贡献,思宇MedTech及旗下专业媒体将组 ...
回顾: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 | GCC2025
思宇MedTech· 2025-05-20 17:26
大会概况 - 2025全球心血管大会在北京举行,汇聚600余位临床、科研、产业、投资领域专业人士,聚焦心血管技术创新、医工交叉与成果转化[1] - 大会发布《2025全球心血管创新年度白皮书》,系统呈现全球与中国心血管器械市场格局及"单品突破→系统优化"演进趋势[10] - 颁发三大年度奖项:技术创新奖(10家)、临床应用奖(7家)、国际合作奖(4家),覆盖关键技术突破至国际协作全链条[13][14] 政策与产业支持 - 海淀区将心血管医疗技术列为重点战略方向,通过机制创新推动器械从"海淀出发"走向全国市场[5] - 北京强化"临床驱动+产业协同"政策,为心血管自主创新与转化提供高效服务[7] 临床专家观点 - 安贞医院于洋提出医工协作需兼顾创新深度、落地路径与市场机制,团队完成左心室辅助装置等8项自研项目[17] - 阜外医院吴永健指出冠脉介入进入"第五个十年",中国有望从跟跑转向引领,未来需聚焦血管修复与器械-药物-AI协同[20] - 解放军总医院郭伟强调临床痛点是创新之源,其团队覆膜支架等产品已在全球50余国应用,医工转化需技术-产品-临床证据三位一体[23] - 阜外医院欧阳晨曦团队研发全球首例聚氨酯人工血管,相比传统涤纶材料显著缩短手术时间30%并降低并发症[27] 企业创新实践 技术战略 - 以心医疗坚持核心自研(如药物球囊涂层配方),外围协作代工以控制成本与壁垒[37][48] - 阿迈特实现3D打印可降解支架"端到端"控制,包括材料、设备及工艺全自主[39][48] - 谱创医疗突破球囊生产技术国产化,与头部医院共创提升临床适配性[42][44] 商业化路径 - 无忧跳动通过早期医生参与动物实验构建商业化路径,解决创新器械推广惯性[44][48] - 艾科脉脉冲消融导管保留医生操作习惯,在材料/电极等"幕后"实现颠覆以加速接受度[46][48] 注册与合规 - 纽脉医疗强调注册部门需从立项介入全流程,避免时间成本损失[65][67] - 启明医疗建议明确目标市场(国内/海外)避免战略摇摆,创新器械注册难点在于路径无对标[67][69] 资本与产业趋势 - 投资机构指出心血管器械进入"产业参与者→规则制定者"窗口期,原创技术+合规能力+临床方案成核心资源[50] - 早期企业需警惕"选错赛道",中后期企业需应对集采波动并在2年内坚持以赢得下周期爆发[51] - 二级市场视角:企业需从爆品转向可协同产品矩阵,把握高估值融资窗口期[63] 国际拓展案例 - 厦心医院通过金砖国家计划推动国产器械出海,年PCI超6000例并建立跨国合作[30] - 帕母医疗PADN技术以完全原创切入肺高压领域,实现中美欧多国注册突破[58][70] - 信迈医疗msRDN系统开创高血压器械治疗新术式,通过全球多中心手术直播加速市场渗透[69]
实验室走出产业舰队——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赵国锋教授的创业故事   
中国化工报· 2025-05-20 10:48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 天津久瑞盛科技有限公司由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赵国锋教授创办,专注于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典范 [1] 高端光引发剂国产化替代 - 我国高端光引发剂材料曾长期依赖进口,该材料用于新型环保紫外涂料、UV油墨等关键领域 [2] - 1998年赵国锋教授创办天津久日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久日新材),开启光引发剂国产化替代征程 [2] - 公司成功研发系列光引发剂产品,开创国内大分子光引发剂先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 - 首批国产化产品迅速被国内印刷油墨、家具涂料企业采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2] - 公司与南开大学成立联合研究院,与湖南大学共建研发中心,组建强大研发团队 [2] 公司上市与业务拓展 - 2019年久日新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3] - 公司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多项资质 [3] - 新型光引发剂产品应用于涂料、油墨等传统行业,并拓展至光纤制造、3D打印等领域 [3] 光刻胶技术攻关 - 公司将目光投向光刻胶领域,该材料是半导体产业核心材料,长期面临"卡脖子"困境 [4] - 公司制定"光固化产业为核心、半导体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4] - 累计投入5亿元成立半导体化学材料研发平台,并在江苏建成年产600吨光刻胶专用光敏剂PAC生产线和年产4500吨光刻胶生产线 [4] - 部分光刻胶产品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4] 合成生物学创新 - 2023年成立天津久瑞盛科技,致力于用合成生物学手段改造传统植物提取行业 [5] - 公司主要从事单宁酸、姜黄素、罗汉果苷、白藜芦醇等系列产品的提取、加工及下游产品开发 [6] 产业集群与协同创新 - 形成覆盖光固化材料、电子化学品、医药中间体、天然提取物、大健康产品的产业集群 [6] - 采用"母舰+舰队"模式,以久日为"母舰",久瑞盛等新主体为"舰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6] - 产品应用场景从家具环保涂料扩展到光纤涂料、烟酒包装油墨、线路板油墨等 [6]
英杰电气2024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问答实录
全景网· 2025-05-20 09:53
公司战略与技术优势 - 公司通过研发、合作、服务等多维度保持技术优势,聚焦核心领域深化技术迭代,开发高精度、低能耗电源设备 [1] - 在半导体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制程环节优化电源性能,探索第三代半导体制造的电源技术突破 [1] -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升级 [1] - 推行"项目制"管理缩短研发周期,通过股权激励吸引留住研发人才,研发人员占比达35% [2] 成本控制与效率提升 - 2024年通过设计环节优化、供应链协同、生产工艺改进实现成本控制 [2] - 未来计划推进智能化改造提高自动化水平,借助精益生产管理减少浪费 [2] - 与供应商建立共赢关系确保采购成本合理,深挖供应链潜力降低原材料成本 [2] 半导体业务发展 - 半导体业务成为重要增长曲线,2024年销售收入3.5亿元占营收19.69% [4] - 已实现刻蚀、薄膜沉积等关键制程电源技术突破,部分型号量产并进入供应链 [6] - 2025年将重点攻克半导体设备电源国产化,加大刻蚀、离子注入、PECVD等领域研发投入 [5] - 半导体设备电源国产化率极低,公司凭借技术优势加速替代进程 [6] 光伏业务现状 - 2024年光伏行业订单下降40%,但海外订单约5亿元已实现交货 [4] - 2025年一季度国内光伏订单确认1.58亿元,在手订单超27亿元 [4] - 强化项目验收和应收账款管理,大部分货款已收到但未完成验收 [12] 充电桩与储能业务 - 充电桩业务已与国内头部企业合作,产品验证通过后将形成批量订单 [7] - 分布式光伏一体化配套含储能充电桩业务处于发展初期 [7] 研发与创新 - 在德阳、成都、深圳设有五个研发中心,研发人员470人且持续增加 [2] - 已取得"多FPGA芯片程序升级系统"等专利,软件算法达国际先进水平 [2] - 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完整,从研发到量产周期短,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3] 财务与营收目标 - 2024年营业收入17.80亿元,维持3-4年内达到50亿元目标不变 [4] - 资产负债率48.44%处于行业合理区间,债务风险可控 [12] - 收入确认滞后主要因行业特性及项目实施周期长,与产能无关 [15] 行业前景与竞争优势 - 新能源转型加速带来光伏、储能、充电桩业务广阔空间 [16] - 半导体设备电源国产替代加速,公司技术突破助力市场份额提升 [6] - 相比国际品牌在品牌影响力和部分高端指标仍有差距,但快速追赶 [17] - 四川高校资源丰富,公司通过多地研发中心布局吸引高精尖人才 [17] 新兴业务布局 - 制氢行业可能成为新增长点,正在攻克相关设备电源技术 [13] - 公共事业领域如重离子加速器、环境治理等对电源有持续需求 [13] - 医疗设备电源应用于肿瘤放射治疗,目前尚未形成规模销售 [10]
新成果转化要用好“科技红娘”
经济日报· 2025-05-20 06:05
技术经理人行业发展现状 - 宁夏、山东、贵州等地积极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 - 技术经理人被称为"科技红娘" 2022年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截至2023年底高校院所专职从业人员超1.7万人 [1] - 科技部规划提出到2025年技术经理人数量突破3万名 2024年3月首套初/中/高三级教材出版 推动职业标准化发展 [1] 行业现存问题 - 面临数量不足、激励不足、专业不专、职业不职困境 人员流动性大且归属感不强 [1] - 部分从业者缺乏系统培训和认证 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行业准入和评定体系缺失 [1] - 激励机制难落实 需系统性提高队伍建设效能 [1] 市场化激励机制优化 - 明确技术经理人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权 高校/科研院所增设"技术转移"职称评审通道 [2] - 将促成技术交易金额和孵化项目数作为晋升指标 提供与科研人员同等职业发展空间 [2] - 政府可提供专项补贴与税收优惠 对成功交易给予一次性奖励 减免服务收入个税 [2] 职业化培养体系完善 - 需培养既懂技术语言又懂市场价值的复合型人才 重点高校将开设技术转移专业 [2] - 课程涵盖专利布局、投融资谈判、产业链分析等实务内容 纳入学分体系 [2] - 建立初/中/高三级职业能力标准 配套考核认证体系 强化产学研联合培养 [2] 执业生态环境构建 - 建立统一技术经理人数据库 归集技术需求/成果/资本信息 打破区域信息孤岛 [3] - 推广技术经理人合伙人计划 鼓励通过"服务入股"或"分成制"深度参与项目 [3] - 促进技术、人才、资本在平台流动 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3]
加速先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转化
人民日报· 2025-05-20 05:58
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定位 - 科技成果转化被定位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推动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 [1] - 加速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赢得全球竞争战略主动的必由之路 [2] - 科技成果转化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 [2] 科技成果转化战略意义 -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能将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2] -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动能,制造业是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最旺盛的领域 [2] -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先进制造业代表,需要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相互转化 [3]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基础 - 已制定《促进国防工业科技成果民用转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推动溶液型医用同位素堆、阿米检测等成果落地 [4] - 优化重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中试验证平台加速产业转化 [4] - 重组火炬中心强化产业化职能,利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引导社会投资 [4] 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措施 - 建优转化机制:完善市场需求导向的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联合体建设,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7] - 建强转化主体: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科技型链主企业,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8] - 建好转化生态: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优化创新平台布局 [9] 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机遇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制造业成为科技创新主战场 [5]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 [6] - 需要把握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5][6]
加快构建从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到产业落地的“一站式”平台
广州日报· 2025-05-20 03:30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方晴、贾政)5月19日上午,广州市市长孙志洋就加快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 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分中心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据悉,广州依托产业与高校资源集聚优势,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出行、高端科学仪器等方向建设分中 心。其中,生物医药分中心将聚焦细胞基因治疗、AI+制药2个细分领域,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打 造22个公共转化平台;智能出行分中心将聚焦新型能源动力、智能网联、低空飞行器3个细分领域,在 番禺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打造11个公共转化平台;高端科学仪器分中心将聚焦高端分析测 试仪器细分领域,在黄埔区禾信质谱产业基地建设,打造14个公共转化平台。 今年4月,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获教育部批复同意启动建设,广州正紧密 推进生物医药、智能出行、高端科学仪器三个分中心建设。孙志洋先后来到禾信质谱产业基地、广州国 际生物岛、番禺计算科学与大数据产业园,了解各分中心的规划布局、转化方向、运行机制等情况,并 听取有关意见建议。他表示,国转中心是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尝试,要把握机遇,下力 气把分中心建设好,加快构建从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到产业落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