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全面启动零碳园区建设,要求绿电直供比例不低于50% 专家称有利于推动系统性低碳转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4 21:09
零碳园区政策框架 - 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及4个配套细则,建立完整建设标准和管理框架 [1][2] - 政策明确分级考核体系,根据园区年综合能耗规模实施差异化标准:20万-100万吨标准煤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0.2吨/吨标准煤,≥100万吨园区≤0.3吨/吨标准煤 [2] - 设置6项引导性指标包括清洁能源消费占比≥9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0%、余热余压利用率≥50% [2] 碳排放核算体系 - 建立全生命周期核算体系,将电力净受入、工业过程排放等纳入统一核算范围 [3] - 绿电直供或绿证交易电力排放因子计为0,其他电力按全国化石能源电力排放因子0.8325kgCO/kWh计算 [3] - 强制要求园区绿电直供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3] 园区管理模式创新 - 采用"园中园"建设模式,申报主体需为省级以上开发区并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 [2] - 园区作为管理主体可整合土地、政策等资源形成企业入园激励机制,实现系统性减排 [4] - 支持高载能产业向资源能源有保障的园区集聚,探索"以绿制绿"模式 [4] 区域发展机遇与挑战 - 新疆、内蒙古等风光资源丰富地区具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基础条件 [4] - 需警惕产能转移中可能出现的无序竞争,避免高碳工艺抵消绿电优势 [4] - 地热、工业余热利用被列为重点方向,结合CCER方法学可产生经济效益 [4][5] 绿色金融支持机制 - 现有绿色信贷存在期限错配问题(1-5年贷款vs更长建设周期) [5] - 建议采用专项基金、保险资金等多元化融资模式,完善碳资产质押融资机制 [5] - 部分银行试点"碳足迹挂钩贷款",需配套建立减排量核证体系 [5]
央行、证监会重磅发布!
中国基金报· 2025-07-14 20:40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核心内容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旨在加强绿色金融市场流动性,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并降低识别成本 [1][2] - 目录统一适用于各类绿色金融产品,但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及股票发行、新三板挂牌及股票发行业务暂不适用 [1][2] 政策目标与实施要求 - 目录要求各相关单位结合自身绿色发展任务和金融体系建设情况,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推动绿色金融工具对环境改善、气候变化应对及资源高效利用的支持 [1][3] - 政策强调发挥绿色金融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推动作用 [1][3] 新旧标准衔接安排 - 目录发布前已审批未发放的贷款及存续期债券仍按历史标准执行 [3] - 目录发布时已申报但未核准的债券,发行主体可自行选择适用历史标准或新目录 [3] - 鼓励发债主体按新目录进行信息披露 [3] 动态调整机制 - 目录将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碳达峰碳中和部署、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及技术标准更新等情况适时调整修订 [4] 生效时间 - 目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5]
央行、证监会重磅发布!
证券时报· 2025-07-14 20:25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核心内容 - 三部门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旨在统一绿色金融产品标准,提升市场流动性和资产管理效率,降低识别成本 [1][2] - 目录适用于除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及股票发行、新三板挂牌及股票发行业务外的各类绿色金融产品 [1][2] 政策目标与实施要求 - 要求相关单位结合各自领域绿色发展目标,制定配套支持政策,加强宣传引导,推动绿色金融工具在环境改善、气候变化应对和资源高效利用中的作用 [1][3] - 目录发布后新申报的债券项目可自行选择适用历史标准或新目录,但鼓励按新目录进行信息披露 [3][4] 过渡期安排与历史标准衔接 - 已审批未发放的贷款及存续期/已核准债券仍按历史标准执行,新申报债券项目可灵活选择标准 [3][4] - 明确目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预留过渡期便于市场适应 [5] 动态调整机制 - 目录将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碳达峰碳中和部署、技术标准更新及国际合作进展等情况适时修订 [4]
中国央行等三部门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
快讯· 2025-07-14 19:43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更新 -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旨在加强绿色金融市场流动性并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1] - 新版目录将统一适用于各类绿色金融产品以降低识别成本 [1] - 沪深北交易所上市及股票发行、新三板挂牌及发行业务暂不适用该目录 [1]
《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指数报告》披露四大投资趋势丨绿色金融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4 18:21
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趋势 - 《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指数报告》揭示四大投资趋势:全球可持续发展加速且亚太地区突出、环境质量拖累可持续发展承载能力下降、能源结构转型显著、技术赋能生产力与创新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2] - 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展证明绿色发展与经济增长可并行不悖,为其他国家提供经验 [2][3] 国内ESG债券市场动态 - 2025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250只规模4920.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63%和97.67%,6月单月发行63只规模1289.33亿元 [4] - 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27只规模1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和219.76%,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发行13只规模73.50亿元 [4] - 77.78%的ESG债券发行成本低于同类债,利差范围0.97bp-135.00bp [4][5] 地方气候投融资政策 - 北京密云区推出气候投融资激励措施,包括按贷款余额增量2‰奖励金融机构(上限50万元)、按保费2‰补贴气候保险产品首发机构(上限50万元) [6] - 政策支持项目入库贴息、标准制定奖励及从业人员技能补贴,明确导向金融机构创新气候投融资业务 [6][7] 全国碳市场交易数据 - 上周碳价最高74.78元/吨最低73.11元/吨,周收盘价跌1.17%,总成交量196.80万吨总成交额1.48亿元 [8][9] - 2025年累计成交量4261.74万吨成交额31.93亿元,历史累计成交量6.73亿吨成交额462.26亿元 [10] 转型金融与绿色债券创新案例 - 广东河源落地全省首笔钢铁行业转型金融贷款5000万元,支持企业废钢循环利用及节能改造,单位产值能耗年降超15% [11] - 农发行江苏省分行发行40亿元"绿美江苏"绿色债券,资金投向耕地保护、农村清洁能源及生态修复 [12] - 建设银行发行首单300亿元"固息+浮息"绿色金融债,固息品种200亿元票面1.57%、浮息品种100亿元挂钩DR007均值 [13][14] - 光大银行发行50亿元AAA级3年期绿色金融债,九江银行40亿元绿色债票面1.84%获1.78倍超额认购 [15]
42家A股上市银行这项贷款余额超27万亿,上半年还在涨!
和讯· 2025-07-14 17:51
核心观点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绿色金融进入系统深化与多元突破并进的新阶段,从政策设计到工具创新、市场扩容到企业实践全面升级,成为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1][11] - 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达40.61万亿元,同比增长9.6%,工行等四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4万亿元,兴业等股份行形成相对优势[2][25] - 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上半年CEA成交量3862万吨,成交额29亿元,6月单月成交量创年内新高[2][29] - 转型金融成为新焦点,江苏"1+N+N"转型金融支持体系等政策落地,形成与绿色金融"双轨驱动"格局[3][12] - 绿色债券发行创新高,上半年发行294只总额5000亿元,6月单月发行1269亿元创纪录,出现浮息债/孪生绿债等创新产品[21][37] - 绿证交易量达2.87亿张,价格呈现"新证高旧证低"分化特征,风电光伏占交易总量93%[35][36] 政策动态 - 顶层设计加速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绿色主权债券框架》等文件打破"信贷+债券"单一格局[3][12] - 《绿色金融术语》成为首个国家标准,配套《气候准则》《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完善制度基础[12][20] - 地方探索差异化路径,上海"1+N+X"组织体系、广东"五个一"工作体系等形成区域特色政策生态[14][18] - 15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建设方案》,构建温室气体核算/市场机制设计等框架[15] - 上交所制定《提升沪市上市公司ESG评级专项行动方案》,推动ESG信息披露与评级提升[19] 市场数据 绿色信贷 - 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40.61万亿元,一季度新增3.56万亿元,工行规模超6万亿元领跑[25][26] - 国有大行主导市场,农行/建行/中行余额超4万亿元,兴业(9679亿元)/浦发(6256亿元)/中信(6005亿元)居股份行前三[26][28] - 清洁能源/绿色建筑/节能减排为主要投向,信贷结构仍显集中[2][26] 绿色债券 - 发行规模TOP3:农业银行500亿元(利率1.85%)、兴业银行300亿元(1.7%)、农发行260亿元(1.59%)[24] - 创新产品频出:南京银行发行首单符合《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债券,交银金租推出首单乡村振兴主题绿债[21][45][46] - 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上涨1.41%,10年以上长期债收益率表现最佳[2] 碳市场 - 3月纳入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控排企业数量倍增,市场容量显著扩大[29] - 价格波动明显:从2024年10月104.01元/吨降至2025年5月68.46元/吨,6月回升至75.02元/吨[30][34] - 6月成交量达1588万吨(11.45亿元),占上半年总量的41%[30][32] 绿证交易 - 1-5月核发10.93亿个(可交易7.51亿个),交易量2.87亿个,其中绿电交易9788万个[35] - 2025年新证平均价格4.91元/个,较2024年旧证(2.44元/个)溢价101%[36] - 风电/光伏绿证占比达93%,生物质发电占比提升至4.5%[35][36] 企业动态 - 农业银行发行600亿元绿债创单期纪录,工行发行首单80亿元浮息绿债挂钩DR007利率[37][43] - 资产证券化工具加速应用:华夏华电清洁能源REIT获批,远景新能源发行首单2.85亿元风电ABS[47][48] - 国际化步伐加快:工行发行17.2亿美元多币种境外绿债,中国首发60亿元全球绿色主权债券[38][51] - 产融结合深化:北京银行与特来电合作布局光储充场景,浦发银行发布绿色工厂综合服务方案[49][42] - 中金国际推出首单400万美元"CGT-ESG债券组合",推动绿色债券国际标准接轨[39][40] 指数表现 - 国金绿色金融100指数下跌4.05%,环保指数逆势上涨超10%,新能源板块震荡调整[2] - 中债-中国绿色债券指数上涨1.41%,长期债表现优于短期[2] - 银行股绿色信贷占比分化:国有大行占比18-21%,股份行普遍低于17%,城商行江苏银行(17.35%)/南京银行(17.64%)领先[28]
国泰君安期货商品研究晨报:绿色金融与新能源-20250714
国泰君安期货· 2025-07-14 14:3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镍矿端支撑有所松动,全球精炼镍边际累库 [2][4] - 不锈钢现实与宏观博弈,钢价震荡运行 [2][4] - 碳酸锂基本面供强需弱,宏观与仓单扰动或反复 [2][10] - 工业硅需关注供应端变化情况 [2][14] - 多晶硅受政策扰动,盘面波动放大 [2][1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镍和不锈钢 基本面跟踪 - 沪镍主力收盘价121,390,成交量101,921;不锈钢主力收盘价12,710,成交量156,045 [4] - 1进口镍121,500,俄镍升贴水550,镍豆升贴水 -900 [4] - 8 - 12%高镍生铁出厂价904,镍板 - 高镍铁价差311 [4] 宏观及行业新闻 - 3月3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或停止向美国出口镍 [4] - 4月27日印尼CNI镍铁RKEF一期项目进入试生产,单条线年产金属镍约1.25万吨 [5] - 印尼某镍冶炼厂恢复生产,青美邦产能恢复至70% - 80% [6][7] - 印尼某冷轧厂6 - 7月停产检修,预计影响量级11 - 13万吨 [7] - 菲律宾镍业协会欢迎删除原矿出口禁令条款 [7] - 印尼莫罗瓦利工业园区被发现环境违规问题 [7] - 印尼计划缩短采矿配额期限,2025年产量目标高于2024年 [8] 趋势强度 - 镍趋势强度为0,不锈钢趋势强度为0 [9] 碳酸锂 基本面跟踪 - 2509合约收盘价64,280,成交量402,816,持仓量322,860 [10] - 仓单量11,603,现货 - 2509为 - 530 [10] - 电池级碳酸锂63,750,工业级碳酸锂62,150 [10] 宏观及行业新闻 - SMM电池级碳酸锂指数价格环比上涨72元/吨 [11] - 加拿大计划建设年产9000吨碳酸锂生产设施,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 [13] - 2025年6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出口24.4GWh,1 - 6月累计出口127.3GWh [13] 趋势强度 - 碳酸锂趋势强度为0 [13] 工业硅和多晶硅 基本面跟踪 - Si2509收盘价8,415,成交量953,544,持仓量367,810 [14] - PS2508收盘价41,330,成交量878,217,持仓量85,925 [14] - 工业硅社会库存55.1万吨,企业库存17.4万吨 [14] 宏观及行业新闻 - 7月10日国家能源集团三个光伏EPC工程招标终止,多个项目因政策变动终止 [14][16] 趋势强度 - 工业硅趋势强度为1,多晶硅趋势强度为0 [16]
上海农商银行:“质量贷”构建质量增信融资生态
新华财经· 2025-07-14 10:44
质量贷金融服务方案 - 上海农商银行联合上海市各级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出"质量贷"专项金融服务方案 主要针对取得质量荣誉或资质认证的名录企业融资需求 [1] - 方案以企业政府质量荣誉作为融资增信依据 将质量信用 品牌价值 质量水准等非财务指标纳入金融授信评价体系 [1] - 通过分层授信模型实现"质量荣誉等级"与"融资授信额度"挂钩 授信最高可达5亿元 [1] - 2024年迭代升级为"质量贷2 0" 拓宽质量增信评价范围 将获得"碳认证"的企业纳入服务体系 注入绿色金融内涵 [1] 区域落地情况 - 自2023年推出以来 已在14家分支行区域推动落地 [1] - 在金山区率先发布"金质贷" 后陆续推出宝山区"农商宝质贷" 虹口区"质量标准贷" 黄浦区"黄浦质汇贷" 松江区"茸质贷"等5个区域专属子方案 [1] 典型案例 - 上海LC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新三板上市企业 凭借"金山区长质量奖"获得"金质贷"支持 银行创新运用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转化为融资优势 短时间完成尽调至放款 [1] - 上海YWS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虹口区长质量奖"获得"质量标准贷"支持 技术优势和标准创新能力成为授信依据 缓解研发资金压力 [2] 政策背景与成效 - 为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健全质量融资增信体系"部署 响应上海市质量信用金融转化专项工作 [4] - 截至2025年6月末 累计投放质量增信资金超25亿元 投放金额排名全市前列 政策宣贯覆盖逾2000家质量荣誉企业 [4] 创新意义 - 推动"质量要素金融化" 构建覆盖质量荣誉 标准创新 品牌认证的全周期质量增信融资生态 [2] - 将质量"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金融解决方案 [2]
蓝海银行:写好“五篇大文章”金融答卷
齐鲁晚报· 2025-07-14 10:07
蓝海银行数智化转型 - 公司实现"一部手机就是一家超级网点"的愿景 核心业务100%线上办理 流程更短且风险更低[1] - 自主研发"蓝镜"大数据风控平台 整合工商 税收 人社 司法等多维数据 实现客户360度画像和差异授信 信用贷款审批仅需1-2秒[1][2] - 针对小微企业推出"助业贷"产品 无抵押无担保 10分钟内完成审批 案例显示85万元贷款快速到账[1] 数字金融战略布局 - 公司将数字金融定位为金融强国建设底座 支撑科技金融 绿色金融 普惠金融 养老金融发展[2] - 构建人工智能 区块链 大模型等技术能力 月均交易量达1.6亿笔 服务覆盖2400万有效客户[2] - 聚焦长尾客群如新市民 大学生创业者 个体商户等 推出小康贷 蓝邸贷等爆款产品[2] 多元化金融服务拓展 - 科技金融领域重点支持瞪羚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 培育新质生产力[3] - 绿色金融方面创新产品体系 参与威海绿色低碳先行区建设 建立ESG评价标准[3] - 养老金融推出适老化支付产品 包括大字版手机银行和定制化服务方案[3] 差异化竞争优势 - 采用"科技立行 科技兴行"策略 直接构建数智化IT架构 突破民营银行"一行一店"限制[1] - 建立"敢贷 愿贷 能贷 会贷"机制 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与可得性[2] - 7*24小时线上服务能力形成显著效率优势[2]
摒弃低价无序竞争 促进高质量发展——银行业积极投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14 00:18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银行业支持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 应通过创新举措助力企业摒弃低价无序竞争 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 [1] - 低价无序竞争是困扰部分行业发展的顽疾 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牺牲利润和产品质量 这种模式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扰乱市场秩序 阻碍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1] 银行业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 银行业通过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引导企业将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例如中国银行洛阳分行推出"认证贷"产品 将企业质量认证结果与信贷额度挂钩 获得相关资质的小微企业最高可获2000万元信用贷款 利率低于同类产品 [2] - 截至今年5月末 中国银行洛阳分行已为近万家民营企业提供665亿元信贷支持 其中超30%资金流向质量认证企业 [2] - 银行业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 帮助产业链核心企业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和效率 同时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2] 差异化信贷政策与信用评价 - 专家建议银行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 对依靠低价无序竞争的企业适度提高信贷门槛 对注重技术创新 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的企业给予优惠信贷政策 如降低利率 延长贷款期限 [2] - 银行应优先支持注重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的企业 完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将市场竞争行为纳入评估指标 加强行业研究 引导资金流向健康发展的优质企业 [3] - 银行应对注重技术研发 品牌建设的企业提供利率优惠和额度保障 例如按照"研发投入占比"进行分级授信 [3] 金融赋能产业升级案例 - 银行业以多种方式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 助力产业升级 例如中国银行重庆荣昌支行为2家卤鹅生产加工企业发放450万元贷款 专项用于升级卤制设备和优化工艺流程 [4] - 获得贷款后 某卤鹅企业引入智能温控系统 产品均匀受热率提升30% 肉质鲜嫩度标准差缩小至0.5度以内 [4] - 银行业通过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 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 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 推动企业绿色转型 [4] 银行业支持品质提升的具体措施 - 银行为企业产品品质提升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解决资金瓶颈 [5] - 银行与质量检测机构 认证机构合作 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助企提升产品品质 [5] - 银行根据企业品质提升情况 给予相应信贷优惠或奖励措施 如提高授信额度 降低贷款利率 [5] - 银行应不断开发绿色金融产品 如发行绿色金融债 优化绿色信贷系统 支持企业在节能减排 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项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