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
搜索文档
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新阶段的可持续金融应把服务低碳转型作为着力点
证券日报网· 2025-10-16 20:52
公司战略与业务发展 - 兴业银行在国内率先探索绿色金融业务,推出我国银行业首个能效项目融资产品,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战略引领再到拓展深化的三个阶段 [1] - 目前公司绿色融资余额接近2.5万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绿色贷款不良率仅为0.57% [1] - 绿色金融已成为公司重要的大类资产、优质资产和压舱石资产,对战略转型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1] - 公司在董事会设立战略与ESG委员会,努力将环境优势向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领域延伸,明晟ESG评级连续七年获得中国银行业最高评级 [2] 行业机遇与政策背景 - 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了2035年“1+3+3”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打破了碳达峰后将经历较长平台期的历史认知,为可持续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2] - 当前中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但在绿色投资、绿色资管、绿色保险等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 - 服务于碳减排的金融创新数量较多但规模不大,需要金融业继续发力 [3] 未来发展建议 - 产业界需发挥需求牵引作用,企业要加速低碳转型,在意识上重视ESG体系建设,在技术上重视新技术应用,在数据上重视流转共享 [2] - 金融业需守正创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不仅要高度重视金融服务,也要着眼实体企业需求积极提供非金融服务 [3] - 需加快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丰富交易产品,激发市场流动性,以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与价格发现 [3] - 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提高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并适当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以提升商业银行开展绿色融资业务的积极性 [3]
兴业银行行长陈信健:我行绿色贷款余额超万亿,不良率0.57%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6 20:21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兴业银行较早探索可持续金融并在国内率先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战略引领再到拓展深化的三个阶段 [1] - 公司绿色融资余额接近2.5万亿元,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绿色贷款不良率仅为0.57% [1] - 绿色金融已成为公司重要的大类资产、优质资产和压舱石资产,董事会设立战略与ESG委员会,明晟ESG评级连续七年获得中国银行业最高评级 [1] 行业机遇与建议 - 中国宣布2035年“1+3+3”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为可持续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3] - 金融业需守正创新,中国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但在绿色投资、绿色资管、绿色保险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当前金融创新数量多但规模不大 [3][4] - 建议加快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丰富交易产品以提升流动性和资源配置效率 [4] - 建议监管部门提高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比例,并适当降低绿色融资的风险权重以提升商业银行积极性 [4]
当升科技(300073.SZ):拟参与设立合资公司负责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绿色循环利用等业务
格隆汇APP· 2025-10-16 20:20
合资公司设立 - 公司联合北京北矿资环科技有限公司、邳州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及诚通科创投资基金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北矿资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1] - 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8,800万元,公司认缴出资7,880万元,持有合资公司10%股权 [1] - 合资公司负责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绿色循环利用等业务,旨在构筑安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并践行绿色发展责任 [1] 项目投资与规划 - 合资公司将投资新建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绿色循环利用项目,项目位于江苏省邳州经济开发区化工园区 [2] - 项目分两期建设,二期为远景规划,具体建设内容将根据市场情况与技术更新等因素决策 [2] - 项目一期拟建规模包括电池包拆解破碎能力1万吨/年、三元黑粉处理量3.2万吨/年、废催化剂处理量1,500吨/年 [2] - 项目一期计划生产三元前驱体1.10万吨/年、碳酸锂5,460.50吨/年 [2] 战略背景与动因 - 公司布局电池回收领域是为顺应全球碳减排趋势,响应电池产品碳足迹管理要求 [1] - 此举旨在符合国内外相关法规对电池可持续性的规定 [1]
气急败坏!特朗普又盯上东大这个,这次全网都笑了
搜狐财经· 2025-10-16 11:03
中国废弃食用油(UCO)在美国生物燃料产业的核心地位 - 2024年前8个月美国从中国进口38.4万吨UCO,占其进口总量的65%,全年预计输送量高达127万吨 [3] - 中国UCO已成为美国72家生物燃料厂的"工业血液",每吨UCO转化的生物柴油可实现83%碳减排,对美国达成2030年运输领域减排50%的目标至关重要 [3] - 美国本土每年仅产生约60万吨废油,难以满足自身需求的三成,对中国UCO供应存在严重依赖 [3] 美国生物燃料行业的替代困境与成本压力 - 用大豆油替代UCO面临成本过高问题,大豆油生产成本是UCO的2.3倍,政府每加仑1美元的补贴无法弥补差价 [7] - 生产工艺改造需要18个月周期,而现有UCO库存仅能支撑45天,短期内无法实现原料替代 [7] - 原料短缺已导致部分生物柴油工厂产能利用率跌至61% [10] 全球UCO供应链的紧张格局与中国优势 - 欧盟为实现2050年航空燃料可持续化目标,已将中国UCO采购量提升至年80万吨,加剧了全球供应竞争 [5] - 2024年1月印尼限制废油出口后,全球UCO缺口已扩大至200万吨级别,出现"拿着支票在全世界找油"的紧缺局面 [5] - 中国凭借完善的餐饮废油回收体系,每年可转化1000万吨UCO,而美国因分散式餐饮结构导致回收成本高出47%,形成结构性优势 [5] 潜在政策冲击的连锁反应 - 对中国UCO"断油"将直接冲击美国刚起步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产业,波音和联合航空的百亿级投资项目可能停摆 [8] - 美国生物燃料行业将此类贸易威胁比作19世纪英国《谷物法》的教训,认为设置壁垒将导致工业成本暴涨引发经济危机 [8] - 绿色转型已成为国家战略,原料安全被比作新时代的石油安全,切断供应链将引发系统性风险 [10][12]
国合会年会提六大政策建议,聚焦绿色需求、绿色消费等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20:32
扩大绿色需求与能源转型 - 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电侧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并停止新增煤电装机,目标2030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利用率超95%,发电量占比达33%-38% [3] - 提高工业电气化水平,目标“十五五”末工业电气化率超过34% [3] - 扩大强制碳市场行业覆盖至化工、石化、造纸和航空等行业,并推动碳配额有偿分配机制 [3] - 支持绿色投资,结合数字化、人工智能与城市更新以提高能效和气候韧性 [4] 生态系统保护与蓝色经济 - 增强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协调 [5] - 推动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多边公约的交流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履约报告协同 [7] - 加速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可持续蓝色经济纳入规划并制定海洋能源和零排放航运国家战略 [8] - 推进气候适应行动,建立以人为本的气候适应治理体系 [8] - 扩展海洋产业多元化融资渠道以推动绿色转型 [9]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消费 - 加强循环经济顶层设计,在“十五五”规划中设定资源生产率、再生材料比例等具体目标 [10] - 促进固体废物管理与循环经济协同,深化“无废城市”等试点并参与全球塑料污染治理 [10] - 加强需求侧引导,建立循环产品标签和补贴机制,鼓励公共部门优先采购高循环度产品 [10] 供应链金融与低碳技术创新 - 以链主企业绿色需求驱动供应链创新,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和股权融资加速绿色技术 [11] - 鼓励金融机构全面纳入碳排放指标,支持高碳企业通过股票、可转债筹集并购资金 [11] - 推广与高碳资产退役挂钩的债务置换工具,并通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提供定向支持 [11] 传统能源地区公正转型 - 将煤炭三角区建设为国家低碳公正转型示范区,制定转型路线图并构建包容性就业体系 [12] - 加速建立国家或区域零碳贸易特区,发展氢基产业和碳移除技术,推动高耗能行业向西部零碳园区转移 [12] - 健全煤炭三角区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向技术型民企倾斜并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公正转型”产品 [12] 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 - 加强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协调,发起“全球绿色发展倡议”并建立专项基金支持绿色南南合作 [13] - 建立健全海外绿色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绿色信贷指引 [14] - 建立全球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在RCEP框架下加快绿色产品关税减免并降低非关税壁垒 [14] - 建设性参与国际绿色金融体系,推动亚投行等增加气候投融资规模 [14]
美国摩根大通公司宣布1.5万亿美元计划,投资对美国国家经济安全和韧性至关重要的行业
搜狐财经· 2025-10-14 20:47
科技战略与投资 - 摩根大通宣布为期十年、总额达1.5万亿美元的"安全与韧性倡议"计划,旨在投资对美国国家经济安全和韧性至关重要的行业 [2] - 作为倡议的一部分,公司将在供应链制造、国防航空、能源技术、前沿科技等四大领域的27个细分技术进行高达100亿美元的股权和风险投资 [2] 人工智能与算力基础设施 - 微软Azure部署全球首个生产级NVIDIA GB300 NVL72超算集群,该集群集成超4600个NVIDIA Blackwell Ultra GPU,单机架FP4张量核心性能最高1440 PFlops,可将万亿参数模型训练周期从数月缩短至数周 [3] - OpenAI与阿根廷苏尔能源公司签署价值25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启动"星际之门阿根廷"数据中心项目,拟建数据中心算力容量预计达500兆瓦 [3] - 谷歌提出革命性"Reasoning Memory"框架,该框架是一种专为AI代理设计的记忆体系,能够积累、概括并重用推理经验,以实现自我进化 [4] - Bloom Energy与Brookfield建立50亿美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用于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其先进燃料电池技术,为人工智能工厂提供动力 [11] 生物技术与医疗健康 -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研究人员开发出突破性纳米颗粒癌症疫苗,可触发多途径免疫反应,在小鼠实验中成功预防黑色素瘤、胰腺癌和三阴性乳腺癌 [7] - 世卫组织升级"公开来源流行病情报"系统至2.0版,新版本包含AI工具等高级功能,通过实时分析公开信息帮助发现并应对潜在公共卫生威胁 [5] - 康泰医学因部分医疗器械产品不符合美国法规要求,收到美国FDA警告信,在警告信关闭前,其产品将被拒绝进入美国市场 [7]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 日本最大绿氢生产设施在北杜市投产,项目投资186亿日元,配备16兆瓦质子交换膜电解槽,全面投产后每年可生产2200吨氢,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万吨 [10] - 巴西"基本矿产联盟"倡议组织提交报告,指出巴西矿业部门计划到2050年将碳排放量减少高达90%,并支持全球电气化进程 [12] - 太空海洋公司与太空核动力公司签署意向书,计划在ALV-N卫星上测试10千瓦级微型核反应堆,为深空任务提供可靠电力 [9] 海洋与极地技术 - 俄罗斯联合造船公司推出"章鱼"号水下技术作业船新概念设计,该船为Arc-5冰级,能在2000米深水下执行多种任务,旨在增强俄罗斯在北极海域的资源开发能力 [13] - 美德企业Bedrock Ocean Exploration与PlanBlue合作开发新一代高分辨率海底智能信息系统,为海上风电、海底光缆布设等领域提供高效环境与作业信息 [16] - 法美研究机构发现海底热液喷口的温度变化可作为预测洋中脊火山喷发的前兆,并于2025年初实现全球首次深海火山喷发的成功预测 [17] 国防与航空航天 - 日本防卫省与三菱重工签署合同,正式启动新型潜射导弹和海基型12式岸舰导弹改进型的量产工作,以强化其"防区外防御能力" [14] - 法国启动新一代核动力航母建造工作,该航母设计排水量约7.8万吨,配备两座新型K22压水反应堆,单座热功率达225兆瓦,计划于2038年服役 [15] - 美国AeroVironment公司计划扩大"弹簧刀"自杀式无人机生产规模,使月产量从约500枚提升至数千枚,并探索在多型装备上挂载发射的能力 [18] - SpaceX公司在2025年进行了第116次和第117次发射任务,其"星链"卫星在轨数量分别达到约8580颗和8600颗 [20][21] 新材料与先进制造 - 美国稀土公司ReElement Technologies与韩国浦项制铁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探讨在美国建立首个完全垂直整合的稀土和永磁体一体化生产基地 [22] - 美陆军正在修改前沿部署装备的全球分布,将更多装备转移至印太战区的韩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陆地关键节点,以配合国防部的战略重点转向 [23] - 美国南加州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首个基于光学热力学的自组织光学器件,使光线在非线性系统中自组织路由,为芯片级光学和高性能计算提供新途径 [24]
6项低碳标准发布,助力北京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3 13:40
北京市绿色低碳地方标准发布 -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6项涉及碳排放、能耗限额、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计量等关键领域的绿色低碳地方标准 [1] 产业园区碳排放管理标准 - 《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碳排放》地方标准将于2026年1月1日实施 明确碳排放评价指标构建、核算分析及减污降碳措施的技术要求 [2] - 标准以产业园区和重点行业为双锚点 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分析碳排放并提出管理要求 [2] - 产业园区可通过外购绿电、使用太阳能光伏、地热能、氢能等非化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减排 [1][2] -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包括能源梯级利用、余热余压利用、散小热源整合联网 [2] - 为实现绿色运输 园区物流中可应用新能源车辆及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 [1][2] - 采用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是有效的碳减排措施之一 [1][2] - 标准实施将推动规划环评向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协同管控升级 助力规划阶段纳入低碳理念 [2] 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修订 - 修订《白酒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结合有无制曲工艺、是否为灌装白酒分类给出能耗限额的限定值和先进值 [3] - 修订《合成洗涤剂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 针对洗衣粉和液体洗涤剂分别给出能耗限额的限定值、准入值和先进值 [3] 资源循环利用标准 - 《污泥产品矿山土壤重构利用技术规范》标准发布 规定污泥产品在矿山土壤重构中的利用要求、环境跟踪监测与评价等 全市污泥年产量约为219万吨且持续增长 [3] - 标准有助于推动污泥产品在矿山修复中的规模化应用 降低矿山修复成本 [3] - 修订《污水源热泵系统设计规范》 新增系统规划、多能耦合系统、监测与控制系统及相关水质水量要求 [3] 企业能源计量标准 - 制定《企业用能系统耦合可再生能源计量技术指南》 明确企业用能系统的能源计量层次 包括用能单位、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和主要用能设备的分级计量要求 [3]
广州碳普惠平台全新升级版正式发布
中国新闻网· 2025-10-10 17:24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碳信用捐赠仪式,来自社会各界的政府部门、企业代表等向十五运会广州赛区捐赠各 类碳信用超22万吨。所捐赠的碳信用类型丰富:既包括企业减碳形成的广东省碳配额、个人减碳形成的 广州市碳普惠自愿减排量,也包括生态环境改善形成的林业碳汇;捐赠主体分布广泛:既包括带头履行 减排责任的央企国企民营企业,也包括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友好合作城市,充分展示了区域协同 与社会共治的减排合力,彰显了全民参与争做"零碳先锋"、共同行动打造"零碳全运"的热情决心。 活动现场展示了十五运会广州赛区碳中和阶段成果(赛前),直观呈现低碳办赛的"广州进度"。其中, 《广州市大型活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指南》出台。该指南按照"全生命周期覆盖、全要素协同"原 则,根据大型活动不同阶段工作特点,针对性提出了23项减污降碳措施和22个重点关注指标,形成了筹 备、实施、收尾阶段环环相扣的行动路径,为十五运会等大型活动量身打造了清晰的"行动指引"和实用 的"操作手册",填补了国内大型活动减污降碳领域的空白。 广州碳普惠平台全新升级版正式发布 中新网广州10月10日电 (记者 王坚)向十五运会广州赛区捐赠碳信用、碳普惠方法学密集发布、为十 ...
威立雅全球CEO埃斯特尔柏莲诺:收购苏伊士是威立雅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里程碑
经济观察网· 2025-10-09 17:50
埃斯特尔柏莲诺对经济观察报说:"收购苏伊士是威立雅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里程碑,为我们带来了前 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比如,在战略协同方面,我们实现了技术和解决方案的整合,进一步巩固了两家公 司的研发能力和专利技术;在财务回报和股东价值方面,我们不仅兑现了最初的承诺,还超额完成了目 标,从而建立了更稳健的经济基础。" 10月8日,威立雅全球CEO埃斯特尔柏莲诺(Estelle Brachlianoff)抵达北京。此次访华,她除将出席 IBLAC(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外,还计划与中国各部委、地方政府、经济学家和专家、合作 伙伴和主要客户以及员工会面。埃斯特尔柏莲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威立雅收购苏伊士的全球资产,实 现了技术能力与规模效应的积极整合,财务层面也体现出战略协同的积极成效。 威立雅是全球最大的环境服务企业,苏伊士也是一家总部位于法国的跨国环境企业。2020年,威立雅发 起对苏伊士的收购,逐步收购苏伊士股份,最终以每股20.50欧元的价格达成此次收购。2021年,威立 雅与苏伊士在巴黎正式签署了收购交易协议,并且在2022年完成对苏伊士的收购。 2025年4月,据彭博新闻社报道,苏伊士正在评估退出其中国 ...
碳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
中国经济网· 2025-10-07 09:15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与意义 -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标志着全国碳市场进入全面深化、加速推进阶段,是推进"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 [1] - 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从电力行业开始,逐步向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扩容,目前已管控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 [1] - 截至今年8月2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96亿吨,累计成交额约478.26亿元,市场活跃度与规模稳步提升 [1] 碳市场构成与配额分配机制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构成,二者通过配额清缴和抵消机制互相衔接 [2] - 碳配额分配是影响碳定价的关键因素,目前总体采用免费分配方式,基于碳排放强度和产品实际产量的方法确定应发配额量 [2] - 未来碳配额分配将从免费分配向"免费+有偿"相结合方式转变,逐步提升配额拍卖比例,以更好发挥碳价效率和功能 [2] 碳市场监测与核查体系 - 监测、报告与核查体系是碳市场交易机制有效发挥的根基,能确定排放单位的历史碳排放量、排放强度及其变化情况 [3] - 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和基于自动监测的碳排放核算是重要方向,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核查流程体系 [3] - 需要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加强第三方核查机构监管,提高碳排放核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碳市场对企业转型与产业发展的影响 - 企业可通过节能改造、清洁能源替代等低碳生产方式,促进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4] - 通过技术应用获得配额盈余,交易收益反哺研发,形成"减排—收益—再研发"良性循环 [4] - 碳市场将带动清洁能源、低碳装备制造、碳咨询等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并通过碳质押、碳期货等碳金融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流向低碳领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