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ESG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渤海轮渡: 渤海轮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6 00:35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02%至7.2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2.95%至1.02亿元,主要受渤海湾滚装车辆运输市场需求下滑影响[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幅增长201.81%至2.65亿元,主要由于收到上年末应收款及燃油支出减少[2][3] - 公司实施积极分红政策,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元,并已完成2024年特别分红和年度分红[1][9]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7.28亿元,同比下降5.02%,主要因滚装车辆运输市场需求下降[2] - 营业成本6.03亿元,同比下降3.83%,与收入减少同步[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2亿元,同比下降2.95%[2] - 基本每股收益0.22元,与上年同期持平[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6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01.81%[2] - 货币资金2.50亿元,较年初增长25.05%[4] 业务运营 - 客滚运输业务拥有9艘大型客滚船,总吨位27.59万吨,总客位2.4万个,市场占有率约60%[3] - 完成威海市海大客运有限公司收购,实现胶东半岛客滚航线全覆盖[3] - 完成"绿安通"轮和"绿安达"轮升级改造,专门用于新能源车运输,5-6月已投入运营[7] - 车运量31.82万辆次,客运量108.77万人次[3] - 融资租赁业务通过磐茂基金投资确认利润438.97万元,累计收到分配现金1.24亿元[3] 分红与股东回报 - 2025年半年度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元[1] - 2024年实施特别分红每股0.22元,合计1.03亿元[9] - 2024年年度权益分配每股派现0.40元,合计1.88亿元[9] - 控股股东辽渔集团报告期内增持公司股份达到1%[8] 资产与负债 - 总资产43.48亿元,较年初下降2.62%[2] - 应收账款4683万元,较年初下降71.93%,主要因收到上年末应收款[4] - 合同负债1202万元,较年初大幅增长485.45%,因预售船票款增加[4] - 短期借款9000万元,较年初下降52.63%[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3.37亿元,较年初下降7.46%[2] 行业与市场 - 渤海湾客滚运输市场竞争加剧,高铁等替代交通方式带来挑战[3] - 公司通过价格调整、客户开发和新媒体营销应对市场变化[3] - 开辟新能源汽车运输新赛道,解决渤海湾新能源汽车过海难题[7] - 燃油成本约占营业成本30%以上,年耗用燃料油约9万吨[3]
洛阳钼业董事长刘建锋:解码洛阳钼业新蓝图、新目标
全景网· 2025-08-12 15:25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河南洛阳起步,最早凭借本土钼资源立足,后通过并购快速崛起,如今已稳居全球铜、钴、钼、钨、铌生产商前列 [1] - 公司成长采用"三步走"模式:打基础(本土钼矿积累)、上台阶(全球资源并购)、大发展(多国多矿种协同) [2] - 公司2025年7月荣获德勤中国第七届中国卓越管理公司奖项 [1] 全球战略布局 - 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从区域性矿山向全球资源布局跨越,重点布局刚果(金)、巴西等地 [2] - 未来将在铜资产基础上布局黄金等新资源,拓展更多关键矿产国 [2] - 2019年收购全球金属贸易商IXM,形成"矿业+贸易"双轮驱动格局 [3] 商业模式创新 - 通过"矿业+贸易"模式提升对全球金属流向掌控能力,增强价格波动对冲能力 [3] - 借鉴制造业"微笑曲线",重点布局高附加值的大宗商品贸易环节 [3] - 该模式旨在实现从矿石到商品的完整产业链把控与整合 [3] 数智化转型 - 应用5G智慧矿山和数智化2.0技术提升运营效率 [4] - 实现"现场无人、远程有人"模式,大幅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4] - 无人驾驶矿车和AI配矿技术使配矿偏差率从11%-15%降至3%以下 [5] 技术应用成果 - AI技术实现冶炼环节化学试剂智能配比,提高效率并减少资源浪费 [5] - 中国区上房沟矿山通过智能配矿显著提升选矿回收率 [5] - 中国矿山企业在数智化应用方面比国际同行更积极先进 [5] ESG实践 - 连续三年入选标普可持续发展年鉴,MSCI ESG评级达AA [7] - 在刚果(金)建立专属苗圃保存40种金属耐受植物,与大学合作开展生态研究 [7] - 刚果(金)社区累计为40万人口修建27所学校,疟疾发病率从77%降至10%以下 [8] 社区发展 - 小额信贷项目使当地农业产量从每公顷0.8吨跃升至6.8吨 [8] - 2024-2025年向1500多公顷耕地发放数百吨农资,惠及1677户家庭 [8] - 建立水资源社区共治机制,推动环境治理从专业闭环转向社会共建 [8] 全球化管理 - 业务收入、利润和人员90%来源于海外,坚持"在地化"管理原则 [9] - 采用"全球总部+本地运营"模式,在各国用当地员工和制度 [9] - 通过授权与信任构建灵活治理体系,应对地缘政治和大宗商品周期波动 [10] 未来规划 - 未来三到五年聚焦业务全球化能力进阶、技术体系演进和组织文化升级 [10] - 坚持"并购-投产-修复资产负债表"三步循环确保财务健康 [10] - 持续吸引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专业人才 [10]
小米汽车在丢掉消费者信任吗?
虎嗅APP· 2025-08-09 17:33
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因要求用户提前支付尾款引发消费者权益争议,被质疑存在"霸王条款"和交付时间模糊问题 [2][3][6] - 行业惯例为"验车合格后支付尾款",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品牌均采用此模式 [7] - 事件反映出公司在治理(G)层面存在缺陷,可能影响ESG评级和市场信任 [8][13] - 创始人个人IP带来的信任红利与销售端体验落差形成鲜明对比,存在声誉风险 [11][12] 条款争议分析 - 购车协议规定:锁定订单后公司有权随时通知支付余款,7日内未支付视为违约且定金不退 [2][3] - 交付时间条款模糊:APP显示时间仅为参考,实际以交付通知为准 [6] - 律师指出条款存在三处不合理:①单方面判定违约 ②加重消费者责任 ③自身义务描述模糊 [6][7] - 涉嫌违反《民法典》第496-498条关于格式条款的规定 [7] 行业对比 - 汽车行业普遍采用"验车合格后支付尾款"模式,已成为消费者基本认知 [7] - 特斯拉、蔚来等新能源品牌均支持验车后付款 [7] - 小米汽车在答网友问中曾明确表示支持验车后付款,但实际执行存在偏差 [20] 治理问题 - 合同条款设计缺乏弹性:未设置锁单前二次确认、延迟支付说明等机制 [17] - 承诺与执行不一致:公开承诺"验车后付款"但未落实至合同条款 [18] - 交付周期信息不透明:消费者投诉锁单后才显示交付周期(最长54周) [10][11] - 未建立消费者投诉数据闭环和治理改进机制 [20] 品牌风险 - 创始人个人IP建立的信任与冰冷销售规则形成心理落差 [12] - 负面事件归因路径被简化:直接关联"雷军未兑现承诺" [12] - 治理断层可能外溢至小米其他业务板块 [12] - 2024年ESG报告中"与用户交朋友"承诺与实际服务存在差距 [13] 改进建议 - 合同加入弹性机制:锁单前二次确认、延迟支付说明等 [17] - 实现承诺显性化:将"验车后付款"落实至平台界面和合同条款 [18] - 建立消费者权益追踪体系:定期发布治理改进报告并纳入ESG披露 [20]
三一重能廖旭东:基于科学的减排目标成常态 风电范围3难界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07:04
行业发展趋势 - 非化石能源发电新增装机成为新增主体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新增装机总容量中占比高达82.6% [1] - 风电设备制造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 包括产能扩张与碳排放矛盾 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存在边界模糊和供应链数据缺失等痛点 [1] - 海外市场因严苛绿色贸易政策抬高准入门槛 推动企业将碳减排 绿色制造和供应链责任纳入全流程管理 [1] 公司ESG治理架构 - 采用董事会—领导小组—执行层三层架构 董事长亲自牵头ESG委员会负责战略规划 [5] - 各部门设置专职ESG联系人 采购部门负责供应商ESG评级 生产部门落实零碳工厂建设 形成PDCA闭环管理 [6] - 接受商业道德培训员工覆盖率100% 保障公司稳健运营 [4] 碳排放管理措施 - 实施绿电双轨制 通过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消费绿色电力 购买绿色电力证书和设备节能改造优化用能结构 [7] - 制定运营脱碳三大路径 包括数智化发展带动节能提效 电气化替代减少化石燃料消耗 自发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减少外购电力 [9] - 监控行业特有高能耗环节 包括风机叶片制造中树脂固化能耗 塔筒制造焊接能耗和设备空载运行能耗 [9] 供应链碳管理 - 成立可持续采购委员会作为供应链管理最高责任机构 制定供应商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手册 [10] - 在供应商准入环节要求承诺遵守行为规范准则及劳工与人权 环境与气候合同条款 [10] -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评估要求 包括自我评估问卷和现场审核两种形式 优先与可持续发展表现优秀供货商合作 [10]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 明确设计开发 制造和使用等阶段产品对环境影响 通过优化工艺减少产品碳足迹 [10] - 开展重点机型EPD认证 涵盖从设计 制造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数据 [10] 国际化战略 - 主动制定科学碳目标 推动全价值链绿色转型 积极披露ESG绩效 契合全球市场对绿色能源企业高期望 [11] - 满足海外市场环保法规要求 包括风机碳排放和噪声污染等具体限制 提升品牌信誉并带来市场份额增长 [11] 技术研发重点 - 持续投入海上风机和陆上大兆瓦技术研发 推动清洁能源广泛应用 [3] - 推进韶山叶片工厂先进数字技术应用 实现业务全流程在线化与高效协同 工厂在孪生模型中集成微电网与能耗数据 [9] 范围3碳排放挑战 - 范围3边界界定存在困难 风机全生命周期需覆盖20年运行期碳排放 但实际服役期限不确定性导致预测偏差 [8] - 零部件依赖外部采购 相关碳排放数据获取难度较大 [8]
你以为你吃的是麻六记,其实不过是代工“盲盒”
虎嗅APP· 2025-08-06 22:35
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代工模式治理短板 - 麻六记270g酸辣粉因粉饼发霉、刺鼻气味被多地开市客下架 代工厂四川白家阿宽承认生产消杀不足导致细菌污染 [2] - 事件揭示食品供应链三角链条(品牌方-代工厂-零售商)的治理断层 多品牌共用代工体系易引发行业级灾难 [2] - 麻六记未主动披露问题 被动响应暴露监管依赖外包厂商的治理真空 [4] 品牌端与生产端的双重失责 - 麻六记曾涉嫌"成分漂绿":宣传使用红薯粉实际掺杂木薯粉、蕨根粉 添加硫酸铝铵但未明确风险 [4] - 代工厂白家阿宽为李子柒、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多品牌代工 共享生产线放大风险传导效应 [4][5] - 品牌方驻厂监管仅停留签约标准 缺乏实时数据监控与责任追溯机制 [5] 多品牌共线代工的体系性风险 - 代工厂对多品牌采用"中间标准"运营 难以区分不同品牌的质量要求 [5] - 生产信息不透明:消费者无法追踪实际生产厂商、地点及批次 形成监管盲盒 [5] - 单点问题引发系统性危机 如白家阿宽事件连带李子柒等未涉事品牌受质疑 [9][10] 代工模式与ESG治理的冲突 - 品牌方掌握产品定义与利润分配 却将生产风险转嫁给代工厂 形成"道德外包"结构 [8] - 轻资产+强营销模式导致生产监管基因缺失 部分品牌仅作为IP转授权方规避监督责任 [10] - 违反GRI供应链标准 企业未对重大上下游环节承担可验证监督责任 [10] 构建协同治理的解决方案 - 强制品牌披露供应链分级管理体系 明确代工厂审核与惩戒机制 [12] - 通过IoT、AI技术实现车间级ESG数据上链 建立生产可视化监管 [12] - 设立代工风险储备金用于事故应急 将碳排放监控等纳入合规协议 [12] 行业治理能力的长效要求 - 食品安全需依靠制度而非良心 新消费品牌需平衡营销与治理能力 [12] - 企业增长依赖可公开审视的治理体系 非短期流量爆款 [13] - 贴牌代工若不纳入ESG框架 将成为食品行业最大灰犀牛风险 [11]
你以为你吃的是麻六记,其实不过是代工“盲盒”
虎嗅· 2025-08-06 21:16
事件概述 - 麻六记270g规格酸辣粉被曝粉饼发白、发霉且有刺鼻味道,导致多地开市客下架该产品 [1] - 代工厂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声明,问题原因为生产过程中消杀环节存在不足,可能导致部分产品受环境细菌污染,出现湿粉饼保质期缩短或霉变 [1] - 麻六记于事件发酵后公开发表声明向消费者道歉,并推进退货及补偿方案 [1] 品牌方治理问题 - 麻六记曾涉嫌“成分漂绿”,以“红薯粉”为宣传点售卖,但实则掺杂价格更低的木薯粉、蕨根粉,并添加硫酸铝铵 [2] - 在本次霉变事件中,品牌方未第一时间发现和披露问题,而是在消费者爆料、开市客召回、代工厂道歉后才被动响应,暴露出监管完全依赖外包厂商的治理真空 [2] 代工模式的风险 - 代工厂四川白家阿宽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除为麻六记代工外,还为李子柒、三只松鼠、百草味等品牌生产产品 [3] - 多品牌共线代工模式存在脆弱性,品牌方驻厂监管大多停留在签约标准和抽检层面,缺乏现场实时数据、考核机制和责任追溯 [4] - 代工模式导致治理责任与价值分配脱节,品牌方控制产品定义、利润分配和原料采购等关键决策,却将生产风险转嫁给代工厂 [6][7] - 一旦某代工厂出现问题,共线生产的其他品牌也会受到牵连,形成系统性信任危机,缺乏“最小污染单元”进行切割止损 [8][9] 行业影响与案例 - 类似以代工模式为主的食品品牌来伊份也曾多次陷入食品安全争议,例如有消费者在其购买的蜜枣粽中吃出疑似“带血创可贴”的异物 [5] - 许多新消费品牌采用“轻资产+强叙事”路径,核心竞争力在于流量与营销,普遍缺乏生产监管的基因,部分品牌甚至采取不涉及监督责任的平台模式运营 [10] 治理建议 - 品牌方需在ESG治理中强制披露供应链分级管理体系,明确代工厂审核、抽检、惩戒机制 [12] - 建议构建“ESG共治协议”,将碳排放监控、劳工标准、工艺数据上传、第三方审计等内容纳入绩效考核 [12] - 利用IoT、AI等技术建立车间级ESG数据上链机制,实现品牌方对代工厂的“软监管” [12] - 设立“代工风险储备金”,用于事故应急、赔偿及改造 [12]
首旅酒店:制定《市值管理办法》提升ESG治理效率
搜狐财经· 2025-08-06 15:45
公司回购与市值管理措施 - 公司表示涉及股本变动事项需董事会和股东会审议通过 后续如有回购计划将及时披露 [1] - 公司将做好企业经营作为市值管理核心 秉承"发展为先、产品为王、会员为本、经营至上"等核心战略 [1] - 公司重视可持续发展和股东长远利益 持续提升ESG治理效率和质量 推进高质量创新发展 [1] - 公司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导向 围绕价值实现多措并举深化资本市场形象 包括制定《市值管理办法》 [1] - 公司在盈利年度坚持现金分红 全方位提升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交流工作质量 [1] 政策背景 - 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支持上市公司回购和增持股票 [1] -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支持上市公司回购增持 [1]
太龙药业: 董事会战略与发展委员会实施细则
证券之星· 2025-07-31 00:37
公司战略发展委员会设立背景 - 为适应战略发展需要提升ESG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 加强投资决策科学性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 - 依据《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规制定实施细则 [1] 委员会人员构成 - 由三名董事组成且由董事会任命 [1] - 设主任委员一名由董事长担任 [1] - 任期与董事会一致且可连任 委员离职时自动丧失资格并由董事会补足 [1] 委员任职要求 - 成员需具备专业知识和勤勉尽责 [2] - 董事会对履职情况定期评估并可更换不称职成员 [2] 职责权限范围 - 研究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并提出建议 [2] - 对重大投资融资方案进行研究建议 [2] - 审议重大资本运作和资产经营项目 [2] - 评估监督重大ESG事项包括战略目标规划政策制定 [2] - 检查事项实施情况并处理董事会授权事项 [2] 工作支持机制 - 董事会秘书负责前期准备和协调内外部资源 [2] - 相关职能部门和子公司需积极配合 [2] 会议召开规则 - 每年至少一次定期会议 两名成员或召集人可提议临时会议 [2] - 会议通知需提前三日发送 紧急情况经全体同意可豁免 [3] - 以现场会议为主 可采用远程方式保证沟通效果 [3][4] 会议议事规则 - 需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可举行 [4] - 委员需亲自出席或书面委托其他委员代行职责 [4] - 每名委员仅可接受一名委托且需提交授权书 [4] - 表决采用举手表决等方式 每委员一票 利害关系者需回避 [4] - 决议需过半数通过 无法形成意见时由董事会直接审议 [4] 会议列席与记录 - 可邀请其他董事高管及外部机构列席 [4] - 会议需制作记录并由出席委员签字 [4] - 委员可要求对发言作说明性记载 [4] - 记录由董事会办公室保存不少于十年 [5] 决议执行与保密 - 议案及表决结果需以书面形式提交董事会 [5] - 所有参会人员均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泄露信息 [5] 附则规定 - 未尽事宜按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执行 [5] - 细则由董事会解释并自批准之日生效 [5]
践行“双碳”目标,海辰储能以ESG治理与绿色实践书写企业责任
财富在线· 2025-07-10 15:34
全球储能行业发展 - 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4448吉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65.4吉瓦,同比激增81.1%,占全球储能市场50%份额 [1] - 2025年全球储能新增装机预计达86吉瓦/221吉瓦时,中国、美国、欧洲三大市场贡献超90%增量,沙特、南非等新兴市场年均增速超50% [1] 海辰储能市场动态 - 公司出席2025年阿布扎比世界未来能源展,展示多款创新产品,体现其在储能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3] 海辰储能绿色制造实践 - 搭建绿色供应链体系,覆盖产品设计、采购、生产、运输、销售及回收全流程,建立供应商绿色标准管理机制 [5] - 成立工厂建设专项小组,优化生产环节资源利用与能耗,推动高效低碳生产模式转型 [6] 海辰储能ESG成果 - 构建24项关键议题的ESG治理体系,推出HeroEE户用电源解决方案,助力能源贫困地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8] - 自主研发碳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组织碳盘查、产品碳足迹及碳核查认证功能,获TüV莱茵系统认证 [8] - 2024年入选国家工信部"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工厂",同时斩获绿光ESG榜环境贡献TOP10与责任贡献TOP10双荣誉 [8]
复星医药(02196) - 2025 Q1 - 电话会议演示
2025-07-01 21:31
业绩总结 -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收入为人民币942亿元,同比下降7.26%[6] - 净利润归属于股东为人民币765亿元,同比增长25.42%[8] - 净经营现金流为人民币1056亿元,同比增长15.08%[7] - 毛利为人民币450亿元,毛利率为47.8%,较上年同期的50.0%下降[10] - 销售和分销费用为人民币2126亿元,占收入的22.6%[10] - 行政费用为人民币973亿元,占收入的10.3%[10] - 研发费用为人民币737亿元,同比下降11.10%[7] - 研发费用占收入的7.8%[10] 用户数据 - 2024年在中国的Axicabtagene Ciloleucel治疗超过800名患者[70] - 2024年在非洲进行超过2500场持续医学教育培训,参与人数超过41,000[44] - Fosun Health的医疗服务在2024年为慢性病和术后患者提供了超过40,000个跟进案例的AI驱动智能外呼服务[112]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推出首款家用美容仪器,主打祛颈纹[77] - HLX42和HLX43已获得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针对晚期/转移性实体肿瘤和食管鳞状细胞癌[129] - FCN-437c和SAF-189的NDA分别于2023年1月和3月被NMPA接受,前者用于乳腺癌,后者用于非小细胞肺癌[130] - HLX04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正在进行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129] 市场扩张和并购 - 2024年公司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收入为人民币1129.7亿元,同比增长8.93%[26] - Fosun Health与Chanxi New City Investment签署资本增资协议,获得人民币300百万的战略投资[112] 负面信息 - 2024年医疗设备收入为4,390百万人民币,同比下降126百万人民币[87] - 2024年医疗服务收入为6,672百万人民币,同比下降975百万人民币[108] - Sinopharm的医疗器械分销部门2024年收入为人民币117,915百万,同比下降9.44%[116] 其他新策略和有价值的信息 - 2024年在环境保护项目上投资人民币1.1亿[44] - 2024年采购绿色电力超过1925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20,528吨[44] - 2024年自有光伏发电超过145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约四倍[44] - 2024年制药部门研发支出为人民币49.1亿,占制药收入的16.98%[61] - 2024年药品销售超过人民币1亿元的产品系列共计49个[124] - 复星医药的净利润为人民币9,054百万,较2023年增长[116] - 复星医药的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7,050百万,较2023年增长[116] - 2024年汉曲优(Trastuzumab注射液)在销售额上同比增长104.8%[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