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
搜索文档
宝钢包装:打造细分领域世界一流企业
证券日报网· 2025-10-27 15:39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绿色低碳发展推动金属包装行业进入产品结构优化与技术迭代的关键阶段 [1] - 公司定位从国内领先的快消品包装企业向全球金属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跨越 [1] 财务业绩与经营韧性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3.18亿元,同比增长7.19% [2] - 2025年半年度扣非归母净利润继续保持13.68%的同比增幅 [2] - 面对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与原材料价格波动等挑战,公司通过精准战略研判和持续创新投入拓展增长路径 [2] 产品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公司率先推出710ML大罐型、温感罐等创新产品,丰富市场选择并开辟新应用场景 [2] - 推行"一总部多基地"模式,全面落地"三智系统",实现国内基地数字化全覆盖并计划向海外推广 [2] - 通过"智转数改"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减存 [2] 全球化战略与业务布局 - 2024年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实现25.78%的同比增长,成为业绩增长重要支撑 [2] - 积极推进厦门两片罐生产基地建设,并加快越南隆安、柬埔寨复线等海外项目,增强区域市场覆盖与本地化供应能力 [2] 绿色低碳发展 - 公司实现国内绿色工厂全覆盖,推动"双碳双控"云平台开发与应用 [3] - 发布行业首份产品碳足迹报告,并形成系统化碳中和行动方案 [3] - 通过罐型优化、材料减薄及环保涂料推广持续降低产品环境足迹 [3] 投资者回报与资本运作 - 公司制定并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系统规划价值实现与投资者回报路径 [4] - 近十年累计分红11次,近八年现金股利支付率均保持在50%以上,累计分红金额达6.72亿元 [4] - 2024年使用自有资金约7000万元完成首次股份回购,并首次推行中期分红、成功完成非公开发行A股 [4] 未来展望 - 公司将继续聚焦金属包装主业,以创建金属包装领域世界一流企业为愿景 [4] - 深化创新驱动,优化全球资源布局,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与投资者回报能力 [4]
2025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举行
中国能源报· 2025-10-27 15:13
论坛概况与核心主题 - 2025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江苏苏州举行,主题为“十年携手能源变革 创新领航绿色未来” [1] - 论坛亮点是绿色低碳与人工智能元素交织,通过采购绿色电力证书和本地碳普惠减排量实现碳中和办会 [1] - 现场展示了氢能摆渡车、再生纤维服装、AI数字人等绿色高效智能化场景,体现能源经营主体的创新力和活跃度 [1] 全球能源变革趋势 - 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一场以绿色低碳和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能源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3] - 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主力军,在能源变革速度排名中显著优于能源变革指数表现 [6] - 中国、巴西等国家因其人口总量大、资源丰富、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等因素,推动其能源变革进入领先行列 [6] -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投资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6] 中国能源转型成就与“能源好物” - 中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并实现多个能源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5] - 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21.7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5.7亿千瓦、光伏装机超过11亿千瓦 [10] - 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历史性突破60%,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成为电力供应的核心力量 [11] - 论坛发布50余个中国能源好物,涵盖核、储、风、氢、光等领域,包括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钙钛矿光伏组件、抗台风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技术等 [10] - 中国在运核电机组59台,总装机容量6248万千瓦;核准在建机组53台,装机容量6293万千瓦,总装机规模突破1.25亿千瓦,连续保持世界第一 [12] - 2024年中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全球占比超50%,累计建成加氢站超540座,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2万辆 [12] 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能源变革 - AI与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能源体系的供需格局、技术路径与安全架构 [14] - 南方电网公司开发全球首款电力系统智能仿真专业大模型“大瓦特·驭电”,利用AI技术快速精准分析电网安全边界,提高新能源利用率 [16] - 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工业操作系统“智能核电”正式发布,深度融合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核电站装备智能化升级 [17] -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正由“文件驱动”向“模型驱动、数据驱动”转型 [18] - 在氢能领域,已累计发布5批次共27项氢能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名单,并推动其推广应用 [18] - AI正全面赋能煤电油气各品种、产供储销各环节,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18]
严控产能!建材行业稳增长进行时
证券时报· 2025-10-27 12:54
行业现状与挑战 - 2024年国内水泥全行业利润为266亿元,较2019年历史高点1867亿元下降约九成 [3] - 2025年1月至9月国内水泥产量仅为12.59亿吨,同比下降达5.2% [3] - 2024年水泥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达18.8%,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亏损面已超55% [3] - 2024年9月浮法玻璃价格创下历史新低,2025年行业利润处于近5年来的相对谷底 [3] 产能调控措施 - 海螺水泥在多个区域的生产线停窑天数同比提升,截至9月底已退出生产线16条,淘汰产能占全行业淘汰总量的22%以上 [4] - 政策要求严禁新增熟料产能,2025年川渝、贵州等地执行强制性错峰生产,头部企业停窑执行率超80% [4] - 2025年1月至9月,停产水泥熟料总产能约118000吨/日,较2024年同期的99600吨/日淘汰幅度扩大 [4] - 2024年以来已停建12条熟料线,涉及产能1767万吨,预计2025年至2026年将淘汰产能1亿吨,占总产能的10% [5] - 前十大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从56.5%已升至65%以上 [5] 业务多元化与新兴市场培育 - 海螺新材收购河南省华北工业塑料有限公司51%股权,并加快发展铝材、SCR、生态家居等新兴产业 [7] - 水泥行业头部企业跨界布局,如上峰水泥投资19亿元入股电子级多晶硅龙头鑫华半导体,中国建材设立150亿元产业基金投向光伏玻璃、碳纤维等 [8] - 海螺水泥通过新能源子公司加速光伏产业投资,包括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玻璃产业链、储能技术研发 [8] - 玻璃行业由传统建筑白玻向超白玻璃以及颜色玻璃转型,并向深加工领域延伸 [8]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大陆中资水泥企业海外熟料总产能近9300万吨,覆盖20多个国家,较2023年的6465万吨增长约44% [9] 绿色低碳转型 - 当前可以使用天然气做能源的玻璃在产产能已达到总在产产能的65%,预计占比会继续增加 [11] - 水泥行业应用碳捕集与利用、智能化管控系统及替代燃料技术降低能耗与碳排放 [11] - 水泥绿色工厂与智能工厂占比呈现上升态势,产能集中度提高至68%以上 [11] - 海螺新材在12家基地公司建设光伏电站,容量约38兆瓦,2024年光伏发电量达2774万度,电力自发自用比例达到80%以上 [11] - 政策目标为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 [1]
严控产能!建材行业稳增长进行时
证券时报· 2025-10-27 12:14
文章核心观点 - 建材行业正面临需求疲软、价格下跌、盈利大幅下滑的严峻挑战,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 [3][7] - 为应对困境,行业在政策引导下正通过严格产能调控、培育新兴市场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三大路径,向高质低碳方向发展 [5][8][10][14] - 头部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跨界布局新产业和出海发展等策略积极转型,以重塑竞争秩序并寻找新的增长点 [8][11][12][13] 严控产能应对低迷市场 - 行业盈利水平急剧恶化:2024年国内水泥全行业利润为266亿元,较2019年历史高点(1867亿元)下降约九成;2024年水泥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达18.8% [7] - 市场需求持续萎缩:2025年1月至9月国内水泥产量仅为12.59亿吨,同比下降达5.2%,需求规模已回落至2010年前水平;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例如2025年8月中旬P.O 42.5散装水泥价格达到全年最低的267.11元/吨 [7] - 企业间分化严重: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亏损面已超55% [7] - 产能淘汰力度加大:2025年1月至9月,停产水泥熟料总产能约118,000吨/日,较2024年同期的99,600吨/日淘汰幅度扩大;预计2025年至2026年将淘汰水泥产能1亿吨,占总产能的10% [8][9] - 行业集中度提升:前十大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从56.5%已升至65%以上 [9] - 政策强力引导:要求严禁新增熟料产能,并执行强制性错峰生产,头部企业停窑执行率超80% [8] 提质创新培育新兴市场 - 企业积极进行业务多元化转型:例如海螺新材收购同行公司股权,并加快发展铝材、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生态家居等新兴产业以优化产业布局 [11] - 头部企业跨界投资寻求新增长点:如上峰水泥投资19亿元入股电子级多晶硅龙头鑫华半导体;中国建材设立150亿元产业基金投向光伏玻璃、碳纤维等领域 [12] - 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水泥行业通过横向拓展砂石骨料,纵向延伸至混凝土等相关产业,利用协同效应获得竞争优势 [12] - 加速全球化布局以对冲国内风险:截至2024年底,中国大陆中资水泥企业海外熟料总产能近9300万吨,覆盖20多个国家,较2023年的6465万吨增长约44% [13] - 玻璃行业同样寻求多元化:由传统建筑白玻向超白玻璃及颜色玻璃转型,并向深加工领域延伸;部分头部企业在东南亚及北美等海外市场建厂投产 [13] 绿色低碳提升竞争实力 - 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玻璃行业推进“煤改气”,当前可使用天然气做能源的玻璃在产产能已达到总在产产能的65%,且占比预计将继续增加 [15] - 广泛应用低碳技术:水泥行业正应用碳捕集与利用、智能化管控系统及替代燃料技术,以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与碳排放强度 [15] - 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形成激励:引导企业通过技改降低碳排放,水泥绿色工厂与智能工厂占比呈现上升态势,产能集中度提高至68%以上 [15] - 企业实践绿色生产:例如海螺新材利用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容量约38兆瓦,2024年光伏发电量达2774万度,电力自发自用比例达到80%以上 [15] - 政策支持绿色生产:国家通过专项补贴、税收减免、绿色金融等措施支持企业扩大绿色生产,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16]
“十五五”,油气行业向更深处钻进,向更难处攻坚
中国能源报· 2025-10-27 12:00
文章核心观点 - 油气行业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增储上产、科技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夯实了能源安全基础,油气产量当量达到4亿吨 [3][5] - 行业正步入"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核心特征是安全、高效、绿色、创新,发展方向是向更深处、更远处、更难处攻坚 [1][3] - 未来行业将通过深化科技赋能和绿色转型,从单一化石能源生产基地向"油气+新能源"综合能源基地转变,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 [12][13] "十四五"期间成就总结 产量与储量成就 - 原油年产量重上2亿吨并稳中有升,天然气年产量达2600亿立方米,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5] - 形成10个亿吨级大油田和19个千亿方级大气田战略发现,推动油气产量当量站上4.2亿吨新高度 [5][6] - 国内原油产量连续稳产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超6%,油气对外依存度呈现缓降曲线 [6] 关键技术突破 - 新增油气储量的54.3%来自深层超深层,资源量达671亿吨油当量,顺北、富满等大油气田推动深层油气藏有效动用 [8] -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投产实现从300米深水到1500米超深水的跨越,每年供气30亿立方米,占粤港澳大湾区消费量四分之一 [9] - 突破12000米特深井自动化钻机等深地勘探技术,以及水平井优快钻完井、体积压裂等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 [9] 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 - 国内油气管道初步形成"全国一张网",地下储气库和LNG接收站建设完善,储气能力大幅提升 [6] - 建成更加安全、高效、开放、有韧性的现代油气产供储销体系,为宏观经济提供"定海神针" [3][6] "十五五"期间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 - 勘探开发主战场向超深地层、深水海域和非常规资源转移,页岩油、致密气成为产量接续重要力量 [12] - 油气田加速向"油气+新能源"综合能源基地转变,发展光伏、风电、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12][13] - CCUS/CCS技术实现更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链日趋成熟,绿氢成本有望显著下降 [12][13] 科技创新路径 -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与油气业务深度融合,出现更多"无人油田"、"智能管道"和"虚拟炼厂" [13] -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和引领能源科技革命储备力量 [13]
“十五五”,绘就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图景”
中国能源报· 2025-10-27 12:00
行业现状与“十四五”成就 - 全国原煤产量从2020年至2024年增加8.8亿吨,2024年产量达47.8亿吨,4年累计产量181.8亿吨,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66.6% [5] - “十四五”时期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约2.1万亿元,煤矿数量从4600余处减少至4300处以内,平均单井规模提升至140万吨/年以上 [5][7] - 煤炭铁路发运量从23.6亿吨提高至28.2亿吨,多式联运更加畅通便捷 [6] - 晋陕蒙新四省区2024年原煤产量39亿吨,占全国产量81.6%,鄂尔多斯市原煤产量从2021年6.4亿吨增长至2024年8.94亿吨,占全国比重从16.4%提升至18.7% [7] - 新疆2024年煤炭产量突破5.4亿吨,较2020年增加2.7亿吨 [8] 生产与技术创新 - 大海则煤矿实现年产能2000万吨,通过地面控制中心远程监测井下机械状态,体现智能化规模化跃升 [5] - 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实现“采、运、排”全过程无人化运行,资源回收率显著提升 [7] - 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中煤陕西公司累计生产聚烯烃361万吨,2024年启动二期项目新增90万吨产能 [8] “十五五”展望与转型路径 - 煤炭消费总量预计在2028年前后进入峰值平台期,期间可能小幅波动5-10年,行业需从扩规模转向稳规模、零增量甚至减量发展 [10] - 行业需以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为核心,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新质生产力 [3][10] - 煤炭供给侧改革将深化,建设改造大批现代化智能化煤矿,主要产区突出生态优先与创新驱动 [7] - 煤化工产业需以低碳技术突破和产业链高端化为主攻方向,实现能源安全与绿色低碳双重目标 [9] - 企业探索新增长曲线,如中煤陕西公司推进煤化工二期及大海则二矿项目,目标聚烯烃和煤炭产量翻番;济宁能源发展集团规划至2030年引入8家以上产业链企业,打造绿色智能船舶和矿山装备集群 [10][11]
“十四五”山西晋中能源发展全景图
中国新闻网· 2025-10-27 09:54
煤炭更"优"了、电力更"绿"了、气源更"足"了、能耗更"低"了……这些变化描绘出"十四五"期间山西晋 中能源发展的"全景图"。 22日,"见证高质量发展的晋中实践"——晋中市辉煌"十四五"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启动。在首场发布会 上,晋中市发改、能源、营商环境、统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就该市"十四五"期间转型发展的有关情况进 行通报介绍。 电力更"绿"了——新能源实现大发展 "我们充分利用风光资源,让清洁电力逐渐成为主角,核心是'两个并举、一个协同'。"魏红州说。 集中与分布并举,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开发和高比例利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历史性"结构反 转"。相较2021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增长3倍多,由267万增长到943万千瓦,占比从30.5%提升到 60.80%,高于全省平均占比水平,位列前三。 煤炭更"优"了——老行业焕发新活力 "稳住煤炭基本盘是我们的压舱石。我们的路径是:'稳中向智、稳中向绿、稳中向优',不仅稳产量, 更让煤炭产业变智能、变绿色、变高效。"晋中市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魏红州说。 五年来,晋中市原煤产量连续保持在1亿吨以上,年均产量1.1亿吨左右,年均增幅10%以上,占GDP的 比重稳定在 ...
广东加快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10-27 08:48
核心观点 - 广东省发布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案,旨在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并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 [1][2][4] 体系建设目标与进展 - 截至2024年9月底,已有128家企业获得146张广东碳标签证书,覆盖24类产品 [1] - 目标到2027年基本建成碳足迹管理体系,完成20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并实现粤港澳互信互认 [2] - 目标到2030年体系更加完善,完成500个左右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建成具有广东特色的重点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2] - 工作方案围绕管理体系建设、应用场景推广、跨境互信合作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17项重点任务 [2] 应用场景与支持措施 - 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将碳足迹作为重要衡量指标 [2] - 鼓励政府、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加大低碳产品采购力度,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低碳产品 [2] - 将探索开展重点行业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推动落后产能淘汰,提升行业整体绿色低碳水平 [4] - 以十五届全运会为契机,选择部分特许经营产品开展碳足迹管理,引导绿色消费 [4] 跨境合作与国际接轨 - 2024年9月,首批5款产品成功获得广东省碳标签和香港产品碳足迹标签双证书 [6] - 将组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联盟,推动三地碳足迹核算评价方法、分级评定和应用场景等实现互认互信 [6] - 将探索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湾区标准",并在珠海市选取7款典型产品进行第二批粤港互认示范工作 [6] -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服务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规则,提升出口产业绿色竞争力 [3][5] 重点产业选择 - 碳足迹核算评价产品选择基于本省产业特点和外贸需求,如电子信息、海上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优势特色产品 [6] - 选择产量或市场占有率高、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产品,有利于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减碳 [6]
三个维度看外贸结构之变
经济日报· 2025-10-27 06:06
珠江潮涌,客商如织。10月15日,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展。尽管面临复杂的外部环 境,本届广交会依然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与活力,展位总数7.46万个,参展企业超3.2万家,均创历史新 高,约3600家企业首次亮相。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王志华表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标志,这些年来广交会持续助力 外贸高质量发展,为培育外贸新动能注入强劲动力。 向新而行 本届广交会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独家好物"成为绝对主角。企业不再是仅比拼价格,而 是更热衷于展示其研发实力与技术优势。 佛山市格林盈璐电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秦欣宗说,公司研发全新一代的灭蚊器和传统的光诱产品存在 很大区别,该产品的主要原理是仿生呼吸,其科学依据在于蚊子主要依靠感知呼吸来定位人类,产品旨 在模拟人体的呼吸模式。他表示,该产品所采用的仿生呼吸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品牌展区,新宝电器海外营销管理部经理麦楚琦称,高透球冰制冰机产品应用了企业自主研发的专利 技术,精准满足了威士忌爱好者对冰块不仅要求球形,更追求高透明度与美观的消费需求。 山东滕州市三合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参加了50多届广交会。公司业务经理杨家 ...
严控产能,绿色发展 建材行业提质增效进行时
证券时报· 2025-10-27 01:4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建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受下游需求影响,水泥、玻璃等产品价格下跌,行业亏损面扩大,市场结构性问题凸显 [1] - 2024年国内水泥全行业利润为266亿元,较2019年历史高点1867亿元下降约九成,需求规模已回落至2010年前水平 [1] - 2025年1月至9月国内水泥产量仅为12.59亿吨,同比下降达5.2%,主要受房地产投资下行与基建增速放缓影响 [1] - 2025年水泥价格震荡下行,8月中旬P.O 42.5散装水泥达到全年最低的267.11元/吨 [2] - 2024年水泥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达18.8%,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亏损面已超55% [2] - 玻璃价格近5年整体处于下行通道,2024年9月浮法玻璃价格创下历史新低,2025年行业利润处于近5年来相对谷底 [2] 政策引导与产能调控 - 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力争未来两年内行业盈利水平有效提升,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 [1] - 行业通过严格产能调控应对低迷市场,中国水泥协会发布意见推动水泥行业熟料生产线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统一 [3] - 《工作方案》要求年底前完成超备案产能置换,严禁新增熟料产能;2025年川渝、贵州等地执行强制性错峰生产,头部企业停窑执行率超80% [3] - 海螺水泥在多个区域生产线停窑天数同比提升,截至2025年9月底已退出生产线16条,淘汰产能占全行业淘汰总量的22%以上 [2] - 2025年1月至9月,停产水泥熟料总产能约118000吨/日,较2024年同期的99600吨/日淘汰幅度扩大 [3] - 2024年以来水泥行业已停建12条熟料线,涉及产能1767万吨,预计2025年至2026年将淘汰产能1亿吨,占总产能的10% [3] 市场结构与集中度变化 - 水泥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前十大企业熟料产能集中度从56.5%已升至65%以上 [3] - 行业企业盈利分化显著,头部企业通过产能置换等方式逐步淘汰低效产能 [2][3] 企业转型与多元化发展 - 企业通过培育新兴市场、加快绿色生产等方式向高质低碳方向迈进 [1] - 海螺新材拟收购华北工业塑料51%股权以实现产业整合,并积极推动销售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铝材、SCR、生态家居等新兴产业 [5] - 海螺新材对现有塑钢型材富余生产设备实施技术改造,加快生态地板、装饰墙板、生态门等环保家居产业布局,并积极布局铝材市场 [5] - 水泥行业多元化发展横向拓展砂石骨料,纵向延伸至混凝土等相关产业,利用协同效应获得竞争优势 [6] - 头部企业跨界布局,如上峰水泥投资19亿元入股电子级多晶硅龙头鑫华半导体,中国建材设立150亿元产业基金投向光伏玻璃、碳纤维等 [6] - 海螺水泥通过新能源子公司加速光伏产业投资,包括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玻璃产业链、储能技术研发等领域 [6] - 玻璃行业由传统建筑白玻向超白玻璃以及颜色玻璃转型,头部企业由原片生产向深加工领域延伸 [6] 全球化布局 - 部分头部玻璃企业尝试让浮法玻璃产线“走出去”,在海外建厂以满足东南亚及北美市场需求 [6]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大陆中资水泥企业海外熟料总产能近9300万吨,覆盖20多个国家,较2023年的6465万吨增长约44% [7] - 全球化布局已成为国内头部水泥集团对冲国内需求下滑、支撑利润增长的核心战略 [7] 绿色低碳与技术创新 - 建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全面推进节能降碳生产,浮法玻璃行业推进“煤改气” [8] - 当前可以使用天然气做能源的玻璃在产产能已达到总在产产能的65%,预计该占比会继续增加 [8] - 水泥行业应用碳捕集与利用、智能化管控系统及替代燃料技术,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与碳排放强度 [8] - 碳市场扩容与绿色金融工具形成双重激励,引导企业通过技改降低碳排放,水泥绿色工厂与智能工厂占比上升,产能集中度提高至68%以上 [8] - 海螺新材利用自有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已在12家基地公司建设容量约38兆瓦的光伏电站,2024年发电量达2774万度,电力自发自用比例达80%以上,并推进VOCs治理改造实现“超低排放” [8] - 国家通过专项补贴、税收减免、绿色金融等措施支持建材企业扩大绿色生产,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