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币国际化
icon
搜索文档
★央行:提升跨境金融服务 支持企业"走出去"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 - 核心目标是突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 [1] - 当前上海在跨境金融服务领域已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 [1] - 政策将形成支撑企业"走出去"的强大体系,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1] 政策亮点 - 多项政策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 [2] - 优化业务流程,构建安全高效的金融服务环境 [2] - 针对企业融资、外汇风险管理等场景进行产品创新 [2] - 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跨境融资、结算等环节效率 [2] 具体措施 - 从跨境结算、汇率避险、融资服务、保险保障、综合金融五方面提出18条举措 [1] - 优化跨境资金管理,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提升资金调配效率 [3] - 通过汇率避险与合规管理创新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 [3] -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度和收付效率 [3] 上海市政府配套措施 - 打造"走出去金融服务包",提供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 [2] - 根据企业需求提供个性化金融产品组合和专业服务团队 [2] - 对重点企业采取"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 [2]
★上期所就业务规则国际化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上期所业务规则国际化改造 核心观点 - 上海期货交易所拟对现行业务规则进行系统性国际化改造 旨在全面引入境外参与者全流程参与境内期货市场 构建与国际化平台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1] - 改造聚焦五大板块:市场准入 交易 结算 风险控制 交割 明确境外参与者准入规范 优化交易流程 强化风控体系 健全交割机制 [1] - 总体思路包括实现平台国际化 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 探索中国特色期货监管制度 为品种国际化提供可复制经验 [1] 市场准入制度 - 制定修订34项第二层级业务规则 全面规定境外参与者准入条件 权利义务及参与要求 [2] 交易制度 - 系统增加境外参与者全流程参与境内期货交易的业务规范 优化期货期权交易流程 [1][2] 结算制度 - 确立人民币为结算币种 增加外汇作为保证金的资产类型 明确强制换汇规定 [2] 风险控制制度 - 细化境外参与者风险管理规范 强化风险控制体系 [1][2] 交割制度 - 梳理不可交割持仓情形及处理流程 加强期货交易全流程闭环管理 [2]
★顺应稳定币浪潮主动作为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5
稳定币全球发展趋势 - 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超过2500亿美元,预计2030年乐观情形下或达3.7万亿美元 [2] - 2025年6月经调整后的稳定币支付交易次数达16亿次,交易金额达7.3万亿美元 [2] - 美国、中国香港、英国、韩国等地区已通过或计划将稳定币纳入立法监管 [1][2] 稳定币的优势与风险 - 与传统支付相比,稳定币结算时间从1-5个工作日缩短至几分钟,成本从6.35%降至1美元以下 [2] - 稳定币被广泛应用于灰色产业,泰达币(USDT)和美元币(USDC)涉及非法金融交易 [2] - 稳定币既满足虚拟资产交易需求,也被用于灰色和非法交易,立法需兼顾创新与金融安全 [3] 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 - 发展人民币稳定币"宜早不宜迟",建议采取数字人民币与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双轨并进"策略 [1][6] - 境外已出现与离岸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需制定法规防范其对金融体系的潜在冲击 [3][4] - 美元稳定币占据法币稳定币95%以上市值,人民币稳定币首要目标应为服务新兴经济而非直接竞争 [4] 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的协同 - 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处理跨境支付仅需6-9秒,成本节约近一半 [5] - 稳定币适用于跨境结算和加密资产交易,数字人民币已覆盖国内生活缴费等场景 [5] - 人民币稳定币发行有助于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两者场景高度适配 [5] 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建议 - 可考虑在香港尽快推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采取"先境外离岸再境内离岸"的渐进路径 [6] - 香港市场规模有限,未来可向内地自贸区推广以扩大离岸人民币使用范围 [5][6]
★专家热议全球去美元化 看好中国推出人民币稳定币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5
全球去美元化趋势 - 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和经济放缓预期导致市场恐慌情绪升温,加剧国际金融市场波动 [1] - 人民币、欧元等非美元货币在主权储备中占比持续提升,并在贸易结算中更广泛使用 [1] - 专家指出全球正处于"去美元化"进程,但距离挑战美元地位较远 [1] 美元地位与市场反应 - 美国政策框架和美联储独立性不再稳定,美国经济受到的冲击最大 [1] - 美元汇率在美国关税政策实施后不升反降,反映投资者信心动摇 [1] - 黄金持续走强,表明投资者正在寻找投资避风港 [1] 美国经济前景 - 美国经济增长可能长期陷于低位,生产力赤字会持续累积 [2] - 未来几年美国会长期存在高通胀问题,需观察劳动力市场反应 [2] - 关税政策提升贸易成本,降低消费、投资、并购意愿,限制移民可能导致创新人才短缺 [2] 美元与非美元货币竞争 - 美元绝对地位有所削弱,但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2] - 非美元主权货币挑战美元主导地位为时尚早,货币主导地位通常持续较长时间 [2] - 当前可能处于美元下行周期后期,但下行速度不会如市场预期的快 [2] 稳定币与货币国际化 - 稳定币受到全球金融界广泛关注,美国或借助稳定币强化美元国际地位 [2] - 美元稳定币已在全球稳定币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多数稳定币价值与美元挂钩 [2] - 中国有可能发展人民币稳定币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需发展壮大债券市场和充实人民币资产 [2]
债券通八周年交出亮眼答卷
金融时报· 2025-07-03 09:43
债券通交易数据与市场表现 - 2025年5月债券通"北向通"成交9156亿元人民币,月度日均成交482亿元人民币,较上线首月增长30倍 [1] - 政策性金融债和国债交易最活跃,分别占月度交易量的57%和23% [1] - 2025年前5个月"北向通"交易总量达4.66万亿元,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35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6% [2][3] - 截至2025年5月末共有1169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835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 [2] 债券通机制发展与开放成果 - 债券通实施国际通行的多级托管、名义持有制度,便利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债券资产 [2] - 2021年9月推出"南向通",2023年5月上线"互换通",实现双向开放与衍生品交易 [2][7] - 境外机构投资标的从国债、政金债扩展至信用债、资产支持证券等,一级市场服务和外汇交易服务有序开展 [3] - 2025年初债券通公司服务费下调60%,推出离岸债券回购业务,优化抵押品使用 [6] 国际指数纳入与市场影响 - 中国债券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三大指数,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权重达9.7%,全球排名第三 [6] - 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权重为10%,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权重达最初预计的两倍 [6] - 指数纳入引入数千亿美元跟踪资金,推动境外持债规模高增长 [6] 互换通进展与优化方向 - 截至2025年4月末,"互换通"累计达成1.2万笔交易,名义本金总额6.5万亿元人民币 [7] - 2025年拟延长利率互换合约期限至30年,推出LPR为参考利率的互换合约 [7] - 需优化交割流程自动化程度,完善配套风险对冲策略 [11] 市场结构与未来发展 - 外资持债结构以国债与政金债为主(占比80%),信用债配置较少 [9] - 债券通降低中国企业融资成本,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5] - "南向通"扩容至非银机构可提升资产配置灵活性,为香港市场注入流动性 [10][11]
债券通八年蝶变
证券日报· 2025-07-03 00:42
债券通发展现状 - 债券通"北向通"自2017年7月3日上线以来累计成交9156亿元,日均成交482亿元,较开通首月日均15亿元增长超31倍 [1][2] - 截至2025年5月末通过债券通"北向通"入市投资者达835家,占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总数的71% [1][3] - 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35万亿元,占市场总托管量的2.6%,其中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的机构占比71% [3] 市场影响与作用 - 债券通推动外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快速增长,促进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进程 [1] - 引入全球投资者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中国企业融资成本 [3] - 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强化其全球金融枢纽作用 [3] - 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人民币资产配置渠道,提升人民币资产国际影响力 [3] 互联互通机制扩展 - 2021年9月债券通"南向通"开通,截至2025年5月托管债券918只,余额5329.4亿元,较2021年9月的35只55.25亿元显著增长 [4] - 2023年5月"互换通"上线,"北向互换通"累计交易清算7.16万亿元,吸引82家境外机构参与 [5] - 香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扩大"南向通"合格境内投资者范围 [4] 国际指数纳入情况 - 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在彭博全球综合指数权重达9.7%,较四年前提升3.7个百分点 [6] - 中国国债在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权重达10%,为最大国别权重 [6] - 中国国债在富时罗素国债指数权重达10%,是最初预计的两倍 [6] 未来发展前景 - 境外投资者持债量占比仅2.4%,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6] - 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庞大,政府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开放和创新 [7] - 预计境外机构投资规模和数量将进一步增加,绿色债券等创新产品将提供更多机会 [7]
南向资金青睐港股释放多重积极信号
证券日报· 2025-07-03 00:23
结合外部环境来看,港股市场以国际机构投资者为主,容易受到国际环境影响,造成市场大幅波动。南 向资金的流入,一方面能够有效应对外资流出风险,平滑市场波动,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也能推动 港股市场走出与中国经济基本面联动的独立行情,优化市场定价逻辑,强化价值发现功能,提升对全球 资本的吸引力。 其二,南向资金重点流向科技、新消费等领域,促进两地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邢萌 今年上半年,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超7300亿港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显示出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 市场的青睐。 南向资金是内地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市场的资金,其波动轨迹直观反映出内地投资者对于港股市 场投资价值的动态判断,也是观察两地资本市场联动效应的重要窗口。 今年以来,两地资本市场政策不断优化,引导南向资金流入港股,促进两地产业协同发展,巩固中国香 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释放出多重积极效应。 其一,南向资金为港股市场输入大量资金,增强内地资金定价权,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提升市场交易 活跃度,提高市场定价效率。 在此之前,由于流动性不足、投资者结构差异等原因,港股市场长期估值偏低、交易情绪低迷,南向资 金买入优质资产后,能够推动 ...
QDII额度扩容意义重大
证券日报· 2025-07-03 00:20
QDII额度扩容的核心意义 - 国家外汇管理局向部分QDII机构发放30.8亿美元投资额度,支持跨境投资业务并满足境内居民对外投资需求 [1] - QDII制度是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重要安排,新额度发放体现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 [1] - QDII额度扩容对金融市场、投资者、境内金融机构等多层面产生深刻影响 [1] 金融市场双向开放 - QDII额度扩容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升我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 [2] - QDII与QFII形成合力,构建"引进来"和"走出去"协同发展的双向开放格局 [2] - 双向开放促进资本全球优化配置,为经济寻找新增长点和合作机遇提供空间 [2] 人民币国际化 - 部分QDII产品(如RQDII)允许使用人民币投资境外人民币计价资产,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范围 [3] - QDII健康发展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资货币的功能 [3] 投资者资产配置 - QDII额度扩容满足投资者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3] - QDII基金规模持续增长,截至5月末资产净值达6542.78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7.03% [4] - 新额度发放为资产管理机构服务境内居民全球配置需求提供保障 [4] 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 - 此次60家证券类机构获批21.2亿美元QDII额度,包括44家基金公司、11家券商资管及5家券商 [5] - QDII额度扩容为金融机构提供新利润增长点,提升全球资产管理能力 [5] - 管理境外投资要求金融机构提升研究、风险管理、资产配置及国际化运营能力 [5]
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 业内人士:有利于稳定外资 改善投资者预期
期货日报网· 2025-07-03 00:14
外商投资税收抵免政策 - 财政部、税务总局、商务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境外投资者以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分配的利润用于境内直接投资可享受税收抵免 [1] - 政策旨在减轻外资税负、优化投资环境,预计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产生多重积极影响,推动外资趋势性回流 [1] 政策对FDI的影响 - 税收抵免政策是新兴市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重要手段,直接降低境外投资者综合税负,提升中国市场吸引力 [2] - 政策与放宽外资准入、优化营商环境形成合力,巩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 [2] - 政策引导境外投资者投资实体企业和一级市场,不包括新增、转增、收购上市公司股份(战略投资除外),防止短期套利资金扰动股市 [2] 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政策虽主要受益实体企业,但有利于稳定外资和改善投资者预期,间接改善股票市场流动性 [3] - 外资流入是A股市场的重要边际变量,北上资金动向对A股表现影响显著 [3] - 债券市场受益于外资增持趋势,截至2025年5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为4.4万亿元人民币 [3] 人民币国际化 - 政策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动能,资本金融项目可兑换程度提升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使用 [3] - 外资加速流入A股和债市,印证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增强,可能形成"外资流入—本币升值—国际使用扩大"的良性循环 [3] 外资回流趋势 - 2024年四季度起外资(特别是被动资金)快速流入中国权益市场 [4] - 外资机构对中国的投资情绪改善,投资者认同中国相对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4] -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敞口仍相对较低,但配置意愿明显加强 [4] 外资流入的产业领域 - 外资流入具有选择性,集中在中国的优势行业如先进制造、新能源、创新药、家电等新兴产业 [5] - 长线外资注重产业趋势与业绩兑现,预计推动新型产业龙头企业估值提升 [5] - 外资倾向于投资低估值且前景明晰的标的,如消费板块中业绩确定性强的白酒、饮料类企业及创新药等战略新兴产业 [5]
专访B20联席主席尼恩贝兹:非洲不再是全球治理旁观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20:40
G20非洲峰会意义 - 2023年G20峰会首次在非洲南非举行 主题为"团结 平等和可持续" 推动非洲议题融入全球治理[1] - 非洲通过G20机制从被动接受决策转向主动参与规则制定 尤其在气候变化 债务危机等全球议题中发挥作用[2][4] - 非盟成为G20永久成员 非洲在金砖国家占三席 国际话语权提升 可推动议题更贴近非洲实际需求如气候变化差异化影响[5] 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发展 - B20重点推动中小企业融入AfCFTA 非洲中小企业数量远超跨国公司 需简化跨境流程如药品注册互认[6] - AfCFTA目标整合54国为15亿人口统一市场 挑战在于避免就业流失 需实现"共享繁荣"双赢模式[6] - B20特别关注女性微型企业主 确保其受益于自贸区建设[6] 非洲资源转型与工业化 - 非洲政府改变资源出口模式 转向基础加工增值 将"资源诅咒"转化为经济增长禀赋[7] - 中非合作从原材料出口升级为本地加工 如利用中国技术进行电池生产 中国在非洲基建创造大量就业[14] - 南非汽车产业与中国电动车企合作潜力大 比亚迪或推动本地组装 技术转移加速[14] 非洲发展核心挑战 - 电力短缺影响6亿人 融资成本高企挤压发展资金 债务可持续性成关键问题[8] - 技能缺口制约新兴技术应用 如太阳能领域需外部技术导入[8] - 基础设施不足 需REIPPPP等PPP模式 南非可再生能源占比从0%提升至10%[11] 中非金融合作进展 - 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0亿美元 中国直接投资超400亿美元[14] - 人民币国际化加速 标准银行接入CIPS系统 中南贸易人民币直结占比提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