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芯片自研
icon
搜索文档
苹果和英特尔说再见 芯片竞逐战打响
中国经营报· 2025-06-11 21:41
苹果与英特尔的分手 - 苹果宣布macOS Tahoe 26将是支持英特尔芯片机型的最后一代操作系统,macOS 27将不再支持,标志着彻底舍弃英特尔芯片 [2] - 苹果Mac产品线自2020年11月推出首款自研M1芯片后,已陆续推出M2、M3、M4系列芯片,全面覆盖Mac和部分iPad产品线 [2][4] - 苹果自研芯片是出于供应链管控和强化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考量,行业巨头自研或合作开发芯片已成为普遍趋势 [2] 苹果自研芯片的发展 - 苹果自研芯片始于2020年11月的M1芯片,随后推出M1 Pro、M1 Max、M1 Ultra等衍生型号 [4] - 2023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搭载M2 Ultra的Mac Pro发布,标志着苹果自研芯片全面覆盖Mac产品线 [4] - 自研芯片为苹果带来显著收益,2021年第一季度A系列和M系列芯片收入增长54% [5] 英特尔的困境与应对 - 英特尔2024年全年营收531亿美元,同比下降2%,净亏损达188亿美元 [6] - 英特尔错失GPU、AI等时代浪潮,包括放弃2017-2018年以10亿美元收购OpenAI 15%股份的机会 [5] - 英特尔计划投资1000亿美元建造新晶圆厂,并希望在Intel 18A制程上重回领先地位 [6]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微软在2023年9月放弃英特尔芯片,与高通合作推出Copilot+PC计划 [8] - 国内华为、小米、OPPO等公司也纷纷推出自研或合作研发的芯片 [8] - 台积电占据半导体代工市场六成以上份额,为苹果代工A系列和M系列芯片 [7][8] 技术架构与未来可能性 - 苹果M系列芯片采用Arm架构,旨在实现全设备大统一,回归X86架构可能性低 [7] - 英特尔若想与苹果重新合作,可能需要通过先进制程工艺争取代工订单 [7] - 苹果芯片部门在过去十年从数百人发展到数千人,并收购多家半导体初创企业 [7]
ASIC市场,越来越大了
36氪· 2025-06-05 19:05
ASIC市场增长 - AI ASIC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20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3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4%,显著高于GPU(25%)、CPU(5%)和APU(8%)[1] - 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加速内部开发ASIC芯片,平均每1-2年推出新一代产品,中国本土芯片市场份额预计从2024年37%提升至2025年40%[2] - ASIC增长核心驱动力为成本优势,例如AWS Trainium 2比英伟达H100性价比提高30%-40%,Trainium 3计算性能提升2倍且能效提高40%[3][4] 技术发展 - 谷歌第七代TPU Ironwood单芯片峰值算力达4614 TFLOPS,内存带宽7.2 terabits/s,Pod规模扩展至9216芯片时可提供42.5 exaflops算力[5][6] - 中国企业中昊芯英自研TPU芯片"刹那"性能超越英伟达A100,集群性能达传统GPU十倍,能耗降低50%,单位算力成本仅为国外产品42%[6] - 阿里含光800峰值性能7.8万IPS,能效500 IPS/W,相当于10块GPU;百度昆仑芯P800显存优于主流GPU 20%-50%,支持8bit推理[12] 市场竞争格局 - 博通以55%-60%市场份额居首,2025Q1 AI相关收入41亿美元(同比+77%),定制ASIC芯片预计占Q2 AI半导体收入70%(308亿美元)[7] - Marvell以13%-15%份额列第二,数据中心业务营收14.4亿美元(环比+5.5%),主要客户包括亚马逊Trainium 2和谷歌Axion处理器[9][10] - 国内寒武纪扩展MLU芯片系列,腾讯紫霄芯片量产落地,单卡负载达T4的4倍,超时率从0.005%降至0[11][13] 行业趋势 - 头部企业加速布局定制ASIC,谷歌、亚马逊、Meta、OpenAI等推进自研芯片,OpenAI委托博通开发3nm/2nm工艺ASIC芯片[4][8] - 芯片设计成本攀升,台积电2nm晶圆成本约30,000美元,1.4nm达45,000美元,引发对自研芯片经济性的思考[15][16]
雷军造芯,这可比卫生巾难多了
商业洞察· 2025-06-02 12:47
小米战略转型与芯片布局 - 公司从手机制造商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重点布局芯片工艺领域,在15周年发布会上推出自研芯片玄戒O1及多款产品,宣称拥有最完整科技生态[1][3] - 创始人雷军采用对比友商策略,宣布在多个技术赛道"遥遥领先",延续其标志性营销风格[1] - 公司历史显示其擅长捕捉行业风口:2010年抓住智能手机渗透率15%的窗口期,2014年以26%份额占领印度市场,2021年踩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10%的临界点进军造车[4][5] 风口捕捉方法论 - 公司发展史本质是捕捉风口的历史,旗下产业投资公司命名为"顺为资本"体现顺势而为理念[4][6] - 关键决策节点均对应行业爆发前夜: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飙升至70%,2024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4][5] - 造车业务首年交付13.7万辆,成为2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销冠,验证其把握市场节奏能力[5] 芯片战略背景分析 - 选择当前时点造芯片源于双重因素:美国加强半导体出口管制(包括华为昇腾芯片禁令)与中国AI算力需求爆发[8][11] - 行业数据显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份额从95%降至50%,本土企业正填补空白[10] - 芯片自主可控兼具商业价值与安全考量,被视为潜在蓝海市场[11][12] 技术实现挑战 - 公司具备3nm芯片设计突破可能性,自研计划启动较早且保持低调推进[13] - 芯片制造环节存在显著瓶颈:台积电3nm工艺良率达75%,三星初期仅20%,中芯国际N+2工艺(等效7nm)良率刚突破50%[13][14] - 3nm制造依赖EUV光刻机,目前ASML形成垄断,国产设备尚未突破制约实际量产能力[14][15] 长期发展展望 - 设计突破仅是起点,从设计到制造需要跨越巨大技术鸿沟[16] - 公司需完成从软件营销型企业向先进制造巨头的转型,单纯依赖"风口上的猪"策略难以持续[16] - 芯片制造被评估为比消费电子更艰巨的挑战,暗示长期投入需求[17]
再投2000亿,雷军还想赌一次
投中网· 2025-05-29 14:56
小米重启造芯业务 - 公司发布自研手机SoC芯片"玄戒O1",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已搭载于小米15S Pro和小米Pad 7 Ultra [2] - 业内评价该芯片为全球顶级序列SoC,采用台积电3nm N3E工艺,CPU部分采购Arm设计,GPU部分采购Imagination的Immortalis-G925型号 [3][7] - 截至2025年4月底,累计研发投入超135亿元,团队规模超2500人,预计2025年研发投入将超60亿元 [6][16] SoC芯片技术特点 - SoC芯片包含基带芯片、CPU、GPU、DSP、ISP等重要IP模块,核心作用是统筹手机运算、通信、影像等功能 [4] - 研发旗舰SoC芯片成本高昂,若销量仅100万台,单台芯片研发成本超1000美元 [5] - 公司计划未来5年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再投入2000亿元 [7] 公司造芯历史 - 2014年启动芯片研发,2017年发布首款手机芯片澎湃S1,成为全球第4家能造芯的终端手机厂商 [9] - 初期团队仅20人,3年投入超10亿元,团队扩至200人 [9] - 第二代芯片澎湃S2研发遇挫,业务转向IoT芯片,保留"小芯片"研发路线 [9][10] 重启战略背景 - 2021年公司确定两大战略:造车和重启手机SoC芯片业务 [5][14] - 重启造芯是为支持高端化战略,计划至少投资10年、500亿元 [14][15] - 2020年公司手机出货量达1.46亿台,同比增长17.5%,重返全球第三 [15] 研发体系布局 - 设立三个研发层次:当前产品研发、1-3年预研、3-5年颠覆性创新研发 [10][11][12] - 2017年成立120亿元规模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已投资超45家半导体企业 [12] - 研发团队通过吸纳OPPO哲库关停后的行业人才快速扩张 [16][17] 市场机遇与挑战 - 自研芯片可带来手机定价优势,未来可能拓展至车载芯片领域 [20][21] - 面临原创性质疑,公司回应CPU/GPU多核及系统级设计均为自主研发 [21] - 实际性能需经市场检验,重点考验SoC系统集成能力 [22]
中国电子:小米15周年发布会:玄戒芯片驱动“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升维
海通国际· 2025-05-29 08: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5月22日小米举办15周年战略发布会,推出自研芯片及多款产品,全面落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战略;玄戒芯片有技术突破,减少对高通/联发科依赖,验证小米芯片设计能力;小米与高通构建双轨制竞合关系,既规避风险又为战略提供支撑;产品矩阵升级,各产品有特点但也面临竞争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2025年5月22日小米举办15周年战略发布会,推出自研芯片玄戒O1、玄戒T1、旗舰手机小米15S Pro、高端平板7 Ultra及首款SUV车型YU7,全面落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战略 [1] 点评 技术突破与生态闭环 小米是全球第四家实现3nm SoC自研的手机厂商,玄戒O1采用台积电第二代3nm工艺,集成190亿晶体管,多核性能超越苹果A18 Pro约5%,GPU功耗较A18 Pro降低35%,高端机型芯片采购成本预计降低20%,验证了小米芯片设计能力 [2] 小米与高通战略竞合 小米与高通构建“自研突破+战略合作”双轨制竞合关系,自研玄戒O1推动高端化战略,仍与高通签三年期协议确保骁龙芯片在旗舰机型占比超35%;玄戒O1基带模块采用外挂方案,高通5G基带技术是冲击国际高端市场必备通行证;通过战术组合规避风险,为战略提供支撑,未来有望实现高通芯片渐进式替代 [3] 产品矩阵升级 - 小米15S Pro:玄戒O1首发机型,5499元起售价对标iPhone标准版,可享国补,强化高端定位,有望争夺市场份额 [5] - 小米平板7 Ultra:14英寸3.3K OLED屏、120W快充及玄戒O1平板适配,瞄准生产力场景,纳米柔光屏版本强化户外体验,但需直面iPad Pro生态壁垒 [5] - 小米汽车YU7:首款SUV车型以续航、加速及自动驾驶切入中高端市场,智能座舱与澎湃OS深度整合强化生态闭环,但需应对特斯拉Model Y价格战与华为ADS 3.0技术竞争 [5]
浪人早报 | 小米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长47.4%、微信辟谣朋友圈可查看访客记录、字节辟谣大额存款可获实习机会…
新浪科技· 2025-05-28 11:47
小米集团财报 - 第一季度营收1112.93亿元 同比增长47.4% 经调整净利润106.76亿元 同比增长64.5% 首次突破百亿 [2] - 智能手机业务收入506亿元 毛利率达12.4% 创历史新高 [2] - SU7系列累计交付25.8万台 自研芯片表现超预期 [2] - YU7车型保留可拆卸物理按键设计 [6] 拼多多财报 - 第一季度营收956.7亿元 同比增长10% 增速放缓 [2] - 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利润169.16亿元 同比下降45% [2] 智能汽车行业动态 - 深蓝汽车因未经许可向48万老车主推送车机开屏广告及购车券引发争议 CEO公开致歉 [4] - 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最新国标全项检测 获中汽研认证 [6] -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强调不打价格战 聚焦价值战与技术战 [8] 消费电子行业 - iPhone 17 Air曝光 厚度5.5毫米 重量146克 搭载A19芯片与4800万像素摄像头 支持120Hz ProMotion [5] - 欧盟裁定苹果App Store仍不符合《数字市场法案》 要求开放替代支付选项 [7] 互联网行业监管 - 中央网信办加强"开盒"乱象整治 要求平台阻断信息传播并完善预警机制 [10][11] - 腾讯澄清微信无访客记录功能 提醒用户防范诈骗 [2] - 字节跳动否认"大额存款换实习机会"传闻 [2]
玄戒O1是向Arm定制的芯片?小米、Arm双双回应……
国际金融报· 2025-05-27 18:14
玄戒O1芯片争议与回应 - 小米公司否认玄戒O1为Arm定制芯片,强调其为自主研发设计,未采用Arm CSS服务 [1][4] - 争议源于Arm官网已删除文章提及"XRING O1定制芯片由Arm计算平台提供支持" [2] - 玄戒O1基于Arm标准IP授权,但多核设计、访存系统及后端物理实现由小米团队自主完成 [4] - Arm官网新文章确认玄戒O1由小米团队打造,采用Armv9.2 Cortex CPU集群等IP,支持3nm工艺 [4] 玄戒O1技术细节 - CPU超大核主频达3.9GHz,通过480种标准单元库重新设计及边缘供电技术实现 [4] - 采用联发科T800外挂基带,Xiaomi 15S Pro续航DOU为1.47天,接近集成基带机型 [6] - 小米承认外挂基带在持续5G使用下对续航有轻微影响,但日常体验与主流旗舰一致 [6] 小米芯片研发进展 - 玄戒T1芯片已集成自研4G基带,但5G基带研发仍需时间 [6] - 智能手机SoC采用多元化供应,联发科占比63%,高通占比35% [7] - 与高通达成多年协议,旗舰机型将持续搭载骁龙8系平台,覆盖多代产品 [7] Arm与小米合作关系 - Arm强调双方自2011年起长期合作,覆盖智能手机至智慧家庭设备 [4] - Arm提供CPU、GPU及互连IP授权,但否认参与玄戒O1的完整解决方案定制 [4]
玄戒O1由小米自主研发!小米、Arm回应争议
是说芯语· 2025-05-27 08:29
小米玄戒O1芯片自研争议 - 小米公司公开回应,澄清玄戒O1并非向Arm定制,研发过程也未采用Arm CSS服务,强调其为历时四年多自主研发设计的3nm旗舰SoC [1] - 芯片基于Arm最新的CPU、GPU标准IP授权,但多核及访存系统级设计、后端物理实现完全由玄戒团队自主完成 [1] - 小米玄戒O1的CPU超大核心最高主频达到3.9GHz,是团队创新和数百次版图迭代优化的结果 [1] - 芯片CPU部分重新设计超过480种标准单元库,数量几乎达到3nm标准单元库近三分之一,并创新使用边缘供电技术及自研高速寄存器 [1] Arm公司背景与商业模式 - Arm公司是软银收购的芯片设计商,商业模式为IP授权,通过收取一次性技术授权费用和版税提成获利 [2] - Arm CSS(计算子系统)平台于2023年推出,采用该平台研发可比普通IP许可方式节约大量时间 [2] - 中国市场为Arm全球贡献五分之一营收 [2] 争议的澄清与官方确认 - Arm官网最初发布的公告称玄戒O1由Arm计算平台提供支持,引发网友对小米“自研”宣称的质疑 [2] - 后续Arm修改官网公告,确认玄戒O1由小米自主研发,采用Armv9.2 Cortex CPU集群IP、Immortalis GPU IP和CoreLink系统互连IP [3] - Arm表示玄戒O1的推出是双方15年合作的里程碑,芯片全面支持3nm先进制程工艺,并在小米团队的后端设计下实现了出色性能与能耗 [3]
雷军再砸2000亿,一文回顾小米造芯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4 15:14
小米自研3nm芯片发布 - 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正式发布,成为中国大陆首家、全球第四家具备3nm手机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1] - 芯片采用第二代3nm工艺制程,在109mm²面积内集成190亿晶体管,配备10核CPU(3.9GHz超大核)和16核GPU,性能功耗达行业第一梯队[4] - 同步发布玄戒T1(首款自研4G手表芯片)及三款搭载自研芯片终端产品(小米15S Pro、Pad 7 Ultra、Watch S4纪念版)[5][6] 芯片战略布局 - 过去四年累计研发投入135亿元,研发团队超2500人,规模居国内半导体设计领域前三[5] - 未来五年计划再投入2000亿元用于核心技术研发,长期目标为至少投资十年、500亿元[6][10] - 战略意义包括:降低高通依赖、优化AI算力适配生态、长期控制整机成本[6] 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 - 自研基带芯片实现突破,玄戒T1集成首款4G基带,标志公司进入通信芯片领域[5] - 芯片技术将强化"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支撑智能汽车(YU7)、AIoT设备等业务协同[6][8] - 2024年研发投入达241亿元(同比+25.9%),2025年AI研发占比将达25%[9][10] 产品生态与市场表现 - 小米汽车首款SUV YU7预发布,搭载800V高压平台,续航835km(CLTC工况),零百加速3.23秒[7] - 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35%,预计2025年增速仍超30%[10] - 高端机型销量占比提升至35%(2024Q4),自研芯片成为突破6000元以上价位段关键[10] 资金与战略规划 - 近期通过配股募资425亿港元,重点投向智能电动汽车、高端手机及AIoT生态[9] - 明确六大子战略:高端化、产业能力领先、AI、OS、新零售等,构建三大增长曲线(个人设备/家庭设备/智能汽车)[8] - 技术护城河加速形成,手机/OS/芯片协同效应通过汽车业务放大[10]
商业头条No.74 | “超纲”任务:小米造芯幕后故事
新浪财经· 2025-05-24 10:47
小米自研芯片进展 - 2024年5月23日小米3nm制程手机SoC芯片"玄戒O1"流片成功 成为全球第四家具备该能力的手机厂商[1] - 芯片研发团队24小时内完成手机初步验证 采用10核4丛集Arm公版IP架构 超大核主频达3.9GHz[12][14] - 实验室跑分达300万 小米15S Pro实测单核3008分 多核超9500分略优于苹果A18 Pro[17] 小米造芯发展历程 - 2014年成立松果公司启动造芯 2017年澎湃S1未获市场认可 2019年转战小芯片[2] - 2021年重启大芯片计划 选择旗舰手机SoC作为突破口 成立一级部门"新业务部"[7][10] - 2025年玄戒O1正式发布 研发团队从2021年两三百人扩充至2500人规模[8][9] 技术突破与行业定位 - 重新设计480种以上标准单元库 占3nm工艺标准库总数1/3 完成数百次版本迭代[14] - 采用自主研发应用处理器+外挂基带方案 CPU能效优于天玑9400 接近骁龙8 Elite[14][15] - 定位为技术验证产品 综合性能进入第一梯队 但GPU能效表现稍逊竞品[15] 战略投入与市场考量 - 已累计投入超135亿元 2024年预算60亿元 未来五年计划再投2000亿研发[21] - 雷军测算百万台销量下单机芯片研发成本超1000美元 强调装机量对商业成功的关键性[17] - 团队需直面市场检验 关注用户对发热、功耗等实际体验反馈[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