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

搜索文档
咖啡界“寄生兽”,差点把店开进瑞幸
创业邦· 2025-03-11 17:47
文章核心观点 - 库迪咖啡“寄生店”模式因盈利难致部分加盟商退出,公司降低加盟门槛扩张未达预期,又推出便利店模式并加大联名投入,但其在下沉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加盟前景不乐观 [6][18][28] 逃离“寄生店” - 库迪便捷店类似寄生生物,可开在多种场所,但部分加盟商因赔钱欲转让店铺 [5][6] - 以二线城市为例,便捷店月成本16500元,单杯毛利3.5元,需日销160杯才能盈利,但受不能上架外卖、设备限制等因素影响,目标难达成 [6] - 张文庆自配送咖啡日销仅100杯出头,还被总部罚款;张烨开业首月倒贴1万人工;李楠店因侵占合作方空间被驱赶;老加盟商投诉便捷店影响其生意 [7][8][9] - 少数加盟商如伊冉因所在城市加盟少且便捷店可上线外卖而盈利 [10] 低门槛的诱惑 - 库迪便捷店加盟门槛低,三四平米空间、5万保证金加一台咖啡机即可开店,后保障金降至3万,设备总部提供,成本降至10万以内 [13][14] - 因低门槛,2024年10月淡季有大量新加盟商入局,但他们缺乏餐饮经验,选址不佳,招商团队为完成业绩也未严格把关 [15][17] - 2023年库迪曾尝试“店中店”模式未成功,2024年底“店中店”模式暂停招商,未达半年布局8000家目标 [18] 烧别人的钱试错 - 库迪便捷店暂停个人加盟,加盟商要么退店认赔,要么升级增加投入;公司宣布5万家门店目标不变,推出便利店并开放加盟,拿下《哪吒2》联名 [20] - 库迪便利店定位用咖啡流量吸引购物,招商PPT显示投资18万,但实际成本至少40 - 50万 [22][23] - 公司招聘大量拓展经理,说服其他便利店老板加盟;加盟商费用增多,公司又投入千万联名,目的是补充资金和稳住信心 [24] 加盟,一条越走越窄的路 - 库迪为加盟商勾画盈利蓝图,但需寻找新增量,将目光投向下沉市场便利店 [28] - 下沉市场便利店竞争激烈,罗森等品牌降低门槛扩张,众多品牌争抢夫妻店市场 [28][29] - 中国便利店行业扩张但单店销售额下滑,加盟商盈利难,部分库迪加盟商对新便利店模式持谨慎态度 [31]
雪王登上千亿市值,茶饮圈仍然一片红海
虎嗅APP· 2025-03-03 21:44
蜜雪冰城上市表现 - 3月3日港股上市首日高开29.38%,盘中最高涨幅41%,收盘价290港元/股较招股价上涨43.2%,总市值达1093亿港元 [1] - 上市前一周获5266倍超额认购,冻资规模1.82万亿港元创港股IPO纪录 [1] - 成为继泡泡玛特后第二个市值超千亿港元的消费类港股上市公司 [2] 商业模式核心优势 - 核心原材料100%自产,饮品食材总自给率超97%,为行业最高水平 [4] - 拥有第一方工厂(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第一方仓储物流+自购冷链车队构成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4][5] - 通过4.5万个加盟门店的规模效应摊薄生产成本,在低客单价(5-10元)区间仍能保持利润 [5] 财务与增长路径 - 2022-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率分别为14.7%、15.8%、18.7%,年净利润稳定在30-40亿元区间 [6] - 增长双路径:①下沉市场及海外门店扩张(当前已进入印尼等国家) ②咖啡品牌"幸运咖"等新业务 [6] - 对比泡泡玛特市值回升路径,海外业务贡献近半收入是关键参考 [7] 行业竞争格局 - 3月3日同行业港股表现:奈雪跌6.67%、茶百道跌5.53%、古茗跌2.26% [2][9] - 多数竞品依赖代工生态(原料自给率低)+加盟商生态+网红营销,陷入同质化价格战 [9][10] - 2022年以来行业呈现"点位争夺+营销投流+同质化新品"的三合一竞争模式 [9] 未来发展挑战 - 需突破增长瓶颈:下沉市场/海外扩张面临本土化挑战,咖啡业务与瑞幸/库迪直接竞争 [6][7] - 资本市场期待新的爆发式增长点,否则可能维持平稳走势 [7] - 行业整体面临消费降级压力,高客单价模式承压(如星巴克单店销售额持续下降) [9]
总裁离职,电池大厂润阳还在“重症监护”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2-26 23:09
阿尔法工场Green . 以下文章来源于阿尔法工场Green ,作者善渊 聚焦清洁能源行业,提供最新的绿色能源公司资讯、技术创新和ESG行业趋势。 作 者 | 善渊 来源 | 阿尔法工场Green 导语 :唐骏设计的剧本,并没有成功在润阳身上演出。 新位置 情人节当日,业内传出,润阳股份总经理唐骏已离职。 润阳股份对此表示,此为正常的人事变动。 其实唐骏离职,业内早有预料。 2024年9月,"白衣骑士"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悦达)对润阳股份增资10亿元,成为后者新 的实控人。 控股权易主,润阳股份的管理层也随之经历了调整。 原董事长陶龙忠职务变更为总经理。润阳股份新董事长,则由悦达董事长张乃文兼任。 没有 董事长"降格"为总经理,而原来担任总经理角色的唐骏,自然需要有新去处。 如今看来,唐骏未能在悦达入主后的管理架构中找到位置。 此时曝出"离职"传闻,距离唐骏入职润阳还不到一年。 据笔者了解,润阳上市无望、短期内公司经营状况难有重大起色,以及本人早有去意,是唐骏离职 的主要原因。 此前有消息传出,唐骏将入职捷泰新能源。唐骏本人则称,目前处于休息状态。 笔者从光伏圈内人士了解到,唐骏"下一站"是一家规模不算 ...
两款新车、两次战役,小鹏如何走出危险区?
晚点LatePost· 2024-11-22 17:58
核心观点 - 小鹏汽车通过MONA M03和P7+两款新车的成功上市实现销量跃升,带动财务表现改善,三季度净亏损同比减少50%至18.1亿元,汽车毛利率同比提升14.7个百分点至8.6% [6][7] - 公司战略从高端市场转向10-20万元主流价格区间,直接对标比亚迪,M03定价11.98-15.58万元,P7+定价18-20万元,切入中国乘用车销量占比近50%的市场 [16][17] - 组织变革方面,王凤英加入后推动高管团队换血、供应链优化和营销体系重构,12名高管中10人离职,采购成本降低15-25%,门店数量从500家增至639家 [8][18][22][23] - 产品策略从对标竞品转向差异化定位,M03源自滴滴造车项目但经过四大改造:SKU精简、内饰升级、硬件增配、性能优化,取消网约车版本专注C端市场 [12][13][14] - 营销方式学习小米的情怀路线,通过创始人故事、母校发布会等情感连接提升品牌认同,同时加大抖音等流量平台投入 [25][31] 产品表现 - MONA M03上市两天获3万大定,连续两月交付超1万台,带动小鹏月销量从不足1万增至2.4万台,市场份额从0.36%回升至2% [6][9][25] - P7+大定达3万台仅用4小时,两款新车推动公司股价较8月低点上涨86.3%,市值达116.8亿美元超越蔚来 [6][7] - G6曾被视为"iPhone 4"但高开低走,月销从8750辆跌至不足2000辆,主要因产能准备不足和25万元定价偏高 [24][25][31] 战略转型 - 收购滴滴造车项目代价约54亿元,以股份支付并设销量对赌:需交付18万/36万台才能触发后续股份发行 [12] - 放弃B端网约车市场专注C端,发现10-20万元区间存在"需求压抑",年轻消费者更理性选择性价比车型 [14][15][17] - 规划2026年实现百万年销,MONA系列目标占比50%(50万辆),明年每季度推一款不低于P7+定位的新车 [32] 运营改善 - 供应链方面三个月内两次扩产M03,计划11-12月每月提升30-40%产能,P7+已三次扩产仍供不应求 [9][12][32] - 渠道端实施"木星计划",目标2026年前建成500家综合店+1000家体验中心,已淘汰100家低效门店 [23] - 人力结构大幅调整,引入手机行业营销人才如原一加手机于涛,组建跨界团队强化数字化营销能力 [23]
消失的身影:十年广州车展的离场者
晚点LatePost· 2024-11-17 22:42
广州车展行业趋势 - 2024年广州车展参展品牌86个,展出车辆超1000辆,但展出面积从18.9万平米降至16.5万平米,反映车企营销预算收紧和线上渠道分流效应[4][6] - 比亚迪单独租用展厅展示30年发展历程,赛力斯AITO问界发布新一代增程系统称综合油耗降15%,鸿蒙智行展区新增LUXEED智界等品牌[4] - 雷军、何小鹏等车企一把手亲自站台引流,但捷豹路虎、雪佛兰等十余个品牌首次缺席,豪华品牌劳斯莱斯、捷尼赛思也未参展[5][10] 新能源品牌竞争格局 - 2018年蔚来、小鹏等新势力集中亮相,但2024年仅剩17家存活且多数年销量不足1000辆,威马、知豆等品牌已退出市场[18] - 知豆D2车型2017年销量达4.3万辆,但2018年补贴退坡后销量骤降至1.5万辆,2019年前三季度仅售2095辆[18] - 威马累计销量11.7万辆后停产,高合三款车型总销量1.3万辆,拜腾获80亿元投资却未实现量产[19][20] 合资品牌市场表现 - 上汽大众1-9月销量77.2万辆同比降7.2%,营收650亿元为十年前一半,净利润8.6亿元仅为5.8%[26] - 捷豹路虎上半年在华销量2.9万辆同比降44.3%,雪佛兰月均销量从6万辆降至5000辆同比降92%[13][16] - 合资模式"技术换市场"终结,上汽联合奥迪推出无四环标志新品牌AUDI,广汽菲克、东风雪铁龙等相继退出车展[6][22][23] 行业结构性变化 - 新能源渗透率从2014年0.3%升至2023年37.7%,2024年7月首次突破50%里程碑[24] - 车企参展策略转向销售导向,新势力销售人员KPI设定为媒体日获10-15条线索,观众日20-25条[17] - 腾势从合资转为自主品牌,沙龙品牌因长城战略调整被整合进欧拉,反映品牌架构快速迭代[21]
比亚迪,开始反击华为了!
商业洞察· 2024-10-28 16:36
华为问界M9市场表现 - 问界M9连续6个月位居中国50万以上豪车销量榜首[4] - 华为余承东表示公司更擅长打造高价值产品而非参与价格战[5] 比亚迪市场定位与策略 - 比亚迪在中低端新能源车市场占据统治地位 2024年1-9月累计销量达2466607辆 9月单月销量386749辆同比增长50.1%[19] - 通过全产业链优势实现成本控制 10-15万价位车型如秦L/宋PLUS等单月销量可破3万辆[17] - 2023年研发投入达400亿元 比特斯拉高43% 智能化技术加速追赶[26] 行业竞争格局 - 比亚迪同时布局中低端和豪华市场 日系车在华份额已跌破10%[21] - 华为依靠智能化技术(智驾/座舱等)在豪车市场建立优势 但未涉足中低端领域[22][26] - 比亚迪销量规模带来数据积累优势 可能快速缩小与华为的技术差距[26] 价格战影响分析 - 余承东批评价格战导致车企亏损(如哪吒汽车)和行业恶性竞争[11] - 比亚迪"电比油低"策略将中低端新能源车价格压至8万以下 但凭借产业链优势保持盈利[12][14] 品牌力对比 - 华为品牌号召力强于比亚迪 部分消费者因品牌因素选择问界M9[27] - 比亚迪产品线覆盖轿车/SUV/MPV等多品类 市场策略更具灵活性[19][29]
从 1000 多款车的数据,看新车生命周期如何压缩
晚点LatePost· 2024-08-20 23:59
汽车行业变革趋势 - 汽车产品属性从耐用消费品向消费电子转变,更新节奏显著加快 [4][12] - 新能源车研发周期从燃油车时代的48-60个月缩短至12-15个月,改款频率提升至一年两次 [5][48] - 2022-2023年发布的新能源车中,80%型号月销量不足5000辆,40%低于1000辆且快速停产 [5] 市场竞争格局演变 - 2023年中国市场发布126款新车,仅23款月销超5000辆(占比18%),7款超1万辆,成功率低于2016年(45款超5000辆)[8][16] - 分价格段头部车型集中:10万以下以比亚迪秦PLUS、AION Y为主;10-20万被比亚迪宋/元/汉统治;20-30万由特斯拉Model 3/Y垄断;30万以上理想L9/问界M9领先 [23][24][26] - 燃油车经典款如大众朗逸/日产轩逸降价后仍保持2.3万辆月销,新能源代表Model Y/秦PLUS月销约4万辆 [26] 企业战略与产品生命周期 - 比亚迪通过DM技术升级(纯电续航超100公里)和激进定价策略,2021年后车型成功率显著提升 [32] - 华为合作车型问界M9(47万元起)月销1.6万辆成价格段第一,但中低端型号M5/M7表现波动 [41] - 理想采用"家族化"产品矩阵(L9至L6),以相似设计低成本快速迭代,压制竞品跟进速度 [45] - 极氪001通过2024/2025款连续升级智驾配置维持70%销量占比,但导致"三代同堂"争议 [49][50] 技术迭代与供应链挑战 - 电动车硬件(智驾芯片/电池/激光雷达)和软件OTA加速迭代,倒逼车企频繁改款 [48][49] - 供应商面临交付周期压缩:宁德时代电池测试从2年缩至1年,高通智驾方案开发从2年减至1年 [52] - Mobileye称中国车企需求波动超出预测能力,行业不稳定加剧 [52] 成功案例与行业规律 - 长期技术积累是关键:特斯拉/比亚迪提前十余年布局,华为依托工程能力积累 [52] - 细分市场突破案例:理想ONE开创六座增程式SUV,腾势D9以低价策略颠覆MPV市场 [27] - 小鹏G6因竞品集中上市(智己LS6/极越01等)导致月销从8750辆骤降至2000辆 [28] - 汽车研发复杂度远超手机(零部件数量10倍以上),短期研发难以保证产品竞争力 [52]
晚点财经丨宝马中国打算退出价格战,维护品牌价值;三星工会发动无限期罢工,此前四年涨薪29%
晚点LatePost· 2024-07-11 23:27
宝马中国退出价格战 - 宝马中国决定退出持续近一年的价格战,从7月起通过减少销售量稳定价格,缓解门店经营压力[2] - 上半年宝马电动车折扣力度大,i3裸车价较35.39万元指导价砍半,落地价从25万降至20万以内,5系燃油车起售价降至31万元(七折)[2] - 2023年宝马在华交付82.5万辆(同比+4%),但净利润下滑超30%,汽车业务息税前利润率9.8%低于预期[3] - 2024年上半年宝马在华销量37.6万辆(同比-4%),奔驰同期在华销量下滑近6%[3] - 价格战导致宝马二手车保值率下滑,6月环比降3%,X3保值率低于蔚来ES6[3] - 豪华品牌普遍收缩,奥迪可能关闭布鲁塞尔工厂并停产Q8 e-tron,保时捷减产纯电Taycan(上半年在华销量-1/3)[3] 三星电子工会罢工 - 三星最大工会NSEU发动无限期罢工,因管理层谈判诚意不足,已有6500人参与[3] - 工会要求涨薪6.5%+弹性奖金+增加休假,公司仅同意5.1%涨幅[3] - 2020-2023年三星累计涨薪28.9%,若今年按5.1%计算则累计涨幅超1/3[3] - 三星员工2016年平均年薪1.07亿韩元(约9.4万美元),为韩国平均3倍[6] - 三星历史上反对工会,2020年才在政治压力下允许成立工会[3] 货币基金收益率下降 - 天弘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降至1.478%,6月28日跌破1.5%[7] - 余额宝74.72%资金配置银行存款,收益率受银行需求影响(2014年曾近7%)[7] - 天弘余额宝规模从2018年峰值1.7万亿元降至目前约7800亿元[7][8] - 当前货币基金普遍收益率低于2%,仍是低风险投资较高回报选择[8] 其他公司动态 - 小红书获DST投资估值170亿美元,较2021年200亿美元估值下降,月活3.12亿(同比+20%)[10] - 上海迪士尼将扩建2.1万平米新园区(投资24.59亿元),2023年接待游客超1300万人次[14] - 大众帕萨特降价3万元加入价格战,起售价15.99万元,上半年销量超11万辆[15] - 特斯拉Model 3在欧洲涨价1500欧元,因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20.8%关税[18] - 三星推出Galaxy Ring智能戒指(400美元)和Watch Ultra手表(比苹果便宜150美元)[20] 资本市场动态 - 证监会限制做空和量化交易,暂停转融券业务并提高融券保证金比例,A股三大指数齐涨[16] - Archegos创始人Bill Hwang被判10项罪名,三年前操纵市场致股东损失超1000亿美元[21] 科技与AI进展 - OpenAI与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合作开发生物科学AI应用[19] - 徐新投资AI初创Sand AI(专注视频生成),否认今日资本退出一级市场传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