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

搜索文档
周毅仁:中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
中国新闻网· 2025-08-02 12:41
区域协调发展专题研讨会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专题研讨会" 聚焦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构建 [1] - 中国已形成主体功能明确 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1] - 区域发展协调性与平衡性显著增强 板块间融合互动加强 一体化成效突出 [1] 区域发展新目标 - 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础设施通达均衡 人民生活保障水平趋同三大新目标 [1] - 新目标丰富了区域协调发展内涵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体系拓展空间 [1] 学术观点 - 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指出 当前体系推动经济总量攀升与空间优化同步实现 [1]
专家热议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新华财经· 2025-08-01 21:0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核心观点 - 我国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议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在"十五五"期间促进区域战略融合发展 [1] 区域协调发展三大目标 - 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包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从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等多个维度缩小区域差距 [2]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均等化能够以公平促进效率,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升边疆和内地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活动强度 [2] - 区域协调发展需将区域和人高度融合,通过提升人均收入、预期寿命和教育年限等指标实现人的发展与区域协调结合 [2] - 各地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方面加强合作,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2]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 - 我国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2024年三地经济体量占全国的40%以上 [3] - 应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动力源体系,包括国家层面、省域层面、市域层面的动力源,以及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差异化动力源 [3] 区域战略融合发展 - "十五五"期间需寻找区域战略机制上的连接点,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机制衔接,东北全面振兴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协同 [4] - 建设区域战略在空间上的连接线,如兰州和成都之间的高铁连接可促进黄河与长江战略的空间联合 [5] - 需重点发展区域战略交界边缘地区,消除行政和市场壁垒,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 [5] -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需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思路,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及县、县级市,带动其他大中小城市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5] 下一步区域协调发展重点 - 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各地区落实党中央战略意图,重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长江黄河绿色发展带保护 [5]
山东政商要情(7.21—7.27)
经济观察网· 2025-07-27 14:19
2025年上半年山东GDP增长 - 2025年上半年山东省生产总值为50046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5 6% [2] - 第一产业增加值3015 4亿元 增长3 9% 第二产业增加值19799 1亿元 增长5 6% 第三产业增加值27231 5亿元 增长5 8% [2]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7% 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 0% 高于全部规上工业5 3个百分点 [2] 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 - 至2035年 山东将建成"能力充分 保障有力 安全高效 智慧绿色"的港口与航道体系 [4] - 形成"三主四辅"世界级海洋港口群 "一主四辅多点"内河港口群和"一纵两横 三干多支"内河航道网的水运发展总体布局 [4] - 规划突出陆海统筹 海河互济 统筹布局全省沿海与内河水运资源 着力推动海河联运发展 [5] 国际粮食减损大会 - 2025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在济南开幕 主题为"科技创新赋能节粮减损 全球携手共促粮食安全" [6] - 大会发布《粮食减损南南合作行动方案》 明确未来三年五大重点 包括建立国际减损技术共享平台 推动数字技术应用等 [6] - "济南倡议"获得广泛响应 多国已将粮食减损纳入国家战略 初步遏制了全球粮食损失浪费加剧的趋势 [6] 《财富》中国500强山东企业 - 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中 山东有19家企业上榜 [7] -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排名最高 位列第23位 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以营业收入132 118亿美元位居第209位 [7] - 上榜企业多为山东的大型骨干企业 在各自领域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8] 山东县域经济发展 - 2025年赛迪百强县榜单中 山东省12地上榜 全国排名第3 [9] - 龙口市排名最高 位列第7位 烟台 潍坊各有3地入选 青岛有2地入选 [9] - 百强县东部地区占67席 山东省与江苏省 浙江省三省表现突出 [9] 渤海油田开发 - 垦利10—2油田群开发项目(一期)顺利投产 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 [12] - 预计高峰日产油气当量约3000吨 将有力推动中国海油渤海油田年内实现4000万吨总产量目标 [12] - 渤海油田2024年原油产量占全国近1/6 原油增量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50%以上 [12]
吉林奏响区域协调发展奋进曲(活力中国调研行)
人民日报· 2025-07-27 05:52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 - 龙嘉机场与高铁站实现便捷通达 从龙嘉高铁站到长春站仅需十几分钟 到吉林市约半小时 [2] - 吉林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从约4000公里增长至超5000公里 高铁网络新增长春至长白山线路 通行时间从5小时压缩至2小时左右 [3] - 长春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三期建设将串联7个周边市县 实现"1小时通勤" 沈白高铁预计年内竣工通车 [4] 物流与对外开放 -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中欧班列2024年开行量同比增长40% 铁海联运实现"天天班" 多式联运体系完善 [4] - "一单制"便捷通关模式提升效率 吉林货物可在家门口直接通过远洋巨轮出口 [4] 汽车产业集群 - 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日均产量约1000台汽车 新能源汽车总装效率达54秒/辆 [5] - 四平市吉林世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中国一汽配套零部件 超120万台装有其零部件的汽车已投入使用 [5] - 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产值达4611亿元 形成以长春为核心 四平 辽源等地协同联动的产业格局 [5] 区域产业协同 - 轨道装备产业快速发展 光电信息产业创新升级 长春先进制造业与吉林市化工 辽源市冶金 四平市装备制造等产业互补发展 [6] 文旅与生态协同 - 松花湖度假区夏季客源中超七成来自长春等周边城市 跨城旅游成为常态 [7] - 长春与四平共治伊通河 通过生态修复形成"生态绿廊" 实现上下游水资源共享 [7] - "长吉通办"政务服务模式推出 首批79个事项实现长春与吉林市异地通办 [7]
产业转移应梯度有序
经济日报· 2025-07-25 06:04
产业转移规模与成果 - 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促成签约项目296个,签约金额2173亿元 [1] 产业梯度转移的核心概念 - 产业梯度有序转移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尊重发展规律和资源配置 [1] - 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资源紧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缺乏技术和人才 [1] - 梯度转移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中等型再向技术密集型逐步升级 [1] 梯度有序转移的优势 -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富余地区转移降低用工成本,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资源富集区集聚减少运输成本 [2] - 降低产业转移风险,避免高端产业直接转移到低梯度地区导致基础设施和劳动力技能不匹配 [2] - 避免区域同质化竞争,防止低端制造业扎堆承接引发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2] 产业升级的连贯性 - 转出地腾退资源投向高端制造和数字经济,承接地区通过中间梯度产业积累技术经验和人才 [3] - 转出地保留核心技术和高端环节,承接地明确承接方向并完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配套 [3] 产业转移的双赢效果 - 转出地聚焦新突破,承接地培育新动能,优化全国产业布局 [4]
国家发改委:今年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下达完毕
快讯· 2025-07-24 19:09
中央预算内投资 - 今年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基本下达完毕 [1] - 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 绿色发展 社会民生等领域项目建设 [1] - 中央预算内投资的投向领域更加优化 加大对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1] - 进一步提高对地方的投资支持比例 减轻地方出资负担 [1] 投资执行与监管 - 督促加快投资计划执行和项目建设进度 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1] - 强化定期调度和事中事后监管 确保资金用到实处 更好发挥综合效益 [1]
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下达完毕
快讯· 2025-07-24 19:09
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领域 - 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基本下达完毕 [1] - 重点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 - 重点支持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1] - 重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1] - 重点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 [1] - 重点支持绿色发展领域 [1] - 重点支持社会民生领域 [1] - 重点支持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1] - 重点支持灾后应急恢复领域项目建设 [1]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吉林发展活力十足
搜狐财经· 2025-07-23 13:10
区域协调发展与都市圈建设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发展格局 [2] - 吉林省以都市圈为支点,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开放合作和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 汽车与轨道交通行业 - 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实现高度智能化生产,每54秒下线一辆汽车,日均产量约1000台 [3] - 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实现订单自动生成计划、精准派发任务,提升生产效能 [3] - 中车长客在碰撞吸能、振动噪音、超导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3] 光电信息产业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构建"卫星研发—数据应用—产业孵化"全链条生态,带动上下游超千家企业集聚 [4] - 形成从卫星零部件制造到遥感信息服务的产业集群 [4] 农业与粮食生产 - 吉林省以占全国4%的耕地产出全国6%的粮食,粮食商品率超90%,全国每10斤商品粮有1斤产自吉林 [5] - 吉林黑土耕地面积981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7%,推广"梨树模式"保护黑土地 [5] - 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挥国家级平台作用,推动玉米主导产业发展 [6] 种业与农业科技 - 鸿翔种业等企业培育优质玉米品种,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6] - 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发展鲜食玉米产业,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6] - 长春国家农高区推进种业振兴,应用卫星遥感、激光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 [6] 对外开放与物流 - 2024年中欧班列承运货值超20亿元,TIR国际公路运输运量跻身全国前三 [7] - 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构建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物流体系,实现"借港出海" [7] - 珲春口岸2024年进口俄罗斯鲜活海产品2.5万吨,新口岸筹建将提升通关能力至年200万人次和200万吨 [8]
吴桂英调研生态绿心保护和南部融城片区建设工作
长沙晚报· 2025-07-22 13:13
南部融城片区发展规划 - 强调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和绿心保值增值"大文章",推动南部融城片区高质量发展 [1] - 抢抓战略机遇期,提升规划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加速长株潭都市圈同城化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9] - 确保长沙奥体中心、暮坪湘江特大桥、花卉园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9] 生态绿心保护与建设 - 调研生态绿心保护和工业企业退出地块,了解基础设施规划情况 [3][5] - 加快"一厅一道一园"建设,实现绿心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9] - 实地考察湘江沿岸和农文旅项目,督导中央巡视交办问题整改 [6] 产业升级与融合发展 - 统筹盘活存量和培育增量,深化文旅体融合发展 [9] - 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路子 [9] -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调度和支持保障 [9]
如何读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中国发展网· 2025-07-21 15:30
城市工作会议历史背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7月14日-15日在北京召开 这是新时代第二次会议 距离上次会议已有十年[1] - 会议在十三五和十五五开局之际召开 体现城市发展规划与国家发展规划同步谋划和同频共振[1] - 新中国成立前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讨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被认为是最早的城市工作会议[2] - 新中国成立后 1962年9月和1963年10月召开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 明确城市定位并强调城市工业支持农村[2] - 1978年3月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 主要讨论城市建设资金来源问题[2] - 2015年重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时隔37年 会议名称从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变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显示会议规格提升[2] 城镇化发展进程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3] - 1978年至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近18%上升到近55%[3] - 截至2024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67%[3] - 1978年至2014年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3个[4] - 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市数量达到694个[4] 城市发展新阶段特征 - 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4] - 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4] - 会议提出城市工作要转变发展理念 发展方式 发展动力 工作重心和工作方法[4] - 围绕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会议提出城市内涵式发展战略取向[4] - 会议部署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4] 城市发展核心关系 - 城与人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是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 - 2015年会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是人民城市理论起点[5] -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5] - 2025年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发展理念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5] - 城与乡关系显示没有脱离乡的城 也没有脱离城的乡[5] - 即便城镇化率达到70% 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5] - 城市不断更新 乡村也要持续振兴[5] -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5] - 城市与区域关系要求城市发展要有区域观 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协同关系[6] - 2025年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工作方法 更加注重统筹协调[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