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中和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碳市场建设提速:2027年工业全覆盖,2030年定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15:01
全国碳市场建设时间表 - 明确全国碳市场到2027年扩围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到2030年基本建成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市场体系 [1][3] -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到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市场 [1][3] 市场扩容与行业覆盖 - 2025年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 预计重点排放单位达3700家 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 [1] - 行业扩容计划分步骤扩大实施范围 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加速纳入 未来将逐步覆盖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行业 [6] 碳价走势预测 - 碳价于2024年4月首次突破100元/吨 近期为70-80元/吨 [4] - 短期碳价预计稳中有升 2025年价格区间60-90元/吨 [8] - 中期到2030年碳价可能达到150-200元/吨 长期为驱动深度脱碳需攀升至每吨数百元 [9][10] 市场交易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总量6.69亿吨 [4] - 2025年上半年累计成交3862.49万吨 较去年同期增长75.49% 参与交易数量同比增加77.89% [4] - 2024年累计成交量1.89亿吨 累计成交额181.14亿元 创年度新高 [5] 配额分配机制改革 - 到2030年基本建成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机制 逐步引入拍卖分配强化碳价约束力 [6] - 配额发放需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企业排放超标后成本将显著增加 [11] 金融机构参与与碳金融创新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探索开发与碳排放权、CCER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7] -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规范开展碳排放权相关金融活动 [7] - 引入金融机构和其他非履约主体提升市场流动性 带来碳期货、期权等风险管理工具 [7] 企业应对策略 - 高耗能企业需提前了解规则 新投资高排放项目需考虑长期碳价格影响 [12] - 企业通过减排措施可获益 碳资产价值提升带来机遇 [11] - 企业应构建数据质量管理与碳资产管理体系 推进低成本减排与内部碳价 [11] 自愿减排市场发展 - 当前仅允许5%的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 未来配额抵销比例有望放宽 [11] - CCER方法学体系涵盖范围有待扩大 许多减排实践无法纳入认证范畴 [11]
碳中和ETF(159790)午后拉升,全市场同类规模第一
搜狐财经· 2025-08-26 14:09
市场表现 - 2025年8月26日午后A股三大指数全线翻红 碳中和ETF(159790)上涨0.32% [1] - 碳中和ETF单日成交额超7400万元 产品规模达20亿元 为全市场同类规模第一 [1] 产品特征 - 碳中和ETF(159790)跟踪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指数 聚焦电池 电力 光伏设备等低碳主题公司 [2] - 指数覆盖社会经济各领域与减碳相关的行业及企业 便于投资者精准把握市场热点 [2] 行业前景 - 碳中和主题受益于国家"3060"碳达峰 碳中和政策 相关新能源 节能环保公司业绩增长空间广阔 [2]
稀土概念股走低,稀土ETF跌超2%
搜狐财经· 2025-08-26 13:46
稀土板块市场表现 - 稀土概念股普遍下跌,北方稀土跌幅超过7%,中国稀土和包钢股份跌幅超过6%,盛和资源跌幅超过5% [1] - 跟踪中证稀土产业指数的ETF下跌超过2%,其中稀土ETF易方达下跌3.13%,稀土ETF下跌2.95%,另一只稀土ETF下跌2.49%,稀土ETF嘉实下跌2.35% [2] 稀土产业指数构成 - 中证稀土产业指数选取涉及稀土开采、加工、贸易和应用等业务的相关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以反映稀土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2] 稀土需求驱动因素 - 在"碳中和"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及节能电机等高端磁材需求增长迅速 [2] - 传统制造领域需求复苏及人形机器人加速落地为稀土需求注入增长动力 [2]
多部门再部署光伏反“内卷”;7月用电量超万亿度丨碳中和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13:44
光伏产业政策动态 - 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 要求加强产业调控 强化光伏项目投资管理 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2] - 会议明确遏制低价无序竞争 健全价格监测和产品定价机制 打击低于成本价销售和虚假营销等行为 [2] - 强调规范产品质量 打击降低质量管控和虚标产品功率等行为 并支持行业自律倡导公平竞争 [2] 全社会用电量数据 - 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226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同比增20.2% 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10.7% [3] - 1-7月累计用电量586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5% 第二产业用电量37403亿千瓦时同比增2.8%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9132亿千瓦时同比增7.6% [3] CCER方法学扩容 - 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三批CCER方法学征求意见稿 新增生物质发电和油气甲烷回收领域共四个方法学 [4] - 新方法学突出"以减排促利用"导向 包括消纳农业秸秆等废弃物减少露天焚烧 以及促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 [4] - 方法学注重行业额外性 改进纯农林生物质发电等高投入低产出行业的收益率 提升减排积极性 [4] 上海碳市场改革 - 上海发布《碳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行动方案(2026-2030)》 提出16项举措打造国际碳交易与碳金融中心 [6] - 方案明确自2026年起降低石化化工等行业纳管门槛至年排放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2028年将高等学校等公共机构纳入管理 [6] - 建立与碳排放双控制度衔接的配额分配制度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预留发展空间 并研究纳入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6] ESG实践进展 - 第三届21世纪"活力·ESG"案例征集收到近200个案例 涵盖能源、金融、制造等多元行业 [8] - 最终56个案例入围 其中环境友好类30个 社会责任类20个 公司治理类6个 案例将编入年度实践报告 [8] - 龙头企业以"链主"势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落实可持续发展 体现ESG实践深度拓展 [8] 绿电直连定价探讨 - 专家提出绿电直连两种定价方式:全额缴纳输配电价费用 或在调节资源丰富地区借鉴自备电厂模式 [10] - 项目经济性取决于地域特性 风光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压力较小 柔性负荷产业可降低配储需求 [10] - 针对东部出口外向型中小企业 江苏园区探索集中采购绿电再配电的新模式以解决分散项目难题 [10]
华测检测涨2.00%,成交额6.78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814.60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8-26 13:36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8月26日盘中股价上涨2%至14.27元/股,成交6.78亿元,换手率3.38%,总市值240.14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814.60万元,特大单买入3690.12万元(占比5.44%)卖出2692.68万元(占比3.97%),大单买入1.82亿元(占比26.78%)卖出1.83亿元(占比27.05%) [1] -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15.72%,近5日/20日/60日分别上涨12.72%、13.34%、27.18% [1]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股东户数8.11万户,较上期增加4.53%,人均流通股17647股,较上期减少4.34%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一大流通股东,持股2.69亿股(较上期增加786.79万股) [3] - 易方达创业板ETF持股3491.97万股(较上期减少91.31万股),南方中证500ETF持股2494.45万股(较上期增加351.16万股) [3] - 嘉实旗下两只产品分别持股1598.81万股(减少421.33万股)和919.16万股(减少670.51万股) [3] 财务业绩与分红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9.60亿元(同比增长6.05%),归母净利润4.67亿元(同比增长7.03%)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0.77亿元,近三年累计分红4.36亿元 [3] 业务构成与行业属性 - 主营业务收入构成:生命科学43.02%、工业测试20.31%、消费品测试17.64%、贸易保障14.39%、医药及医学服务4.64% [1] - 所属申万行业为社会服务-专业服务-检测服务,概念板块涵盖CDM、MSCI中国、京津冀、基金重仓、碳中和等 [1]
人工分子能模仿自然光合作用,为太阳能转化为碳中和燃料开辟新路径
科技日报· 2025-08-26 12:35
技术突破 - 开发新型人工分子模仿植物光合作用机制 在光照条件下同时储存两个正电荷和两个负电荷 [1] - 采用两步光照方法实现四电荷存储 第一道闪光触发电子转移产生一对正负电荷 第二道闪光使分子最终携带两个正电荷和两个负电荷 [2] - 分步激发机制可在接近自然阳光强度的弱光照条件下进行 突破此前依赖高强度激光的技术限制 [2] 技术原理 - 分子由5个功能单元串联组成 一端含两个可释放电子的单元 另一端有两个可接收电子的单元 中间为吸收光能的核心结构 [1] - 分离电荷在分子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持续时间足以参与后续化学反应如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2] 应用前景 - 为太阳能转化为碳中和燃料提供新可能性 包括合成氢气、甲醇或汽油等高能燃料 [1] - 太阳能燃料在使用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等于生产时吸收量 实现完全碳中和 [1] - 研究成果为设计更高效太阳能燃料转化技术奠定基础 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2] 学术价值 - 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化学》杂志 深化对人工光合作用电子转移机制的理解 [1][2] - 实现多电荷分离与储存核心功能 被研究团队称为人工光合作用拼图中的重要部分 [2]
韩国拟削减25%石脑油产能,六部门部署规范光伏产业竞争秩序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26 10:53
行业整体表现 - 化工板块本周涨跌幅为2.86%,在市场中排名第15位,处于中游水平 [1][2] - 板块跑输上证综指0.63个百分点,跑输创业板指3.00个百分点 [1][2] 细分领域投资机会 - 合成生物学领域因生物基材料成本下降及非粮原料突破迎来需求爆发期,推荐关注凯赛生物、华恒生物 [2] - 三代制冷剂因配额政策落地及供需缺口扩大进入高景气周期,相关公司包括巨化股份、三美股份、昊华科技、永和股份 [3] - 电子特气行业受集成电路/面板/光伏三轮驱动,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重点关注金宏气体、华特气体、中船特气 [3][4] - 轻烃化工具有低碳排、低能耗优势,全球烯烃原料轻质化趋势不可逆,推荐卫星化学 [5] - COC聚合物因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及下游需求扩张打开市场空间,建议关注阿科力 [6] - 钾肥价格受国际巨头减产及粮食协议终止影响触底回升,关注亚钾国际、盐湖股份、藏格矿业、东方铁塔 [7][8] - MDI行业寡头垄断格局稳定,产能集中度达90.85%,需求端韧性较强,推荐万华化学 [9] 价格与价差变动 - 硝酸(安徽)98%涨幅达6.67%,PTA(华东)涨4.62%,硫磺涨3.57% [10] - 液氯(华东)跌幅达866.67%,NYMEX天然气期货跌7.48% [10] - PTA价差涨幅达383.93%,黄磷价差涨23.81%,甲醇价差跌242.99% [10] 供给侧动态 - 本周化工行业共有153家企业产能受影响,其中新增检修12家,重启5家 [11]
京能集团等新设数字科技公司 含区块链相关业务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10:29
公司成立与股权结构 - 北京京能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日成立 注册资本1000万元 [1] - 公司由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易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持股 [1] 业务经营范围 - 经营范围涵盖区块链技术相关软件和服务 [1] - 包括供应链管理服务及碳减排 碳转化 碳捕捉 碳封存技术研发 [1]
武曙红:林业碳汇可堪重任 需要不断优化方法学和标准增强公信力
新京报· 2025-08-26 10:28
林业碳汇在碳中和中的作用与潜力 - 林业活动具有碳汇吸收和排放源双重属性 稳定健康的森林 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可吸收约33%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 但可能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释放碳[1] - 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人为排放的14% 需加强气候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湿地公约的协同履约以最大化减排增汇潜力[1] -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 2020至2050年间农林及土地利用部门可为全球碳中和贡献20%–30%减排量 相当于每年80亿至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 林业碳汇市场交易现状与挑战 - 林业碳汇在自愿碳市场中交易规模与价格处于领先地位 2021年交易量达2.4亿吨 2024年为3700万吨[2] - 2021年至2024年间交易量下降源于多方面质疑 包括碳计量基线设置不合理 额外性不强 非持久性监测期不够 对生物多样性潜在负面影响 碳利益分配不公平及碳泄漏问题[2] - 国际项目存在基线设定不严谨和额外性证明不足问题 例如达美航空公司因使用受质疑碳信用面临集体诉讼[2] 国际碳信用机制优化措施 - VERRA修订森林管理与保护相关方法学 强化基线设定和动态调整机制[2] - 国际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推出核心碳原则 从三个维度设立十项标准 对批准的机制 方法学及项目授予CCT标签[2] - 碳信用质量倡议和热带森林诚信指南等国际倡议为买家提供项目质量分级和特定类型项目采购指南 提升市场透明度[2] 中国林业碳汇质量评估体系创新 - 《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评价指南》从气候效益 可持续发展与项目成效等多个维度提出30项具体指标[3] - 该标准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区域实际的质量评级体系 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实现可衡量 可追溯 有实效 公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3] - 通过科学应用评价指南增强中国林业碳汇国际竞争力与公信力 实现气候 生态与社区协同共赢[3]
云天化涨2.02%,成交额2.50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2630.23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8-26 10:00
股价表现与资金流向 - 8月26日盘中股价上涨2.02%至27.76元/股,成交额2.50亿元,换手率0.50%,总市值506.06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入2630.23万元,其中特大单买入2133.74万元(占比8.55%)、卖出958.03万元(占比3.84%),大单买入5417.67万元(占比21.70%)、卖出3963.14万元(占比15.87%) [1] - 年内股价累计上涨32.77%,近5日、20日、60日分别上涨8.44%、13.26%、27.81% [1] 财务业绩 - 2025年1-6月营业收入249.92亿元,同比减少21.88% [2] - 同期归母净利润27.61亿元,同比小幅减少2.81% [2] 业务构成与行业属性 - 主营业务收入以磷肥(27.99%)、商品粮食(19.87%)、复合肥(12.51%)、尿素(10.28%)及商贸化肥(10.03%)为核心 [1] - 公司属于基础化工-农化制品-磷肥及磷化工行业,概念板块涵盖磷化工、大豆、国资改革、碳中和及乡村振兴 [2] 股东结构与机构持仓 - 股东户数8.60万户,较上期减少2.05%,人均流通股21,197股,较上期增加2.09% [2]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为第二大流通股东,持股2.30亿股(较上期增加4418.19万股) [3] - 南方中证500ETF(510500)为第四大流通股东,持股1895.97万股(较上期增加239.54万股) [3] - 国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为第六大流通股东,持股1299.99万股(较上期增加500.00万股) [3] 分红记录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85.25亿元,近三年累计派现62.10亿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