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
搜索文档
从汽车智驾到机器人:激光雷达的“双轨革命”
新浪财经· 2025-08-15 18:38
行业前景与增长驱动 - 2025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搭载量预计约320万台 同比翻倍增长 [1] - 2025上半年中国乘用车激光雷达前装搭载交付104.4万台 同比增长83.14% [2] - 激光雷达成本大幅下降进入千元时代 加速向15万元以下车型渗透 [2] - 行业短期受益智驾平权趋势 中长期关注L3+自动驾驶落地及人形机器人增量 [1][3] - 乐观预计2035年人形机器人出货超1000万台 激光雷达搭载同步提升 [3] 技术发展路径 - 头部企业聚焦芯片化设计提升集成度与生产效率 降低制造与组装成本 [3] - 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均已完成SPAD-SOC芯片布局 [3] - 全固态激光雷达凭借高稳定性、小体积及低成本优势成为行业主流方向 [3] 市场竞争格局 - 禾赛、速腾、图达通、华为四强格局稳固 占据全部中国市场和近95%全球市场 [4] - 海外企业倾向于高性能高精度方案但落地慢成本高 [4] - 激光雷达占整车价值量不足2% 车企自研意愿弱 当前高集中度格局将长期维持 [4] 公司产品与表现 - 禾赛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ADAS产品交付量146,087台 同比增长178.5% [2] - 禾赛与速腾2024年发布适用于20万元以下车型的ADAS激光雷达 售价低于200美元 [4] - 两家公司重点产品有望承载2025年智驾平权趋势下的行业增量 [1][4]
四维图新将为北汽新能源 两车型开发泊车软件产品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51
业务合作 - 公司与北汽新能源签署泊车软件产品开发合同 将为两车型开发产品 待开发完成并获得认可后将协商批量供货[1] - 合同展现客户对公司研发实力和产品质量的高度认可 有助于发挥泊车技术优势 拓展泊车及辅助驾驶相关业务 提升盈利能力[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35.18亿元 同比增长12.68%[2] - 智云业务营收22.54亿元 同比增长28.96% 智芯业务营收5.66亿元 同比增长10.92%[2] - 智舱业务收入4.03亿元 同比下降12.87% 智驾业务营收2.71亿元 同比下滑28.08%[2] - 净利润为-10.95亿元 同比减亏超3亿元 亏损幅度收窄 预计2025年将实现大幅减亏[2] - 2024年初至2025年一季度获得基础行车产品300万套及舱泊产品60万套新增定点[2] 运营效率 - 近三年来人均效能从78万元提升至168万元 2024年人均效能同比上涨50%以上[2] - 通过成本控制和运营提效助力盈利水平提升 持续聚集项目毛利[2] 战略转型 - 公司作为新型Tier1聚焦汽车智能化核心赛道 以智驾为龙头业务主线[1] - 形成以地图为底座 覆盖"智云 智驾 智舱 智芯"的全栈式解决方案服务能力[1] - 以具备极致性价比的舱驾方案发力量产主力市场 撬动规模效应[2] 行业趋势 - 智驾平权成为行业发展重要趋势 中高阶辅助驾驶从差异化竞争的增值服务转变为抢夺大众市场的胜负手[3] - 中阶辅助驾驶功能有望成为10万元级车型标配 进一步推动辅助驾驶技术普及[3] - 全栈可控加生态合作路径成为车企更务实 成本更可控 可快速量产的更优解[3] - 自主及合资品牌的辅助驾驶市场机遇有望增加[3]
智驾平权,博世抛出基建“阳谋”
华尔街见闻· 2025-08-06 14:16
博世对智能驾驶行业的战略判断 - 核心观点为五年后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将像安全气囊一样成为汽车标准件,不再构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2] - 博世致力于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基础设施”供应商,扮演底层核心角色,以打破车圈价格战内卷困局 [2]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趋势 - 随着技术收敛,智能驾驶将标准化,其功能价值在于安全、舒适地将用户从A点送至B点,不提供情绪价值 [3] - 行业竞争正朝“生态整合”方向发展,主机厂自研智驾面临巨大战略风险,投入高且周期长 [4] - 主机厂自研智驾需投入一两千人团队和每年数十亿资金,仅能适配自家十余款车型,而供应商能以类似资源覆盖几十款车型,且全栈自研需3年才能打通流程 [4] 博世的战略方案与竞争优势 - 博世提供高起点、可快速量产的成熟智驾方案,帮助车企迅速补齐短板,将资源投向能创造差异化价值的领域 [4] - 在端到端时代,博世认为凭借资金、算力、算法和数据优势,能够赶上头部玩家,并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通过一段式端到端方案实现体验反超 [8] - 博世与文远知行合作,基于英伟达Orin-X芯片打造的一段式端到端智驾方案将于今年8月底在星途的高端车型上落地 [10] - 博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大规模、高质量的工程交付能力,提供包含硬件、软件、测试、验证和生产的完整“交钥匙”工程 [10] 行业现状与博世的应对 - 中国汽车行业面临“增收不增利”的悖论,今年1-5月行业营收增长7%,但利润同比下滑11.9% [13] - 博世是唯一留在牌桌上做高阶智能驾驶的Tier1厂商,采埃孚、安波福、电装等企业已退出该领域 [14] - 博世为其ADAS团队推行“狼性文化”,以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环境 [14] 未来竞争格局与博世愿景 - 当智驾实现“百公里0接管”后,竞争主战场将转向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智能座舱 [15] - 博世正与主机厂合作开发算力高达300TOPS的AI智能座舱,旨在通过感知和大数据成为用户的“灵魂伴侣” [15] - 汽车智能化的终极形态是舱驾一体,整合成算力高达1000-2000TOPS的中央计算平台,博世的智驾和AI座舱能力将构成其核心AI基石 [16]
“智驾绝不能免费,否则会给全行业带来灾难” 德资巨头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我们也深陷残酷价格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22:12
行业商业模式分化 -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主张辅助驾驶功能必须收费 反对免费推广和平权策略[1] - 特斯拉FSD定价6.4万元 华为ADS高阶包3.6万元 蔚来月订阅380元 体现高端品牌溢价策略[3] - 比亚迪将智驾系统下探至10万元市场 奇瑞达6万元级 零跑全面免费并退还已付费用户 代表平价普及策略[2] 市场渗透与竞争态势 - 中国乘用车市场NOA标配率从半年前9.5%快速攀升至今年6月24.1% 显示智驾功能加速普及[1] - 华为ADS高阶功能包在2025年7-12月期间推出限时促销 一次性购买价从3.6万元降至3.2万元[3] - 行业面临价格战压力 除华为与宁德时代外 包括博世在内多数供应商陷入残酷价格竞争[6] 成本结构分析 - 比亚迪4000人智驾团队每月人力成本高达10亿元 凸显人才密集型特征[5] - 智驾系统硬件成本持续下降 比亚迪天神之眼C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已降至4000元以内[6] - 年度履约成本包含通信费和数据传输费 每车需预提数千元费用 类似质保模式[4] 产业盈利状况 - 2024年1-5月中国汽车工业营收同比增长7% 乘用车销量增长14% 但行业整体利润大幅下滑11.9%[6] - 主机厂通过收费模式回收研发成本 免费模式则通过扩大用户基数获取数据推动算法迭代[1] - 整车架构整合成为有效降本方向 通过合并多个控制器实现技术降本[6] 消费者认知与行业共识 - 部分消费者质疑硬件费用已包含在购车成本中 为何还需额外支付软件费用[3] - 行业需要形成"服务付费"共识 找到车企、供应商、用户三方共赢的商业模式[6] - 智驾应被定义为"服务"而非"功能" 其持续运营成本远高于初始预期[4]
“我们也深陷残酷价格战”,德资巨头中国区高管警告
虎嗅· 2025-08-03 15:11
行业商业模式分歧 -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明确反对免费策略,强调所有车型辅助驾驶功能必须收费[1][4]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特斯拉FSD定价6.4万元,华为ADS高阶包3.6万元,而比亚迪/零跑等推行10万元以下市场智驾平权[5][10][11] - 主机厂面临收费变现或免费获取数据的战略选择[7][8] 市场渗透与竞争态势 - 中国乘用车NOA功能标配率半年内从9.5%跃升至24.1%[9] - 主流车企集体发力价格下探:比亚迪将高阶智驾下放至10万元级,奇瑞猎鹰智驾版下探至6万元级[10][11] - 华为ADS高阶包近期降价至3.2万元,反映价格战压力[13] 成本结构分析 - 比亚迪4000人智驾团队月人力成本达10亿元[17] - 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已降至4000元以内,但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持续投入压力大[18][19][20] - 年度履约成本包含通信费/数据费,单辆车需预提数千元[15] 行业盈利困境 - 2025年1-5月汽车行业营收增7%但利润下滑11.9%[20] - 除华为/宁德时代外,多数供应商陷入价格竞争[20] - 免费策略可能对智能辅助驾驶行业造成灾难性后果[20] 技术发展动态 - 域控制器整合成为有效降本方向(如泊车控制器/监控控制器整合)[19] - 硬件成本随技术发展持续下降,但需保持研发投入维持技术领先[18][20]
德资巨头中国区高管警告:智驾绝不能免费,否则会给全行业带来灾难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3 14:22
商业模式分歧 -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强调智驾功能必须收费,反对免费推广和平权策略[1] - 行业呈现两种商业模式分化:特斯拉FSD定价6.4万元,华为ADS高阶包3.6万元;比亚迪等车企推行10万元以下车型智驾平权[1][6][7] - 收费模式可摊薄研发成本,免费模式则能获取更多数据推动算法迭代[3] 市场渗透现状 - 中国乘用车市场NOA功能标配率从半年前9.5%攀升至24.1%[4] - 比亚迪将高级别智驾系统下探至10万元市场,奇瑞小蚂蚁智驾版下探至6万元级[6] - 零跑汽车宣布智驾软件全面免费并向已付费用户退款[6] 成本结构分析 - 比亚迪4000人智驾团队每月人力成本达10亿元[11] - 智驾硬件成本持续下降,比亚迪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已低于4000元[13] - 年度履约成本包括通信费、数据费,单辆车需预提数千元费用[10] 行业竞争态势 - 华为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价格从3.6万元降至3.2万元[8] - 除华为与宁德时代外,多数供应商陷入价格竞争[13] - 1-5月汽车行业营收增7%但利润下滑11.9%[13] 技术发展路径 - 整车架构整合成为降本方向,如将多个控制器整合至域控系统[13] - 硬件降本压力传导至供应商侧,涉及域控制器、传感器等环节[11] - 需平衡成本与体验,建立服务付费共识推动行业成熟[13]
博世高管预警智驾免费危机!收费与平权,商业模式该选哪条赛道?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19:51
行业商业模式分歧 -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主张所有车型的辅助驾驶功能必须收费,反对免费推广和"智驾平权"策略[1] - 行业呈现两种商业模式:特斯拉FSD定价6.4万元、华为ADS标准价3.6万元等高收费模式,与比亚迪、零跑等车企的免费策略形成鲜明对比[1][4][5] - 收费模式可帮助主机厂摊薄研发成本,免费模式则能扩大用户使用量以获取更多数据推动算法迭代[3] 智驾市场渗透现状 - 中国乘用车市场NOA功能标配率从半年前的9.5%快速攀升至24.1%[3] - 比亚迪将高级别智驾系统下探至10万元级市场,奇瑞更是将智驾平权极限下探至6万元级[4] - 零跑汽车不仅宣布智驾软件全面免费,还向已付费用户退还辅助驾驶软件费用[4] 收费模式价格体系 - 特斯拉EAP售价3.2万元,FSD定价6.4万元,并提供季付1399元/月付699元选项[5] - 蔚来智驾服务包月价380元,华为ADS高阶功能包标准价3.6万元,基础版5000元[5] - 华为ADS高阶功能包在2025年7-12月促销期间价格降至3.2万元[6] 成本结构分析 - 比亚迪4000人智驾团队每月人力成本高达10亿元[8] - 智驾硬件包括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虽然成本随量产规模下降,但技术迭代需要持续投入[8] - 比亚迪天神之眼C纯视觉方案硬件成本已降至4000元以内[12] - 智驾系统年度履约成本包括通信费、数据费等,需预提数千元/车[7] 行业盈利压力 - 2025年1-5月中国汽车工业营收增长7%、销量增长14%,但行业利润下滑11.9%[12] - 除华为与宁德时代外,包括博世在内的大多数供应商深陷价格竞争[12] - 吴永桥警告若全面免费推广高级别辅助驾驶将给行业带来灾难性后果[12] 技术降本路径 - 通过整车架构整合实现降本,如将多个独立控制器整合到域控系统[12] - 域控制器成本、传感器成本、算力成本是影响智驾收费决策的关键因素[9]
车载激光雷达专题报告:成本下行叠加智驾升级,激光雷达需求有望爆发
东莞证券· 2025-07-31 17:53
车载激光雷达行业概述 - 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核心传感器,相比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具有显著优势:不受环境光线影响、无需深度学习算法、测量精度更高[3][15] - 按扫描方式可分为机械式、混合固态和纯固态三类,其中混合固态在性能与成本间取得平衡,成为主流方案[17][22] - 行业成本大幅下降:单颗价格从数万元降至2000-3000元,主要得益于芯片化集成化、发射模块优化和固态化技术进步[23][25][26] - 2024年激光雷达搭载量达131.4万颗,同比增长191.5%,10-20万元车型成为主要渗透区间[33][37] 需求驱动因素分析 - NOA功能普及直接拉动需求:2025年1-4月高速NOA渗透率12.6%,城市NOA渗透率2.8%,2030年NOA标配量预计达2400万辆[43][46][47] - Robotaxi商业化加速:激光雷达是其安全底线,主流车型配备4-10颗,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4627亿美元[56][61][63] - AEB强制政策推动:2028年起将成为乘用车标配,激光雷达可将AEB安全车速上限提升50%[68][71][72] - L3自动驾驶落地:2025年为量产元年,多家车企明确量产计划,将带动感知硬件需求增长[81][83] 市场竞争格局 - 市场高度集中:速腾聚创、华为、禾赛科技和图达通四家占据99.9%份额[40][41] - 中国厂商领先优势:在规模、成本和量产节奏上全球领先,行业进入"量价齐升"阶段[90] - 技术路线分化:混合固态方案主导20-40万元市场,固态化为长期方向[25][26] 重点公司分析 - 巨星科技:通过并购布局激光测量全产业链,2024年非手工具业务占比近40%[86] - 永新光学:光学元件核心供应商,客户包括禾赛、图达通等头部厂商[87] - 宇瞳光学:车规级转镜模块反射率超98%,成本压缩至200元/套[88] - 均胜电子:战略投资图达通并负责生产交付,形成感知融合技术布局[89]
方正证券:智能影像设备放量与智驾平权共振 建议关注各细分环节投资机遇
智通财经网· 2025-07-31 11:41
全球摄像头模组市场 - 全球摄像头模组市场规模有望从2023年的360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的460亿美元 [1] - 摄像头作为智能终端设备的"视觉中枢",受益于手机创新下沉、汽车智驾加速渗透、智能影像设备出货高增等多重因素驱动 [1] - 光学产业链市场需求规模持续高增,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汽车智驾、智能影像设备、XR及机器人等终端 [1] 手机光学市场 - 手机配置竞争重心向光学技术升级迁移,潜望式摄像头、OIS光学防抖等技术创新从高端机型向中端机型渗透 [2] - 可变光圈、玻塑混合镜头等新技术创新有望在行业龙头引领下加速渗透至高端机型 [2] - 一镜双目等光学变焦新技术创新有望持续迭代,推动手机光学市场规模稳健增长 [2] 智能影像设备 - 专业级无人机搭载6颗左右摄像头,光学镜头占手持智能影像设备BOM成本接近60% [3] - 大疆、影石、gopro等终端厂商产品创新迭代持续,短视频创作设备从专业自媒体下沉至普通人群 [3] - 无人机及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出货量高增,带动相关光学模组市场规模加速扩张 [3] 车载光学产业链 - 2025年自主品牌车企开启"智驾平权"时代,高阶智驾车迎放量拐点 [4] - 高速NOA及以上高阶智驾车型摄像头搭载量将从3~8颗增加到8~12颗,像素需求从2M提升至8M [4] - 高阶智驾车销量提升有望带动光学产业链公司业绩高增 [4] XR设备及机器人 - 全球VR/AR摄像头总需求有望从2024年的0.60亿颗跃升至2029年的2.27亿颗 [5] - 光学模组是构建XR设备沉浸式体验的核心硬件,各大厂商积极推进XR设备技术升级及新品落地 [5] - 特斯拉、宇树科技等公司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远期有望打开消费级应用市场 [5]
常州“土特产”上新,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引领智能化下半场
第一财经· 2025-07-30 18:02
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 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40%,全球占比超25%,形成"4小时产业圈" [1] - 理想汽车供应链布局中30%在常州,50%在江苏,80%在长三角 [1] - 理想汽车以常州为原点带动上下游加密布局,加速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迭代 [1]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进展 - 中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50%,全球最高 [2] - 地平线在自主品牌乘用车L2辅助驾驶计算方案市场占有率第一(33.97%) [3] - 中国智能汽车销量预计从2023年1200万辆跃升至2030年3000万辆,高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从57.1%提升至99.7% [2] 地平线技术战略与产品 - 征程6P芯片单颗最大算力达560TOPS,未来L4级自动驾驶需数千TOPS算力 [3] - 地平线软硬结合策略使BPU架构性能较传统CNN算法提升240倍,较Transformer算法提升27倍 [4] - 与理想汽车合作实现8个月快速量产征程3芯片,累计提供超百万套征程系列产品 [4] 理想汽车供应链近地化布局 - 常州基地协同苏州半导体碳化硅模块量产、溧阳宁德时代5C麒麟超充电池生产 [8] - 上海禾赛科技ATL激光雷达全系标配理想新一代智驾平台 [8] - 近地化布局使开发周期缩短,麒麟5C电池充电时间从12分钟缩短至10分钟续航500公里 [8] 核心零部件技术创新 - 理想自研碳化硅功率模块使i8续航增加47公里,质量要求PPM比行业高5-10倍 [9][10] - i8电机台架WOT噪音控制在62-63dB,优于行业65dB标准 [9] - 800V平台T型架构碳化硅电驱为行业唯一全栈自研方案 [9] 整零协同模式创新 - 欣旺达成立1700人理想事业部,交付电芯缺陷率低至PPB级别 [12] - 联合动力与理想每年开展2-4次项目共创会,技术战略共创会每年一次 [11] - 苏州斯科半导体与理想系统实时联通,实现供应链深度协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