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液冷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浪潮信息:公司全线服务器产品均支持冷板式液冷,并从部件、整机到数据中心,持续进行液冷产品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7 20:09
产品与技术 - 公司全线服务器产品均支持冷板式液冷 [1] - 公司持续进行从部件、整机到数据中心的液冷产品创新 [1] 行业地位与标准 - 公司积极牵头液冷专利与标准建设 [1] - 公司旨在助推液冷行业良性发展 [1] 投资者关注点 - 有投资者询问公司液冷产品是否可配套应用于不同品牌的服务器 [1] - 有投资者关注公司液冷总体产能是否充足以及能否支持业务快速增长 [1] - 有投资者询问当前液冷订单是否有分别排期到2025年和2026年 [1]
英维克(002837):前三季度营收同比+40%,全球业务加速推进:——英维克(002837):2025年三季报点评
国海证券· 2025-10-17 18:06
投资评级 - 报告对英维克维持“买入”评级 [1] 核心观点 - 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同比高速增长40%,全球液冷业务加速推进,客户认可度高,卡位优势显著 [1][3][4] - 公司毛利率在第三季度出现环比回升,未来具备继续回升潜力,同时公司正加大市场拓展和研发投入力度 [5][6] - 公司积极融入全球液冷生态,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和联盟,有望快速提升在全球液冷解决方案市场的份额 [7][8] - 基于GPU与ASIC芯片服务器需求的明确增长,公司液冷散热业务有望迎来量价齐升,未来几年业绩增长可期 [10]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40.26亿元,同比增长40.19%,归母净利润3.99亿元,同比增长13.13% [3]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4.53亿元,同比增长25.34%,归母净利润1.83亿元,同比增长8.35% [3] - 2025年第三季度毛利率为29.40%,同比下降3.43个百分点,但环比提升3.43个百分点 [6] - 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分别同比增长38.66%、27.77%、31.36% [6] 业务进展与行业机遇 - 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机房及机柜温控节能产品收入的增加 [4] - 在算力设备高热密度趋势下,液冷技术加速导入并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 [4] - 公司在OCP 2025推出符合谷歌数据中心液冷标准的CDU,并作为英伟达MGX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展示相关产品 [7] - 公司是英特尔通用快接头互插互换联盟的首批认证合作伙伴,有助于降低客户总体拥有成本,推动液冷方案普及 [8] 盈利预测 - 预测公司2025-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4.12亿元、100.71亿元、158.53亿元,增长率分别为40%、57%、57% [9][10] - 预测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82亿元、9.05亿元、15.07亿元,增长率分别为29%、55%、66% [9][10] - 预测公司2025-2027年摊薄每股收益分别为0.60元、0.93元、1.54元 [9] - 预测公司2026-2027年对应市盈率分别为82.55倍和49.59倍 [9][10]
中鼎股份(000887):基本盘拐点确立,机器人、液冷业务打开成长空间
招商证券· 2025-10-17 16:49
投资评级 - 首次给予"强烈推荐"投资评级 [4][9] 核心观点 - 公司基本盘拐点确立,机器人、液冷业务打开成长空间 [1] - 公司持续推进海外工厂的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国内外业务持续向好,整体利润逐步提升 [1][2] - 公司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AI、数据中心热管理等新领域,尤其将人形机器人领域作为核心战略目标 [1][4] 公司基本情况 - 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及高端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涵盖密封系统、流体技术、减振降噪、空气悬挂四大核心板块 [14] - 公司通过收购德国KACO、AMK、TFH等企业,产品配套大众、宝马、保时捷、比亚迪、理想等全球主流车企 [14] - 2025年拟投资10亿元建设合肥机器人研发制造中心,布局谐波减速器、关节总成等新兴产品 [14][22] 财务表现与业务构成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88.54亿元,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8.17亿元,同比增长14.11% [27][29][31]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23.58%和8.26%,近三年持续优化 [29][31]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冷却、橡胶、密封、轻量化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26.90%、21.54%、20.18%、13.36% [27] - 轻量化业务是增长最快的业务,2024年同比增长30.95% [27] - 新能源领域业务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比例达39.56%,其中国内新能源业务占比达52.94% [54] 三大拐点分析 业绩拐点 - 公司持续推进海外工厂的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管理,通过人员缩减、费用控制、成本优化提升盈利能力 [2][45] - 国内外业务持续向好,公司整体利润将持续恢复并增长 [2] 产业拐点 - 公司将现有密封、橡胶及轻量化业务拓展到人形机器人领域,相关密封产品、橡胶产品及连杆产品同步开发中 [2] - 公司目前专注生产谐波减速器,后续将逐步拓展到力觉传感器等相关产品领域,最终实现机器人关节总成产品的生产制造 [2] 管理拐点 - 公司自2020年正式推行模块化管理制度,按照五大模块推行全球化、专业化管理 [2] - 强化中方管理团队对海外企业的管理,加强技术整合、架构优化和市场开拓 [2] 新兴业务布局 机器人业务 - 公司布局机器人关节总成、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力觉传感器等核心环节 [3][55] - 橡胶产品已完成配套,轻量化骨骼已向客户送样 [3][55] - 已与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55] - 2025年项目第一阶段将完成年产不少于15万颗谐波减速器产线建设 [22][55] 液冷业务 - 基于自研热管理控制器及控制算法、管路系统及密封等核心技术,在储能领域已推出系列化液冷机组及浸没式液冷机组 [3][50] - 超算中心热管理领域主要产品为CDU(冷液分配装置),未来计划将浸没式技术运用到超算中心热管理中 [3][50] - AI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预计从2024年的14%飙升至2025年的33% [75]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2026、2027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6.80、18.94、21.69亿元 [4][10] - 对应PE分别为17.2、15.3、13.3倍 [4][10] - 预计2025、2026、2027年营收分别为206.00、229.87、260.3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26%、11.59%、13.25% [10][84]
AIDC业务数据解析和政策市场展望
2025-10-16 23:11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算力产业、芯片行业(包括GPU、TPU、国产芯片等)以及云计算[1][5][24] * 提到的公司包括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微博、网易、小红书、快手)、芯片厂商(英伟达、华为、海光、寒武纪)以及运营商、央国企、科研院所等[13][14][16][17] 核心观点与论据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国家层面支持力度显著增强,包括"东数西算"工程、各地算力补贴政策(如杭州、深圳、北京、上海)以及绿色节能和碳中和支持措施(如碳宝产品监控能耗)[1][2] * 绿色节能指标在数据中心选址中愈发重要,例如上海临港要求绿电比例不低于78%或80%[4] * 区域布局呈现分化:西北部地区(如宁夏、甘肃、内蒙古、河北)凭借气候和电费成本优势建设大型制冷中心,例如宁夏中卫数据中心达百P规模;长三角(如杭州滨江区、余杭区、上海临港、松江、金山)和珠三角(如深圳科学城、鹏程实验室AI计算能力近亿FLOPS)因客户集中成为云厂商必争之地[2] 技术发展趋势 * 数据中心架构正从CPU主导转向GPU核心,并呈现多种架构芯片(GPU、TPU等)并存趋势,这一变化在2023年大模型技术普及后加速[1][5] * 液冷技术已成为高性能数据中心主流散热方式,尤其适用于大卡GPU和国产高功耗芯片,例如腾讯西南数据中心项目采用液冷方案[1][6] * 大模型技术推动算力需求激增,使得GPU收入逼近甚至可能超过CPU收入,并重构云计算商业模式,推动TPU等新型芯片应用[1][8] * 大模型需求端推动数据中心网络和存储系统升级,例如引入RDMA网络、以太网速率提升至100G或200G[9] * 推理卡需求预计在2028-2030年超过训练卡,因云计算产品嵌入大模型能力更倾向于使用推理卡,推动边缘计算发展,以满足AI眼镜、AI手表等设备的实时低延迟要求[1][10][12] * 未来数据中心将以GPU驱动为主导,带动光模块、交换芯片等产业链变化[1][24] 国产算力发展 * 英伟达产品受限后,国产算力迅速崛起,受益于政策支持(如要求每瓦功耗达到0.5T Flops)和市场对高效能计算的需求[1][7] * 国产算力卡(如海光、华为大卡GPU)功耗较高但通过数量优势弥补单卡性能不足[7] * 国产芯片市场由华为和海光占据约70%到80%份额,独立芯片厂商(如寒武纪)凭借灵活性和与特定客户(如字节跳动)绑定寻求突破[17][18] * 国家积极推动国产替代,例如2025年7月工信部委托进行国产芯片测试,将推动算力、网络、存储芯片等领域洗牌[24] * 一体机因软硬件一体化(如阿里巴巴一体机搭配自研芯片和大模型)减少兼容性问题,提升用户体验,市场表现良好[25] 商业模式与竞争格局 * 算力租赁投资回报周期约1至2年,以H800为例,单卡成本约10万元,1万张卡总成本约10亿元,每月租金约6-7万元,年收入潜力可达12亿元[14] * 国产算力卡主要客户为运营商主导的算力中心、国家央国企数据中心、地方政府资源中心及科研院所,云计算领域则主要用于专有云服务央国企、政府和高校[14] * 互联网公司算力资源配置因客户画像差异而不同:字节跳动因抖音剪映业务侧重推理资源;腾讯储备较多H20型号,对H100/H800高端型号需求相对较少[13] * 开源策略在大模型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可帮助吸引客户并推动生态系统发展(如阿里巴巴开源大模型)[20] * 自研芯片对独立芯片厂商构成挑战(如阿里巴巴战略级自研芯片),但云服务商仍会吸收具备先进生态的独立计算卡,独立厂商核心是拥有用户群体并确保产品先进可靠[27] * 芯片厂商需通过战略合作和精准客户定位(如服务风险较低的央国企信创客户)提升竞争力[28] * 云计算是评估芯片性能的重要标尺,能在云端规模化应用的芯片前景光明(如英伟达成功路径、阿里巴巴推广PPU)[30] 风险与机遇 * 大模型技术可能彻底重构下游产业链,带来不确定性,响应速度快的企业将占据领先地位[19] * 多模态技术(尤其在视频应用)仍存瑕疵,短期内渗透率低难创收,但前期无偿投入必要[22] * 英伟达因完善生态系统更受客户欢迎,未来若业务系统被大模型改变,算力卡需求将显著增加,技术能力和生态系统接受度是关键[23] * 国产独立芯片厂商面临国际竞争压力,但若能加快研发、对标或领先英伟达新产品(如H100、Robin),有望实现突破[31][32] 其他重要内容 * 国家政策对云厂商技术调整(如采用CXL或HBM新型存储技术)有直接影响,进而牵动下游用户变化[26] * 在算力市场中,未来几年竞争将非常激烈,整体市场前景看好但存在不确定性[28]
从传统制冷剂到氟化液,30+供应商合集(建议收藏)
DT新材料· 2025-10-16 00:04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AI算力与高密度服务器的普及正推动数据中心散热挑战升级,新型制冷剂与氟化液冷却技术凭借优异的绝缘性、低粘度与高沸点特性,成为液冷系统的关键环节[2] - 液冷技术正从"验证期"迈向"应用爆发期",中国政策明确将液冷技术列为AI算力基础设施关键组成,IDC预测2029年中国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162亿美元[2] - 氟化液等新型制冷剂在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需求激增,国内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突破正加速打破海外垄断,推动全球制冷材料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24] 传统制冷剂发展历程 - 传统制冷剂按化学成分主要经历三代演进,环保性是迭代核心驱动力,包括无机物类、氟利昂类和碳氢化合物类[4] - 无机物类以氨和二氧化碳为代表,氨制冷效率高但强腐蚀性,二氧化碳ODP为0且GWP低,但需高压系统,主要生产商包括林德、丹佛斯、大金等[4] - 氟利昂类曾主导市场但因环保问题退场,R12已全球禁用,R22的ODP达0055且GWP高达1810,我国正推进淘汰,替代型R134a的GWP仍达1430,混合制冷剂R410A成为家用空调主流[7] - 碳氢化合物类如丙烷的ODP与GWP均接近0,但易燃易爆,仅限小型封闭场景使用,主要生产商包括东岳集团、三美化工和巴斯夫[10] 氟化液技术特性与应用 - 氟化液是碳氢化合物中氢原子部分或全部被氟取代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全氟碳化合物和氢氟醚,兼具安全、高效、环保三重特性,电绝缘性优异且ODP均为0,部分型号GWP低至7[13] - 在数据中心领域,氟化液可实现服务器高密度集成,节约80%以上空间,在半导体行业其低表面张力可深入元件缝隙,兼具冷却与清洗功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为电池包提供绝缘散热解决方案[24] - 海外市场中3M公司凭借氟化液技术先发优势长期占据高端市场,但计划在2025年底前停止使用PFAS,为国内企业提供发展机遇[14] 国内外主要企业布局 - 全球头部企业如林德2024年销售额达330亿美元,业务涵盖工业气体和工程服务,丹佛斯在制冷、供热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金集团是集空调、氟化学、冷媒研发生产为一体的知名企业[4][5] - 国内企业如巨化股份由基础化工转型为高性能氟氯新材料创新型企业,东岳集团是中国氟硅行业龙头企业,拥有完整产业链,中化蓝天是氟化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领先者[9][10][17] - 在氟化液领域,国内冰河冷媒集团、浙江巨化、深圳新宙邦、浙江永太科技等企业产品在汽化潜热、环保性等指标上达到国际水平,正逐步替代进口品牌[14][17][19] 技术演进与产业格局 - 氟化液作为传统制冷剂的重要补充,正迎来爆发期,浸没式液冷需求随AI算力提升激增,国内企业加速追赶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13][24] - 传统制冷剂市场已形成林德、霍尼韦尔等国际巨头与中国中化、巨化集团等本土企业竞争的态势,而在氟化液等新型领域,国产化推进与成本下降将推动更多特种制冷场景的替代[24] - 行业技术路线包括单相/两相、冷板液冷、浸没式液冷、喷雾冷却、微通道液冷等综合解决方案,覆盖服务器散热、电池热管理、芯片热管理等多个关键战场[27]
博杰股份:液冷零部件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证券日报网· 2025-10-15 16:41
公司战略方向 - 液冷零部件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还在推进当中 [1] - 公司自研的液冷模组相关产品已应用在公司测试设备里面 [1] 业务模式与研发 - 公司正在给客户提供液冷解决方案 [1] - 对于产品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材料,公司有在与产业链、高校进行合作研发,进而融进产品当中,以实现交付 [1] - 公司本身不生产该类材料 [1]
研报掘金丨国盛证券:维持英维克“买入”评级,盈利能力逐季度提升
格隆汇APP· 2025-10-15 13:34
财务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亿元,同比增长13% [1] - 2025年第三季度单季实现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8.4% [1] - 收入确认节奏可能影响单季表现,但全年增长趋势维持不变,盈利能力呈现逐季度提升态势 [1] 资产与订单状况 - 公司存货达12.3亿元,同比增长39% [1] - 存货增长反映公司在手订单充足、项目储备丰厚,为后续业绩增长提供扎实支撑 [1] 增长动力与行业前景 - 海外液冷市场空间庞大,为公司营收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1] - 散热是AI算力的重要环节,能耗管控成为核心议题,液冷技术有望加速落地 [1] - 公司上一轮增长由储能业务驱动,当前液冷技术有望为公司营收注入新的增长动力 [1]
澄天伟业:液冷业务方面,核心客户的量产验证仍在持续进行中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5 09:26
液冷业务进展 - 公司液冷业务正处于研发与客户导入阶段 核心客户的量产验证持续进行中[1] - 液冷业务后续重大进展将通过临时公告或定期报告等方式披露[1] 液冷技术布局 - 公司系统性布局液冷技术 涵盖液冷板 VC Manifold CDU子系统及纳米成形与密封工艺等方向[1] - 公司已就液冷技术的结构设计 制造工艺与系统方案提交多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 - 相关专利申请目前处于依法审查过程中 最终授权情况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信息为准[1]
调研速递|珠海博杰电子接受信达证券等10家机构调研 透露多项业务关键数据
新浪财经· 2025-10-15 09:16
调研活动概况 - 珠海博杰电子于10月14日下午举行调研活动,信达证券、易方达等10家机构参与 [1] - 活动形式包括特定对象调研与现场参观,地点在公司产线及会议室 [1] - 公司董事会秘书黄璨负责接待 [1] 液冷服务器测试业务 - 除N客户外,其他客户也对液冷及测试解决方案表现出兴趣,公司正积极拓展市场 [2] - 目前主要为客户高功率产品提供热管理方案 [2] 液冷零部件供应 - 液冷零部件是公司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仍在推进中 [2] - 自研液冷模组相关产品已应用于公司测试设备 [2] - 公司通过与产业链、高校合作研发获取产品所需材料,但自身不生产此类材料 [2] 业务转型与客户优势 - 公司从测试领域转向零部件供应的核心优势在于优质客户资源 [2] - 凭借在测试领域与客户的深度合作,公司能够精准把握客户需求痛点,提供相应解决方案 [2] 各业务领域营收与订单情况 - 大数据及云服务器测试领域占公司营收约25% [2] - 基于N客户及其他客户需求,今年AI服务器相关测试设备订单预计乐观 [2] - 汽车电子订单增长较快且已交付 [2] - 3C领域订单平稳 [2] - MLCC领域设备订单因行业复苏增长较快 [2] - 半导体领域划片机设备营收增长较快,但整体体量占比较小 [2]
英维克前三季研发费用率7.39% 算力浪潮下净利3.99亿增13%
长江商报· 2025-10-15 07:34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26亿元,同比增长40.19% [1][3] - 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9亿元,同比增长13.13% [1][3] - 2025年前三季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84亿元,同比增长14.76% [1][3] - 公司自2016年上市以来,已连续九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同步增长 [3] 业务驱动因素 - 业绩增长主要系报告期内机房及机柜温控节能产品收入增加所致 [2][4] - 2025年上半年机房温控节能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3.51亿元,同比增长57.91%,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52.5% [4] - 2025年上半年机柜温控节能产品实现营业收入9.26亿元,同比增长32.02%,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36% [4] -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合同负债为3.26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42.37%,体现下游客户需求强劲 [7] 技术研发实力 - 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2.97亿元,同比增长31.36%,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39% [2][6]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共拥有软件著作权130项、专利权1519项,其中发明专利119项 [6] - 公司的冷板产品被列入Intel公司Eagle Stream服务器的Design Guide文件,并成为英特尔至强6平台首位冷板液冷解决方案集成商 [6] - 公司分别在深圳、北京设立了新技术研究院,作为新产品、新技术的内部孵化及对外合作平台 [5] 行业趋势与市场地位 - 作为业内领先的精密温控节能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服务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算力设备、通信网络等领域 [3] - 在算力设备及数据中心机房的高热密度趋势推动下,液冷技术进入规模应用阶段,公司作为全链条液冷开创者,2025年上半年液冷相关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 [6] - 公司是众多储能系统提供商重要的温控产品供应商,在储能温控行业处于领导地位 [4] - 公司已为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秦淮数据、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用户的大型数据中心提供大量高效节能的制冷产品及系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