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网互动

搜索文档
公交车变身城市“充电宝” 反向放电助力高温电力保供
央视网· 2025-08-10 07:40
行业创新 - 多地创新推出反向放电新举措以应对高温导致的用电负荷攀升 [1] - 国家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支持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 [3] - 公交车利用剩余电量反向为电网放电实现削峰填谷效应 [3] 技术应用 - 成都公交试点"车网互动"项目配备双向智能充放电终端 [5] - 公交车日行夜充的运行时间与城市用电高峰错开 [3] - 单辆公交车每日可提供约100度剩余电量相当于10户家庭日用电量 [3] 规模效应 - 成都公交拥有7000辆公交车形成可移动的分布式储能网络 [3] - 已建成两处车网互动示范站配备52台双向充放电终端 [5] - 公交车网络具备线网密度高、覆盖范围广、灵活机动的特点 [3] 功能扩展 - 公交车反向放电不仅应对高温还可用于应急事件 [5] - 系统可为社会新能源车辆提供充电支持 [5] - 项目同时实现减轻电网压力和促进绿色能源高效利用 [5]
浙江杭州:首次规模化车网互动助力能源稳定
新华社· 2025-08-09 15:00
车网互动技术应用 - 新能源重型卡车配备130千瓦时大容量电池并搭载甲醇增程器 可将甲醇燃料高效转化为电能 可持续放电达2000千瓦时 [2] - 杭州启动首次规模化车网互动实测 让电动汽车在电网高峰反向送电 为夏季城市能源稳定供应开辟新路径 [3] - 杭州在萧山、富阳、临安等地集中开展规模化车网互动 5处充电站、24个V2G充电桩参与反向放电实测 [4] 车网互动实施效果 - 总共73位车主参与反向放电实测 总放电量3168千瓦时 相当于为1000多户家庭提供1小时空调用电 [4] - 杭州市政府出台市级补贴方案 迎峰度夏期间参与V2G充电桩放电的充电场站最高可获2元/千瓦时的顶峰放电补贴 [4] - 此次实测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实现多地联动、多品牌车型和不同场景车主共同参与 对推动政策落地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4] 电力负荷情况 - 8月6日杭州全社会用电负荷达到2326.7万千瓦 创历史新高 [3]
杭州首次启动规模化车网互动实测
每日商报· 2025-08-08 09:40
近年来,杭州大力推动绿色交通发展,推进交通运输装备新能源化。截至6月底,主城区公交车100%新 能源化,出租车(含网约车)新能源化比例达89%,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25.29万辆、居全国第五,绿色出 行分担率达74.5%。 "电网公司通过有效利用用户侧资源,将可调能源纳入超大城市能源管理体系,保障电网供需平衡,实 现安全经济运行。"杭州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纪前表示。 按电动汽车10年寿命测算,一辆电动汽车全周期充电约500次,而国家规定动力电池电芯循环使用次数 超1000次,实际动力电池电芯设计寿命高达3000次以上,每辆电动汽车全周期有超2500次电池充电次数 可参与"车网互动",能源调节潜力巨大。 杭州在车网互动领域早有探索——去年7月,杭州供电公司试行"车网互动"反向放电、换电模式。今年6 月,杭州市政府在浙江省内首个出台市级补贴方案,明确迎峰度夏(冬)期间参与V2G充电桩放电的充电 场站,最高可获2元/千瓦时的顶峰放电补贴。 商报讯(通讯员钱英邹焱记者严佳炜)"电价高峰时段也是物流司机休息时间,参与车网互动,我不仅成 为了'能源公民',还额外赚了笔收入。"近日,在杭州萧山区钱江世纪城公园V2G充电站,吉 ...
专家称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正有序推进 规模化常态运行有压力
新浪财经· 2025-08-06 12:53
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的主要挑战 - 车网互动涉及众多参与环节和利益主体,包括省发改、地方政府部门(交通、工信、发改、市场监督等)、车企、桩企、电网企业等,牵头部门协调难度大,需要政策统筹与资源整合 [1] - 政策机制不完善,包括峰谷价差小、放电价格未出台、电池质保政策缺失、电力市场机制不明确、依赖补贴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 [2] - 技术标准不统一,涉及车桩兼容性、电池评估、聚合控制等方面 [2] - 用户参与度低,原因包括电池质保、循环寿命、认知不足、激励不足等 [2] - 设备成本高,独立计量等配套不足 [2] 车网互动试点进展与支持措施 -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于3月31日组织闭门研讨会,认为试点任务有信心完成,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1] - 试点城市有序推进,已建成多个示范站点,试点项目牵头单位加快工程建设 [1] - 支持措施逐步落地,包括分时电价、降低服务费、放电补贴、V2G设施补贴等 [1] - 运营补贴模式创新亮点纷呈 [1]
电车变 "充电宝":车主零成本用车背后的能源革命
36氪· 2025-08-05 13:41
电力负荷与高温影响 - 武汉电网负荷达1704.8万千瓦,同比增长26.48%,创今年首个峰值[1] - 全国电网总负荷达14.65亿千瓦历史新高,江苏、安徽、山东等省份电网"爆表"[1] - 江苏电网90%负荷增量来自空调制冷[1] - 国家电网投入303亿元投产140项度夏工程,提升供电能力超3000万千瓦[2] 车网互动技术发展 - 车网互动包括智能有序充电和反向放电V2G,实现电动车与电网双向能量流动[3] - 成都车主通过V2G放电1小时赚取48元收益,净赚30多元[3] - 上海老旧小区由5辆新能源车临时供电7小时,放出260度电[4] - 深圳84个充电场站同步启动反向放电示范,覆盖创意园区、科技企业等场景[4] - 杭州出台V2G补贴政策,最高2元/千瓦时顶峰放电补贴[5] 电池技术进步 - 动力电池设计寿命至少3000次,实际使用寿命2000次[5] - 宁德时代2025年将推出循环寿命超1万次的钠离子电池[5] - 钠离子电池在-40℃极寒中仍能保持90%电量[5] - 深圳车主放电三个月后电池健康度仍显示100%[6] 行业应用与经济效益 - 蔚来3000多座换电站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点名表扬[6] - 上海特斯拉车主通过"低买高卖"每月可净赚500元实现零成本用车[7] - 深圳纯电动大巴单次放电150度,日放电目标1.5万度[8] - 国家电网通过特高压通道跨省输电电力超2亿千瓦[8] 政策与市场发展 - 国家电网首批9个试点城市推动电车反哺电网[7] - 杭州补贴政策旨在验证车网互动在电力系统平衡、清洁能源消纳方面的能力[7] - 随着政策推进和技术普及,支持V2G功能的充电桩将大幅增加[8]
新能源车变身家庭“电力银行” 全国首个居民车网互动试点项目在广州落地
央视新闻· 2025-07-31 20:27
全国首张居民个人V2G结算单的诞生,标志着广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居民用户参与车网互动的全流程闭 环,让电动汽车从"耗电工具"变身为"移动充电宝",开启了"电动汽车+智慧电网"的能源革命新篇章。 "卖电赚钱"成现实 V2G技术首登居民生活舞台 近日,广州荔湾区居民赵先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电费账单——他的电动汽车通过V2G(车网互动)技术 反向送电给电网,获得了每度电0.5-0.7元的峰谷电价差收益,后续还可享受专项的财政补贴。 据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总工程师冯庆燎介绍:居民V2G项目不仅为电网提供宝贵的调节资源,助力 削峰填谷、促进新能源消纳,也为车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V2G技术也称车网互动技术,就是让电动汽车通过专用充电桩,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充电储存电能,在电 网负荷高峰或有需要时,将车载电池储存的电能反向输送回电网。 自广州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车网互动试点城市以来,广州供电局围绕有序充电、双向充放电等车网互动 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构建居民V2G试点项目全流程服务保障体系,涵盖用电报装、并 网运行及计量结算等关键环节。 预计到2025年底,广州V2G居民用户将达800多户,放电量可超过50万度。 ...
2025车网互动与信息通信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在江苏无锡成功召开
中国能源网· 2025-07-31 19:57
车网互动政策与战略价值 - 车网互动核心是以能量互动为目的、信息互动为手段的双向协同模式,需产学研协同构建生态体系[3] - 电动汽车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扮演三重角色:保供"战略预备队"、能源转型"搬运工"、调峰调频"平衡器"[19] - 国家"双碳"目标驱动下,政策支持与试点经验将加速车网互动实质性突破[32] 技术演进与标准体系 - 车网互动技术演进分五阶段:无序→区域自治→需求响应→主动调控→智能双向充放电[14] - 当前技术瓶颈包括车桩通信标准缺位、涉网安全体系不完善,需加快制定V2G国家标准[25] - 智慧车联网平台已形成"一个平台+N类负荷+M类服务"的互动模式,实证实现百万千瓦级负荷调控[19] 商业化路径与市场潜力 - V2G技术已具备生产力条件,双向模块成本趋近单向模块,电池寿命覆盖整车周期[16] - 预测2027年实现百万级常态化放电车辆销售,2030年突破千万级规模[16] - 充电桩利用率提升至15%时,运营商边际收益可覆盖V2G改造成本[31] 数据平台与系统建设 - 深圳充电桩密度高但平均利用率不足8%,需通过可信数据空间打破信息壁垒[22] - 自主研发的时序预训练大模型可实现冷启动省份两周内快速部署[31] - "省-地-站-桩"四级SAAS架构支持换电站实现3-7秒级精准调频响应[31] 用户行为与场景优化 - 慢充桩是车网互动关键载体(占比近80%),用户充电行为模式与心理预期影响参与度[28] - 分时电价激励效果最佳,1%负荷转移仅需约5%用户参与[28] - 建议构建"无感化协同控制"体系,通过轨迹-功率双特征聚合优化充电行为[28] 行业协同与试点实践 - 无锡e-PARK实证平台完成国内最大规模V2G放电测试,提供全要素验证范本[25] - 需构建"源-网-荷-储"协同生态,通过多主体联动破解系统性难题[32] - 电网企业与社会各界协同创新可发挥体制优势,攻克V2G关键技术瓶颈[34]
【新能源周报】新能源汽车行业信息周报(2025年7月21日-7月27日)
乘联分会· 2025-07-29 16:43
行业动态 - 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已达98.4%,日均通行新能源车占比20%左右 [2][7] - 湖南上半年新建公共快速充电桩4693个,完成年度目标的93.8% [3][7] - 挪威电动车市场份额达97%,中国品牌市占率12.3% [15] - 印尼中国纯电品牌市占率达93%,上半年销量同比增267% [24] - 广州上半年汽车出口9万辆,同比增28.4% [14] 政策与标准 - 北京市发改委征集2025年第二批先进充电设施示范项目,支持大功率充电和车网互动 [26][28][29] - 科技部发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明确L2-L5级责任主体划分 [35] - 中欧汽车碳足迹核算与互认指南上线,减少重复计算成本 [9] - 全球首个光伏直流领域国际标准发布,由中国牵头制定 [36] 技术创新 - 蜂巢能源龙鳞甲二代电池下线,全球首款65kWh 800V三元增混量产电池 [12][13] - 蜂巢能源计划2025年Q4试产半固态电池,2027年大批量供货 [8] - 文远知行与联想推出车规级HPC 3.0平台,自动驾驶套件成本降50% [9] - 小米研发功率超7kW家用直流充电桩,加速充电技术升级 [53] 企业动态 - 比亚迪第13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匈牙利工厂年底投产目标产能30万辆 [42][56] - 特斯拉全球累计交付超800万辆,上海工厂支撑全球扩张 [51] - 蔚来实现海南换电县县通,覆盖23个区县41座换电站 [49] - 小鹏印尼智造基地投产,首台本地化X9交付 [50] 新产品发布 - 零跑B01上市,售价8.98万起,续航最高650km [71] - 比亚迪海狮06系列上市,EV版续航605km,DM-i版纯电续航130km [74] - 领克Z20新版型上市,售价10.99万起,6.9秒破百 [63][64] - 吉利银河E5 2026款上市,续航提升至610km [67][68] 国际合作与扩张 - 丰田子公司投资37亿在大连建厂,首产纯电动车电池 [8] - 比亚迪成为国际米兰全球汽车合作伙伴,提供70辆新能源车 [49] - 比亚迪计划2026年在巴基斯坦生产汽车,目标市占率35% [56] - 华晨宝马与大唐集团成立绿电合资公司,开发100万千瓦风电项目 [57]
新能源强势拉升,盛新锂能涨停,新能源汽车ETF(516390)午后涨超3%,“反内卷”行情持续,新能源产业链快速反弹
新浪财经· 2025-07-24 14:14
新能源汽车指数及ETF表现 - 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930997)强势上涨2 48% 成分股盛新锂能(002240)上涨10 03% 西藏矿业(000762)上涨10 02% 天齐锂业(002466)上涨9 96% 华友钴业(603799)和赣锋锂业(002460)等个股跟涨 [1] - 新能源汽车ETF(516390)盘中最高涨超3% 最终收涨2 67% 报0 73元 近1周累计上涨4 25% [1] - 新能源汽车ETF流动性表现活跃 盘中换手率达4 88% 成交1576 34万元 近1周日均成交1180 78万元 [1] 新能源汽车行业数据 - 7月1-20日全国乘用车新能源零售53 7万辆 同比增长23% 零售渗透率达54 9% 今年以来累计零售600 6万辆 同比增长32% [2] - 同期新能源厂商批发51 4万辆 同比增长25% 批发渗透率53 6% 今年以来累计批发696 2万辆 同比增长36% [2] - 多部门联合召开行业座谈会 部署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推动从"价格内卷"转向"价值竞争" [2] 行业政策与机构观点 - 政策引导行业向高质量竞争转型 短期需适应成本透明化等新环境 中长期需依托固态电池 智能网联等技术构建核心竞争力 [2] - "反内卷"政策预期推动新能源产业链价格反弹 DMC 碳酸锂 硅料等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 [3] - 新能源汽车ETF(516390)管理费率0 15% 托管费率0 05% 为全市场最低费率新能源主题ETF [3] 投资工具与产业链布局 - 新能源汽车ETF(516390)和LOF(A 501057 C 501058)可一键布局整车 电池等全产业链 [3] - 行业全球化布局加速 智能驾驶 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创新成为赛道重要发展方向 [3]
产业协同提速,中国智能汽车迈向“认知驱动”新时代
钛媒体APP· 2025-07-24 10:58
行业趋势与政策支持 - 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变革,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世界汽车格局深度调整重塑,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成为关键[4] - 长春市设立100亿元汽车产业专项基金,出台全产业链支持政策,聚焦"三电"、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突破[4] - 中国已实现电动化换道超车,智能化终端市场先行,产业生态日趋丰富,2025-2030年目标为加速辅助驾驶普及并培育智能驾驶文化[4] - 2030年及之后两三年或为L3、L4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的窗口期,率先实现L3及以上技术应用的国家和企业将占据关键优势[4] 技术路径与创新方向 - 智能汽车安全技术两条路径:规则驱动(逻辑清晰但泛化能力弱)与数据驱动(自主学习但存在"黑箱"问题),需融合为"认知驱动"路线[6] - 充电系统电压向1000V-1500V迈进,碳化硅宽禁带功率器件成主流,但面临封装热失控与成本挑战,永磁同步电机为当前主流技术路线[8] - 未来汽车成本结构变化:机械占比从70%降至30%以下,电子与软件占比升至70%,智能化和成本成为购车首要因素[10] - 智能底盘与轮胎域控制软件为软件定义汽车基础,轮胎力是汽车运动根本原因[12] - "视觉+4D成像雷达"异构信息融合感知技术路径推动智能驾驶普惠化[34] 车企战略与实践 - 岚图提出四大创新跨越:技术创新(从比拼参数到创造价值)、管理创新(交易关系转向伙伴关系)、品牌创新(单次消费转向长期信赖)、开放创新(中国产品转向中国品牌)[14] - 江淮与华为组建超5000人专属团队,联合打造尊界超级工厂,并联合227家顶级供应商构建全球一流供应链生态[16] - 一汽提出AI大模型推动车载应用从"软件定义汽车"转向"AI定义汽车",座舱和智驾系统普遍接入AI模型[18] - 长城汽车采用"端到端+无图"技术方案,推出SEE大模型,融合数据驱动与安全策略兜底模式[20] 供应链与生态协同 - AI对汽车系统为增量构筑而非替代,中国软件供应链在底层操作系统领域成熟,可快速适配芯片和电子电气架构[22] - 车灯从照明工具转变为设计与信息交互载体,软件成为定义汽车关键力量[24] - 智能驾驶需平衡降本与技术迭代,过度降本会牺牲用户体验和安全性,应通过算力提升推动体验升级[26] - 智能座舱和车控芯片国产化率提升,本地芯片企业参与整车设计早期阶段,与主机厂联合定义产品[28] - 车网互动可缓解电网压力、推动能源转型,园区级能源系统成为关键落地场景[30] - 车载声学从"听觉系统"升级为构建"第三空间"的核心技术支撑,涉及人车交互与主动安全[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