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

搜索文档
2025国际货币论坛隆重举行 聚焦“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搜狐财经· 2025-07-28 04:13
论坛概况 - 2025国际货币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主题为"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线下参会500余人,线上观看超50万人次[1] - 论坛涵盖地缘经济风险、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加密货币、数字金融等议题,分为开幕式和四个主题论坛[1][21][22][25][26] - 国际货币论坛自2012年起连续举办14届,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等成果,吸引全球专家学者参与[27]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 2025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指出地缘经济风险源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矛盾爆发,负面效应波及中国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及全球供应链[6] - 报告显示地缘经济风险指数上升时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同步上升,全球支付和官方储备货币呈现多元化调整[6] -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带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缓解地缘经济风险的重要方向,需从中美战略竞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等视角寻求解决方案[6] 数字货币发展 -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重塑全球经济发展进程,数字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重构核心变量[4] - 个别国家强推单极化稳定币存在五大隐患:背离多极格局、放大传统金融风险、美债美元震荡外溢、增加货币错配风险新传导渠道、监管真空[4] - 应坚持价值本真性、系统稳健性、普惠包容性三大原则,推动央行数字货币与合规稳定币协同发展,共建多边数字货币流动性互助网络[4] - 稳定币具备创新金融便利作用但存在系统性风险,美国试图捆绑稳定币与美元以维系货币霸权[15] 全球金融治理 -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暴露诸多问题,需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包括改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减少货币政策负面溢出、改革国际金融组织等[11] - 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中,中美共同驱动变迁,贸易、技术、资源、气候风险是四大关键影响领域[14] - 金融领域协作对可持续增长至关重要,需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并反对金融霸权[11][14] 金融科技创新 - 主题论坛四聚焦金融大模型创新,发布《2025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报告》,探讨AI与金融深度融合[26] - 金融业正深度拥抱AI普惠,战略驱动与价值导向双轮模式加快大模型应用进程[26]
自贸债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 制度机制待同步发力
上海证券报· 2025-07-28 02:48
自贸债市场发展新阶段 - 全球首单上海自贸区离岸债券成功发行,规模5亿元人民币,标志着自贸债市场进入新阶段 [1][2] - 自贸债兼具在岸与离岸融资功能,资金通过FT账户实现便捷流转,发行人无须在境内托管人处单独开户 [2] - 自贸债的核心优势在于"在岸的离岸债券"特性,支持境外主体面向国际市场发债融资 [2] 首单自贸债发行情况 - 首单自贸债由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发行,引入多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包括中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亚洲)等 [2] - 自贸债严格遵循"两头在外,多级托管"原则,境外投资者可通过国际通行的托管架构和账户体系参与发行认购 [2] - 自贸债发行人可为境内、自贸区内及境外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发行币种包括人民币和外币 [2] 自贸债市场发展历程 - 2016年上海市财政局发行30亿元地方债,标志着自贸债市场开启 [4] - 2022年自贸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百亿元,2023年上半年发行规模超过2022年全年两倍 [4] - 2023年自贸债发行主体中城投公司占比高达77%,导致监管叫停 [4] 自贸债市场现存问题 - 资金来源存在"假外部化"现象,境内资金通过银行总行等渠道"绕道"流入 [5] - 部分城投公司将自贸债作为"监管套利"工具,导致资金集中、风险累积 [6] - 监管明确要求自贸债应坚持"两头在外"原则,融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均须来自境外或自贸区内部 [6] 自贸债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 需在评级制度、产品多样性、风险管理、投资者结构等方面持续完善 [7] - 建议引入国际评级机构对债券进行信用评级,提高境外投资人参与意愿 [7] - 建议引入做市商制度,建设自贸债二级市场电子交易平台,提升交易效率和市场深度 [7] - 鼓励更多类型发行主体进入,丰富人民币债券发行品种,向境外优质主体扩展 [7] - 发行中长期品种有助于吸引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场 [8]
中资机构,规模大增
中国基金报· 2025-07-27 21:34
香港资产管理市场概况 - 2024年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规模突破35万亿港元 年增速达13% 净资金流入激增81%至7050亿港元 [1][2] - 资产管理及基金顾问业务净资金流入飙升571%至3210亿港元 私人银行及私人财富管理业务资产年增长15%至10.40万亿港元 [2] - 恒指过去一年上涨18% 中资美元债指数上涨12% 直接推高存量资产净值 [2] 中资机构表现 - 中资机构管理规模增长15%至3.09万亿港元 净资金流入飙升68%至2560亿港元 连续五年跑赢行业平均水平 [1][5][6][8] - 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员公司管理的香港注册基金在前十大基金中占据七席 [1] - 自2020年起中资机构管理资产累计增幅达25% [6] 增长驱动因素 - 全球资本再平衡与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美联储降息预期强化 美元走弱 全球长线资金重新增配亚太 [2][4] - 互联互通2.0系列政策助推 南向通资金净流入同比增长2.4倍 占香港零售资管增量的36% [2] - 理财通2.0和ETF互联互通等政策优化直接促进跨境资金流动 [3] 中资机构竞争优势 - 深度利用内地与香港跨境通道赋能 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6][7] - 精准捕捉内地背景投资者需求 货币基金引入快速赎回、严控单日回撤等境内经验 [6] - 离岸人民币产品创新优势 香港处理全球80%的人民币支付 [7] 资产配置趋势 - 非股票资产配置占比达59% 主要受益于理财通2.0和基金互认扩容 [9][10] - 固收类产品创新形成差异化优势 包括债券为主、T+0结算现金管理为辅的矩阵 [9] - 美元资产收益处于高位 提升货币基金及固收类债券基金吸引力 [9] 未来发展重点 - 互联互通3.0纳入监管研究日程 ETF通拟扩容覆盖更多行业及主题 [11][12] - 区块链推动资产代币化 人工智能压缩研究及风控成本 [11] - 建议提升南向通基金风险等级上限至R5 纳入多地区主题型指数投资工具 [11]
万亿熊猫债扩容背后:主动将人民币“借出去”
经济观察网· 2025-07-27 19:06
熊猫债券市场发展现状 - 熊猫债券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发行机构超90家,涵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政府、境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区域覆盖五大洲 [1][2] - 人民币国际融资规模在国际上排名第二,熊猫债券是重要组成部分 [2] - 新兴市场国家如巴西、匈牙利、非洲金融机构积极布局熊猫债券市场,巴西书赞桉诺集团、非洲进出口银行已完成发行,匈牙利政府、摩根士丹利获50亿元和100亿元注册额度 [5][6] 驱动因素 - 利率优势:国内融资利率处于历史低位,中美基准利率利差达300个基点,显著降低境外机构融资成本 [2][5] - 政策支持:中国优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简化审批流程、完善会计审计准则对接,推出"债券通"南向通和熊猫债券"绿色通道"审批机制 [3] - 汇率稳定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中保持基本稳定,10年期国债收益率2.3%,高于美债4.5%和欧债2.8%,形成"安全垫"效应 [5] 市场结构与参与者 - 发行主体多元化:从政策性银行扩展至国际开发机构(如亚投行、新开发银行)、跨国企业、主权财富基金等 [3] - 投资者基础稳固: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等国内机构提供稳定配置需求,避免流动性不足导致的估值波动 [7] - 基础设施完善:中央结算公司"绿色通道"机制缩短发行周期,提升市场运转效率 [7] 挑战与建议 - 流动性限制:外资主体债券投资受机构风控和外汇监管限制,影响市场流动性 [2] - 评级短板:国际评级机构对发债主体调研不足,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 [7] - 资本流动约束:人民币资本项下自由兑换未明确安排,限制融资需求转化 [6] - 建议方向:加强金融市场建设、资本账户开放,优化发行流程和信息透明度 [7] 人民币国际化关联 - 熊猫债券是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路径,需从贸易计价、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三方面协同推进 [4] - 中美货币政策背离创造机会窗口,2016年美联储加息曾推动熊猫债爆发式增长,当前类似条件再现 [4] - 多边金融机构(如亚投行、金砖银行)和贸易伙伴发行人民币债券可加速国际化进程 [7]
美元进入贬值通道,15万亿资金回流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
搜狐财经· 2025-07-27 16:23
特朗普干预美联储与货币政策转向 - 美国总统特朗普以"美联储总部翻修超预算"为由公开施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要求降息 [3] - 特朗普2024年连任后持续推行"弱美元"政策包括加征关税和公开批评美联储加息 [5] -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规模2025年突破36万亿美元占GDP比例超120% [9] - 2025年7月美元指数跌至97.20较年初贬值近11%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认为美元进入结构性贬值通道 [11] 15万亿资金回流中国 - 2025年上半年境外资金通过股票债券等渠道净流入中国市场达1.2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8.5万亿元 [13] - 包含其他形式投资总规模接近15万亿元人民币 [12][13] - 中国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高技术产业如电子商务人工智能新能源投资增长迅猛 [15] - 境外机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规模超6400亿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上半年升值1.9% [17] 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中国选择 - 2025年7月24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至7.1385创2024年11月以来新高 [19] - 人民币在跨境收支中比重达53%首次超过美元 [20] - 中国与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建立货币互换机制增强全球金融市场稳定性 [21] - 中国外汇储备2025年上半年达33174亿美元较2024年末增加1151亿美元 [22]
研究称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波动向上趋势不变
搜狐财经· 2025-07-27 15:02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趋势 - 2024年四个季度末RII数值分别为4 84 7 4 6 3和5 68 全年季度平均值为6 06 较2023年平均值5 46增长11% [1] - RII波动向上整体趋势不变 主要增长动力来自直接投资交易(贡献度83 48%)和跨境贸易结算(贡献度27 25%) [1] - 人民币贷款和人民币直接投资全球占比增长率最高 分别达46 65%和16 82% [1] 国际货币格局比较 - 2024年底美元 欧元 英镑 日元国际化指数分别为51 13 24 07 3 69和4 47 [2] - 过去5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季度平均值年复合增长率为17 41% 显著高于美元(-0 24%) 欧元(-1 65%)等主要货币 [2] - 人民币国际地位有望继续提升 进一步拉开与英镑 日元的差距 [2] 研究背景 - 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国际化课题组自2011年成立 2012年起定期发布RII指数 涵盖贸易计价结算 金融交易和官方储备等职能 [1] - 研究成果在2025国际货币论坛发布 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主办 [1]
当人工智能植入跨境支付|2025中国经济半年报
华夏时报· 2025-07-27 08:55
2025年上半年,跨境支付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到全球牌照密集 布局,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新突破,行业生态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被重构。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付乐 实习生 李佳禾 北京报道 头部机构通过AI技术,助力跨境支付体系向高效智能方向升级;新兴市场金融合作与政策创新并行, 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开辟了更畅通的发展路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不仅降低了跨境支付交易成本,更 构建起多元化的支付网络,为中小微企业"出海"提供了坚实支撑。 上半年,连连数字、蚂蚁国际、PingPong、Payoneer、PayPal等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牌照布局,持 续拓展全球业务边界,不仅提升了跨境支付的效率与安全性,更为人民币国际化及新兴市场的金融发展 注入了新动能。 7月26日,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跨境支付行业正朝着更加开 放、智能、全球化的方向前进。政策开放与基础设施的互通为行业发展铺就了坚实道路,AI技术的深 度应用助力机构降本增效,海外牌照拓展则为其业绩打下坚实基础。中国跨境支付机构有望在国内品牌 出海过程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未来也将 ...
直播入口 | 7月27日“2025国际货币论坛“倒计时!
搜狐财经· 2025-07-26 21:42
2025国际货币论坛概况 - 论坛主题为"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 聚焦地缘经济风险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 数字货币影响 金融大模型创新等议题 [2] - 由中国人民大学与南开大学联合主办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等6家机构联合承办 [2][5] - 将于2025年7月27日在北京举行 汇集国内外科研院所 政策部门 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 [2] 会议议程与传播 - 开幕仪式暨人民币国际化课题成果发布会将进行现场直播 直播平台包括新华财经 新浪财经 网易 百度等7个主流媒体平台 [3][4] 论坛历史与定位 - 国际货币论坛自2012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十四届 发布《人民币国际化报告》等系列研究成果 [5] - 论坛兼具国内与国际视野 重点关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国际金融格局变迁 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 [5] - 往届吸引欧美亚非地区科研机构 政府部门 金融机构的专家参与讨论 [5] 2025年核心研究成果 - 发布《不断深化的地缘经济风险》报告 系统性分析地缘经济风险的生成逻辑 演化路径及应对策略 [6] - 研究涵盖中美贸易摩擦 中东冲突 美元霸权波动 全球支付体系多元化 人工智能重构产业链等热点议题 [6] - 通过理论建模 实证研究与案例讨论 提供地缘经济风险的双重分析框架 [6] - 提出中国通过制度型开放 技术创新与南南合作 为全球治理提供新范式 [6] 参与机构 -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6] - 承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等4家学术机构 [6] - 特别支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投资教育基金 [6]
如果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下台,会有啥影响?
搜狐财经· 2025-07-26 14:33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被刑事移交司法部的潜在影响 美国金融市场冲击 - 股市可能因投资者恐慌情绪爆发而大幅下跌,科技股和成长股首当其冲,类似2020年疫情初期的熔断潮可能重现 [13][14][15] - 债市面临美国国债信用危机,收益率或飙升,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国债利息支付压力加剧 [17] - 汇市受美元信心打击,美元指数可能跳水,国际投资者或转向欧元、日元及人民币等避险货币 [17] 货币政策不确定性 - 美联储政策框架可能因新任主席上台而转向,加息或降息路径不明,市场陷入迷茫 [19][20] - 企业因融资成本不确定而推迟投资和招聘,投资者持币观望,经济复苏或进一步放缓 [20] 美国经济复苏挑战 - 就业市场或恶化,中小企业倒闭风险上升,失业率可能大幅回升 [23] - 消费需求受经济不稳定影响而收缩,美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被削弱 [23] 政治博弈与美联储独立性 - 事件背后或涉及特朗普政治势力的推动,白宫与美联储权力博弈加剧 [25][26] - 美联储独立性受威胁,未来政策可能更倾向政治需求而非经济规律 [27] 对中国经济连锁反应 - 出口贸易面临美国需求下降风险,但美元贬值或提升中国商品价格竞争力 [31] - 金融市场可能吸引从美国流出的资金,推动中国股市和债市资产价格上涨 [33] - 人民币国际化迎契机,美元信誉受损或加速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和储备中的应用 [37][38] 全球资金流动与汇率波动 - 人民币或因美元贬值而升值,进出口企业需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34] - 全球贸易格局可能重构,中国可拓展非美市场以降低依赖 [31]
存钱收益太低,房子又不能买,还能投哪里
36氪· 2025-07-26 13:06
历史背景与现状对比 - 1980年代美国通过暴力加息至20%压制通胀,导致美元汇率飙升打击制造业出口 [2] - 同期日本凭借低利率和货币贬值优势,制造业产品(如汽车)抢占美国市场,丰田、本田压制福特、克莱斯勒 [3] - 1985年《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本出口竞争力 [4][6] - 当前中国面临类似挑战:产能过剩、房地产缩水、消费疲软,外贸顺差受美元贬值威胁 [7] 资产配置趋势 - 日本泡沫经济时期资金从制造业转向房地产和股市,东京地价一度可买下整个美国 [10] - 中国当前房地产见顶,资金流向全球资产如标普500(三年涨10倍)、纳斯达克、日经指数 [11][14] - 日本"渡边太太"现象:家庭主妇通过低息日元贷款兑换美元购买美股美债套利 [12] - 中国中年女性群体类似主导家庭财富配置,转向海外资产(标普500、黄金、港股)以应对国内收益率下降 [14] 香港的战略地位 - 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是人民币国际化关键枢纽 [18] - 恒生科技指数表现强劲,宁德时代等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吸引全球资金 [19] - 短期建议配置港股科技、金融板块,长期关注香港保险产品,但回避非自住房产 [19] 行业与公司动态 - 英伟达三年内股价上涨10倍,反映全球资金对科技资产的追捧 [11][17] - 美国车企(福特、克莱斯勒)在1980年代被日本车企(丰田、本田)压制 [3] - 日本财阀曾大举收购美国地标资产如洛克菲勒大厦 [5] 经济政策影响 - 日本应对经济下滑时降息至0利率,资金空转未流入实体制造业 [8][9] - 中国当前经营贷利率2.5%、房贷利率3.0%,但企业仍因库存压力不敢扩产 [11] - 银行个人贷款门槛降低,资金可能流向全球高收益资产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