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域自研
icon
搜索文档
超3亿港元,朱江明继续增持零跑汽车
第一财经· 2025-04-28 20:27
公司治理与股东行为 -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江明及一致行动人傅利泉夫妇在4月持续增持680.96万股,金额超3亿港元,是在去年3亿港元增持基础上的再次增持 [1] - 今年以来公司股价涨幅达55.91%,截至4月28日收盘股价涨2.73%报收50.75元/股 [2]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去年第四季度公司已实现单季度盈利目标 [1] - 麦高证券研报认为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较强,主要基于新车规划丰富和渠道力支撑,技术端降本及海外业务有望贡献利润 [1] 销售业绩与交付数据 - 3月交付量达37,095台,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一名 [1] - 截至4月9日累计交付已超70万台 [1] - 4月上市的B10车型已实现8,000台交付 [1]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全域自研技术实现占整车成本65%的核心零部件自研自造 [2] - 智能轿车B01于上海车展首秀 [1] - 3月3日与一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包括新能源乘用车联合开发及零部件合作,并探讨深化资本合作可行性 [2] 市场拓展与战略规划 - 2025年全年海外销量目标为5万到8万台 [1] - 公司整体销量有望挑战月销8万到10万辆的机会 [1] - 朱江明认为中国车市未来三年将是新势力、传统中国车企和海外车企三类企业竞争的关键时期,格局将在三年后基本明朗 [2]
零跑汽车(09863):厚积薄发盈利转正,出海有望带来高成长
麦高证券· 2025-04-28 15: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零跑汽车,给予“买入”评级,6个月目标价为57.27港元 [5][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零跑汽车坚持全域自研自产,依托集成技术架构推出C系列增程版车型、升级老车型、打造高品价比新车型,助力公司突围 [2] - 2024年零跑汽车营收增长、毛利率提升,2024Q4归母净利润转正,盈利源于规模优势、技术降本和销售结构优化,未来盈利可持续性强 [3] - 斯特兰蒂斯与零跑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零跑海外业务成功概率高,本土化生产有望带来显著利润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坚持全域自研自产,优秀产品战略助力公司突围 - 零跑汽车成立于2015年,坚持全域自研,掌握超级集成技术架构并迭代至LEAP3.5,零部件自制率超60%,通用率达88%,核心部件占整车成本65% [15][18] - 旗下车型聚焦10 - 20万主流市场,2024年总交付量近30万辆,在新势力品牌中居前三 [15][23] - 基于全域自研能力,零跑打造三大产品战略:高效布局增程版车型,C系列增程版2024年销量超7.4万辆,占比超33%;持续改款老车型,提升品价比并解决痛点;打造新车上市即爆款,C10和C16预售成绩优异 [26][34][42] 二、2024Q4实现单季度盈利,未来盈利可持续性较强 - 2024年零跑营收321.6亿元,同比+92%,毛利率提升至8.4%,2024Q4归母净利润转正达0.8亿元 [3][46] - 盈利改善原因:销量提升带来规模优势,增强产业链话语权,摊薄费用;持续技术降本叠加锂电池成本下行,18个月累计降本超40%;新车型上市使T03销售占比下降,优化销售结构 [3][55][56] - 未来销量增长确定性强,新车规划丰富,渠道建设发力,降本有潜力,对标比亚迪,单车盈利有提升空间 [65][68][72] 三、海外渠道和工厂资源具备独特优势,零跑海外业务确定性强 - 斯特兰蒂斯是全球第四大造车集团,2023年与零跑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零跑国际 [74] - 合作独特,斯特兰蒂斯电动化转型慢、业绩下滑,预计会投入更多资源;零跑车型海外竞争力强,新车型将接力开拓市场;可利用斯特兰蒂斯经销商资源拓展渠道,预计2026年欧洲门店达500家;能借助其工厂实现本土化生产 [80][85][93] - 目前零跑海外业务受运费和关税影响利润有限,本土化生产后有望规避费用,复刻成本管控能力,提升利润 [98][100] 四、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 - 2027年销量分别为55、70、89万辆,海外销量分别为5、10、15万辆;营业收入分别达605、805、106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2.5%、13%、13.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9、22.52、43.92亿元 [102] - 采用分部估值,国内业务参考可比公司PS均值,预计2025年国内营收550亿元,对应市值608.6亿元;海外业务预计2027年海外销量15万辆,单车盈利1万元,给予20x PE估值,折现后市值111.15亿元 [104][105] - 国内及海外业务加总合理市值719.75亿元人民币,换算765.69亿港元,较当下有15.9%上涨空间 [107]
零跑汽车用比亚迪的刀,割理想的韭菜?
36氪· 2025-04-11 20:13
文章核心观点 零跑汽车凭借“低价高能”策略取得销量增长,但面临质量争议、技术壁垒未建立、现金流压力大及海外市场不确定性等问题,需在技术与品牌间找平衡,守住品控底线以应对竞争 [3][12][22] 分组1:零跑B10上市情况 - 4月10日零跑B10正式上市发售,推出5款车型,售价9.98万 - 12.98万元,搭载激光雷达和高通双旗舰芯片的高配车型做到11万元级 [1] - 零跑B10上市仅1小时大定10016辆 [1] 分组2:零跑发展历程与早期困境 - 零跑创立于2015年,早期推出的T03和S01车型未掀起大浪花 [4] - 2020 - 2022年,零跑汽车销量分别为1.1万辆、4.3万辆、11.1万辆,徘徊在新势力末尾 [4] - 早期消费者认为零跑像“老头乐”,缺乏科技感和个性 [4] 分组3:战略调整与销量增长 - 2023年起零跑调整战略,聚焦家庭用户需求,以高性价比、大空间和增程式破局 [6] - 旗下C系列产品采用增程和纯电双动力形式,定位SUV [6] - 零跑主打“半价理想”,销量规模进一步增长,3月超越理想与小鹏,首次登顶新势力冠军 [7] - 零跑车主与理想L系列潜在客户需求重合,因预算有限选择零跑 [11] 分组4:技术与品牌发展 - 新能源市场增量红利收窄,零跑所在10 - 20万元赛道压力增大,需在技术与品牌间找平衡 [12] - 3月3日零跑与中国一汽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新能源乘用车联合开发及零部件合作 [12] - 零跑B10基于LEAP 3.5技术架构打造,宣称可实现软硬件超级集成和超级智能 [13] - 零跑计划2025年下半年推出城区高阶智驾功能并免费OTA升级 [13] - 部分消费者认可零跑全域自研,但也有消费者质疑其智驾成果可靠性,与头部企业有差距 [15] - 零跑董事长表示在智驾层面与友商差6 - 12个月工程研发时间 [15] 分组5:发展隐忧 - 2024年第三方投诉平台上,零跑质量问题投诉多,包括减震异响、动力系统故障等 [18] - 老车主吐槽OTA升级后车辆出现续航缩水、车机卡顿等问题,影响消费者信心 [20] - 2024年零跑现金及现金等价物63.78亿元,远低于理想、蔚来和小鹏 [20] - 2025年零跑面临价格战和竞争增多,现金流压力将加剧 [21] - 零跑海外市场采用“轻出海”模式,自主控制性薄弱,缺乏绝对竞争优势 [22]
零跑汽车(09863):点评:四季度实现净利润转正,B10发布即爆款
长江证券· 2025-03-14 19:54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零跑汽车专注全域自研构造成本优势,造就极致品价比,产品覆盖5 - 20万价格带,2024年四季度营收135亿元,毛利率13.3%,B10发布1小时后订单突破1.5万辆,国内新车周期带来销量持续增长,海外与Stellantis合作实现轻资产出海,打开全球销量空间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描述 - 公司2024年年报发布,同时零跑B10正式发布上市 [4] 事件评论 - 2024Q4盈利基本符合预期,单季度实现净利润转正,2024年销量达29.4万辆,同比+103.8%,营收321.6亿元,同比+92.1%,毛利率8.4%,同比+7.9pct;单四季度销量12.1万辆,同比+118.4%,环比+40.3%,营收134.6亿元,同比+155.0%,环比+36.5%,毛利17.8亿元,毛利率13.3%,同比+6.5pct,环比+5.2pct;2024Q4销售、行政及一般费用率7.8%,同比 -7.1pct,环比 -1.2pct,研发费用9.0亿元,研发费用率6.7%,同比 -5.1pct,环比 -1.3pct;实现归母净利润(GAAP) 0.8亿元,利润率0.6%,归母净利率(Non - GAAP) 2.1亿元,利润率1.5%,同比+16.6pct,环比+7.0pct [6] - 零跑B10发布开启预售后1小时订单突破1.5万辆,计划4月正式上市并启动大规模交付;3月10日发布,采用零跑LEAP3.5技术架构,搭载高通骁龙8295车机芯片和高通8650智驾芯片,全系标配智驾功能,可实现高速及城区自动领航辅助,推出510km和600km两种续航共5个版本车型,指导价10.98 - 13.98万元,510激光雷达智驾版仅12.98万元,成为12万级首搭激光雷达高阶智驾车型,相较竞品车型在空间、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方面具有优势 [6] - 零跑汽车全球强势新车周期开启,智驾规划加速,看好未来销量及盈利双升;目前覆盖5 - 20万价格带不同细分市场,实现T03和C10出海,未来三年每年在全球推出2 - 3款产品,B10已上市,2025年计划再推出B系列2款车型,价格在10 - 15万元;渠道端,国内坚持“1 + N”渠道发展模式,截至2024年12月底有860家门店,覆盖264个城市,海外10月底有339家欧洲门店,预计2025年全球超500家;智驾方面,加大投入,零跑LEAP 3.5将在A/B/C/D四大系列普及,并支持终身免费OTA升级 [6] - 国内持续强势新车周期及极致品价比推动销量持续成长,海外与Stellantis反向合资开启全球大征程;国内以技术底蕴打造极致品价比,竞争优势强大,未来新车周期有望推动销量上升,规模效应及产品结构优化推动盈利提升;海外与Stellantis合作,利用其全球资源实现轻资产出海,具有初始低投入、布局更快速、调整更灵活的优势,看好海外高单车盈利带来可观利润贡献,预计2025 - 2027年销量分别为57、80、100万辆 [6]
零跑2025年的野心,藏在B10里
雷峰网· 2025-03-13 18:05
文章核心观点 - 零跑在智驾战中因提前布局、成本控制和技术自研等优势成为受益者,B10车型是其智驾普惠的关键,有望助力公司实现销量和盈利目标并开启智驾突围战 [3][5][21] 分组1: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 零跑B10开启预订一小时预售订单突破1.5万台,48小时后突破3万台,公司因早做准备能在智驾战中快速出手 [9] - 零跑坚持零部件自研,核心零部件占整车成本65%以上,各车系零部件共享率高,B系列将达88%以上,自研零部件已获10个外部项目定点 [10] - 零跑通过技术降本弥补规模不足,有八合一电驱等多项自研技术,发布LEAP 3.5架构平台提升集成化 [11] - 零跑智驾采用“前期跟随、后期领跑”策略,过去因技术不成熟采用跟随战略,现阶段认为时机成熟加大投入 [12] - 零跑在不同时间节点实现智驾突破,2019年15万内配L2 + 级智能驾驶,2024年15万级配激光雷达加持高速NAP,2025年12万内配激光雷达加持城区NAP [13] - 朱江明表示B10激光雷达版交付时实现点对点通勤,下半年升级至城市NOA,今年智驾要成第一梯队 [14] 分组2:智驾普惠,B10是关键角色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321.6亿元,毛利率8.4%创历史新高,Q4净利润转正,月均交付超4万台,单季毛利率13.3%创历史新高 [16] - 公司展望2025年销量达50 - 60万辆,力争全年盈利,今年将推出6款新车型,B10对完成销量目标至关重要 [17][18] - B10担负出海重要角色,计划7月海外上市,Q4大规模出口欧洲,内部推进欧洲本地化生产,计划2026年上半年落地 [19] - B10是零跑智驾门面,带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版占预售订单73%,但10 - 15万元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拼的是智驾 [20]
又一次领跑其他车企,零跑开启新的合作范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7 18:35
核心观点 - 零跑汽车与一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涉及新能源汽车联合开发、零部件合作及潜在资本合作,开创央企与民企在汽车行业深度合作的先例 [1][3] - 合作模式为轻资产整合,双方保持独立性同时实现资源共享,一汽可加速新能源转型,零跑可扩大技术变现规模并增强市场确定性 [13] - 资本市场对合作反应积极,零跑股价在公告后3个交易日内上涨超20%至41.7港元 [3] 合作背景 - 零跑2024年交付量达30万辆,同比增长超100%,位列新势力销量第三 [4] - 一汽作为传统车企需补齐新能源短板,其乘用车业务尚未设立独立新能源品牌,转型压力显著 [11][12] - 行业整合趋势明显,吉利、长城等已进行内部品牌合并,东风与长安则开展重组 [12][13] 零跑核心竞争力 - **全域自研技术**:覆盖65%以上一级零部件,电子零部件子系统通用率达88%,自制率行业领先 [6][8] - **成本控制能力**:通过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降低电池包成本,自研8295域控制器节约线束和功放芯片成本 [6] - **研发效率优势**:非核心零部件(如车灯、门把手)自研实现单车成本节约100-200元,电动门把手控制器集成节省100元/辆 [7] - **组织架构聚焦**:研发工程师数量是其他部门的3倍,技术投入强度高于行业水平 [9] 合作具体内容 - 技术层面:联合开发新能源车型,共享零跑全域自研技术(如CTC架构、智能域控) [3][6] - 产业链层面:零跑或成为一汽零部件供应商,利用一汽规模效应摊薄研发制造成本 [13] - 资本层面:探讨股权合作可能性,Stellantis集团2023年已投资15亿欧元获零跑20%股权 [5] 行业影响 - 开创"央企+民企"合作新范式,避免完全合并风险的同时实现技术互补 [13] - 零跑验证全域自研商业模式可行性,其高附加值零部件自制策略或成行业参考 [7][9] - 价格战背景下,整合供应链成本与加速技术落地成为车企竞争关键要素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