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搜索文档
扛牢使命,奋勇争先,武汉:支点建设新答卷澎湃龙头担当
长江日报· 2025-08-07 12:04
经济总量与目标 - 2024年上半年武汉GDP达到10592.8亿元,同比增长5.5%,首次在上半年突破万亿元大关 [3] - 2024年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面向“十五五”期间奋力迈向3万亿元目标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 - 2024年在汉单位牵头项目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9项,居全国城市第二位 [3] - 湖北存储器、航天、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4个产业基地总部基本设在武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光电子信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均位于武汉 [3] -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建AI绿色农药研究所启动运营,旨在利用AI技术高效创制绿色农药 [5] - 九峰山实验室发布全国首个100nm高性能氮化镓流片PDK平台,已与30余家国内半导体企业展开合作,目标支持武汉打造千亿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集群 [6] 新能源汽车与高端制造 - 2024年上半年岚图FREE+、猛士M817等十多款新能源汽车新车型密集推出 [7] - 岚图汽车计划在下半年投放岚图知音、岚图追光L等战略车型,全力冲刺年销售20万辆的目标 [7] - 武钢年产55万吨的全球最高端无取向硅钢项目建成投产,致力于打造全球硅钢第一品牌 [7] 外贸与物流枢纽 - 2024年上半年武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2142.7亿元,增速22.3%,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保持领先 [7] - 出口结构转向高附加值产业,手机、平板、集成电路、显示模组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强劲 [8] - 汉南港区作为具有外贸功能的汽车滚装船港区,截至7月底已有12751辆“车谷造”汽车通过该港区出口,相比传统模式单车出海成本降低至少1000元 [9] - 花湖机场2024年上半年国际货邮吞吐量达24.9万吨,货运航班量居全国机场第四位,其国际货邮吞吐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的90% [19] 企业国际化与平台建设 - 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对全省进出口贸易额贡献接近10%,其跨境电商产业园产品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已有120余家中小企业入驻 [10][11] - 长江国贸正筹备在南非设置首个由中国公司设立的跨境电商产业园,预计2024年内开园运营,以便捷湖北产品进入非洲市场 [11] 区域协同发展 - 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周边,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周边,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周边”的协同发展局面 [16] - 逸飞激光形成“总部运营和研发在武汉、生产制造在鄂州”的一体化格局,实现人员、产能、规模翻番 [17] - 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与襄阳汽车电子企业联手攻关车规级芯片,宜昌磷化工产业为新能源电池提供原料,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催生武汉光电子信息、“宜荆荆”磷化工、“荆襄宜十”绿色循环电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18]
全力以赴稳增长 用心用情解民忧 奋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西安日报· 2025-08-06 11:01
区域经济发展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 全力以赴稳增长 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 - 要求稳存量 优质量 紧盯年初目标 全面对标找差 着力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进一步稳住发展基本盘 [2] - 提出抢机遇 聚合力 找准自身定位 发挥比较优势 用足用好政策机遇 盘活各类资源 凝聚干事创业合力 开创融合发展新局面 [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项目是国家布局的5个国家级转化医学中心之一 强调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 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 [1] - 强调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原始创新策源作用 持续加强基础研究 加快成果转化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民生与社会治理 - 现场开展接访工作 听取群众诉求 解答疑问 要求有关部门统筹力量 以有效举措推动问题化解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1] - 强调强作风 抓落实 干字当头 迎难而上 以优良作风兜牢民生底线 [2] - 要求防风险 保稳定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统筹抓好政府债务化解 "保回迁" 防汛减灾等工作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2]
这里,要打造千亿级石化新材料产业
中国化工报· 2025-08-05 17:13
海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 - 到2027年全省石化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 [1] - 提质升级石化新材料产业 释放原油进口"三定"政策红利 形成"油头-化身-新材料尾"完整产业链 [1] - 壮大烯烃产业链 谋划外购石脑油、丙烷等原料 差异化发展高端化工新材料 [1] - 稳步发展芳烃产业链 向下游延伸特种聚酯和可降解材料 [1] - 适度发展特种油品 推动高含二氧化碳天然气综合利用 [1] 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 加快海洋油气矿产增储上产 开展"多气合采、多能利用"潜力评价 研发深海油气田开发关键技术 [1] - 推进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 [1] - 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健全深海油气装备测试能力 推动钻井仪、水下采油树等本地生产 [1] - 打造"智慧海洋"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测试中试生产性服务平台 [1] 主导产业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0%左右 [2] -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30% [2]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7% [2] - 全省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8% [2]
淮安工业园区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融合
中国化工报· 2025-08-04 13:48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淮安工业园区实施"五新"工程(新招引、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列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园区聚焦政策引领、龙头带动、人才赋能三大路径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1] - 2023年出台《科技创新助推打造新质生产力标志性地区行动方案》支持"一企一博一团队四中心"建设 [2]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 2023年安道麦安邦5G产线入选国家级5G工厂名录江苏麒祥生物基橡胶项目入选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 [2] - 计划到2027年实现"五个100"目标:科技型项目招引100+、科技型企业培育100+、博士人才引进100+、科创平台建设100+、战新产业产值新增100亿+ [2] - 中试基地项目加速推进已赴盘锦辽滨沿海经开区等地调研即将启动建设 [3] 龙头企业创新成果 - 江苏麒祥累计开发新产品新技术40余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2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称号 [4] - 2024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国家级5G工厂1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3家省五星级上云企业6家 [4] - 当前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0家占规上企业总数34_5%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7家占全市21% [4] 人才引进与产学研合作 - 2024年启动南开大学等高校"揽才之旅"推动研究院建设及人才联合培养 [5] - 实施"百企百校"工程与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签订产学研合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 - 现有20多家重点企业配备全职博士5家企业建立博士领军团队与常州大学等达成6项科技副总聘用协议 [6]
“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首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打头阵”筑硬核科技底座 助产业攀高向新
新华日报· 2025-08-02 07:1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成果 - 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3.3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2]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增至51.8%,较去年50.7%持续攀升 [2] -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 [2] - 企业贡献85%研发投入、89%专利授权,集聚近80%科技平台和高层次人才 [2]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 太湖实验室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稳步建设连云港中心 [2] - 云龙湖实验室建成国际领先的深地工程地下实验室 [2] - 苏州实验室由筹建转入建设期 [2] - 江苏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龙头企业建立"1+1+X"联动机制 [2] 产业链优化升级 - 制造强省专项资金5.3亿元支持101个协同攻关项目,带动企业新增41.6亿元研发投入 [3] - 16个重点培育集群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超70% [3] - 新能源、生物医药、船舶海工产业规模全国第一 [3] -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1.8% [3] 科技供给与成果转化 - 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从24.8亿元增至26.8亿元 [4] - 近两年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250个攻关项目 [4] - 产学研对接大会发布2000多项创新成果和2300多项技术需求 [5] - 国家高新区数量达18家,经济规模占全国1/7 [5] 地方创新实践 - 无锡目标2027年研发强度达3.7%,培育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7] - 盐城布局概念验证平台,建立"三首席三员"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8] - 低空经济人才评价体系在苏州太仓试点 [9] 人才评价机制创新 - 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至61家重点企业 [6] - 增设22个职称评审新专业 [9] - 建立新领域人才评价快速响应机制 [9]
碳酸锂数据日报-20250801
国贸期货· 2025-08-01 13:5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政治局会议对反内卷去处“低价”表达,市场情绪或降温,短期内下游备货幅度大但排产未提升,库存实际消耗量有限,资金再度发力可能性小,预计价格震荡偏弱为主,产业方可考虑逢高套保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锂化合物 - SMM 电池级碳酸锂平均价 72000 元,跌 950 元;SMM 工业级碳酸锂平均价 69900 元,跌 950 元 [1] - 碳酸锂不同期货合约收盘价及涨跌幅:2508 合约 68000 元,跌 4.87%;2509 合约 68280 元,跌 4.66%;2510 合约 68440 元,跌 4.01%;2511 合约 68600 元,跌 3.98%;2512 合约 69120 元,跌 3.46% [1] 锂矿 - 锂辉石精矿(CIF 中国)平均价 766 美元,跌 10 美元 [1] - 锂云母(Li20:1.5%-2.0%)平均价 1120 元,跌 20 元;锂云母(Li20:2.0%-2.5%)平均价 1750 元,跌 25 元;磷锂铝石(Li20:6%-7%)平均价 5325 元,跌 350 元;磷锂铝石(Li20:7%-8%)平均价 6250 元,跌 375 元 [2] 正极材料 - 磷酸铁锂(动力型)平均价 32885 元,跌 305 元;三元材料 811(多晶/动力型)平均价 145130 元,涨 90 元;三元材料 523(单晶/动力型)平均价 116895 元,跌 100 元;三元材料 613(单晶/动力型)平均价 122455 元,涨 80 元 [2] 价差 - 电碳 - 工碳价差 2100 元,无变化;电碳 - 主力合约价差 3720 元,涨 1370 元;近月 - 连一价差 -280 元,涨 60 元;近月 - 连二价差 -440 元,跌 60 元 [2] 库存 - 总库存(周,吨)141726 吨,降 1444 吨;冶炼厂库存(周,吨)51958 吨,降 3427 吨;下游库存(周,吨)45888 吨,增 3073 吨;其他库存(周,吨)43880 吨,降 1090 吨;注册仓单(日,吨)5545 吨,降 6731 吨 [2] 利润估算 - 外购锂辉石精矿现金成本 68893 元,利润 76215 元;外购锂云母精矿现金成本未提及,利润 -7136 元 [3]
新产业开辟新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8-01 11:36
商业航天行业发展 - 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高频次、低成本商业发射成为现实 [1] - 产业链条加速形成 涵盖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太空育种、文旅融合等多元业态 [1]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1]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加快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1] - 中国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丰富 预计2025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突破2.5万亿元 [1] 产业发展路径 - 需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产业要素科学配置 [1] - 需长期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体现"十年磨一剑"的定力 [1] - 在创新驱动下 行业具备向更高更远发展的潜力 [1]
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建言 市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
解放日报· 2025-08-01 09:49
经济发展与政策支持 - 上海多措并举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行先试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1] - 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努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2] - 强化部门统筹协调,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3] - 更好发挥大科学装置功能,方便小微企业使用 [3]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需要强大资本市场支撑,尤其是前端股权投资,建议建立健全容错机制 [3] 人才与教育 - 上海高校需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重点产业所需工程技术人才 [3] 民生与公共服务 - 提高养老政策精准度,优化养老设施布局,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解决专业护理服务供给不足问题 [4] - 推进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降低医疗总成本,增强医疗总效益 [4] - 加快提升应对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高地,突破极端天气预警技术瓶颈 [4] 对外开放与消费 - 拓展入境旅游消费,推动海外人员来沪接受高质量医疗服务、高端养老及青少年游学留学培训,培育"市场化+公益化"专业服务机构 [2]
更好挑大梁 强化先行先试集成探索 龚正介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情况
解放日报· 2025-08-01 09:49
经济稳定增长 - 上海将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支持、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大宗消费更新、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环境提升六大行动以提振消费 [2] - 上海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 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将重点提升文化消费、体育赛事经济、健康消费等服务供给质量 [2] - 2023年上海接待入境旅客671万人次 同比增长84% 5-6月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91.3% 目标2027年离境退税商店超3000家 [3] - 2023年上海新增首店1269家居全国首位 今年发布"首发上海3.0"政策吸引更多品牌首店 [3] - 2024年上海新增债券额度1386亿元 其中专项债1155亿元 将聚焦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领域 [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目标2027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比例从11%提升至15% 重点突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技术堵点 [6]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目标2030年专精特新企业达2万家 [7] - 深化长三角产业强链补链行动 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飞机等先进制造业集群 [7] 营商环境改革 - 营商环境改革8.0版推出"十大攻坚突破任务" 市、区两级378个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 累计服务企业超400万次 [4] - 推广"检查码"制度 91个行业实施跨部门综合监管 建立"无事不扰"和"无感监管"清单 [5] 开放平台建设 -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功能转型、产业提质、管理改革、服务提升四大行动 重点发展国际分拨、保税研发等六大产业 [8] - 构建"1+(3+15)+X"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 线上平台提供三大功能 线下设浦东、临港、虹桥3个分平台和15个区服务点 [9][10] 民生建设 - 202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24.6万人创新高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11] - 2024-2026年计划启动66个城中村改造 2024年专项债中约400亿元用于城市更新 [12]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开展128种西医诊疗病种 配备763种药品 二三级医院半数专家号源优先向社区开放 [13]
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表决通过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闭幕
解放日报· 2025-08-01 09:49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决议 - 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的决定》[1] - 会议批准《上海市2024年市级财政决算》和《上海市2025年市级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1] - 会议审议通过人事任免事项并举行宪法宣誓仪式[1][3] 科技创新与立法监督 - 强调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立法和监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 - 提出统筹质量和进度推进浦东新区法规立法、监督条例制定及"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专题调研[2] - 要求发挥地方立法引领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增强监督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2] 人事任免 - 任命孙衍荣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 - 任命李明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 - 任命杲云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3] - 任命汪荣明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3] - 任命陈庆江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3] - 决定免去吴坚勇的上海市司法局局长职务[3] - 免去杨慧亮的上海市监察委员会副主任职务[3] - 任命吴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3] - 任命荚振坤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3] - 批准免去曾国东的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