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业集群
icon
搜索文档
三家企业登上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榜,山东汽车产业“链”出全球竞争力
新浪财经· 2025-07-15 16:43
中国企业全球汽车供应链表现 - 2025全球汽车供应链百强榜单中中国企业新增4家,总数达17家创历史新高 [1] - 山东潍柴集团、赛轮集团、双星集团三家企业同时登榜,其中潍柴以2406.42亿元供应链营收位列中国第二、全球前十 [1][3] - 赛轮集团作为新晋企业2024年供应链收入313.6亿元,双星集团连续三年入围且去年收入282亿元 [3] 山东汽车产业集群发展 - 2023年山东汽车总产量221.4万辆(全国前五),其中新能源汽车42.9万辆(全国前十) [6] - 形成"双核引领(济南/青岛新能源汽车基地)、多极协同"格局,覆盖潍坊/烟台等八市及锂电/轮胎等特色集群 [6] - 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上游布局负极材料/电解液,中游集聚整车企业,下游发展充换电/电池回收 [6] - 全省拥有1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及300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6] 龙头企业创新与国际化 - 潍柴集团通过全球资源整合四年四次刷新柴油机热效率世界纪录,构建清洁能源动力系统平台 [3] - 潍柴旗下拥有潍柴动力/陕汽重卡/德国凯傲/意大利法拉帝等跨国品牌 [3] - 双星集团形成橡胶轮胎/智能装备/循环利用多元产业格局,控股韩国锦湖及青岛双星两家上市公司 [3] 产业转型升级成果 - 山东汽车产业从重型车制造向新能源高地转型,配套企业涵盖动力系统/轮胎等关键零部件 [1][6] - 除三强外另有玲珑轮胎/浦林成山等7家企业入选中国供应链百强,构建完整供应网络 [3] - 区域协同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蓄力期进入爆发期,产品加速走向全球市场 [7]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河北革命老区发展新观察
新华社· 2025-07-14 16:36
钢铁行业绿色发展 - 河钢集团邯钢新区轧钢工序能耗降低50%以上[1] -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75%且实现低温余热资源100%回收利用[1] - 约两分钟完成钢坯到耐酸抗腐蚀管线钢的加工流程[1] 农业智能化升级 - 冀州基地通过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补光通风换气[2] - 生产经营效率提高80%并节约水肥资源60%[2] - 高标准温室大棚采用喷淋设备进行精确温湿度控制[1] 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 邱县食品企业超200家带动就业超1万人[4] - 食品产业集群年营收突破150亿元[4] - 食品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28.3%[4] 产业转移趋势 - 康贝尔食品将主营业务转移至邱县产业聚集区[4] - 企业投资决策基于当地产业基础与营商环境[4]
广西赴福建开展特色食品产销对接
广西日报· 2025-07-13 09:39
活动概况 - 2025年广西特色食品产销对接暨招商推介活动在厦门举行,闽桂双方签署6个战略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达1.6亿元 [1] - 活动由广西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主题为"闽桂共兴食业 政企共促内需",聚焦精制茶、特色米粉、山茶油、恭城油茶、新茶饮五大特色产业 [1] - 现场设置广西好品展区,展示50余家特色食品企业的产品,涵盖粮油、特色米粉、桂酒、桂茶、新茶饮原料、乳制品等品类 [1] 合作与平台建设 - 活动旨在搭建闽桂特色食品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两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 [1] - 主办方编印《广西好品·特色产品采购指南》,为采购商、经销商、投资商提供精准对接渠道,打造常态化产销链接平台 [1] 广西食品工业发展 - 2024年广西食品工业实现规上产值3257亿元 [2] - 广西重点发展新茶饮、特色米粉、果蔬加工、精制茶、酿酒等十大产业集群 [2] - 培育了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横州茉莉花、北海虾滑、桂林米粉、玉林牛腩粉6个食品产区(产业) [2] - 柳州螺蛳粉、梧州六堡茶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业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 [2] - 成功打造柳州螺蛳粉、广西丹泉2个首批中国消费名品 [2]
全国首个!这里要建沿边临海现代煤化工基地
中国化工报· 2025-07-11 22:55
核心观点 - 广西计划在北部湾打造全国首个沿边临海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目标到2035年新增产值规模达1800亿级 [1][2] - 北部湾地区已建成钦州石化产业园、北海铁山港石化产业园等专业化工园区,形成"油、煤、气、盐"多元化石化产业体系 [1] - 规划提出"双核一带多联动"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推进龙头项目及下游高端产品发展 [2] 现有产业基础 - 北部湾煤化工产业已拥有180万吨/年甲醇、120万吨/年醋酸、20万吨/年乙二醇、50万吨/年合成氨等重点产品 [1] - 正在建设甲醇制烯烃及下游深加工、煤制合成氨及下游等龙头项目 [1] - 初步建立煤(甲醇)制烯烃、乙二醇、醋酸、煤制合成氨、煤焦油深加工等产业基础 [1] 未来发展规划 - 重点推进华谊三期甲醇制烯烃及下游深加工等现有项目投产 [1] - 谋划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合成氨等新项目 [1] - 构建下游高端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聚烯烃、聚酯化纤新材料、风电叶片用化工材料等产品 [2] 产业空间布局 - "双核"为钦州石化产业园和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石化产业园,聚焦龙头项目及下游高端产品 [2] - "一带"即平陆运河经济带 [2] - "多联动"辐射防城港、南宁、贵港、来宾等地,各地化工园区协同发展 [2] 产业融合与示范效应 - 煤化工产业与石油化工、盐化工融合发展条件良好 [1] - 规划实施有望推动煤化工产业迈向新高度,为全国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提供示范 [2]
深汕产业投资促进大会签约15个项目
南方都市报· 2025-07-08 23:11
产业投资促进大会 -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举行"车驰天下·材赋未来"产业投资促进大会,现场签约15个项目 [1] - 签约项目涵盖新能源整车热管理系统集成设备生产基地、汽车特种涂料及高端化工材料研发基地、半导体高端精密设备生产基地等领域 [2] 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 深汕特别合作区已形成以比亚迪为龙头的千亿级新能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2] - 比亚迪工业园一期至四期项目总投资超300亿元,吸引近30家上下游企业入驻,包括京西智行、佛吉亚、东风李尔、延锋国际等 [3] - 京西智行深汕生产基地18个月内完成建设,投产全国首条汽车磁流变减振器生产线 [3] - 近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5%,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5.4%,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9%,工业投资年均增长71% [2] 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 - 深汕落地深圳首个、华南唯一的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目标打造百亿级高性能材料产业集群 [3] - 产业园已引进瑞华泰、华特鹏、博纯材料、德方纳米、高发气体等项目 [3] - 高发气体新材料项目建成后锚定3亿元产值目标,力争快速投产达产 [3] 营商环境与政策支持 - 深汕特别合作区获《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支持,明确由深圳市按经济功能区标准管理 [4] - 中办、国办文件提出"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管理体制第二次写入中央文件 [4] - 区内构建"同城同质同效"营商环境,提供平方公里级产业空间、百万平方米级优质厂房 [4] - 交通体系包括深汕高铁、广汕高铁、厦深高铁及小漠国际物流港9条外贸滚装航线,形成"深圳半小时""广州40分钟"生活圈 [4] 企业评价与投资意向 - 企业代表认为深汕凭借产业集群优势、创新创业生态及完善配套,成为发展优选之地 [5] - 企业计划深化投资布局,加速成长以实现与深汕共赢 [5]
呼和浩特生物医药产业强势崛起
环球时报· 2025-07-08 11:31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 呼和浩特生物医药产业迎来蓬勃发展黄金期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该市积极培育六大产业集群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强化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1] - 2024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202.5亿元 占全市工业比重约7.9% [3] 技术创新突破 - 全球首个mRNA疫苗及核酸药物智能化制造项目成功落地 年产800万头份宠物疫苗智能制造生产线通过GMP静态验收 [1] - 金宇生物攻克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技术和千倍纯化浓缩工艺 牵头制定国家口蹄疫疫苗质量检测标准 [1] - 科拓生物开发高活性深冷颗粒发酵剂包装技术 全程在-40℃超低温环境下完成高效连续封装 [2] - 华希生物自主研发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活疫苗通过检验 投入规模化生产 [2] 产业链布局 - 上游:培育动物血清培养基生产企业 发展疫苗佐剂填料等关键原辅料配套产业 [2] - 中游:聚焦非洲猪瘟 mRNA 基因工程等前沿疫苗技术攻关 引入AI技术赋能生产线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2] - 下游:优化疫苗流通与存储环节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 吸引优质企业落户 [3] 产业生态建设 - 呼和浩特集聚生物医药企业60余家 拥有创新平台载体143个 研发机构117个 [3] - 持有各类药品注册批件602个 有效发明专利1123件 [3] - 创建内蒙古自治区动物疫苗技术创新中心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口蹄疫疫苗智能制造基地 [4] - 金宇生物与院士团队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合作 在疫苗靶点开发 mRNA及AI赋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联合攻关 [4] - 科拓生物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共建全球最大乳酸菌种质资源库 筛选5株高价值功能性乳酸菌 实现2000万元技术转化 [4] 政策支持 - 出台《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等专项政策 [5] - 累计发放1400万元创新平台配套及疫苗落地奖励资金 [5] 战略目标 - 锚定建设"中国北方绿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 [6] - 持续发挥产业优势 加速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6]
“筑巢引凤” 聚企成“链”——重庆奉节眼镜产业“从无到有”成长记
新华社· 2025-07-07 22:01
眼镜产业集群发展 - 重庆市奉节县生态工业园区已形成眼镜全链条产业集群 2024年综合产值达30 2亿元 [1] - 眼镜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 低能耗 低污染特点 符合当地绿色发展需求 [1] - 产业转移契机:东部沿海地区因劳动力 土地成本上升 眼镜产业逐渐向西部转移 [1] 产业配套建设 - 园区投用标准厂房84 9万平方米 职工周转房1026套 安置房536套 [2] - 建成眼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展示中心 仓储物流中心 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 [2] - 企业从入驻到投产仅需半年 实现"拎包入住"式服务 [2] 产业链协同效应 - 招商时注重补链 延链 强链 打造设计 制造 展销 文化 检测全产业链 [2] - 园区内企业加速集聚 产生更多订单机会 形成上下游协同 [4] - 2023年新签约10家眼镜企业 投资额3 98亿元 [4] 产业规模与就业 - 目前投产眼镜企业76家 其中规上企业21家 [4] - 年产能达眼镜2亿副 镜片3亿副 [4] - 带动就业人数超3500人 [4] 产业转型背景 - 奉节县曾为全国产煤百强县 2016年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煤矿 [1] - 产业空虚期通过眼镜产业实现绿色转型 解决劳动力闲置问题 [1]
解码长沙产业发展从单点支撑到生态共生的链群崛起之路
长沙晚报· 2025-07-07 09:58
长沙产业发展战略 - 长沙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深化产业链群耦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汇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澎湃动能 [1] - 产业发展从"单株植树"到"链式造林"实现战略觉醒,构建完整产业链和协同共生的产业集群才能激活区域经济生命力 [3][17] - 长沙于2017年首倡"链长制",由政府主导打通企业上下游供应链条,推动各企业协同发展 [9] 产业链布局与成效 - 长沙形成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材料等17条产业链,崛起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六大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 [10] - 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在碳酸锂价格下跌90%的情况下,2024年总产值仍稳固在千亿元层级,得益于完整产业链布局 [11] - 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规模企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15] - 长沙是全国唯一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六机七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 [16] 产业集群发展 - 长沙工程机械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集群跻身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正以"三年之约"向世界级发起攻势 [16] - 联合衡阳、株洲和湘潭打造国家级特高压装备产业集群 [16] - 浏阳市高端化学原料药产业集群、长沙数控机床(磨床)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16] 产业生态构建 - 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要素整合推动企业间创新协同、资源共享,形成枝干相依、互利共荣的产业生态 [19] - 构建"4433"现代化产业体系:4大支柱产业、4大新兴产业、3大传统产业、3大未来产业 [21] - 支柱产业包括工程机械、先进储能、新能源汽车、现代金融;未来产业涵盖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 [21] 技术创新与布局 - "长沙钠离子电池创新联合体"提前抢占钠离子电池赛道,成员单位开发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13] - 针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市工信系统多次赴"北上广深合"等城市取经学习 [22] - 政府与企业共同攻关"卡脖子"环节和空白领域,构筑产业生态 [20]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复兴工业,美国需要借鉴中国经验
观察者网· 2025-07-03 16:48
中国制造业成功的关键要素 - 中国在电气化、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产业集群、供应链整合等方面成就显著,美国需借鉴中国经验制定特色产业政策 [1] - 中国模式的核心在于长期电气化进程,包括高铁网络、电动汽车及配套电力基础设施的同步建设 [2] - 中国通过垂直整合企业实现快速技术迭代,太阳能板成本比美欧低65%,2024年磷酸铁锂电池价格下降30% [4] 电气化与技术创新 - 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协调创新与监管,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从概念到商业化仅用十年 [6] - 2024年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容量280吉瓦,超过美国总量,总装机突破1太瓦,发电能力超美欧总和 [6] - 电气化优势助力AI发展,中国在AI数据中心所需的电力基础设施部署上领先 [6]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整合 - 珠江三角洲通过经济特区政策吸引高价值制造商,苹果和大疆等企业供应链集中于此 [7] - 安徽合肥形成汽车产业集群,大众汽车2024年投资27亿美元建设生产和创新中心 [9] - 区域产业集群降低交易成本,缩短商业化周期,推动企业快速扩张 [7]
与国同行四十载 偕业奋进新征程
消费日报网· 2025-07-02 10:35
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自行车协会成立于1985年6月29日,肩负"统筹、规划、协调、服务"发展自行车工业的重任,被视为行业发展的里程碑 [3] - 协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20世纪80-90年代)、开拓期(90年代-新世纪初)、腾飞期(2001-2015)、创新期(2016至今) [3] - 1993年自行车彻底告别"产品券时代",经过质量提升、结构调整等阶段形成完整产业链 [5] 产业规模与地位 - 2024年全行业总产量达9953.7万辆(峰值1.2亿辆),较四十年前增长近4倍,年均增幅4.1% [5] - 中国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年产量占全球70%和95%以上,累计出口超15亿辆居世界第一,出口额增长57倍 [5] - 三大产业板块(长三角/珠三角/津冀鲁)产量占全国90%以上,产值占行业96%以上 [12] 技术创新成果 - 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2.01%,较2017年增长50.7% [8] - 全行业累计建立150余个技术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34个、省级86个 [7] - 专利申请总量超6万件并以每年10%速度递增,6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及行业奖项 [8][9] - 碳纤维/铝合金等新材料广泛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升效率,智能电动自行车问世 [9] 标准体系建设 - 现行国家标准33项、行业标准60项、团体标准27项,覆盖全流程环节 [10] - 参与18项ISO自行车标准制修订,21名专家52人次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11] - 现有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4家,标准化管理机制持续完善 [10] 产业集群发展 - 培育8个整车和零部件特色区域,半数为国家级,覆盖七大主产区的五个省市 [12] - 特色区域内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占三成以上,自建技术中心企业超七成 [12] 绿色可持续发展 - 龙头骨干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年均降5%,二氧化硫排放年均降3%以上 [13] - 8家企业获"碳足迹"证书,2家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2园区获绿色工业园称号 [13] - 全国骑行爱好者超2000万,连续三年发布《两轮绿色出行指数研究报告》 [14] 国际化发展 - 1998年起保持全球自行车出口第一大国地位 [15] - 组建亚洲自行车产业联盟("九国十方"),建立东盟"1+10"对话平台 [16] - 与数十家国际行业组织建立合作,通过"云会议"等新模式促进产业交流 [16] 企业品牌与竞争力 - 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831家,国家级"小巨人"13个、"中国驰名商标"28个 [18] - 6家企业营收超50亿元,十强企业营收占行业48.8%(自行车)/58.3%(电动自行车) [18] - 利润集中度更高:十强企业利润占比73%(自行车)/87.2%(电动自行车) [18] 新业态与人才建设 - 电子商务交易额连年增长,部分十强企业线上销售同比增两位数 [19] - 共享单车/快递外卖等新业态结合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 [19] - 举办行业技能大赛带动练兵20万人,39人获国家级荣誉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