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应链韧性
icon
搜索文档
新兴市场成引擎 摩托车出口有望逆势增长
全球摩托车行业外贸表现 - 2025年一季度中国摩托车出口额实现两位数增长 31%企业出口增幅超30% [2] - 南美和非洲市场成为核心增长极 两地订单量占比达77%和69% [2] - 对非出口中62%企业实现增长 南美市场同样有62%企业出口额提升 [2] - 美国市场持续低迷 46%企业对美出口额下滑或停滞 超半数企业预计上半年进一步萎缩 [2] 新兴市场驱动因素 - 非洲和南美市场因人口基数大、城镇化加速 对高性价比交通工具需求旺盛 [2] - 企业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加强本地化服务巩固市场优势 [2] - 广交会数据显示拉美和非洲客户占比分别达62%和31% 新兴市场客户黏性增强 [3] 行业面临的挑战 - 62%企业反映关键零部件短缺问题突出 国际物流成本高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压力 [3] - 38%企业受困于国际贸易壁垒和行业无序竞争 [3] - 54%企业表示若无法承担关税成本将放弃美国市场 转向欧盟和拉美等替代市场 [3] 企业战略调整 - 加强供应链韧性 探索零部件本土化替代 [3] - 加速开拓多元化市场 墨西哥、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被视为"新蓝海" [3] - 38%企业关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展会以快速切入高增长区域 [3] 政策与行业协作需求 - 62%企业希望政府提供出口信用保险 54%企业期待税费减免 [3] - 77%企业希望商会提供国际市场动态 62%企业呼吁规范竞争秩序 [3] 未来市场预期 - 半数企业预计对美出口下降 欧盟市场以稳为主 [4] - 非洲和南美市场被寄予厚望 62%企业预计两地增长 [4] - 多数企业预计下半年出口额延续增长但增幅可能收窄 [4]
南京跨境电商画出“第二增长曲线”
新华日报· 2025-05-29 05:45
中美经贸会谈后的市场反应 - 中美经贸会谈敲定90天"窗口期"后,跨境贸易市场热度飙升,美国商家掀起"抢货潮" [1] - 南京锐意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周均对美跨境出货量较今年4月前暴增3倍 [1] - 公司主营的刀具、美妆工具即便提价,仍在亚马逊、eBay平台成为"抢手货",最近两个月线上销售额突破100万美元 [1] 公司的跨境电商策略 - 公司2017年布局亚马逊、速卖通等平台,后拓展至东南亚Lazada、Shopee,并自建独立站 [1] - 每年投入超千万元用于线上业务,通过数据分析消费趋势,曾在30天内完成"渐变色化妆刷"从设计到上架的全流程,首月销量突破5000套 [2] - 刀具产品通过"核心关键词+长尾场景词"的矩阵策略,实现自然搜索排名稳居前位,复购率很高 [2] - 位于美国西海岸的海外仓提前储备约100万美元货品,确保订单交付率 [2] 中国制造的供应链优势 - 公司户外折叠刀具生产涉及近50道工序、上百家上下游企业,东南亚工厂难以替代中国制造的精品 [1] - 中国制造的供应链优势难以替代 [1] 东南亚市场拓展 - 针对印尼偏好"热带色系"、泰国钟情马卡龙色等需求,开发适配款式,线上线下同步推广,在泰、越、印尼广揽新客户 [2] - 跨境电商需长期投入,构建品牌护城河 [2] 行业整体表现 - 1—4月,江苏省跨境电商平台进出口同比增长63.8% [3] - 跨境电商正在成为国际贸易的关键通道,生产企业需打破"重生产轻运营"的惯性思维 [3] - 需要在供应链韧性、数字化能力、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升级 [3]
成立联合体 深圳启动 药械产业“双百行动”
中国证券报· 2025-05-27 04:32
深圳药械产业出海战略 - 深圳启动"双百行动"推动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国际化,包含百家重点企业、百款核心产品出海计划,通过产业联合体、政策支持等方式突破国际化壁垒 [1] - 成立由科兴医药、迈瑞医疗牵头的药械产业出海联合体,整合供应链、法律、物流等资源,分类支持初创企业、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3] - 联合体后续将组织国际展会、品牌路演及专题培训,覆盖欧美、南美、中亚等目标市场,加速打造"深圳药械"国际品牌 [3] 深圳药械产业出口表现 - 2024年深圳医药与医疗器械出口总额占全国12.9%,稳居主要出口城市首位 [2] - 医疗器械产品出口额达298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国比重21.3% [2] - 医药出口总额115亿元,占全国出口比重连续两年上涨,2024年达到6.4% [2] - 自2023年以来已有11个新药成功实现海外上市,另有39个新药正在开展国际注册 [2] 政策与产业支持 - 深圳出台《深圳市全链条支持医药和医疗器械发展若干措施》,从研发、生产到出口全环节为企业提供支持 [2] - 市区两级服务团为企业提供从市场准入到售后服务的全周期支持 [3] 国际化挑战与对策 - 迈瑞医疗指出企业需全面考虑供应链、人员、资金和知识产权等重要关务及税务的配置与规划 [4] - 毕马威建议企业强化供应链韧性,构建弹性供应链网络以应对复杂的全球关税环境 [4] - 球风国际咨询认为通过产业联合体可帮助企业抱团出海,提升效率和全球竞争力 [4]
加拿大鹅(GOOS.US):Q4亚太区收入劲增15.2%,强化4大战略核心锚定长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5-23 15:12
核心观点 - Canada Goose加拿大鹅2025财年第四季度展现稳健增长,营收同比增长7.4%,直营渠道和亚太市场为主要驱动力 [1][2] - 公司通过DTC模式、产品创新、全渠道协同和供应链优化构建了高端市场的竞争壁垒 [2][4][5][7] - 2026财年战略聚焦营销投入、品类拓展、零售业务和高效运营四维布局,形成动态循环增长模型 [8][9][11]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第四季度全球营收同比增长7.4%,直营渠道可比销售额增长6.8% [2] - 2025财年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1%至13.484亿加元 [2] - 第四季度存货同比下降13.75%至3.84亿加元,连续第六个季度同比下降 [7] 渠道与区域表现 - 直营(DTC)渠道通过直面消费者模式优化产品与服务,反哺整体销售增长 [2] - 亚太地区营收增长15.2%,大中华区增长7.9% [4] - 上海"溯源之旅"展览提升品牌搜索量并优化线下门店客流转化率 [4][6] 产品与品牌策略 - 产品多元化布局包括轻量羽绒夹克、雨衣、针织和配饰等创新产品 [5] - 2月推出的Sea Mantra系列及眼镜系列推动全球品牌搜索量同比增长19% [5][10] - 创意总监Haider Ackermann首个胶囊系列Snow Goose强化品牌高端功能性基因 [5][12] 零售与供应链 - 全年可比门店转化率显著增长,供应链优化缩短产品交付周期 [7] - 高比例加拿大本土制造保障供应链稳定性 [7] - 全渠道库存结构持续优化,为新品上市释放空间 [7] 未来战略 - 显著提高营销支出占比,通过高影响力活动增强品牌文化相关性 [8] - 持续拓展品类矩阵,增强四季适宜性,同时精简周边品类聚焦核心单品 [8] - 采用"战略扩张+效能提升"双轨并行策略发展零售业务 [9] - 构建敏捷运营体系支持产品快速迭代,匹配消费者需求变化 [9]
上市公司“链主“企业数据2001-2024
搜狐财经· 2025-05-18 12:00
供应链韧性提升 - 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可持续供应链是增强韧性的必然要求 [1] - 可持续供应链依托透明共享的供应链环境与高效协同的伙伴关系,区别于传统供应链网络 [1] - "链主"企业作为供应链核心需发挥引领作用,通过资源效应促进信息流动与技术转移,推动网络透明化 [1] "链主"企业识别方法 - 通过CSMAR数据库查询样本公司2001-2024年供应商和客户详细信息,构建"企业名称-主要供应商(客户)"关系列表 [2] -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将供应链程度中心度最高的企业确定为"链主",若中心度相同则参考接近中心度 [2][7] - 数据覆盖中国A股上市公司,包含年份、"链主"企业、程度中心度、节点企业、接近中心度等指标 [7] 供应链网络数据示例 - 2001年链主企业000815与节点企业000716、01727的接近中心度均为0.666666667 [8] - 2005年链主企业600081与节点企业600006的接近中心度达到1,显示高度紧密的供应链关系 [8] - 2007年链主企业600338与节点企业601168的接近中心度为1,表明最优网络连接效率 [8]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参考李强等(2024)的社会网络分析法确定链主企业名单 [1][9] - 数据通过人工整理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1-2024年供应链关系,以Excel格式呈现 [6][7] - 研究采用Python软件进行网络矩阵转化及可视化分析,量化企业网络中心性 [2]
郑州便利店为何多而不强?
36氪· 2025-05-16 08:11
郑州便利店行业格局 - 郑州便利店市场形成本地连锁(悦来悦喜、福鹿家)、内资头部(美宜佳、唐久便利)与外资(7-ELEVEn河南)三方竞争格局 [1] - 2024年郑州便利店单店覆盖5807人/店,优于全国均值(6866人/店)但低于太原(2582人/店)、长沙(2133人/店)等中部省会 [1][6] - 郑州便利店发展指数增长率从2023年4.55%降至2024年0.3%,排名下降16位至第27位 [3] 市场痛点与竞争态势 - 郑州便利店生态"多而不强",本地品牌悦来悦喜仅420家门店(全国第61位),缺乏千店级本土品牌 [8][9] - 头部品牌集中度低,美宜佳(全国3.8万家)、易捷、昆仑好客等全国性品牌在郑布局但无区域特殊性 [10] - 个体商户达116.07万户,夫妻店对早餐等高毛利品类(毛利率30%-35%)分流显著 [22][24] 供应链与场景创新 - 本地品牌通过自建中央厨房(悦来悦喜新乡基地)或本土合作(7-ELEVEn与三全食品)强化鲜食供应链 [16][18] - 24小时经营比例仅39.13%,悦来悦喜坚持全天营业以激活夜间经济 [18] - 抢占地铁(便利丹)、机场(7-ELEVEn)、高校(福鹿家财大店)等核心场景,教育消费习惯 [14][15][22] 扩张策略与政策支持 - 悦来悦喜开放加盟,全额投资需25万元(分润96%),共同投资需8万元(分润85%) [24] - 郑州被列为河南省首批便利店重点推进城市,2024年GDP1.45万亿元(中部第三)支撑消费潜力 [21] - 大学生数量146万(全国第二),校园店成为品牌差异化布局重点 [22] 未来发展方向 - 需优化品类结构(5%-10%商品淘汰率)并提升数字化水平,匹配行业2025年重点趋势 [25] - 强化供应链标准化(悦来悦喜新品13周上市周期)与集群效应,应对夫妻店与全国品牌挤压 [25][26] - 通过点位密度提升(7-ELEVEn计划十年500店)培养"便利店解决三餐"的消费习惯 [19][22]
关税剧变下,义乌商人的身段丨一线
吴晓波频道· 2025-05-14 00:01
义乌小商品市场应对关税战的策略 - 义乌小商品市场展现出强大的供应链韧性,能够从容应对史无前例的关税战 [6][8][51] - 2024年义乌对美国进出口额达910.7亿元,占比13.6%,增速达42.8% [13] - 义乌国际商贸城有3000余家商户参与对美贸易,直接开展对美贸易的商户为100余家 [14] 商户的三种应对态度 - 激烈反抗型:迅速转型其他市场,如聂自勤将40%-50%的美国市场转向欧盟,利润降低10%但仍保持年销售目标六七千万 [17][18] - 产品自信型:认为产品不可替代,如模界RC的遥控车、无人机产品美国市场占比15%-20%,批发价300-3000元 [23][24] - 市场分散型:多数商户美国市场占比较小(10%-15%),如浩阳工艺品厂美国市场仅小几百万元,主力在南美市场 [26][27] 突破关税壁垒的两条路径 - 开拓新市场:如聂自勤团队从200人缩减到60人,转向欧盟碎片化订单并降价销售 [38][39] - 做精做强产品:如海贝文创产品原创性强、手工率高,终端售价可达出厂价10倍 [34] 市场转型面临的挑战 - 订单碎片化:如聂自勤欧盟订单呈现碎片化状态,需降低包装品质和售价 [38] - 利润下降:南美市场净利润明显低于美国市场的10%,如盼盼头饰美国市场归零后转向南美 [46][47] - 价格战加剧:如圣诞花出厂价从两三块降至一块五,需牺牲品质 [49] 未来市场策略建议 - 稳住欧美市场:欧美市场对品质要求高,是企业转型升级的机遇 [56][58][61] - 开拓新兴市场:2024年义乌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4133.4亿元,同比增长18.2%,占比61.8% [65] - 重点市场增长: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东盟分别进出口1220.9亿、1116.7亿和640.5亿元,增速16.4%、24.4%和26.2% [66] 行业格局变化 - 外贸格局焕然一新:如旗类企业因美国要求国旗本土生产,损失几百万年订单,转向非美国市场 [71] - 供应链影响力扩大:中国供应链对全球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贸易风险可能成倍扩大 [53]
所有出海话题的根本点,就是中美博弈
吴晓波频道· 2025-05-11 01:04
企业出海与供应链战略 - 外贸出海与企业出海的核心区别在于前者是单要素出海,后者是全要素出海,涉及设备、技术、人才、资本和商业模式的全面迁移 [6] - 企业出海面临供应链配套不足的挑战,在中国习以为常的高效供应链在海外可能成本畸高,以越南为例,劳动力便宜但综合成本因配套不足而上升 [17][20] - 出海战略需平衡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包括合规、供应链协同和文化适应等内生因素 [25] -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理由先出海,全球供应链洗牌阶段原有市场地位不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抓住重新上牌桌的机会 [29] - 企业出海应选择最低代价路径,而非全盘迁移,需在满足政策法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 [42] 供应链能力建设 - 供应链本质是工厂间的协同关系,核心在于零部件齐全性和供应及时性 [13] - 供应链韧性成为新战略课题,需要提前投入资源建立恢复能力,类似不倒翁原理 [62][67] - 提升韧性需解决三大问题:沉没成本、现金流和备胎方案,但对中小企业而言最终都归结为成本问题 [68] - 企业可通过建立最小规模海外生产单元(如车间)来增强供应链韧性,这是立足国际市场的关键 [75] - 人才被定义为供应链的肌肉,是支撑体系运转的核心要素 [46] 产业转移与空心化 - 产业空心化分为区域经济空心化和核心要素空心化两种类型,后者涉及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流失 [44] - 产业转移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现象,即产能占比被其他区域取代但未伤及根本 [50] - 空心化本质是供应链能力断链,企业需保持核心优势溢出与区域竞争力平衡 [54][57] - 制造能力仍是中国企业家的核心优势,在全球化过程中会保留N代技术在国内,仅外溢N-1/N-2代技术 [48] 全球化战略视角 - 当前出海本质是中美博弈下的全球供应链重塑,是中国企业完成全球化的历史机遇 [36][79] - 企业战略应从本土化转向全球化,办公室悬挂世界地图而非中国地图成为全球化意识的重要标志 [64] - 转口贸易等规避制裁的出海方式不可持续,应选择难而正确的市场深耕路径 [38] - 双循环战略需要顶层设计:既要激发内需市场又要推动企业出海,形成协同效应 [60] 技术叠加与产业趋势 - 实体企业面临AI技术与企业出海双浪潮叠加的战略机遇,需同步布局两大方向 [10] - 供应链敏捷性需应对客户差异化需求,而韧性建设则需前置性战略投入 [62] - 外贸转内销并非简单路径转换,其难度不亚于二次创业,两者面临不同挑战 [81]
航发动力: 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会会议材料
证券之星· 2025-05-09 18:06
公司经营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业务收入449.94亿元,同比增长10.03%,外贸出口转包业务收入20.74亿元,同比增长6.45%,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业务收入1.97亿元,同比下降24.91% [8] - 公司净利润8.60亿元,同比下降39.48%,主要受非航空产品业务下滑影响 [8] - 积极推进市场开拓,聚焦"军机民机、国内国际、航机燃机"协同发展,布局低空经济领域,推动通航动力产业快速发展 [5] - 技术创新方面建成产学研中心/联合实验室30个,省级创新中心9个,形成需求导向型技术攻关机制 [6] 公司治理 - 第十一届董事会由11位董事构成,其中内部董事5人,外部董事6人(含4名独立董事),2024年补选2名董事 [9] - 2024年董事会召开7次会议,审议通过融资额度申请、子公司委托贷款、修订公司制度等多项议案 [11][12] - 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连续10年获上海证券交易所A级评价,2024年披露定期报告16份,临时公告48份 [24] - 构建"1+3+4+N"上市公司治理体系,修订《董事会议事规则》《股东会议事规则》等制度文件 [26] 股东回报 - 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60元(含税),现金红利总额4.26亿元,占归母净利润30% [27] - 制定未来三年(2025-2027年度)股东回报规划,建立持续稳定的回报机制 [3] - 2024年通过电话专线、官网、投资者e互动等渠道与320余人次投资者交流,回复上证e互动问题73个 [24] 业务发展 - 深化"科研优先"管理举措,构建全周期科研项目策划机制,优化均衡生产,提升外场保障能力 [5] - 供应链体系延伸至供应商端,工艺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稳步提升,培育风险共担的战略合作群体 [8] - 人才队伍建设聚焦总师型人才培养,深化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改革试点,完善职位职级管理机制 [7] 行业布局 - 加速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发制造,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国内商用航空发动机市场 [5] - 参股投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深度参与国内民用燃机产业发展 [23] - 巩固国际民机业务,加快新型号零部件试制转批,外贸出口转包订单稳中有增 [5]
欧洲消费者“用脚投票”:特斯拉“失速”,比亚迪“狂飙”
环球网· 2025-05-07 11:31
特斯拉欧洲市场表现 - 4月德国特斯拉新车注册量同比暴跌46% 英国市场同比暴跌62% 创两年多最低纪录 [1] - 同期德国与英国电动汽车总销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1] - 瑞典 法国等市场特斯拉销量出现超八成跌幅 [1] - 挪威4月Model Y新车注册量逆势增长 但过半为二手车且非最新版本 [3] - 挪威特斯拉市场份额从一年前18%降至11% [3] 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品牌比亚迪在德国销量激增755% 英国市场涨幅达311% [3] - 德国大众等传统车企一季度电动车型销量翻倍 [3] - 传统车企与中国品牌正加速蚕食特斯拉欧洲市场份额 [1] 销量下滑原因分析 - 部分专家归因于Model Y新版在欧洲交付延迟 [3] - 更多观点指向CEO政治争议与特朗普关税政策双重冲击 [3] - 特斯拉一季度利润暴跌71%后 CEO宣布减少政治活动但市场信心难挽回 [3] 行业趋势 - 欧洲汽车市场分析师指出市场正转向或回归传统车企 [3] - 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竞争力与供应链韧性凸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