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
搜索文档
行业首推2+1布局 揭开中通H13旅团客车的神秘面纱
第一商用车网· 2025-11-01 21:59
大会与产品概览 - 中通客车在山东青岛举办2025全球合作伙伴大会 展示覆盖城市公交、旅游客运等场景的11款创新产品 [1] - 明星产品H13旅团客车在大会亮相 成为展示环节焦点并持续获得全球客户大单 [1] 产品定位与核心优势 - H13旅团客车定位高端旅游客运市场 具备大空间、高舒适、高安全优势 旨在树立行业技术新标杆 [3] - 产品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度洞悉推出 进一步丰富了H系旅团客车产品矩阵 [3] 动力系统与经济效益 - 搭载定制开发的潍柴WP12H430E62发动机 最大输出功率430马力 最大扭矩2100N·m 动力强劲 [4] - 采用先进燃烧技术与优化燃油喷射系统 提升燃油利用率 以年行驶10万公里客车为例 每年可节省数万元燃油费用 [4] - 匹配AMT十级变速箱 传动效率比AT变速箱高7%以上 提升燃油经济性并实现智能平顺换挡 [6] 空间设计与运营效率 - 车身尺寸为13200mm×2550mm×3695mm 内部空间利用率高 最大载客量达56人 [8] - 采用行业首推的2+1座椅布局 提升乘客腿部与肩部空间舒适度 [8] - 配备9.8立方米大容量行李舱 实际运营中能提升效率并减少时间浪费 [8] 外观设计与舒适性配置 - 前脸采用蝶翼式设计 搭配矩阵式车灯和镀铬饰条 双风挡设计拓宽乘客视野 [11] - 内饰配备高铁窗帘、人体工学软包座椅及杀菌消毒系统 注重细节与健康 [11] - 通过优化车身部件布置实现车内基本全平 采用隔音降噪技术及柔和灯光营造舒适环境 [13] 安全与智能化配置 - 率先搭载智能驾驶ACC自适应巡航系统 配合车道保持、碰撞预警等系统 提供半自动驾驶体验以提升安全 [15] - 开发智慧旅团平台 对车辆运营全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旨在提升效率并预防事故 [15]
购置税新规将近,新势力们抢占窗口期
新浪财经· 2025-11-01 20:16
政策变动与市场现状 -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将于2026年从“免征”调整为“减半征收”,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免税额不超过1.5万元,标志着实施了十年的政策力度开始缩减 [1] - 2024年前9个月,中国新能源车零售保持了24.4%的高速增长,9月份的零售渗透率已达到57.8%,表明产业已进入主流消费爆发周期 [2][4] - 面对政策退坡,小米、蔚来、理想等约10家车企宣布为旗下车型承担退坡产生的税额差额,以留住用户 [4][6] 车企购置税补贴策略 - 小米汽车宣布在2025年11月30日前锁单的用户,若因自身原因延迟至2026年交付,所产生的购置税差额将由公司全额承担,补贴至高1.5万元,覆盖SU7、YU7、SU7 Ultra全系车型 [6] - 理想汽车针对其9月26日上市的新车型理想i6推出购置税补贴,该车型上市5分钟大定突破1万辆,政策适用于2025年10月31日前锁单的用户 [7] - 蔚来汽车针对2025年12月31日前锁单的全新ES8提供购置税差额补贴券,至高可抵扣1.5万元,该车型锁单至9月21日晚,大定数量已超过今年4万产能上限 [7] - 问界新M7于9月23日上市,5分钟大定超万台,上市36天交付量突破2万台;极氪9X于9月29日上市,13分钟大定突破万台,小定接近8万辆,两家公司均对新车型推出购置税补贴 [8] 产能挑战与盈利目标 - 小米汽车交付周期长,YU7发布18小时后锁单24万单,部分版本交付周期曾长达58-61周,公司必须通过补贴打消用户因交付排至2026年而面临购车成本增加的顾虑 [9] - 小米汽车北京经开区工厂双班生产,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从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中金证券预计小米汽车三季度首次盈利,单季利润7.07亿元 [11] - 蔚来计划在12月份将全新ES8的产能提升至1.5万台,公司已将四季度实现盈利列为核心目标 [11] - 小鹏、蔚来、极氪、小米汽车都定下了今年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提升产能保交付成为冲刺关键 [10] 长期战略与技术布局 - 行业竞争重点正从卷价格转向卷技术、卷服务、卷价值,企业长期健康发展需依靠核心技术、产品力与成本控制能力 [13] - 小米汽车进行组织调整,新设一级架构部直接向雷军汇报,承担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战略规划职责,意图争夺下一代技术架构的定义权 [14] - 小鹏汽车开启“一车双能”产品周期,即将发布小鹏X9超级增程版以应对全球不同市场需求,并将在11月5日科技日公布量产Robotaxi产品最新进展 [14] - 蔚来的差异化优势包括累计建成的3537座换电站(全国累计换电服务近9000万次),以及在自研芯片、操作系统、底盘技术等领域的技术积累 [15]
智能驾驶研发费用大增,千里科技拟港股上市
中国证券报· 2025-11-01 17:19
公司财务业绩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9.46亿元,与去年全年基本持平 [1] - 前三季度扣非后归属净利润为-1.76亿元,同比大幅减少826.19% [1][4]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6.27亿元、66.98亿元、69.64亿元和41.49亿元 [2] - 2022年盈利1.70亿元后持续亏损,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亏损2.62亿元、3.29亿元和1.16亿元 [2] - 前三季度获得2.57亿元政府补助,归母净利润为5327.94万元 [4] 业务板块分析 - 汽车板块是收入主要来源,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贡献收入分别为41.76亿元及25.99亿元,占总收入60%及62.6% [2] - 摩托车板块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21.36亿元及12.77亿元,占总收入30.7%及30.8% [2] - 汽车业务毛利率较低,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别为4.7%、-5.3%、1.2%及-0.9% [3] - 摩托车业务毛利率相对稳定,同期毛利率分别为11%、12.1%、11.5%及11.7% [3] - 公司整体毛利率受汽车业务影响,同期分别为8.2%、4.1%、6.9%及5.5% [3] 战略转型与研发投入 - 公司启动“千里计划”,向AI战略转型 [1] - 重点发展智能驾驶方向,新增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研发导致研发费用大幅增加 [1][4] - 智能驾驶板块目前尚未产生收入 [4] - 公司正在大规模招聘AI相关岗位,年薪范围在42万元至84万元 [5] - 赴港上市募资将用于实施AI驱动战略、增强研发能力及产品升级 [5] 关联方交易与股权结构 - 吉利系公司是最大客户和最大供应商,存在重大关联交易 [1][3]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向吉利集团采购金额分别为40.22亿元、33.87亿元、19.63亿元及10.49亿元,占采购总额50.4%、50.1%、29.3%及29.7% [3] - 同期来自吉利集团的收入分别为34.23亿元、22.49亿元、21.44亿元及13.78亿元,占营业收入39.7%、33.6%、30.8%及33.2% [3] - 印奇通过江河顺遂间接持有公司19.91%股份,持股市值超百亿 [6][7] 市场表现与融资活动 - 公司正式递表港交所,谋求A+H两地上市 [1][5] - 股价从2024年7月1日3.87元/股涨至2025年10月31日11.91元/股,涨幅超210% [7] - 截至2025年10月31日,公司总市值达538亿元 [7] - 截至9月30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37.41亿元 [5]
四维图新品牌战略升级锚定智驾普及与平台孵化
中国证券报· 2025-11-01 10:09
公司战略升级 - 公司将品牌战略升级为"SEEWAY AI",全面转向AI与数据驱动,定位为智能化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1] - 此次品牌焕新是公司从"地图人"、"汽车人"向"AI人"全面跃迁的宣言 [1] - AI被视为重构产品逻辑的核心引擎,旨在从实现功能转向提供情绪价值 [1]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2025年汽车智能化领域呈现四大趋势,规范与效率的平衡成为关键,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发展期 [1] - 市场竞争逻辑将重构,未来竞争将侧重于技术、创新和生态合作,而非向上游供应商压价或拖货款 [1] - 大部分智能驾驶功能将在3年内完成从"高端选配"到"全民标配"的跨越 [1] 技术创新与成本下降 - 基于地平线征程6B的方案已将辅助驾驶成本拉低至千元级,5年前同类产品成本为5000元,目前算上传感器成本也不到一半 [2] - 技术创新持续打破成本壁垒,助力智能驾驶功能加速普及 [2] - 因大模型、算力和数据提升,实现无方向盘无人驾驶的时间预期从10年缩短至5年内 [2] 业务拓展与资本运作 - 公司通过分拆、投资构建多元化业务矩阵,对鉴智机器人进行战略投资后将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3] - "新鉴智"将作为独立智驾业务平台运营,为灵活资本运作预留空间,鉴智开曼已有IPO时间表 [3] - 主营智能座舱业务的四维智联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资本市场或将出现"四维图新系"生态格局 [3] 市场成果与出海战略 - 公司与鉴智机器人合作累计获得585万套智驾方案新增定点,覆盖20余家主流车企、100余款车型 [2] - 中国汽车出海捷报频传,核心原因是新能源汽车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及更全的智能生态 [2] - 公司能为车厂提供覆盖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流程数据闭环服务,数据合规被视为出海生命线 [3] 财务表现与未来展望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净亏损7.08亿元 [4] - 公司预计2027年将看到财务数据的直线上升 [4] - 公司推出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达1.2% [4] - 子公司六分科技与智元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四维智联发展超预期,为业绩拐点奠定基础 [4]
智能驾驶研发费用吞噬利润千里科技冲刺港交所
中国证券报· 2025-11-01 10:09
公司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9.46亿元,与去年全年基本持平 [1] - 前三季度扣非后归属净利润为-1.76亿元,同比大幅减少826.19% [1][4] - 2022年盈利1.70亿元后持续亏损,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亏损2.62亿元、3.29亿元和1.16亿元 [2]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1.49亿元 [2] - 前三季度获得2.57亿元政府补助,归属净利润为5327.94万元,实现扭亏 [4] - 截至9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为37.41亿元 [5] 收入结构与毛利率 - 汽车板块是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贡献收入分别为41.76亿元及25.99亿元,占总收入60%及62.6% [2] - 摩托车板块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21.36亿元及12.77亿元,占总收入30.7%及30.8% [2] - 汽车业务毛利率承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别为4.7%、-5.3%、1.2%及-0.9% [3] - 摩托车业务毛利率相对稳定,同期毛利率分别为11%、12.1%、11.5%及11.7% [3] - 公司整体毛利率受汽车业务拖累,同期分别为8.2%、4.1%、6.9%及5.5% [3] 关联方交易与依赖 - 吉利系公司是公司最大客户和最大供应商 [1][3]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向吉利集团采购金额分别为40.22亿元、33.87亿元、19.63亿元及10.49亿元,占采购总额50.4%、50.1%、29.3%及29.7% [3] - 同期,来自吉利集团的收入分别为34.23亿元、22.49亿元、21.44亿元及13.78亿元,占营业收入39.7%、33.6%、30.8%及33.2% [3] 战略转型与研发投入 - 公司向AI驱动的智能驾驶方向战略转型 [1][4] - 新增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的研发费用增加是导致前三季度亏损的主要原因 [1][4] - 智能驾驶板块目前尚未产生收入 [4] - 公司计划通过扩展AI赋能高配置车型、平台化锁定成本等方式提升毛利率 [4] - 公司预期将继续产生重大研发开支以支持AI+Mobility解决方案 [4] 资本运作与股权结构 - 公司于10月16日正式向港交所递表,谋求A+H两地上市 [1] - 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AI驱动战略、研发能力、市场拓展及营运资金等 [5] - 控股股东为重庆满江红基金,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其50.94%股权 [6] - 董事长印奇通过江河顺遂间接持有公司9亿股股份,持股比例19.91% [5][6] - 自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10月31日,公司股价从3.87元/股涨至11.91元/股,涨幅超210% [6] - 截至10月31日,公司总市值达538亿元,印奇实控股份市值超百亿 [6]
四维图新品牌战略升级 锚定智驾普及与平台孵化
中证网· 2025-11-01 09:27
公司战略升级 - 公司将品牌战略升级为“SEEWAY AI”,全面转向AI与数据驱动,定位为智能化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供应商 [1] - 公司从“地图人”、“汽车人”向“AI人”全面跃迁,AI被视为重构产品逻辑的核心引擎 [1] - 公司通过分拆、投资构建多元化业务矩阵,并对鉴智机器人进行战略投资,交易完成后将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3]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进入宣传与交付一致、功能与安全匹配的规范发展期 [1] - 市场竞争逻辑将重构,未来竞争将侧重于技术、创新和生态合作,而非向上游压价 [1] - 大部分智驾功能将在3年内完成从“高端选配”到“全民标配”的跨越 [1] - 中国汽车出海的核心原因是新能源汽车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2] 技术创新与成本展望 - 公司基于地平线征程6B的方案已将辅助驾驶成本拉至千元级,5年前同类产品成本为5000元 [2] - 技术创新持续打破成本壁垒,助力智能驾驶功能加速普及 [2] - 因大模型、算力和数据提升,实现无方向盘无人驾驶的时间预计从10年缩短至5年内 [2] 业务进展与资本运作 - 公司与鉴智机器人合作累计获得585万套智驾方案新增定点,覆盖20余家主流车企、100余款车型 [2] - 公司能为车厂提供覆盖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流程数据闭环服务,作为应对全球化的核心能力 [2] - 主营智能座舱业务的四维智联已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鉴智开曼已有IPO时间表 [3] 财务表现与未来预期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净亏损7.08亿元 [4] - 公司预计2027年将看到财务数据的直线上升 [4] - 公司推出2025年员工持股计划,新进前十大流通股东,持股比例达1.2% [4]
智能驾驶研发费用吞噬利润 千里科技冲刺港交所
中国证券报· 2025-11-01 08:30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9.46亿元,与去年全年水平基本持平 [1] - 前三季度扣非后归属净利润为-1.76亿元,同比大幅减少826.19% [1][4]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86.27亿元、66.98亿元、69.64亿元和41.49亿元 [2] - 公司自2023年起陷入持续亏损,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亏损2.62亿元、3.29亿元和1.16亿元 [2] - 前三季度在获得2.57亿元政府补助后,归属净利润扭亏为5327.94万元 [4] - 截至9月30日,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37.41亿元 [4] 业务板块分析 - 汽车板块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贡献收入分别为41.76亿元及25.99亿元,占总收入60%及62.6% [2] - 摩托车板块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21.36亿元及12.77亿元,占总收入30.7%及30.8% [2] - 汽车业务毛利率承压,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4.7%、-5.3%、1.2%及-0.9% [3] - 摩托车业务毛利率相对稳定,同期分别为11%、12.1%、11.5%及11.7% [3] - 汽车业务低毛利率拉低整体毛利水平,公司同期整体毛利率分别为8.2%、4.1%、6.9%及5.5% [3] 战略转型与研发投入 - 公司正大力向智能驾驶方向转型,新增智能汽车座舱操作系统的研发费用增加吞噬利润 [1][4] - 为支持AI+Mobility解决方案,公司预期将继续产生重大研发开支 [4] - 智能驾驶板块目前尚未带来收入 [4] - 公司于10月16日正式递表港交所募资,谋求A+H两地上市,募集资金将用于实施AI驱动战略、增强研发能力等 [1][4][5] 关联方交易与股权结构 - 吉利系公司是公司最大客户及最大供应商,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向吉利集团采购金额分别为40.22亿元、33.87亿元、19.63亿元及10.49亿元,占采购总额50.4%、50.1%、29.3%及29.7% [1][3] - 同期来自吉利集团的收入分别为34.23亿元、22.49亿元、21.44亿元及13.78亿元,占营业收入39.7%、33.6%、30.8%及33.2% [3] - 公司控股股东为重庆满江红基金,浙江吉利产投控股有限公司持有满江红基金50.94%股权 [6] - 董事长印奇通过江河顺遂实控的江河汇持有公司9亿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9.91% [6] 市场表现与估值 - 在AI概念催化下,公司股价从2024年7月1日开盘的3.87元/股涨至2025年10月31日收盘的11.91元/股,涨幅超过210% [7] - 截至10月31日收盘,公司总市值达到538亿元 [7] - 据此计算,董事长印奇实控的江河顺遂持股市值已超过百亿元 [7]
三季度卖车超111万辆 比亚迪要“求稳”
国际金融报· 2025-11-01 00:18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呈现销量领先但盈利承压的分化态势 海外业务成为关键增长支柱 [2] 销量表现 - 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11.42万辆 其中纯电车型销量58.25万辆 连续四个季度超越特斯拉的49.71万辆 [3] - 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达326.01万辆 同比增长18.64% [3] - 海外市场销量表现突出 前三季度出口70.16万辆 同比激增132% 并超过2024年全年海外销量总和 占总销量比例提升至21.52% [3] - 公司产品覆盖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 并在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及东南亚市场实现对特斯拉的单月销量超越 [3] - 国内市场份额稳固 以28.7%的新能源零售份额稳居第一 [3] 销量增速与库存风险 - 第三季度月度销量增速显著放缓 7月、8月同比增幅仅0.56%、0.15% 9月出现5.52%的同比下降 [3] - 销量增速放缓导致库存高企 截至9月末存货规模达1529.73亿元 同比增长31.83% [3] - 9月出现产销倒挂 产量40.56万辆高于销量39.63万辆 放大存货跌价风险 [3] 财务业绩 - 第三季度公司营收1949.85亿元 归母净利润78.23亿元 扣非后净利润68.91亿元 基本每股收益0.85元 [5] - 前三季度累计营收达5662.66亿元 同比增长12.75% 但增速低于销量增速 [5] - 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33.3亿元 同比有所下滑 [5] 盈利能力与成本压力 - 营收增速(12.75%)与销量增速(18.64%)存在差距 核心原因在于行业价格竞争导致单车收入下滑 [5] -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竞争白热化 主流车企降价促销幅度达10%-15% 公司为维持市场份额跟进价格调整 导致单车毛利率承压 [5] - 研发投入加大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 前三季度研发投入437.48亿元 同比增长31.3% [4][5] 行业环境与公司战略 - 国内新能源补贴政策逐步退坡 使车企失去部分利润支撑 [6] - 海外面临欧盟碳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潜在风险 为出口业务增添不确定性 [6] - 合资品牌加速布局新能源领域 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6] - 公司通过本地化生产和适配区域政策的产品矩阵 在欧洲高端市场与东南亚新兴市场打开局面 [6] - 研发投入主要聚焦智能驾驶、固态电池等核心领域 旨在智能化竞争中巩固技术壁垒 [5][6] - 未来关键在于稳住销量龙头地位的同时 通过技术降本和提升海外溢价来改善盈利能力 [6]
天赐材料拟港股上市 中国证监会要求补充说明香港天赐设立的具体情况和披露情况等事项
智通财经· 2025-10-31 22:50
公司境外上市备案进展 - 中国证监会国际司于2025年10月31日公布备案补充材料要求 对9家企业出具补充材料要求 其中包括天赐材料[1] - 天赐材料已于2025年9月22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中信证券、广发证券[1] - 证监会要求公司补充说明四项具体事项 并需律师核查出具明确法律意见[1] 证监会关注要点 - 要求公司说明境内子公司是否存在《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的不得境外发行上市的情形[1] - 要求说明已建、在建及此次募投项目是否属于"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并提供明确依据[1] - 要求说明公司及下属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的"电池制造"等相关业务的具体开展情况[1] - 要求说明香港天赐设立的具体情况、披露情况、实际业务开展情况 以及不属于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据[1] - 要求说明公司及下属公司经营范围和实际业务是否涉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中的外资禁止或限制准入领域[2] 公司业务与行业地位 - 公司是一家以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能源和先进材料公司 专注于向全球企业客户提供锂离子电池材料、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综合解决方案[2] - 公司整合了电解液关键原材料完整价值链的生产 包括LiPF6、LiFSI、添加剂以及碳酸锂等 业务已拓展至正极材料和锂电池用胶领域[2] - 公司新一代产品包括固态电解质、汽车电子和半导体专用胶及密封剂、高性能聚合物、高效冷却剂及阻燃材料等 布局智能驾驶、eVTOL、半导体等新兴领域[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LiPF6、LiFSI、DTD添加剂以及高纯碳酸锂的自供比例分别达到99.0%、97.0%、90.0%以及100.0% 行业排名第一[2]
新股消息 | 天赐材料拟港股上市 中国证监会要求补充说明香港天赐设立的具体情况和披露情况等事项
智通财经· 2025-10-31 21:59
公司境外上市备案进展 - 中国证监会国际司于2025年10月31日对天赐材料等9家企业出具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 [1] - 天赐材料已于2025年9月22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1] - 公司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 [1] 证监会关注要点 - 要求公司说明境内子公司是否存在《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第八条规定的不得境外发行上市的情形 [1] - 要求公司说明已建、在建及此次募投项目是否属于"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并提供依据 [1] - 要求公司说明经营范围中"电池制造"等相关业务的开展情况 [1] - 要求公司说明香港天赐设立的具体情况、披露情况、实际业务开展情况以及不属于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据 [1] - 要求公司说明及下属公司经营范围和实际业务是否涉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外资禁止或限制准入领域 [2] 公司业务与产品概况 - 公司是一家以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能源和先进材料公司 [2] - 公司主要专注于向全球企业客户提供锂离子电池材料、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综合解决方案 [2] - 公司整合了电解液关键原材料完整价值链的生产 包括LiPF6、LiFSI、添加剂以及碳酸锂等 [2] - 公司业务已拓展至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及磷酸铁锂)和锂电池用胶(包括PACK结构胶和粘结剂)领域 形成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解决方案 [2] - 公司已布局将广泛应用在智能驾驶、eVTOL、半导体、尖端工程及AI热管理等新兴领域的先进材料 [2] 核心产品与技术优势 - 公司新一代产品包括固态电解质、汽车电子和半导体专用胶及密封剂、高性能聚合物(主要包括PEEK和PI)、高效冷却剂及阻燃材料等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LiPF6的自供比例达到99.0% 行业排名第一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LiFSI的自供比例达到97.0% 行业排名第一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DTD添加剂的自供比例达到90.0% 行业排名第一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高纯碳酸锂的自供比例达到100.0% 行业排名第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