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

搜索文档
对话中科创星李浩:硬科技投资要挖掘原始创新,找到愿意和技术“打交道”的企业|科创资本论
第一财经· 2025-07-20 14:04
科创板与硬科技投资 - 科创板定位日益清晰,支持硬科技企业发展,构建与科技创新匹配的金融体系是当前重要任务[5] - 科创板设立后硬科技从无人问津到受重视,中科创星2013年创立时硬科技投资被视为"啃硬骨头"[8] - 资本市场对硬科技支持升级,去年"科八条"30余项措施落地,今年推出科创板"1+6"改革措施[9] 未盈利企业上市 - 科创板"1+6"改革将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全部纳入科创成长层,创业板也激活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9][10] - 未盈利企业上市预期稳定,需二级市场联动支持,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和创业板第三套标准是关键举措[10] - 政策调整改变一级市场投资预期,机构更愿长期支持亏损企业,形成可持续投入生态[11][12] 投资策略与标准 - 中科创星投资决策更关注企业是否做正确的事,而非盈利情况,重视创新对产业的正外部性作用[13] - 硬科技投资聚焦原始创新,分为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后者如量子计算能改变规则[14] - 中科创星加大颠覆式创新项目支持,设立存续期8年的先导创业投资基金,计划年底完成募集[15][16] 科创债与募资渠道 - 科创债新政允许股权投资机构发债募资,中科创星近一个月发行4亿元科创债券[6][18] - 科创债拓宽创投机构融资渠道,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核心技术企业[19] - 2024年上半年IPO受理177单超去年全年,北交所占65%,一级市场现回暖迹象[18] 行业数据与案例 - 中科创星累计投资孵化超500家硬科技企业,2024年已投资光电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80余个项目[7] - 中科创星主导投资案例包括中科微至(2021年科创板上市)、卫蓝新能源、智元机器人等[8] - 先导创业投资基金聚焦人工智能、光电芯片、生物医药等重大先导产业[6][15]
对话开源证券毛剑锋:从“通道中介“到“价值发现者”,投行转型见效但仍需磨合|科创资本论
第一财经· 2025-07-20 13:56
科创板发展现状 - 科创板已成为拥有580余家上市公司的"硬科技"企业聚集地 [1] - 科创板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78亿元,超过净利润的2.5倍 [6] - 科创板上市企业境外收入达4303.61亿元,同比增长6.1% [7] 科创板改革举措 - 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 [4] - 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全部纳入科创成长层,调出条件实施新老划断 [10] - 改革允许在审未盈利企业定增补充流动资金,丰富ETF品类并探索风险管理工具 [12] 科创板制度创新成效 - 科创板率先试点注册制,支持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架构及红筹企业上市 [6] - 科创板通过超万亿直接融资推动"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 [7] - 科创板经验已向创业板、北交所推广 [7] 投行角色转型 - 投行需从"通道中介"向"价值发现者"转型,帮助企业精准定位 [13] - 投行需加强对产业结构和政策的理解,增强行业咨询和战略咨询能力 [13] - 投行对项目的考量从单一财务指标转变为综合评估模式,关注"两符合""四重大" [14] 未盈利企业上市影响 - 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为研发阶段科技型企业提供重要资金支持 [4] - 为投资机构提供更多退出通道,为市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标的 [4] - 配套监管措施要求企业定期披露研发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2] 科创板国际化布局 - 科创板公司瞄准价值链上游,重新定义国际竞争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7] - 科创板国际化布局提升中国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力,推动科技成果国际化应用 [7] 投行发展现状 - 开源证券提出打造"一流北交所特色券商",北交所IPO在审企业数量9家,排名全市场第六 [14] - 投行转型初见成效,但仍在持续磨合中,长期需构建价值发现和风险定价等核心竞争力 [14]
帮主郑重:A股下半年要冲3700点?专家这话能信吗?
搜狐财经· 2025-07-20 09:53
市场展望 - 专家预测A股下半年可能挑战3700点 [1] - 北向资金二季度净买入548亿元 重点加仓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龙头股 [3] - 央行定调"适度宽松"政策 叠加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改善市场流动性 [3] - 当前上证指数市盈率13倍 市净率1.28倍 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3] 历史阻力位分析 - 3700点存在显著技术阻力 2015年高点5178点与2021年高点3731点均未能有效突破 [3] - 关键阻力位需大量资金推动 当前消费复苏与企业盈利改善尚未形成强力支撑 [3] 板块机会 - 资金集中流向固态电池、券商、军工等板块 [3] - 中长期投资建议关注现金流稳定且高分红的国企 以及细分领域技术壁垒高的硬科技公司 [3] 市场驱动因素 - 下半年走势将取决于经济数据表现与政策落地效果 [4]
新增独角兽企业全国第一 深圳耐心资本影响渐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9 14:24
深圳独角兽企业概况 - 2024年中国独角兽企业372家,深圳占42家,总估值1599亿美元,平均估值37.1亿美元 [1] - 深圳新晋独角兽企业13家,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新晋总量的25% [1][3] - 深圳是"北上深广杭"中唯一独角兽数量大幅增加的城市 [1] 行业分布与赛道特征 - 集成电路以56家企业、1618亿美元估值连续四年领跑全国,商业航天以150%增速成为增长最快领域 [2] - 深圳独角兽中前沿科技赛道占比66.7%,集成电路(6家)、机器人(4家)等硬科技领域集中 [6] - 2016-2024年深圳累计出现78家独角兽,2019年前以智慧物流为主,2022年后硬科技赛道占比提升 [6] 企业估值与融资特点 - 微众银行以330亿美元估值居深圳榜首,荣耀(280亿美元)、引望智能(161亿美元)紧随其后 [4][5] - 2024年深圳独角兽融资呈现"低频、大额"特点,10家获投资,引望智能获1150亿元融资 [8] - 人民币融资占比升至74.3%,国资参与度达60%,投资重点向"卡脖子"技术倾斜 [2] 全球化与企业孵化 - 深圳独角兽全球化企业占比超80%,欣旺达动力在匈牙利建厂,XREAL海外营收占比超2/3 [7] - 大企业孵化特征显著:引望智能背靠华为估值达1150亿元,润鹏半导体获华润微与深圳国资支持 [8] 政策与资本支持 - 深圳计划2027年前累计培育80家独角兽企业,聚焦"20+8"战略性新兴产业 [9] - 36%深圳独角兽获政府引导基金支持,深创投累计投资61家,基石资本投资53家 [12][13] - 深圳产业基金群规模超万亿,深创投等机构主导半导体、新能源、AI等赛道投资 [13] 上市动态 - 近三年7家深圳独角兽上市,包括优必选、华大智造等,2024年42家企业中12家有上市计划 [8] - 货拉拉已递表,荣耀、欣旺达动力等5家进入辅导备案阶段 [8]
LP周报丨中国诚通联手江苏,100亿投向新材料
投中网· 2025-07-19 12:39
中国诚通动态 - 中国诚通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共同设立规模100亿元的诚通科创(江苏)基金,重点投向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4] - 中国诚通前身为1992年成立的中国华通物产企业集团,2005年转型为资产经营公司,2016年牵头设立规模3500亿元的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目前基金投资板块规模超6500亿元 [5] - 近期与海淀区、辽宁省、江苏省等地合作设立产业基金,拓展投资范围 [5] 募资动态 -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完成首关募资26.17亿元,70%资金投向"从0到1"阶段的硬科技项目,30%投向成长类项目 [8] - 长石资本硬科技三期基金完成三关募资7.28亿元,LP包括卓胜微、迈为股份等上市公司及创始人,一期基金DPI接近2倍,IPO命中率超50% [9][10] 新基金设立 - 江苏省设立100亿元诚通科创基金,联动国家级资本与地方力量推动产业升级 [12] - 安徽国控高校成果转化创投基金成立,规模1亿元,由科大硅谷引导基金等出资 [13][14] - 南京溧水产业发展基金成立,规模30亿元,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 [15] - 云南先进制造业母基金完成注册,规模50.08亿元,投向绿色铝、新能源、硅光伏等"新三样"产业 [18] - 安徽国控未来材料基金完成备案,规模10亿元,聚焦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等领域 [22] - 陕西金资工融电子信息基金成立,规模10亿元,为西北首只AIC基金,专注半导体、集成电路等"卡脖子"技术 [24] GP招募 - 江苏省海洋经济股权投资基金公开遴选GP,规模20亿元,目标202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4200亿元 [26] - 马鞍山市智创股权投资基金招募GP,总规模10亿元,要求子基金规模不低于2亿元且返投1.2倍 [27][28]
深圳2024年新增13家独角兽企业 全国第一
人民网· 2025-07-19 10:16
全球及中国独角兽企业概况 - 2024年全球独角兽企业1212家,较上年增加11家,新晋135家 [1] - 中国独角兽企业达372家,总估值突破1.2万亿美元 [1] - 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总估值1599亿美元,平均估值37.1亿美元 [1] - 深圳新晋独角兽企业13家,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新晋总量的25% [1][3] 中国独角兽企业特征 - 硬科技特征显著,集成电路以56家企业、1618亿美元估值连续四年领跑 [2] - 商业航天领域增速达150%,前沿科技企业占比70.2% [2] - 地域呈"3+X"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85%企业,北京75家、上海59家、深圳42家形成第一梯队 [2] - 288家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7200件,95家企业申请PCT专利1627件,科技人员背景创始人占比15.3% [2] - 人民币融资占比升至74.3%,国资参与度达60%,投资重点向"卡脖子"技术倾斜 [2] 深圳独角兽企业亮点 - 新晋13家企业涵盖智能网联、VR/AR、手术机器人等硬科技领域,占2023年深圳独角兽总数的44% [3] - 4家超级独角兽贡献56%估值,215家瞪羚企业中30家超级瞪羚营收增速超100% [3] - 软件与信息服务(9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6家)构成主力军,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瞪羚企业平均研发人员超150人 [3] - 企业创新能力突出:企均授权发明专利141件(北京74件、上海81件),发明申请151件(北京77件、上海83件) [4] - 2024年新获融资企业10家,分布在机器人、VR/AR等赛道 [5] 深圳独角兽企业全球化与区域分布 - 42家企业中八成以上为全球化企业,如欣旺达动力在匈牙利建厂、XREAL海外营收占比超2/3 [6] - 南山区拥有20家(48%)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超700亿美元(贡献比45%) [6] - 福田区因荣耀、货拉拉两家超级独角兽,总估值达490亿美元(贡献比31%) [6] - 半导体瞪羚企业拥有1676件发明专利,乐聚机器人实现人形机器人90%国产化率 [6] 政策与资本支持 - 深圳政府引导基金支持200家上榜企业,深创投等本土机构投资超百家企业 [7] - 推动"20+8"产业集群发展,印证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效 [7]
时报观察丨创造条件让独角兽企业多起来跑得更快
证券时报网· 2025-07-19 07:47
全球及中国独角兽企业概况 - 2024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达1212家 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372家 总估值突破1.2万亿美元 在全球独角兽领域占据近三成份额 位居亚洲第一 世界第二 [1] - 独角兽企业定义为最近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 具备发展速度快 投资者青睐 指数式成长 颠覆式创新等特征 [1] 中国独角兽企业行业分布 - 集成电路领域以56家企业 1618亿美元估值连续四年领跑 [1] - 商业航天领域以150%增速成为增长最快领域 [1] - 前沿科技企业占比高达70.2% [1] - 人工智能赛道新获融资总额达388.6亿美元 占比36.7% 远超其他赛道 [1] 独角兽企业社会影响 - 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拓展新产业领域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 数字化 绿色化转型 [2] - 创造就业机会 吸引高端人才集聚 [2] - 创新理念和发展模式对社会创新文化产生积极示范和引领作用 [2] 当前发展制约因素 - 市场环境处于修复期 上市退出路径不清晰 一级市场项目投资意愿待恢复 [2] - 海外市场对中资企业上市存在不确定性 [2]
打通研发到制造闭环 一博科技构筑硬科技服务平台
证券日报· 2025-07-19 00:09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从PCB设计扩展到全链条服务,打造"硬件创新平台",连接前沿设计与高质量制造,形成由人才、工艺、系统组成的闭环 [1][2] - 公司90%以上订单聚焦研发打样和小批量生产,毛利率显著高于传统EMS厂商,并凭借集中采购优势实现成本控制 [4] - 公司通过全资并购珠海板厂补齐制板短板,实现从设计到量产的一站式服务,交付58层超高难度和32层1.32米超长PCB产品 [5][6] 技术能力与行业地位 - 公司拥有800余人高速PCB设计团队,持有400余项专利,掌握112G/224G PAM4、PCIE 6.0等前沿技术,信号完整性和电源完整性仿真能力领先 [3] - 珠海板厂挑战100层技术上限,阻抗精度控制在±5%以内,背钻精度实现技术突破 [7] - 公司采用矩阵式组织模式,以研发项目为核心动态分配资源,保障效率并储备先进工艺 [4] 运营与业绩表现 - PCBA业务占公司2024年整体收入约八成,AI、新能源、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订单增长显著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超30%,新客户和高端订单导入见效,珠海板厂预计年内达月度盈亏平衡 [7] - 自建"黑灯工厂"无人智能仓库,实现十余万种元器件精准调配,PCBA制造48小时准交率纳入管理层绩效考核 [6][7] 未来战略规划 - 强化PCB研发设计团队建设,扩大技术领先优势 [7] - 拓展PCBA高端制造能力,实现多地布局与行业渗透 [7] - 完善"设计+制板+PCBA"一站式平台,服务AI、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7] 行业定位与价值 - PCB设计是硬科技创新体系的锚点,决定想法能否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4] - 公司模式为中国高端硬件服务体系提供范本,目标是与客户共同落地硬科技产品 [8]
报告显示:深圳市42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达1599亿美元
新华财经· 2025-07-18 22:35
深圳独角兽企业概况 - 截至2024年底深圳市42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达1599亿美元,其中4家超级独角兽贡献56%估值 [1] - 13家新晋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国居首 [1] - 深圳独角兽企业集中在"硬科技"赛道,分布于集成电路(6家)、机器人(4家)等22个赛道 [1] - 前沿科技赛道企业比例为66.7% [1] 深圳独角兽企业全球化特征 - 深圳42家独角兽企业中八成以上为全球化企业 [1] - 企业通过设立海外工厂、搭建营销网络等方式拓展全球市场 [1] 新晋独角兽企业名单 - 13家新晋独角兽包括引望智能(智能网联)、荣耀(智能硬件)、元象XVERSE(VR/AR)、康诺思腾(手术机器人)、杉川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礼鼎半导体(集成电路)、宏芯宇(集成电路)、创想三维(3D打印)、猿人科技(智能硬件)、拉普拉斯(清洁能源)、英飞源(清洁能源)、编程猫(互联网教育)和蕉内(网红爆品) [2] - 拉普拉斯为同年新晋并上市企业 [2] 深圳市政府支持政策 - 深圳2025年3月出台《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 [2] - 构建从发掘培育到金融赋能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2] - 深圳拥有深交所等头部金融机构和超万亿规模的产业基金群 [2] - 未来将持续优化"政策+资本+人才"创新生态 [2]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亏损且营收为0也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7-18 21:41
科创板上市标准 - 第一套标准要求公司预计市值10亿元以上,且最近两年净利润合计5000万元以上或最近一年盈利且营收1亿元以上 [1] - 第二套标准允许亏损上市,要求预计市值15亿元以上,最近一年营收2亿元以上且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15% [2][3] - 第三套标准要求预计市值20亿元以上,最近一年营收3亿元以上且近三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亿元以上 [4] - 第四套标准要求预计市值30亿元以上且最近一年营收3亿元以上,不要求现金流 [5][6] - 第五套标准不要求盈利、营收或现金流,但需预计市值40亿元以上,且产品需经国家批准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医药企业需核心产品进入二期临床试验) [7][8] 第五套标准实施动态 - 科创板开板以来已有20家生物医药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 [9] - 2023年下半年暂停第五套标准审核,2025年6月重启并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10] - 适用领域包括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 [11]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定义 - 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 私募基金投资的企业近五年有5家以上在科创板上市或10家境内外上市 [12] - 政府基金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投资人 [13] - 持股超两年且持股比例≥3%或投资额≥5亿元,无关联关系 [14][15] 科创板行业要求 - 禁止房地产、金融、投资类企业上市 [17] - 限制金融科技(如蚂蚁金服)、模式创新企业(如滴滴)上市 [18] - 鼓励七大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其他符合定位的领域 [19][20][21][22][23] 科创属性技术指标 - 需同时满足四项指标: - 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5%(软件企业≥10%)或累计研发投入≥8000万元 [25] - 研发人员占比≥10% [26] - 主营业务相关发明专利≥7项(软件企业除外) [27] - 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长率≥25%或最近一年营收≥3亿元(第五套标准豁免) [27] - 替代条件包括核心技术获国家认定、参与国家级科技奖项、承担重大科技专项等 [28] 其他上市要求 - 需管理规范且股权架构合规,股权问题可能导致上市失败 [24][29] - 常见股权问题包括创始人持股、合伙人纠纷、股权转让瑕疵等 [3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