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运维

搜索文档
“五年规划”成就中国速度,“长期主义”让中国铁路领跑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20 13:35
高铁运营规模与技术成就 - 时速350公里高铁线路达20条约7000公里 复兴号动车组覆盖31个省份 日均发送旅客近1000万人次 占旅客总数80% [1] - 全球高铁路网约6万公里 中国占比超70% 高速列车超6500列 半数以上在中国运营 12306系统为全球最大票务平台 [3] - CR450试验时速达450公里 超导磁悬浮列车时速600公里 整车部署超4000个传感器 制动性能提升20% 响应时间1.7秒 减重超10% [3][27] 产业链与国际化合作 - 国际铁路技术装备展吸引14国521家企业参展 包括西门子 日立 阿尔斯通等跨国企业 [4] - 西门子推出氢动力列车与云信号系统 日立引入混合动力变速箱技术 阿尔斯通形成本地研发全球出口体系 [4] - 中国铁建推出TX-100K隧道煤粉清理车 单次作业替代500人工 产品型谱覆盖7系列100多种养路机械 [5] 历史发展与长期规划 - 铁路发展历经14个五年规划 从"一五"至"十四五" 运营里程从2.2万公里增至超5万公里 [9][13] - 2008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1.6万公里客运专线 2016年"八纵八横"蓝图落地 [19][20] - 省会城市间铁路通达时间较2012年减少50% 高铁网络覆盖四大区域板块 [11] 技术创新与智能化转型 - 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采用泥水平衡盾构机 施工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 实现智能可视化管理 [22] - 智能高铁大脑平台融合大数据与AI技术 量子密码学应用于信号系统 推动运维智能化 [27][31] - 氢能源动车组实现1200公里零排放 核动力机车构想探索未来能源应用 [28] 国际影响与行业标杆 - 国际铁路联盟认可中国在多式联营 数字化运营 人性化服务三大领域的全球参考价值 [6] - 京津城际累计发送旅客5.55亿人次 接待30国政要体验 成为高铁"金名片" [26] - 中国高铁技术体系覆盖勘察设计 工程建造 运营管理等9大核心领域 部分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 [10][23]
一图看懂港华智慧能源2025年中期业绩
格隆汇· 2025-08-15 21:52
2025年上半年工作亮点 - 燃气业务气量保持平稳,价差提升0 01人民币/方,优化人员结构降低营运费用,加强成本优势 [3] - "三桶油"长约落地总量150亿方(15亿方/年),LNG资源池150万吨/年(21亿方/年) [3] - 光伏发电量增长44%至11 8亿度电,储能累计签约775MWh [3] - 类REITs两期共融资人民币10亿元 [3] - 燃气业务盈利持续增长同比+5%,可再生能源净利润同比增长6% [3][20] 2025年中期业绩 - 首次派发中期股息5港仙/股 [4] - 业务核心利润719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 [4] - 营业额10,437百万港元同比减少-1% [4] - 经营利润1,024百万港元 [4] - 归属于股东净利润758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 [5] 财务状况 - 信贷评级:MOODY'S Baa1,STANDARD & POOR'S BBB+,中诚信国际AAA [6] - 资本支出:2025年上半年14亿港元(燃气业务7亿,可再生能源7亿),同比减少30% [7] 燃气业务运营 - 售气量87 5亿方持平,用户数1,802万户同比增长38万户 [8] - 城燃价差0 57人民币/方同比提升0 01人民币 [9][10] - 新开发55个大客户年用气规模2亿方,"燃气+"业务能源销量6 9亿kWh [10] - 江苏浙江纺织企业天然气替代蒸汽,医院能源托管 [11] 气源供应链 - "三桶油"长约总量150亿方,锁定LNG资源池150万吨/年(21亿方) [18] - 自有气源:山西港华2 5亿方/年,四川威远1 7亿方/年 [18] - 集团统筹气量60亿方/年,自主气源比重从17%提升至23% [18] - 2030年目标统筹气量100亿方 [19] 可再生能源运营 - 光伏发电量11 8亿度电同比+44%,累计并网2 6GW新增0 3GW [20] - 电力交易量36 4亿度电同比+14% [20] - 光伏业务收益168 9百万人民币同比+11%,但度电毛利下降0 04元/度 [21] - 储能累计签约775MWh,并网260MWh,全年目标签约1GWh并网800MWh [24] - 马鞍山储能电站100MWh总投资1 3亿元,IRR超15% [22][24] 售电与AuM业务 - 电力交易售电量36 4亿度电,工业客户数约1,500个 [27] - 与城市燃气协同推进燃气客户售电签约 [27] - AuM累计规模560MW,类REITs融资10亿元,累计融资19亿元 [28] 2025年发展指引 - 燃气业务目标:用户数1,827万户(+63万),售气量173亿方(+1%),城燃价差0 57人民币/方 [37] - 可再生能源目标:光伏并网2 9GW(+0 6GW),发电量25 8亿度电(+40%),电力交易量88亿度电(+5%) [37] - 2030年目标:管理光伏12GW+储能6GWh,成为全球领先智能能源聚合服务商 [30] ESG表现 - ESG评级:FTSE Russell AA,MSCI A,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AA [32] - 连续三年入选《可持续发展年鉴(中国版)》 [32] - 主办第四届智慧能源创新大赛,2024年参赛项目785个来自76国 [33][36]
2025年中国海上浮式基础平台行业产业链全景、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深远海资源开发提速,海上浮式基础平台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5 09:11
行业概述 - 海上浮式基础平台是深远海能源开发的核心装备,主要用于风电、油气开采等领域,技术体系包括驳船式、半潜式、单立柱式和张力腿式四大类型 [1][2] - 半潜式平台凭借优异运动性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单立柱式则在超深水场景展现潜力 [2] - 行业市场规模从2020年120亿元跃升至2024年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6.3%,预计2025年达380亿元 [1][14] 政策环境 - 《"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漂浮式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目标在"十四五"期间开工首个商业化项目 [5] - 2021-2025年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包括海上风电安全防控、节能降碳行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等,形成政策组合拳 [7] - 政策驱动下,中国首个商业化漂浮式风电项目"海油观澜号"成功并网,海南万宁200MW等规模化项目加速推进 [5][7] 技术路线 - 驳船式平台适用于≥30米水深,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环境敏感性强 [3] - 半潜式平台适用于≥40米水深,稳定性好且技术成熟,当前市场占比超60% [3][18] - 张力腿式平台适用于>60米水深,定位精度高但系泊成本高,明阳智能等企业已实现技术突破 [3][20] 区域布局 - 形成广东、海南、浙江三足鼎立格局:广东阳江聚焦试验验证,海南文昌-万宁打造示范标杆,浙江舟山发展制造基地 [16][17] - 代表项目包括"海油观澜号"(海南文昌,水深120米)、三峡广东浮式示范项目(阳江,水深50米)、舟山惠生海工制造基地等 [17][21] 产业链 - 上游关键材料与设备如系泊系统、动态海缆仍部分依赖进口,国产化替代空间大 [9] - 中游平台设计与制造采用模块化预制工艺,成本控制与施工效率是关键 [9] - 下游海上风电累计装机41.27GW占全球49.6%,漂浮式风电向深远海拓展将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10] 竞争格局 - 央企主导:中海油、中电建等通过"海油观澜号"等项目掌握半潜式主流技术 [18] - 民企专精:明阳智能推出全球首台双机头漂浮式平台,亚星锚链在系泊系统领域占60%市场份额 [18][20] - 国际竞合:中集来福士承接法国Eolink项目订单,中国企业加速参与全球市场 [18][21] 发展趋势 - 技术向300米超深水延伸,漂浮式风电单机容量向20MW+发展,FPSO平均载重量提升至20.1万吨 [22] - 智能化方面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提升效率30%,绿色化转型中氢能/LNG动力装备渗透率突破40% [23] - 全球化布局加速,预计2030年国产化率达75%,中国企业通过"装备+服务+金融"模式出海 [24]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烟气净化设备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政策技术双轮驱动,行业迈向低碳智能新时代[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4 09:10
行业概述 - 烟气净化设备涵盖除尘、脱硫、脱硝、VOCs治理及多污染物协同净化等类型,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化工等领域 [1] - 2023年市场规模达1258亿元,预计2025年将攀升至1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8% [1] - 行业正经历技术向高效化升级,业务模式向全产业链服务转变,市场重心向非电领域转移 [1] - 主要技术路线包括静电除尘、湿法脱硫、SCR脱硝以及活性炭吸附/VOCs催化燃烧等 [4] 技术路线比较 - 电除尘器处理风量大但受粉尘特性限制,适用于燃煤电厂、水泥窑 [5] - 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高(99.9%)但滤袋寿命有限,适用于钢铁、垃圾焚烧 [5] - 湿法脱硫效率高(>95%)但系统复杂,适用于大型燃煤机组 [5] - SCR脱硝效率高(>90%)但催化剂成本高,适用于大型燃煤机组 [5] - SNCR脱硝投资低但效率较低(30-70%),适用于中小型锅炉、水泥窑 [5] 政策环境 - 政府密集出台《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推动行业向高效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 [6] -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 [7]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升至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7] - 重污染天数比例降至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7]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主要包括钢材、催化剂、滤料等原材料及关键零部件供应 [9] - 中游为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环节,涵盖除尘、脱硫、脱硝、VOCs治理等设备的研发生产 [9] - 下游应用领域以电力行业为主,钢铁、水泥、化工等非电行业需求快速增长 [9] - 产业链呈现纵向整合趋势,部分中游企业向上游延伸布局核心材料生产 [9] 市场格局 - 除尘设备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约占市场50% [12] - 电除尘器在电力行业广泛应用,袋式除尘器在钢铁、水泥行业快速渗透 [12] - 脱硫脱硝设备市场受超低排放政策驱动,非电行业需求加速释放 [12] - VOCs治理设备年增速预计保持15%以上 [12] 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为龙净环保、清新环境等头部企业,营收规模超50亿元 [14] - 第二梯队为菲达环保、远达环保等企业,营收规模在10-50亿元之间 [14] - 第三梯队为同兴环保、青达环保等中小企业,营收规模低于10亿元 [14] - 龙净环保占据电力市场主导地位,菲达环保专注除尘设备出口40余国 [16] 发展趋势 - 行业加速向非电领域和新兴市场转型,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成为主要增长点 [19] - 碳捕集技术加速商业化应用,推动高耗能行业向"零碳"转型 [21] - AI、5G等技术与环保装备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化"一站式"治理解决方案 [22] - 预计2025年协同治理技术市场份额将突破40%,智能化运维服务收入占比超30% [22]
弘正储能杨晓光:拥抱AI,智能化运维可降低度电成本 | 对话能源大咖
华夏时报· 2025-06-19 19:45
行业趋势 - AI技术正深刻改变新能源电力系统调节方式 储能行业在AI赋能下实现更高效运营[2] - 大容量电芯成为行业标配 智慧化运维技术突破推动光储充多场景应用落地[3] - 峰谷套利商业模式明确 动态电价策略将取代人工计划曲线成为新常态[4] 公司战略 - 定位从产品供应商转型为新能源服务商 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差异化优势[3][5] - 研发投入向软件倾斜 EMS团队计划从70人扩至100人 硬件集成团队保持30人规模[11] - 平台化战略持续推进 已实现EMS系统对外部非弘正项目的技术服务输出[8][9] 技术创新 - 智能化产品架构整合BMS2.0系统 实现预测算法在BCU/EMS/云端三级部署[4] - 构建知识库平台替代人工诊断 远程运营策略使运维成本降低30%以上[4][5] - 电芯工程师与算法团队协同开发 数据模型与机理模型融合提升系统安全性[7] 市场布局 - 海外市场重点推进280Ah-314Ah产品迭代 已完成全部认证体系搭建[13] - 国内聚焦工商业场景 细分领域包括峰谷套利/配电末端电能质量优化等[12] - 选择性布局大储市场 户储业务根据资源匹配度适度放缓发展节奏[12] 竞争策略 - 通过技术升级应对行业"内卷" 以产品迭代(如大容量电芯)倒逼技术进步[10] - 构建成本-安全-品质动态平衡 拒绝单纯价格战 强化服务能力建设[10] - 差异化路径包括: 智能化降本(目标降低度电成本20%)+平台化增值服务[3][11]
2025年中国输电线路铁塔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研判:电力需求不断增加,推动输电线路铁塔建设提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9 09:14
输电线路铁塔行业概述 - 输电线路铁塔是用于支持高压和超高压架空送电线路的构筑物,主要由铁、钢等金属材料制成,承载导线和地线并确保安全距离 [3] - 结构特点为空间桁架结构,由等边角钢或组合角钢构成,杆件间采用螺栓连接 [3] - 产品类型包括角钢塔(占比76%)、钢管塔(18%)、钢管杆(4.7%)和变电构支架(1.3%) [19] 行业发展历程 - 早期以木材和钢筋水泥杆为主,1950年代首条220千伏线路采用钢制杆塔 [5] - 改革开放后330-750千伏线路快速发展,2006年首条1000kV特高压工程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5] - 特高压建设催生行业装备、管理和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5][19]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以钢材(占成本60%以上)和锌锭(10%)为主 [7] - 中游为铁塔制造商及工程设计咨询企业,下游应用于电力电网行业 [7] - 钢材产量从2015年11.2亿吨增至2024年14亿吨,年复合增长率2.51%,2025年Q1产量3.59亿吨(同比+6.1%) [9] 市场需求驱动因素 - 全社会用电量从2015年55500亿千瓦时增至2024年98521亿千瓦时,年复合增长率6.58% [11] - 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从2015年60.91万千米增至2024年95.28万千米,年复合增长率5.1% [11] - 2025年Q1新增220千伏及以上线路6249千米(同比多投产847千米) [11] 行业市场规模与投资 - 2024年市场规模711.04亿元,电源工程投资完成额11687亿元(2015-2024年CAGR 12.37%) [1][14] - 2024年电网工程投资完成额6086亿元(2015-2024年CAGR 3.15%),2025年Q1电网投资956亿元(同比+24.8%) [14] 竞争格局 - 行业呈两极分化:中小企业主导低端市场,高端市场集中化 [21] - 第一梯队为中国铁塔(2024年塔类业务收入756.89亿元,+0.89%),第二梯队包括宏盛华源、风范股份等 [21][23] - 风范股份2024年上半年角钢塔收入7.19亿元(同比+42.09%),具备1000kV特高压铁塔生产能力 [25] 技术发展趋势 - 特高压建设推动钢管塔、复合材料塔应用,高强度钢材和耐腐蚀涂层使用比例提升 [27] - 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实时监控,无人机巡检和AI图像识别替代人工 [28] - 环保镀锌工艺降低污染物排放30%以上,钢结构回收利用体系试点应用 [30]
中国石化积极服务保障雄安新区建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4-08 06:31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石化积极践行央企责任服务保障雄安新区建设,旗下河北石油、新星公司、化销华北等子公司分别从综合能源服务、地热清洁供暖、化工新材料供应等方面助力雄安新区发展 [1] 各公司举措 河北石油 - 为雄安新区工程建设精准保供成品油,推进新能源业务发展 [2] - 2021 年 6 月建成投运雄安新区首座智慧综合加能站,2024 年 9 月投运首座光储充一体加能站 [2] - 已在雄安新区建设 15 座充电站、180 个充电桩,服务电动汽车 9.3 万车次;建设 6 个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 228.93 千瓦 [2] - 推进爱心驿站建设,2 座爱心驿站获相关称号 [2] 新星公司 - 在雄安新区运营和代运营地热供暖面积达 3200 万平方米,服务 25 万居民 [3] - 完成部分地区地热代煤改造,承建多个项目,建成全国首个长距离“集采集输集灌”地热示范项目 [3] - 推进地热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多能互补和智能化运维体系 [3] - 与 13 所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获授牌并设立教学实践点 [3] 化销华北 - 组建产销研用一体化项目团队,构建闭环服务体系保障化工新材料供应 [4] - 开展需求调研,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合作开发高端新材料 [4] - 已累计为雄安重点工程供应化工产品近 40 万吨,服务多数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4] 中国石化整体成果 - 8 年来累计供应成品油超 24.3 万吨、化工产品近 40 万吨 [1] - 运营和代运营地热供暖面积达 3200 万平方米 [1][3] - 建设充电站 15 座,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达 228.93 千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