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主题ETF

搜索文档
麦高视野:ETF观察日志(2025-06-04)
麦高证券· 2025-06-05 10:08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以下是量化模型和因子的总结: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RSI相对强弱指标** - 因子构建思路:用于衡量市场超买或超卖状态[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RSI = 100 - \frac{100}{1 + RS}$$ 其中,RS为一定周期(12天)内平均涨幅与平均跌幅的比值。RSI>70为超买状态,RSI<30为超卖状态[3] 2. **因子名称:日内行情趋势** - 因子构建思路:基于5分钟级别的日内成交价分析短期趋势[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采用红点标记当日最高价和最低价,形成趋势图(注:部分分时数据可能存在缺失)[3] 3. **因子名称:净申购金额** - 因子构建思路:反映资金流入流出动态[3] -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 $$NETBUY(T) = NAV(T) - NAV(T-1) \times (1+R(T))$$ 其中NAV为ETF净值,R(T)为收益率[3] 因子回测效果 (注:原文未提供具体的因子测试指标值,仅展示原始数据取值) 1. **RSI因子**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取值53.64[5] - 南方中证500ETF取值55.99[5] - 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取值47.08[5] 2. **净申购因子**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取值-2.29亿元[5] - 易方达创业板ETF取值-6.80亿元[5] - 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取值4.96亿元[5] 其他量化指标 1. **机构持仓占比** - 华夏沪深300ETF取值91.03%[5] - 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取值35.29%[5] - 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取值19.00%[5] 2. **管理费率** - 宽基ETF普遍为0.15%-0.50%[5] - 美股相关ETF较高(如博时标普500ETF为0.60%)[5] 注:研报中未提及完整的量化模型构建及评价内容,主要展示ETF跟踪数据与基础因子应用[3][5]
“破冰者”国泰基金,在不确定中锚定确定性|ETF领航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18:58
公司战略与产品布局 - 公司在中国ETF市场采取"逆势者"策略,选择行业主题ETF作为差异化竞争路径,构建覆盖科技、周期、消费、金融等领域的"行业ETF超市"[1] - 2011年推出上证180金融ETF开启"冷门突围"战略,2013年实现"一年三创新"发行国债ETF、纳指ETF、黄金基金ETF,奠定大类资产配置先发优势[2] - 2015年后重点布局证券ETF、军工ETF等差异化产品,2019年推出"科技四杰"(芯片ETF、生物医药ETF、计算机ETF、通信ETF),2020年切入钢铁ETF、煤炭ETF等周期赛道[2][7][8]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旗下ETF共66只,总规模1585亿元,排名市场第七,规模前三为证券ETF(311亿元)、中证A500ETF(233亿元)、纳指ETF(136亿元)[4][9] 产品运营与市场表现 - 芯片ETF从2亿规模起步,经历行业爆发后突破百亿规模,煤炭ETF在2021-2024年连续四年实现正收益(50.22%、14.48%、10.97%、1.52%)[3][8] - 中证A500ETF上市7日规模破百亿,17日突破200亿,客户数超15.6万居同类第一,成交笔数最多且平均金额较小[12] - 现金流ETF规模33.6亿元居同类领先,科创综指ETF首发规模15亿且持有人超1万名,注重颗粒度管理提升流动性[13] - 半导体设备ETF聚焦半导体产业链上游卡脖子环节,稀缺性逻辑推动资本市场给予更高估值溢价[14][15] 行业洞察与竞争策略 - 公司采取"不追求大的首发,更愿意把资源放到上市以后去'养'"的产品培育策略,强调"在无人问津处播种,在共识形成前卡位"[3] - 构建"产品-服务-生态"闭环,通过颗粒度管理提升流动性,差异化设计打造稀缺性,公众号"ETF和LOF圈"提供十年陪伴式服务[3] - 2024年因宽基ETF竞争加剧导致排名滑落,通过中证A500ETF实现逆袭,反映公司在资源约束与战略定力间的平衡能力[4][5] - 采用"投资市场一体化"架构,从申赎清单管控到分行业深度跟踪再到客户服务,形成精细化运营体系[3][22]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申请股债混合ETF,2025年围绕人工智能主线布局算力端(通信、芯片、半导体设备)和应用端(机器人、智能汽车)[15] - 防守端强化现金流ETF和红利国企ETF(规模从7-8亿增至17亿),形成"中证A500ETF打底+科技与红利哑铃策略"的配置方案[16][21] - 看好创新药领域因政策支持、研发效率提升及商保支付端改善带来的机会,相关产品包括创新药沪深港ETF和生物医药ETF[21] - 指出国内ETF生态需降低发行门槛(当前需2亿规模+1000户)和做市成本,建议借鉴海外"宽进严出"模式[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