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透过数据感知我国工业发展活力 新动能加速蓄势聚力
央视网· 2025-09-28 10:21
工业整体表现 - 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6929.7亿元 同比增长0.9% [1][3] - 1-8月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62万亿元 同比增长2.3% [3] - 8月单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0.4% 扭转7月下降态势 [3][5] 装备制造业表现 - 1-8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7.2% [5]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电气机械行业利润增长较快 [5]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 - 湖北前8个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2% 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7.2% [8] - 湖北冰柜制造企业前8个月产量同比增长15% 产品质量损失降低15% [8] - 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使生产效率提升20% [8] 汽车产业创新突破 - 湖北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车规级芯片、轻量化材料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10] - 东风汽车自主研发混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 - 湖北计划新增超百家智能工厂 完成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智化改造 [10] 产业开放合作政策 - 工信部支持中外企业在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 [13][15] - 中国全面放开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 支持特斯拉等外商独资企业在华经营 [17] - 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近1000万辆 占汽车新车总销量21.3% [17]
湖北支持和服务企业开展创新活动 技术、商业模式、经营三方面深度变革
长江商报· 2025-09-25 03:08
产品技术创新 - 建强研发创新平台矩阵 实施企业创新平台扩面提能行动 支持企业以自建 共建 委托等方式组建创新中心 研发中心等平台 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加快谋划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 专业性行业共性技术平台 概念验证中心 制造业中试平台 检验检测中心 [2] - 推进研发创新项目组织方式改革 探索企业牵头的科研项目生成机制 建立企业参与省级科技创新决策 承担技术创新项目的保障制度 提高由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比例 [2] - 创新研发人才引育模式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接高级职称评审权 自主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 申请设立新兴专业职称 优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采用订单班 企业学院等方式 加大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2] - 加大研发创新投入 引导和支持企业逐年加大研发投入强度 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企业投入基础研究所得税优惠 技术成果投资入股递延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企业研发投入 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 适当提高企业研发投入 研发活动 知识产权等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3] -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立足产业发展共性需求 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牵头或参与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3] - 加快新产品应用推广 加快发展首发经济 支持企业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 构建高风险创新产品远期订购机制 面向人形机器人 无人驾驶 通用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创新产品和服务远期定购试点 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 低空经济 人工智能 北斗及应用等重点产业推进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 [3] 商业模式创新 - 增强企业市场需求感知能力 鼓励企业精准对接 共享市场需求信息 共谋商业模式创新 共促产业协同升级 [4] - 推动发展产业链衍生服务 支持企业围绕硬件加软件加平台加服务形成系统解决方案 构建涵盖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 安装调试 运行维护 循环利用等环节的产品服务体系 [4] - 发展资源配置型共享经济 鼓励企业生产制造由生产者主导向消费者驱动的用户直连模式转变 培育发展按需生产 小单快反等新模式新业态 每年培育50家共享工厂 并将其纳入省技术创新专项贷支持范围 [4] - 推进产业跨界融合示范 鼓励企业运用制造代工OEM 制造设计代工ODM和合同研发外包CRO 合同研发生产外包CDMO等模式进行生产和服务 探索光电加 生物加 北斗加跨界融合新模式 重构价值创造逻辑 发展流量经济 挖掘特色资源 打造本土IP 培育发展IP加融合新业态 [4] - 支持企业海外布局 支持企业通过绿地投资 跨国并购 联合投资等方式建立海外生产基地 研发中心 [4] 经营管理创新 -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引导省属企业根据功能定位逐步调整优化股权结构 全面推进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分层分类落实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责任 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通过产权转让 增资扩股 股权置换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 [6] - 探索创新型收入分配体系 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机制 支持企业以新产品研发 新技术应用为测算依据 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 [6] -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实施新一轮湖北省123民营企业家培育计划 每年遴选100名左右企业优秀中高层管理者 资助其参加国内外顶尖商学院的管理创新研修项目 [6] - 提升企业精细化经营管理水平 [5] - 建设企业创新文化 [5]
武汉发展曲线何以昂扬向上 ——大城奋进·武汉“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实践
长江日报· 2025-09-15 10:56
由御风未来研发的E40无人机具备50公斤级有效载重能力、超100公里的满载航程。 "这里经得住疾风骤雨,未来更是一片光明。"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武汉考察,充分肯 定湖北武汉发展的崭新气象。 牢记嘱托,加压奋进。"十四五"以来,武汉经济实现了稳住基本盘、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 折性变化,走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今年上半年,武汉交出一份优异成绩单,上半年全市GDP达10592.80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十四五"期间,每当武汉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总书记就亲临湖北武汉,为我们把脉定向。 ■ 挑大梁,GDP每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科技 自立自强等方面对武汉作出重要要求。 时间拨回5年前。"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 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论断,为武汉奋进"十四五"加足了底气。 2022年,武汉GDP达18866.43亿元,位列全国第八,GDP增速在全国经济总量前十城市中连续两年 位居第一。 作为经济大市、中部地区中心城市,武汉知重负重、 ...
武汉发展曲线何以昂扬向上
长江日报· 2025-09-15 08:35
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 武汉GDP在2023年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成为中部地区首个"2万亿俱乐部"成员[4] - 2024年武汉GDP增速为5.2%,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中部地区城市首位[5] - 2024年上半年武汉GDP达10592.80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5] - 过去5年武汉GDP每年跃上一个千亿台阶,2021年达17716.76亿元,2022年达18866.43亿元[4] - 武汉GDP在全国城市中稳居前十,2022年位列全国第八,GDP增速在全国经济总量前十城市中连续两年位居第一[4] 区域经济地位 - 武汉有着全省近二成的人口、超三成的GDP、近四成的企业数量、超五成的财政收入、近六成的进出口额、近七成的科创资源[5] - 2023年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3.6万亿元,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重从2020年的23.6%提升至29%[16] - 武汉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4] 科技创新驱动 - 武汉连续4年"新春第一会"均聚焦科技创新[8] - 2024年年初将市科技局改革重组为市科技创新局,整合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9] - 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近3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跃升全国十强[10] - 湖北在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等领域建起10个实验室,其中8个落地武汉[13] 优势产业发展 - 光电子信息产业中,格创东智的工业应用智能平台AI识别生产流程速度较人眼快5-10倍[9] -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每天500多辆无人驾驶车在车谷全域穿梭,服务超600万人次[9] - 生命健康领域联影智融研发的"手术机器人"能实现亚毫米级的精准操作[9] - 高端装备制造业华中数控研发全球首台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智能数控系统[9] - 北斗产业梦芯科技自主研发全球最小的全系统全频点北斗芯片[10] 新兴产业布局 - 低空经济领域已汇聚170余家代表性企业,覆盖研发制造、核心零部件等全链条[13] - 近千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覆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链条[10] - 2024年民营企业数量突破百万家达102.5万家,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13] - 34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民营企业占比79.3%[13] 创新载体建设 - 九峰山实验室运营2年多吸引30多家创新企业聚集,总估值超百亿元,全球产业合作伙伴达570家[14] - 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实现"开园即满园",23家企业首批入驻[13] - 各中心城区加速发展都市工业,碳汇大厦汇聚72家"双碳"领域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15] 人才与创新环境 - 武汉已连续多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青年人才之家"为年轻人提供7天免费住宿和就业创业服务[15] - 2024年上半年武汉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6.25万人,八成毕业生选择民企[15]
武汉GDP每年跃升一个千亿台阶
长江日报· 2025-09-11 08:13
宏观经济表现 -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转折性变化 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 中部城市第一 每年跃升一个千亿台阶 [1]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 规模与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5位 [1] - 十四五前四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67万亿元 年均增速达7.1% [2] 产业发展与转型 - 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1.65万家 实现三年翻番 [1] - 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达50% 近三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1] - 工业发展迈入五新阶段 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070亿元 居副省级城市第四 [2] - 制造业和软件对全市税收贡献超四成 工业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 占全市投资比重接近1/4 [2] - 今年1—7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 工业投资增速11.1% 连续1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2] 内外需与贸易格局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从十三五期间的3.0%提升至十四五期间的8.8% [1] - 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4033.5亿元 年均增速为10.7% [1] 区域发展与产业体系 - 武汉经开区培育形成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135现代产业体系 新能源汽车产能占比持续提升 [2] - 武昌区打造现代服务业体系 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2% 近千家数字经济企业激活新兴服务业 [3] - 汉阳区九州医药供应链平台交易金额突破270亿元 带动全区大健康产业规模迈上2000亿元台阶 [3] - 东湖高新区形成以光电子信息 生命健康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去年高新技术企业达5850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2家 [3] 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 发展模式向存量提质增效转变 全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 [2] - 发展理念向绿色低碳转变 中碳登碳市场成交量居全国首位 [2]
湖北实验室发布30项亮点科技成果
环球网资讯· 2025-08-15 17:21
湖北实验室科技成果发布 - 湖北省实验室发布30项亮点科技成果,涵盖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现代农业等领域 [1] - 活动签约20个项目,总金额达105.27亿元,涉及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金融服务 [1] - 实验室已集聚66名院士和3547人高水平团队,孵化45家企业,创收近14亿元 [1] 重点科技成果技术亮点 - "东方慧眼"卫星系统为全球首个天地一体化智能遥感系统,光学/雷达成像精度分别达亚米级和优于1米,数据响应时间缩短至5-8分钟 [2] - 巨量信息玻璃多维存储技术具备超长寿命和低成本特性,填补国内空白 [1][3] - 治疗A型血友病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秸秆基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3] 实验室产业协同与投资 - 珞珈实验室计划下半年发射10颗卫星,构建实时分米级观测网络,相关设计及数据中心将落地湖北高新区 [2] - 隆中实验室投资超100亿元建设中试产业线,聚焦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及光伏玻璃一体化制备 [2][3] - 九峰山实验室布局12寸硅光子制造平台和100nm硅基氮化镓射频技术,推动半导体产业升级 [3][4] 细分领域技术突破 - 光电子领域:胶体量子点红外探测芯片、超高效钙钛矿叠层电池实现技术突破 [3] - 生物医药领域:呼吸道合胞病毒干预药物、减替噬菌体生物制剂完成原型创制 [3][4] - 现代农业领域:水稻耐热基因QT12破解高温种植难题,华墨香3号全谷黑米实现产业化 [3][4]
吉林省开展首批产业人才库征集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10:24
吉林省产业人才库建设 - 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通知 开展首批产业人才库征集工作 旨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1] - 人才库建设目标为推动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 助力吉林省新质生产力发展 [1] - 首批征集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 新医药 新材料 电子信息 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 [1]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河南建什么怎么建
河南日报· 2025-07-24 08:03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河南省明确"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路线图,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 - 推进钢铁、有色、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 - 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领域,推进前沿技术产业化和重点场景应用落地,打造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2] 数字经济发展 - 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智改数转赋能,释放数据要素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放大倍增作用 [3] - 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优化提升区域算力资源调度和协同效能 [3] - 推动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推进工业、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垂直大模型建设,形成100个左右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场景 [3] 科技创新驱动 - 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66家、高新技术企业1.3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万家 [4] - 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551.1亿元、同比增长86.7% [4] - 建设61家省中试基地,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 [4] - 完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加强中试验证平台培育,构建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 [5] 产业园区发展 - 全省产业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值、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分别超五成、六成、八成 [6] - 已创建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6] - 深化产业园区改革,形成分布式协同式、数字化现代化、实业性开放性的矩阵式园区布局 [6] - 科学确定各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的1至2个主导产业和1个新兴产业 [6]
神火股份做LP,豪掷12亿
FOFWEEKLY· 2025-07-23 18:06
神火股份设立产业发展基金 - 神火股份联合专业机构设立总规模15 12亿元的神火高质量产业发展基金 其中神火股份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12 00亿元 占比79 37% 河南资产作为有限合伙人出资3 00亿元 江控创富和河南资产基金作为普通合伙人分别出资1000 00万元和200 00万元 [1] - 基金由江控创富担任管理人 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江控创富和河南资产基金 投资方向聚焦矿产资源及新材料 智能制造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领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1] - 设立基金旨在挖掘战略新兴产业投资机会 为公司构建新业务平台 培育利润增长点 强化"双轮驱动"战略实施 提升综合竞争力 [1] 行业动态 - 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成为当前市场热点趋势 [3]
武汉这十年,万物生长
长江日报· 2025-07-16 08:48
城市经济发展 - 武汉GDP从2014年首次突破1万亿增长至2023年站上2万亿新台阶,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前十[1] - 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大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优势产业从生根发芽到茁壮生长,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2] - 截至2024年共有3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稳居中部城市第一[3] 产业创新与投资 - 华工科技在光通信、激光装备、AI+工业制造等领域推出9项最新科技产品,展现产业创新实力[2] - 世界500强企业盖瑞特第三次在武汉追加投资设立创新中心,聚焦新能源赛道前沿技术[2] - 高通公司等国际企业表达与武汉深化产业合作的意愿,形成"双向奔赴"的投资趋势[3] 智慧城市建设 - 同济医院构建"一体三模"AI能力矩阵,包括"济大夫"医疗智能体及垂直大模型,实现10秒生成检查报告的高效诊疗[6] - 武汉智慧交通系统应用全息路口、人工智能技术,红绿灯与导航软件联动提升通行效率,处于全国第一梯队[6] - 社区治理引入AI技术,如智慧消防联动平台可自动识别安全隐患并预警,江汉区、硚口区等实现数字化物业管理与养老监护[7] 城市空间与交通 - 东湖绿道从2016年一期开放扩展至105公里,串联33平方公里湖光,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Ⅲ类[18] -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覆盖长江岸线284公里、汉江岸线112公里,打造"长江画廊"[18] - 地铁线路从2015年4条180公里扩展至2024年12条518公里,日均客流超400万人次,形成"一小时通勤圈"[20] 消费与文旅场景 - 汉口、武昌、汉阳设立7处临江露天电影场,蔡甸等地发展帐篷经济,生态资源转化为消费"流量密码"[13] - 武钢云谷606等闲置空间改造为文旅载体,黄陂"乡巴克"稻田咖啡单日销量达200杯,带动"村咖"业态兴起[14] - 2024年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187.63万标箱占长江中上游33.7%,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居全国内河首位[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