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
搜索文档
蓝皮书提出三项建议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11-10 15:36
二是强化有效投资,提升投资效益,提高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例 如,通过积极推进广珠澳高铁、佛穗莞城际、机场扩建、港口升级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加快"轨道上 的大湾区"建设步伐,并带动民间投资;通过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建设"灯塔 工厂"、智能空间等未来制造体系,吸引产业链上下游投资。 11月7日,广东财经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 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建议通过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有效投资、优化贸易结构等措施,促进粤港澳 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竞争力,努力提升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 用。例如,通过继续扩大高端装备出口,拓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新增长点,巩固传统贸易优势;通 过推进跨境电商与产业链融合,建设全球贸易数字化领航区,利用"湾区标准"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加 快发展数字贸易;通过优化通关流程,鼓励企业开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市场,支 持企业"拼船出海",完善海外供应链;依托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平 台吸引全球 ...
突发!华尔街日报刊发评论,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路径作出某种“定性”!
搜狐财经· 2025-11-10 14:09
他们比谁都清楚,中国一旦认真起来,解决问题的速度将是前所未有的。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导航,从5G到高铁,历史一次次证明,中国人不惧封锁, 压力愈大,突破愈强。 因此,西方媒体的所谓"担忧",本质上是对中国科技崛起的不适与警惕。我们不会因外界杂音而动摇,反而更应坚定走自主创新之路。只有把关键核心技 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筑牢国家发展的安全底线,也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这种论调,恰恰从反面印证了我们道路的正确性。回顾过去几年,我们在半导体和多项关键技术领域屡屡遭遇外部"卡脖子",发展处处受制。若不是在这 些核心环节受制于人,美西方又怎会一再动用制裁手段,使我们陷入被动应对的局面?如今,我们主动谋划、系统布局,以国家意志推动关键技术攻坚, 显然击中了他们的焦虑点。他们怕的,正是中国一旦下定决心,就能集中力量突破困局——正如当年他们极力抵制的"中国制造2025",如今已成为我们科 技实力不断跃升的明证。 华尔街日报近日刊发评论,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路径作出某种"定性",声称中国在"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中仍坚持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 而非优先改善民生与刺激内需。文章特别提到 ...
“中国创新超乎想象”
经济日报· 2025-11-06 09:04
CR450动车组被称作"全球最快高铁"。样车自去年底公布后,目前正以不同速度、在不同场景中进行多 项试验,近日更是在试验期间跑出单列时速453公里的最新纪录。墨西哥展商里卡多·恩里克在CR450动 车组模型前驻足良久,了解到它的速度后,连呼"惊人"。 "中国馆内的各种创新产品和技术让人大开眼界,中国创新超乎想象,值得我们学习。"里卡多·恩里克 说。 在此前一天的采访中,路易达孚北亚区首席执行官陈嘉渊告诉记者:他认识的外国朋友中,今年来到进 博会的明显增多。一方面,中国推出免签政策为外国人来华提供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 中国创新产品出现在各国民众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希望能够近距离观察中国、了解中国,进博会提供了 一个绝佳窗口。 本届进博会中国馆展出了570多个(件)展品,为历届最多,且处处洋溢着科技的力量,为观众呈现出 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中国。企业展上积极踊跃的商协会和外企,以及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也为世界展 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 原标题:"中国创新超乎想象" 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里人潮涌动,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 商、采购商和专业观众穿梭其间。 国家综合展中 ...
重大突破!刚刚,重磅利好来袭!
券商中国· 2025-11-01 15:55
重大技术突破 - 世界最大蒙皮拉伸机正式通过验收,标志着航空制造、高铁、高精尖建筑等领域国产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2][3] - 该设备以数字化技术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创新转化,与配套装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填补航空制造关键环节空白[3][4] - 飞机蒙皮是维持飞机气动力外形的关键构件,需具备高强度、高塑性、表面光滑及抗蚀能力,蒙皮拉伸机突破直接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动能[4] 行业增长数据 - 2025年前9个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9.4%,高于工业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4个百分点[4] - 9月单月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25.6%,拉动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5个百分点,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行业利润前9个月增长37.3%[4] - 高技术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在政策支持下保持较快增长[5] 政策利好 -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首次将"航天强国"纳入"十五五"规划目标,与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并列,凸显航天产业战略地位提升[2][6] - 工信部等部委8月出台政策推动卫星互联网从专业领域向大众领域普及,加速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与应用服务[7] - 政策驱动下商业航天发展提速,航天活动从"任务驱动"转向"需求牵引",万星规模星座组网建设启动[7] 产业链机遇 - 中国星网和G60千帆星座进入批量化发射阶段,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及商业运载火箭投入使用,推动大运力、低成本趋势[7] - "十五五"期间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和卫星需求将显著提升,卫星制造与火箭环节蕴含重大业务机遇[7] - 导弹与智能弹药、火箭与卫星两大领域有望成为"航天强国"重点发展方向,产业链迎来万亿市场规模新赛道[7]
创新中国开启关键五年 ——“十五五”科技坐标解读之一
科技日报· 2025-10-27 14:20
五年规划的战略意义 - 五年规划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定盘星和科技事业接力式进步的关键推力 [2] -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治国理政重要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 [1][2] - 规划具有长远布局、接续推进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目标、方向和任务,体现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2] “十四五”期间的科技成就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2025年第10位,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3]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3]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8% [3] - 在航天、深海探测、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 [4][5] “十五五”规划的战略部署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以及科技强国建设承上启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1][7]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1][8] - 未来五年需加强原始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7] - 目标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质生产力 [7][8] 创新驱动与制度保障 - 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定力彰显中国之治优势 [2] -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形成全链条创新支撑政策体系,推出财税、金融、经贸、产业等政策组合拳 [5] -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5]
创新中国开启关键五年——“十五五”科技坐标解读①
科技日报· 2025-10-27 09:40
五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 - 五年规划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定盘星和科技事业接力式进步的关键推力 [4] - 五年规划具有长远布局、接续推进的突出特点,为科技创新制定目标、方向和任务,体现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4] -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的五年规划能凝聚创新力量,集中资源攻克重点领域技术难题 [5] 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2025年第10位,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6] - 以三新经济为核心内容的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8%,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6] - 从七五的863计划到十四五的科技自立自强,政策连贯性、研发投入爆发和创新生态优化共同推动创新 [6] “十四五”期间的科技跨越 - “十四五”规划将创新驱动发展置于国家现代化全局核心地位,强调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0]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CR450动车组巩固高铁技术领跑优势,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等成就显著 [10] -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形成全链条创新支撑政策体系,推出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组合拳 [12] “十五五”时期的战略部署与攻坚重点 - “十五五”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攻坚期,规划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规划 [16] - 要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加强原始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6] -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教育、科技、人才链条将被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进一步深度融合 [18]
创新中国开启关键五年——“十五五”科技坐标解读之一
科技日报· 2025-10-27 07:42
五年规划的战略意义 - 五年规划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定盘星和科技事业接力式进步的关键推力 [2] -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治国理政重要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 [1][2] - 规划具有长远布局、接续推进的特点,为经济社会发展制定目标、方向和任务,体现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2] “十四五”期间科技成就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2025年第10位,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3]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8%,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3] - 在航天、深海探测、高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4][5] “十五五”规划的战略重点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科技强国建设承上启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1][7]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1][8] - 未来五年需加强原始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7] 创新驱动与制度保障 - “十四五”规划将创新驱动发展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核心地位,明确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目标 [5] -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形成全链条创新支撑政策体系,推出财税、金融、经贸、产业等政策组合拳 [5] -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5]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科技创新事业将跨越发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上台阶 [3][8] - 教育、科技、人才链条将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进一步深度融合 [8] - 未来五年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竞赢大国科技博弈的关键五年 [7]
韧性、活力、信心——海外人士解读中国经济“三季报”
新华网· 2025-10-23 08:34
宏观经济核心数据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150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1] - 经济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 [2] 国际比较与外部评价 - 中国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多数主要经济体,领先于美国和欧盟,继续担当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3] - 海外人士认为5.2%的增长率是在有效应对国内外困难挑战情况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2] 外贸表现与市场多元化 -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 [3] - 对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地区进出口分别增长9.6%、3.9%、19.5%和16.7%,市场多元化成效显现 [3] - 尽管受美国关税政策影响,出口仍表现稳健,通过深化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联系拓展新发展空间 [3] 产业结构与新质生产力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 [4] - 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29.8%、40.5%、98.0% [4] - 增长动能日益集中于电动汽车、光伏产品、无人机等高附加值领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4] 增长动力与政策支持 - 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稳定、有效的政策协调和具有活力的国内市场 [3] - 通过全方位扩大内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绿色转型等政策组合拳提升经济韧性 [5] - 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政府的扩内需政策为国内消费增长创造新机遇 [6] 全球经济角色与展望 - 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增长引擎,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将难以想象 [6] - 作为全球重要制造业基地和消费市场,中国正在发挥全球经济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6] - 基于前三季度增长,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5]
飞驰吧 向着科技强国
经济日报· 2025-10-23 06:10
高速轨道交通 - 复兴号CR450运营时速达到400公里,可实现北京至上海3小时通达 [1] - 中国高铁已从追赶者成功迈向领跑者 [2] - 京津冀地区形成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和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 [2] 航空航天 - 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运营 [1] - 祝融号首次登陆火星,长征七号运载天舟九号实现3小时太空物资闪送 [1] - 商业航天破茧成蝶,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1] 高端装备制造 - C919大飞机划破长空,爱达·魔都号扬帆启航 [2] - 沧渊号超大直径盾构机不断刷新工程掘进纪录 [2]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3] 深海探测 - 奋斗者号实现万米潜海,标记人类勇闯深渊新坐标 [3] - 梦想号正式入列,助力科学家探索深海奥秘 [3] 科技创新与产业 - 十四五期间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突破 [4] - 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中国芯 [4] - 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位 [4] 整体发展态势 - 中国正从全球科技参与者、贡献者向开拓者、引领者加速转变 [5] - 五年奋进,创新潮涌,从跟跑到领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