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北交所策略周报:机构力量增强是趋势,紧抓本轮行情AI+中国创新主线-20250824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24 20:12
核心观点 - 北交所市场呈现机构力量增强趋势 投资主线聚焦AI+中国创新 市场交易生态从游资主导波动率转向机构主导基本面趋势 [7][12][13] - 北证50指数本周上涨8.40% 成交额环比增长62.92% 显示市场情绪高涨且资金活跃度显著提升 [2][12][19] - 预计2025年Q3-Q4将有近百亿机构资金涌入北交所 包括10只北证专精特新指数基金发行和8只北证主题公募打开申购 进一步强化机构定价权 [7][13] 市场表现与估值 - 北证50指数收于1600.27点 单周涨幅达8.40% 超越科创50(5.85%)和创业板指(4.18%)等主要指数 [2][12][22] - 北交所PE(TTM)均值97.42倍 中值56.05倍 均高于创业板(中值41.39倍)和科创板(中值39.65倍) 估值水平显著上行 [2][25][26] - 市场成交量81.06亿股(环比+55.06%) 成交额2085.03亿元(环比+62.92%) 融资融券余额74.98亿元(较上周增加7.56亿元) 反映资金加速流入 [2][19][28] 个股与板块表现 - 北交所247只个股上涨 25只下跌 涨跌比达9.88 万通液压(+44.98%)、海达尔(+33.78%)、晶赛科技(+29.51%)涨幅居前 [2][39][47] - TMT板块(通信/电子/计算机/传媒)与消费板块(汽车/美护/社服/零售)同步走强 呈现科技+消费双主线特征 [7][12] - 换手率前五个股为方盛股份(167.34%)、志高机械(138.36%)、晶赛科技(129.61%) 显示热门标的交易活跃度极高 [45] 新股发行动态 - 本周2只新股上市:宏远股份(首日涨358.02% 募资2.81亿元)、能之光(首日涨344.38% 募资1.07亿元) 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超350% [2][30][34] - 巴兰仕本周完成申购 下周计划申购三协电机 精创电气上会 发行节奏保持密集 [2][37] - 截至8月22日北交所共273家公司上市交易 另有142家企业处于受理阶段 21家处于问询阶段 储备项目充足 [2][35] 产业投资主线 - AI产业链从CPO向PCB、液冷、半导体等环节全面扩散 智能驾驶、消费电子、电力设备等衍生领域同步受益 [7][14] - 中国创新主线涵盖戈碧迦(特种玻璃)、万通液压(油气悬挂)、诺思兰德(基因药)、林泰新材(E-LSD)、同力股份(自动驾驶宽体自卸车)、锦波生物(人源重组胶原蛋白)等硬科技企业 [7][14][15] - 机构投资阶段清晰:1-3月聚焦AI+人形机器人 4-5月转向新消费+自主可控 8月重回AI算力 主线延续性强 [7][13] 新三板动态 - 本周新挂牌2家企业 摘牌10家 挂牌公司总数降至6010家(创新层2318家/基础层3692家) [3][52] - 新增计划融资2.59亿元 其中康晋电气(电力设备)拟募资1.50亿元 完成融资0.26亿元 正昌电子(汽车)实际募资0.26亿元 [3][54][60]
“中国创新”惠及全球外资企业频频投出信任票
证券日报· 2025-07-31 01:13
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趋势 - 阿斯利康宣布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建立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并扩大合作,推动"中国创新"惠及全球 [1] - 今年上半年外资企业进出口总值达6.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连续5个季度保持增长 [1] - 1月至6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014家,同比增长11.7% [1] 政策支持与开放环境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3] - 2013年以来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修订8次,限制措施从190条压减至全国版29条、自贸试验区版27条,制造业限制性措施全国"清零" [3] - 已形成"1+N"稳外资政策体系,政策落地将增强中国市场对外资的"磁吸力" [3] 超大规模市场吸引力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39.1万亿元增至2024年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2024年有望超50万亿元 [4] - 网上零售额连续12年全球第一,汽车销量及家电细分领域销量全球第一 [4] - 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签署合作协议及意向超6000项,外商在华投资收益率约9% [4]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国际竞争力新兴支柱产业 [5] - 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278.7亿元人民币,电子商务服务业、化学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外资分别增长127.1%、53%、36.2%、17.7% [5] - 外资企业依托中国产业链优势增资扩产,新质生产力领域成投资重点方向 [5]
让“中国创新”惠及全球 ——访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林骁
经济日报· 2025-06-28 06:05
阿斯利康在华发展战略 - 公司持续深化在华业务布局,受中国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鼓舞[1] - 2024年3月宣布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建立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并扩大合作[1] - 中国坚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为外商在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1] - 公司在全球六大战略研发中心中有两个落户中国(上海和北京),研发团队总人数超过1000人[1] - 2023年以来与中国14家创新药企达成授权合作,总金额超过230亿美元[1] 研发与投资合作 - 近日与中国石药集团签署战略研发合作协议,聚焦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研究,共同推进新型口服候选药的发现和开发[1] - 通过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对中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进行早期投资,基金规模达5.5亿美元,已投资27家本土企业[2] - 计划到2030年在中国上市20款全球新药[2] - 自2023年起累计投入超17亿美元在中国无锡、泰州、青岛建立全球生产供应基地,产品供应全球70多个市场[2] 产品引进与市场拓展 - 过去30多年将40多款创新药物引进中国,2024年以来有8个新药和新适应症在华获批[2] - 深入中国约400个城市和2800个县区,推动创新药和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人[3] - 在肿瘤、慢性肾脏病、罕见病等领域布局,推动早诊早治和规范化治疗[3] 行业趋势 - 中国医药行业正进入创新发展期,为外资企业带来更多动力和保障[1] - 国际药企与中国创新企业合作增多,表明中国创新热潮受到全世界瞩目[1]
宝马发起了大反攻
华尔街见闻· 2025-06-17 20:43
宝马中国市场战略调整 - 宝马在中国市场面临销量下滑和品牌价值侵蚀 17万买3系、26万买5系的价格战频上头条[2] - 2022年宝马在华销量79 2万辆首次下滑 2023年进一步降至71 45万辆勉强守住豪华车销冠[5] - 2024年宝马集团总营收1424亿欧元同比下降8 4% 税前利润110亿欧元同比下降35 8%[6] 人事变动与战略转向 - 宝马任命财务背景的宝思齐接替技术背景的戴鹤轩 显示战略转向精打细算和运营优化[3][4] - 宝思齐曾担任宝马集团财务高级副总裁及集团司库 主导全球资本管理体系优化[4] - 前任CEO戴鹤轩主导建设沈阳里达厂区 使华晨宝马年产能达83万辆占全球30%[5] 中国市场环境变化 - 中国乘用车市场2018年结束28年连续增长 2022年宝马首次遭遇销量下滑[14] - 年轻消费者转向新能源和智能化 00后客户从宝马转向特斯拉案例显现[8] - 经销商面临考核压力加大 部分选择退网 销售人员流向新能源行业[8][17] 技术研发与全球协同 - 沈阳生产基地AI质检系统和数字孪生技术已复制到宝马全球工厂[23] - 中国研发团队开发智能驾驶算法反向输出国际市场[23] - 宝马在中国拥有3000多名软件工程师 为全球市场赋能[25] 合资车企普遍趋势 - 日产、福特、大众等合资车企近期均任命财务或运营背景高管管理中国市场[27][28] - 合资品牌市占率下滑至31 5% 但头部企业年销量仍接近千万辆[33] - 合资车企进入2 0时代 强调中国创新反哺全球的战略转变[31][33] 历史发展与产能布局 - 宝马2003年与华晨合资 2004年投资40亿建设沈阳大东工厂[9] - 2009年建设二期工厂 产能提升至30万辆 并建设发动机厂[11] - 2022年里达工厂开业 中国总产能达83万辆[12]
专访江远投资创始人张江:外资机构掀起中国“调研热”,全球价值链重构催生投资新范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3 17:59
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外资回流趋势 - 国际资本加速涌入中国私募股权市场 外资机构高管频繁来华调研 包括CEO、CFO等决策层人士[1][2] - 江远投资完成近4亿美元首期美元基金募资 LP结构以欧洲和亚洲保险资金为主 成为外资看好中国市场的典型案例[2] - 外资LP调研重点从传统市场转向创新前沿领域 如生物医药园区、AI实验室等[2] 中国资产价值重估 - 中国科技企业在生物医药领域表现突出 去年全球十大生物医药交易中四个来自中国 临床试验数量和质量稳居全球前二[3] -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认知从"庞大市场"升维至"创新策源地" 估值基础转变为中国参与全球创新的能力[3] - 中国资产"质价比"优势突显 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展现出强劲创新活力[3] 外资投资逻辑转变 - 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周期显著延长 江远投资美元基金周期达10-12年 部分机构以50年长周期审视中国资产[4] - 投资逻辑从短期机会转向长期战略布局 关注中国创新的长期价值[4] 政策与资本协同效应 - 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外资准入门槛 为外资提供政策保障[5] - 外资带来全球资源链接 提升市场规范性和效率 推动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优化[6] - 外资与中国企业合作形成"双向受益"模式 如苹果链、特斯拉链助力中国制造业升级[6] 市场现存挑战 - 一级市场退出渠道仍依赖上市 并购市场成熟度有待提升[7] - QFLP投资存在地域限制问题 部分地区要求管理公司与基金同城注册[7] - 文化差异和商业习惯可能导致外资与本土企业合作中的沟通障碍[7] 行业发展趋势 - 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机器人成为投资热点赛道 吸引大量资本涌入[2] - 外资回流趋势形成 国际资本与中国创投合作将为全球经济注入新活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