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工业豪劲!黄山经济的“新月梁”
新浪财经· 2025-08-15 13:12
黄山工业发展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增幅全省第二 [3] - 新开工制造业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4.2%,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6%,均居全省第二 [3] - 工业入库税收占全部税收33.6%,重点产业(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规上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1.5%,拉动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3个百分点 [3] 核心产业与龙头企业 - **汽车零部件**:昌辉汽车电器1-6月实现产值7.73亿元,销售收入7.87亿元,预计全年产值突破18亿元 [7] - **新材料**:永新股份年产彩印软包装材料85000吨、真空镀铝膜28000吨,产销量全国第一,带动7家关联企业形成全产业链 [28][32] - **绿色食品**:华绿园生物科技年消耗本地茶叶600余吨,产品供应雀巢、伊利等头部品牌 [41][43] 产业升级与创新 -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居全省前列,建成全球最大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生产基地 [12] - 推行"亩均论英雄"机制,徽州经开区、休宁经开区获评"全省亩均效益领跑省级开发区" [12] - 2025年上半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3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5户,省级特色产业集群3个 [24] 重点项目与投资 - 2025年1-6月新签工业项目96个(含3个10亿元以上项目),拟投资额157.51亿元 [24] - 浩万新能源年产4万台高端新能源智能电摩项目落地,黄山旅游集团注资5000万支持 [23] - 农夫山泉黄山水厂2025年上半年产值5.2亿元,预计全年达8亿元,融合工业旅游模式 [39] 区域特色发展 - **徽州区**:新材料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1%,实施"3139"行动打造百亿级产业 [34] - **高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6.6%,瑞兴电子供应比亚迪等头部车企 [34] - **黄山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7%,绿色食品企业130余家形成完整产业链 [44] 未来布局 - 生物制造领域引进同兮生物科技,突破母乳低聚糖合成技术垄断,合作伊利等乳企 [48] - 定位长三角生态型国际化窗口城市,主导产业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 [48]
7月份国民经济数据公布,一起看看→
搜狐财经· 2025-08-15 12:26
具体来看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好。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环比增长0.3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 长8.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3%,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和3.6个百分点。 今天(8月15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7月份经济数据。相关负责人表示,7月份,我国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 宏观政策,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生产需求持续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 取得新成效。 服务业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 市场销售继续增长,服务零售增长较快。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0亿元,同比增长3.7%。 总的来看,7月份宏观政策发力显效,国民经济克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极端天气等不利影响,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 ...
国家统计局:前7月全国固投同比增1.6%,房地产开发投资降12%
观察者网· 2025-08-15 10:39
工业生产 - 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环比增长0.38% [1]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4%和9.3%,高于整体工业增速2.7和3.6个百分点 [1] - 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2%、24.0%、17.1% [1] - 1-7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3%,但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8% [1] 服务业表现 - 7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信息传输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11.9%、8.7%、8.0% [2] -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高于60% [2] - 1-7月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增长5.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5% [2] 消费市场 -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0亿元,同比增长3.7% [3] - 粮油食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8.6%、13.7%,家电类、家具类分别增长28.7%、20.6% [3] - 1-7月网上零售额86835亿元,同比增长9.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达24.9% [3] - 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文体休闲、交通出行服务增长较快 [3] 投资状况 - 1-7月固定资产投资288229亿元,同比增长1.6%,扣除房地产投资后增长5.3% [4] - 制造业投资增长6.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0% [4] - 航空航天器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3.9%、32.8% [4] - 民间投资下降1.5%,扣除房地产后增长3.9% [4] 进出口贸易 - 7月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2亿元,同比增长6.7%,其中出口增长8.0% [5] - 1-7月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3%,占出口总额60.0% [5] -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7.4%,占进出口总额57.1% [5]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5.5% [5] 就业与价格 - 7月城镇调查失业率5.2%,31个大城市失业率5.2% [6] - 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8.5小时 [6] - 7月CPI同比持平,核心CPI上涨0.8% [7] -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6%,购进价格下降4.5% [7]
山西省76家企业获评2025年先进级智能工厂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5 09:17
核心观点 - 山西省76家企业获评2025年先进级智能工厂 标志着该省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1] - 智能工厂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方向 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 - 评定旨在落实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通过树立标杆企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3] 行业分布 - 入选企业覆盖钢铁、能源、装备制造、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重点领域 [1] - 传统优势产业展现出强劲的智能化升级能力 钢铁企业通过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实现炼钢流程精准控制与能耗优化 [1] - 化工企业依托智能控制系统提升生产安全与效率 推动绿色化工发展 [1] - 新兴产业表现亮眼 光伏制造企业借助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设备加速技术突破 [1] 区域特色 - 运城市17家企业上榜 成为入选数量最多的市 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 [2] - 晋中市聚焦装备制造与纺织机械 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 [2] -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汇聚10家企业 在高端装备与新能源装备领域持续发力 [2] 政策支持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实施方案》 构建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4个层级的培育体系 [2] - 山西省将围绕入选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 [3] - 鼓励企业深化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应用 探索"智能+"新业态 [3] - 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技术共享与经验推广 形成"以点带面"的产业升级格局 [3]
五年来佛山新增十八家A股上市公司
搜狐财经· 2025-08-15 08:16
佛山上市公司发展现状 - "十四五"以来佛山新增上市公司21家,其中A股新上市公司18家,累计上市公司增至84家 [7] - 该成绩已打破历史纪录:"八五"期间新增4家,"九五"新增5家,"十五"新增2家,"十一五"新增14家,"十二五"新增18家,"十三五"新增20家 [7] - 与GDP相近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全国7座GDP 1.2-1.4万亿城市"十四五"平均新增A股上市公司19家,合肥(29家)、东莞(27家)、西安(21家)领先佛山 [7] 板块分布特点 - 佛山新增A股上市公司板块分布:主板6家(顺控发展等),创业板6家(德尔玛等),科创板3家(富信科技等),北交所3家(奔朗新材等) [7] - 对比城市平均水平:主板3.3家/创业板7.7家/科创板4.9家/北交所3.1家,佛山在创业板和科创板明显低于均值 [8] - 合肥/东莞/西安三城平均新增25.6家,其中创业板10.3家/科创板8.7家,远超佛山 [8] 产业结构影响 - 佛山以装备制造、泛家居等传统产业为主,集中于产业链上中游,缺乏核心技术突破型企业 [10] - 长三角和东莞因生物医药、半导体、电子产业服务新兴产业,在IPO收紧环境下更具优势 [9] - 监管政策向"硬科技"倾斜,产业结构传统使佛山较"吃亏" [8] 未来发展路径 - 北交所是重要机遇:佛山现有创新型中小企业4507家/专精特新2035家/国家级"小巨人"109家,符合北交所定位 [11] - 并购重组潜力大:佛山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万亿元(高于东莞4971亿/合肥9632亿),美的并购科陆电子等案例显示资本运作能力 [12] - 政策支持:已出台《金融支持佛山"经济大市挑大梁"行动方案》,提出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措施 [16] 历史趋势与挑战 - 2021-2024年新增上市公司数量逐年下降:2021年7家→2022年6家→2023年5家→2024年2家 [15] - A股新增降幅更大:2023年3家/2024年1家,较2021-2022年每年6家以上大幅减少 [15] - 2023年全国IPO从526家降至297家,2024年仅100家,但东莞仍新增4家/合肥新增3家 [1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黑龙江哈尔滨: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谱写振兴发展新篇
央视网· 2025-08-14 21:00
历史背景与产业基础 - 哈尔滨是东北抗日联军主要活动区域和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1927-1936年) [1][3] - 城市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重工业基地之一 [5] 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5] - 以航空航天、生物制造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为发展引擎 [5] - 重点培育生物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5][6] 文旅产业发展 - 深挖特色地域文化并创新文旅产品 [6] - 推动特色文旅由"一地一季"向"全域全季"转变 [6] - 2024年接待游客1.79亿人次(同比增长32.2%) [6] - 2024年实现旅游收入2314.2亿元(同比增长36.7%) [6]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 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6] - 巩固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 [6] - 培育冰雪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新增长极 [6]
中色股份:公司审计部负责人许龙辞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18:29
公司人事变动 - 审计部负责人许龙因工作调整辞职 辞职后将继续在公司任职 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 [2] 业务结构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构成:承包工程占比48.23% 有色金属采选与冶炼业占比48.11% 装备制造占比2.34% 其他行业占比1.32% [2] 市场数据 - 公司股票收盘价为5.95元(SZ 000758) [2]
【奋楫前行•强国建设新高度】制造业由大到强攀高向优
中国经济网· 2025-08-14 16:43
制造业规模优势 - 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每年超过30万亿元[2] - 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 - 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 产业体系最完整[2] 企业创新能力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 较2020年增长1.7倍[4] - 570家以上工业企业进入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占比近25%[4] - 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前十企业中含4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 - 集成电路年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2.6% 增加约1900亿块[5] 重大技术成果 - 5G通信设备 复兴号动车组 光伏发电装备 大飞机 大型LNG船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4] - 高铁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实现新突破[5] - 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5] 产业结构升级 - 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33.7%提升至2024年34.6%[6] -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从15.1%上升至16.3%[6] - 工业机器人密度从2020年246台/万人提升至2023年470台/万人[6] - 全球灯塔工厂达189家 其中中国79家居全球首位[7] 绿色制造转型 - 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 产值占比约20%[7] - 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 较2020年增长9.4倍[7] 新兴产业发展 - 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 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元[8] - 低空经济 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显著提升[8] - 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 生物技术等未来产业取得前沿成果[8]
山河智能上涨5.69%,报20.42元/股
金融界· 2025-08-14 13:42
股价表现 - 8月14日盘中上涨5.69%至20.42元/股,成交额达42.3亿元,换手率20.21%,总市值219.44亿元 [1] 公司概况 - 专注于工程装备、特种装备和航空装备研发制造,定位全球高端创新产品市场 [1] - 国内地下工程装备领域领导企业,拥有400多款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1] - 业务覆盖全球90%的国家和地区 [1] 股东结构 - 截至7月31日股东户数17.82万户,人均持有流通股6020股 [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5.13亿元,同比下滑8.96% [2] - 同期归属净利润3245.95万元,同比增长57.31% [2]
中信证券:制造强国 走出内卷
新浪财经· 2025-08-14 08:30
产业结构现状 - 中国PPI中枢偏低 制造业存在内卷现象[1] - 中低附加值产业内卷程度高于中高端产业 问题更多在供给侧[1] - 中高端产业问题更多在需求侧 后续平衡有望率先改善[1] 国际经验借鉴 - 美国和日本中低端制造业占比均显著下降[1] - 两国政策与环境导致产业升级方向存在差异[1] 产业升级方向 - 产业结构呈现传统产业控量提质与高端产业精益求精态势[1] - 半导体 装备制造 机器人 互联网和AI或成为新兴产业重点升级方向[1] 政策支持措施 - 政策通过考核激励 税收优惠 融资支持 反内卷等协同发力[1] - 当前政策向"反内卷+促消费"边际转向 有待地方进一步跟进[1] - 反内卷以市场化手段为主 配合扩内需政策 预计不会对就业端产生明显影响[1] 经济影响预期 - 政策转向持续落地后 名义GDP增速偏低等问题有望缓解[1] - 中国进入服务需求加速释放阶段[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