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等

搜索文档
全国各地发挥计量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铺路架桥”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19 15:46
浙江省产业计量体系建设 - 浙江省即将发布《浙江省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计量体系建设方案(2025年版)》,聚焦专用测量装备缺乏、关键参数测量方法缺失等问题,提供全产业链、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的计量测试服务 [1] - 浙江省计划推出10余个产业计量三年行动计划,覆盖绿色石化、磁性材料、生命健康、数字安防、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 [1] - 浙江省已累计建设无人机等国家和省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14个,制定社会公用计量标准3947项,具有校准测量能力7000余项 [2] - 浙江省建成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电能表实验室和民用"三表"等18个国家型式评价实验室 [2] -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计量三年行动计划包含筹建国家/省级计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筹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19个方面的任务 [3] 北京市计量创新进展 - 国家石墨烯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自主研发石墨烯相关测量装置和标准样品,助力打造国际竞争力的石墨烯材料产业体系 [4] - 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承担多项国家和市场监管总局科技项目,拓展计量校准能力22项 [4] - 北京市高质量建设国家计量数据建设应用基地(汽车自动驾驶),实现自动化数据资产盘点和实时安全监测 [4] - 北京市20个案例获评计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国优秀案例、典型案例,数量居全国之首 [4] - 北京市持续开展"中小企业计量伙伴计划"等活动,共帮扶中小企业5006家,开展计量培训7852人次 [5] 安徽省产业计量发展 - 安徽省聚焦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三样"产业,规划建设产业计量测试中心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 [6] - 安徽省投入5500万元用于基础建设和提升能力,正在申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4家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先进测量实验室 [6] - 安徽省在全国产业计量"揭榜挂帅"活动中计量供需对接33项,位居全国第二 [7] - 安徽省各产业计量中心突破产业关键计量技术28项,研发产业专用测量设备32台/套 [8] - 安徽省梳理摸排产业计量需求661个,已解决526个,解决率79.6% [8] 内蒙古碳计量体系建设 - 国家碳计量中心(内蒙古)正在开展国产碳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与核算法比对研究 [10] - 该中心首次牵头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撑碳交易数据质量提升的NQI协同创新及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通过立项 [10] - 中心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6项,牵头地方标准43项、团体标准8项,发布全国首个省级《零碳产业园区计量评价规范》 [11] - 中心建成"碳达峰碳中和在线监测系统",初步实现部分行业碳排放数据的高效整合与精准监测 [11] 陕西省航空产业计量 - 中航西飞开展大尺寸部件多系统组网测量及校准技术研究,解决飞机装配过程中大部件的高精度测量问题 [14] - 研究建立了大尺寸测长标准系统、数据融合标准器组和高精度控制场等标准装置 [15] - 开发了相关测量规划系统及应用程序,实现多系统组网测量路径规划等自动化功能 [15] - 该技术成功入选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计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案例 [15]
2000亿元贴息贷款、2万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广东发布12条措施 “真金白银”助企业发展好成长快
广州日报· 2025-05-13 03:10
政策支持力度 - 广东省推出2000亿元贴息贷款支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贴息比例上限提升至35%,单个企业年度贴息金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 [1][4][5] - 省财政3年将新增安排资金共约136亿元,其中今年内新增安排资金约45亿元,2025年年初预算已安排"制造业当家"相关资金262亿元 [5] - 全省统筹资源整合组建超万亿元总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以国有资本带动社会资本 [9] 重点产业领域 - 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量子科技、商业航天、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现代化海洋牧场等重点领域 [2] - 安排不少于2万亩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用于保障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制造、开源大模型等新质生产力产业项目用地需求 [3] -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发布厅",围绕低空经济、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持续推出一批应用场景机会清单 [2] 外资支持政策 - 对符合相关入资条件的外资项目,按照高技术制造业3%,高技术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2%,其他行业1%的标准进行奖励 [7] - 对获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符合一定入资条件的外资企业,给予500万元一次性奖励 [7] - 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能级奖励、外资研发中心落户奖励等支持政策,对属于中国区总部、亚太区总部、事业部全球总部的跨国公司总部给予最高800万元一次性奖励 [8] 企业服务体系 - 建立"管招商、管项目、管企业、管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企业(项目)服务专员制度 [9] - 全面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三证齐发",全面推行"拿地即开工" [9] - 对在粤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有事必到,严禁利用行政、司法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侵害经营主体权益 [9]
300亿,湖州市产业母基金发布
FOFWEEKLY· 2025-05-12 17:59
湖州市产业母基金及项目签约 - 湖州市产业母基金总规模达300亿元 采用"子基金+直投"双模式运作 [1] - 直投模式聚焦10亿元以上重大引领性项目 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半导体及光电 人工智能 高端装备 低空经济 生物医药六大领域 [1] - 子基金模式侧重早期硬科技投资 计划设立30只子基金 覆盖重大科创平台建设 [1] 2025湖州未来大会成果 - 大会集中签约106个项目 总投资额691.2亿元 涉及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半导体及光电 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等制造业领域 [1] - 同步发布首批15个应用场景和25个场景项目 覆盖人才 科技 现代服务业及农业等多维度 [1] - 各区县通过视频形式进行投资环境推介 强化区域招商吸引力 [1] 关联产业动态 - 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 半导体及光电 生物医药被同时列为母基金直投重点与签约项目核心领域 显示产业链集群化发展趋势 [1] - 低空经济首次出现在市级母基金重点投向清单 反映新兴赛道布局加速 [1] - 子基金"投早投小"策略与30只基金设立目标 显示对初创科技企业的系统性培育意图 [1]
武汉出台20条举措培育创新型民营“根企业”
第一财经· 2025-04-27 20:55
根企业定义与培育背景 - 根企业指具有源头创新能力、生态引领能力和长期成长性的企业,与武汉城市发展高度契合、共生共荣 [1] - 武汉出台《若干措施》,从创新、人才、融资等6方面提出20条举措,培育创新型民营根企业 [1] - 2024年武汉民营企业数量达102.5万家,同比增长18.5%,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四 [5] 人才支持政策 - 武汉将盘活创新创业空间资源,提供房租减免等优惠,完善就医、教育等配套吸引人才 [2] - 对民营企业研发人才薪酬达"武汉英才"标准的优先支持,建设数字化人才服务平台 [2] - 青年人才创业政策:博士后、博士、硕士分别享受3年、2年、1年房租免缴,大学生租金7折,外地毕业生提供15天免费住宿 [2] 产业政策与创新支持 - 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及未来产业 [3] - 武汉已在未来产业建立102个项目库,10大产业联合实验室跟踪20个项目 [3] - 逐年提升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比例至70%,实施市级"科技副总"计划每年服务200家以上中小企业 [3] 融资与培育措施 - 推进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国家试点及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省级试点 [4] - 政府引导基金在天使/种子基金出资比例最高达50%,种子直投项目允许100%亏损 [4] - 出台中小企业"种苗工程",分阶段支持幼苗层、青苗层、壮苗层企业对标科创板模式 [4] 市场准入与场景开放 - 政府采购加大对民营企业"四首"(首台套、首批次等)创新产品支持力度 [4] - 开放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场景,推动涉企问题高效闭环化解 [4] 民营企业现状数据 - 武汉"四上"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84.3%,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超90% [5]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民营企业占79.3%,近年上市26家企业中25家为民企 [5]
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最新参会指南
投中网· 2025-04-14 13:58
行业趋势 - 一级市场进入“分化”高潮,将在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下优化升级,迈向更成熟健康阶段[3] 峰会概况 - 第 19 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于 4 月 16 - 18 日在北京海淀举办,由投中信息和投中网主办[25] - 峰会汇聚政府领导、专家、投资大咖等,探讨一级市场重塑投资格局与把握新机遇[25] - 参会媒体众多,参会人次达 5000 以上[4] 会议议程 - 会议涵盖巅峰对话、主题演讲、圆桌对话等多种形式,涉及行业分化、中美关系、并购投资等多方面话题[7][8][10][11][12][13][17][18] - 发布《2025 年中国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专题研究报告》和投中榜 2024 年度榜单[17] 其他信息 - 提供报名方式,扫码报名且参会需审核,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大会详情[23][25] - 提及私募股权创业投融资数据库、11 日并购报告、智慧招商系统等相关内容[30][31][32]
港股持续走牛,多只ETF却表现迥异,啥情况?
证券时报· 2025-03-11 21:14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市场今年以来呈现强劲上涨势头,恒生指数自1月14日以来涨幅接近30%,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过40% [3] - 3月11日港股市场在欧美股市大跌背景下逆势反弹,恒生科技指数收涨1.39% [3] - 恒指成份股中阿里健康年内涨幅超70%,中芯国际、阿里巴巴、快手涨幅超60%,小米集团涨幅超50%,药明生物、周大福、比亚迪股份涨幅超30% [3] 上涨驱动因素 - 中国企业在AI大模型领域突破缩小中美差距,推动港股吸引力上升,AI资本开支周期或正在展开 [3] - 港股估值优势凸显,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高促使资金转向港股避险 [4]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提供强劲支撑,年内港股通净流入达3395.09亿港元,累计净流入规模约4.04万亿港元 [4] - 科技股成为本轮行情焦点,涨幅与成交活跃度显著领先其他板块 [4] ETF资金流向分化 - 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流通份额较2024年底减少207.56亿份至442.31亿份 [6] - 华夏恒生科技ETF、恒生ETF等多只ETF份额同步缩减 [7]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份额增加115.58亿份至435.27亿份 [8] -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等份额同步增长 [9] - 份额分化或与业绩差异相关,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近1年涨幅91.04%高于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的69.14% [9] 机构观点 - 中金公司认为本轮反弹基于科技趋势乐观情绪,需关注AI叙事空间与估值重估节奏 [9] - 信达国际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工智能+"行动及国产模型突破将催化科技股重估,但需警惕短期获利回吐压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