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
icon
搜索文档
创新答卷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10-20 06:27
创新中国动能澎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编者 战略科技持续壮大 以蓝白色相间的美丽地球为背景,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王杰身穿舱外服,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 人员的配合支持下,顺利开展出舱任务。 茫茫太空多了一抹五星红旗的鲜艳,这样的场景,在过去5年中时常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十四五"期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社会共同 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创新书写精彩答卷。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 强国的战略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 量、社会资源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步伐铿锵有力。 今年1月,EAST实现了1亿摄氏度1066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不仅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更标志着 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其中,就有黄耀所在团队的努力。 "实验过程中,等离子体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运转时间越长,各种测量信号更容易出现误差,也更容易 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控制保持 ...
招商证券:投资者逢低加仓意愿较强 市场有望重拾升势
证券时报网· 2025-10-19 23:05
市场资金与情绪 - 当前市场增量资金依然保持流入态势 [1] - 投资者逢低加仓意愿较强 [1] 短期投资策略 - 短期可关注前期热门赛道在风险偏好回升下的反弹机会 [1] - 反弹机会涉及的赛道包括国产算力、半导体自主可控、可控核聚变、军工及商业航天 [1] 中长期投资布局 - 中长期布局应着眼于2026年中美可能出现的经济共振 [1] - 中长期布局应着眼于PPI回升趋势 [1] - 重点配置低位顺周期板块 [1]
【8点见】辽宁失联4岁女童已找到
央视网· 2025-10-18 08:05
新能源汽车行业监管 - 市场监管总局建立并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加大新型缺陷问题召回监管力度 [1] 航天与卫星产业 - 我国成功发射千帆极轨18组卫星 [1] 婴幼儿辅食行业标准 - 婴幼儿辅食机国家标准发布,要求除菌率≥99.9% [1] 铁路运输服务业 - 国铁集团优化升级常旅客会员服务,新增积分兑换座位升席功能 [1] 免税购物政策 - 三部门联合发文调整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11月1日起实施 [1] 农业与大宗商品 - 美国一储藏约816吨大豆粮仓倒塌 [2] 能源与工业 - 乌克兰多地实施紧急断电,全国工业用户遭限电 [2] 社交媒体平台政策 - 微信不再回收停用账号,平台将账号视为生命故事的载体而非可回收资源 [12] 体育赛事 - 第十五届全运会射击项目女子10米气手枪女子团体决赛中,姜冉馨、张绮、沈奕瑶组成的上海队以16:8击败河北队,夺得冠军 [16]
“度”量中国这五年:以科技创新丈量中国“高度”
中国新闻网· 2025-10-17 14:01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驻 进行6次太空会师 累计23名航天员27人次进入太空 驻留周期从3个月延长至半年 [3] -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投用 中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正式启程 [3] - 中国已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正在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3] 空间科学与测绘技术 - 中国科学院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一年来 战略引领与前瞻布局效应已初步显现 [3] - 中国2020年与尼泊尔共同宣布珠峰雪面高程为8848.86米 较1975年测量的8848.13米有所增加 近年珠峰以每年约2毫米的速度隆升 [4] - 智能化测绘技术在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国土空间规划等领域展现潜力 将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时空信息底座 [5] 重大科技成果与设施 - 中国天眼发现逾千颗脉冲星 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5] - 十四五以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 夯实科技强国建设之基 [5] 科技人才与研发投入 -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 2024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 占全球五分之一 [6] - 十四五期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比例为43.3% [6] - 2024年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人民币 较2020年增长超过70% [6] 科研产出与未来规划 - 中国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三分之一 连续四年稳居世界第二 [6] - 未来五年是关键攻坚期 将超前谋划布局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加快建设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 [6] - 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 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6]
“大兴智造”闪耀HICOOL 2025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7 11:24
活动概况 - HICOOL 2025全球创业者峰会于10月16日在首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启幕 [1] - 大兴区以“新国门・新蓝图・兴未来”为主题连续第四年参展 [1] - 展区集中展示区内30余家企业的43项前沿科技成果 [1] 产业布局与规划 - 大兴区产业发展布局为“6+5+3”,即六大产业功能区、五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三大发展新片区 [3][4] - 产业布局通过模拟永定河的蓝色“湾流”在地面进行串联展示 [4] - 重点发展区域包括临空经济区、生物医药基地、国际氢能示范区、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数字经济示范区等,旨在构建协同联动、错位发展、相互赋能的产业生态 [6] 人才政策体系 - 大兴区实施“求贤、集贤、礼贤”三大人才工程 [8] - 人才政策体系覆盖领军人才、优秀青年和应届毕业生三个层次,提供创新奖励、创业支持与生活保障三类服务 [8] - 政策惠及科技、管理、教育、卫生、文化等八大领域,是全市政策覆盖较广、系统性较强的区域之一 [8] 前沿科技成果展示 - 展区共展示43件“硬科技”展品,涵盖生命健康、低空经济、未来能源、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 [12] - 代表性成果包括华科精准的磁共振监测激光消融治疗手术机器人,该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12] - 五和博澳的桑枝总生物碱是全球首个植物来源降血糖天然药物,也是国内十多年来首个降血糖1类创新中药 [12] - 清启动力推出全球首款多燃料微小型燃气轮机GEN200 [12] - 卓翼智能ZTX260系留无人机获国家级双认证 [12] - 翼华科技“图南ED200系列”芯片实现国产替代突破 [12] - 互动展品包括裸眼3D大屏、光场全息一体机、T1人形机器人、无辐式氢能电摩托车等 [14] 产城融合与宜居环境 - 展区设计融合花园城市、特色小镇元素,诠释“慢生活、静工作、乐享受”的宜居理念 [16][17] - 作为五环沿线唯一集中连片待开发区域,永定湾片区将建设国际化社区,持续导入教育、医疗、商业等优质资源 [17] - 在“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理念下,一批特色小镇正加速崛起,如采育数字时尚小镇、庞各庄西瓜小镇、礼贤空港小镇等 [19] - 采育数字时尚小镇保留古槐文化韵味,汇聚数字展厅与设计师工作室,承接新国门开放红利并联动亦庄制造资源 [19]
140万亿背后,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1:19
宏观经济表现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大关,预计2025年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1][2][11] - 过去四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超过全球同期水平 [11] - 人均GDP首次突破1.3万美元大关 [2] -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11] 科技创新成就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成为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3] - 研发人员规模、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全球第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3] - 实现多项全球首次突破,包括"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 [1][14]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突破"亿度千秒"大关 [14]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多款人工智能大模型位居全球榜单前列 [1][13] 制造业与工业实力 - 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 [15] - 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15] - "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 [15] - 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15]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保有量及充电基础设施均居世界第一 [1][18] 基础设施与工程建设 -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网、输配电网、宽带网,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1][17] -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1][18] - 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1][18] - 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运营,是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17] - 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19] 贸易与消费市场 - 货物贸易总额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 [19] - 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巩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将达63%左右 [16] - 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 [16] - 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 [19] - 国产创新药海外授权金额创下新纪录 [19] 农业与民生保障 - 2024年粮食生产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20] - 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 [20]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21] -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5%,人均预期寿命从2012年74.8岁增加到2024年79岁 [21]
跨越与蝶变:140万亿背后,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N组数据读懂中国这五年的“硬核”与“柔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07:12
宏观经济表现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大台阶,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1] - 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40万亿元左右,人均GDP首次突破1.3万美元大关[2] - 内需贡献率超八成,居民消费更多了[6] 科技创新成就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1]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成为创新力提升最快经济体之一[3] - 研发经费投入从2020年2.44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3.61万亿元,投入强度从2.44%提升至2.68%[6]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023年欧盟为2.55%)[6]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1] - CR450动车组巩固扩大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1] - 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居世界首位[1] 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6.60%提升至2024年7.90%,年均增长34.60%[6]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7.10%提升至2024年8.70%,年均增长16.30%[6] - "三新"经济占比超18%,产业更加高端化[6] - 新能源、高铁领跑全球,中国制造可鼎联组[6] 人力资源与就业 - 高技能人才突破7200万人,"工程师红利"全面释放[6] - 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6]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前列[6] 民生福祉改善 - 居民收入增长,百姓钱袋子更鼓了[2][6]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8000万人[6] -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数从3.2人提升至3.6人[6] - 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比2020年提升3.5个百分点[6]
擦亮自贸港建设的惠民底色
人民日报· 2025-10-16 11:31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红利 -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预计在约两个月后实施,配套政策与试运行工作正加快推进 [1] - 封关运作将带来海关监管、税收征管等体系的系统性变革,为经营主体和民众创造实际机遇 [1] - "零关税"商品范围已扩大至约6600个税目 [1] 企业及产业政策机遇 - 开展境外认证改革试点,出海企业可在海南完成国外市场认证流程,无需辗转多国 [1] - "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扩大到全岛适用,高度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企业可节省资金 [1] - "双15%"税收优惠将吸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人才落地海南 [1] - 行业将培育壮大种业、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以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2] - 行业将升级提质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2]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 - 深化极简审批改革,打造"审管法信"一体联动监管服务机制,做到"无事不扰、有事管好" [3] - 推进"机器管招投标"、"机器管政府采购"等改革,减少人为干预,形成"制度刚性+技术赋能"双驱动 [3] - 以全岛封关为契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3] 消费市场与民生发展 - 国庆中秋假期海南通过"免税+"新玩法有效释放消费潜力,满足家庭出游、休闲度假等多元需求 [1] - 实施更优惠的货物"零关税"政策、更宽松的贸易管理措施等将重塑海南发展禀赋,长远改善居民就业和生活条件 [2] - 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优势,以提升民众获得感 [2]
擦亮自贸港建设的惠民底色(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10-16 06:07
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政策红利 - 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预计在两个月左右后实施,配套政策和试运行工作正加快进行 [1] - 封关运作将带来海关监管、税收征管等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并扩大"零关税"商品范围至约6600个税目 [1] - 封关红利包括境外认证改革试点,使出海企业在海南即可完成国外市场认证流程 [1] 产业发展与就业机遇 - 海南将培育壮大种业、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以及热带特色高效农业 [2] - 产业升级聚焦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2] - 产业焕新和发展将惠及本地居民和外来人才,改善就业状况和生活条件 [2] 税收优惠与企业成本优势 - "双15%"税收优惠将吸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和高端人才落地海南 [1] - "加工增值免关税"政策扩大到全岛适用,帮助依赖进口原材料的企业节省资金 [1] 营商环境优化与监管创新 - 海南深化极简审批改革,打造"审管法信"一体联动监管服务机制,旨在实现"无事不扰、有事管好" [3] - 推进"机器管招投标"、"机器管政府采购"等改革,通过"制度刚性+技术赋能"减少人为干预 [3] - 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激发内生动力 [3]
美国能源部和陆军公布新计划,旨在三年内在国内军事基地部署商用微反应堆
搜狐财经· 2025-10-15 21:48
科技战略 - 美国能源部和陆军公布新计划 旨在三年内在国内军事基地部署商用微反应堆 采用里程碑式承包模式加速研发 [3] - 美能源部将六个特定学科咨询委员会合并为科学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以精简灵活的方式处理跨领域研究 [3] 信息 - 美国博通公司推出新型网络芯片Thor Ultra 带宽较上一代提升一倍 可连接数十万块芯片以支撑大规模AI计算系统 [4] - 博通公司预计2027年AI芯片市场机遇将达到600亿至900亿美元 涵盖网络芯片和数据中心处理器 [4] - 美国OpenAI与博通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设计制造并部署总计10吉瓦的OpenAI自研AI加速器 首批系统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上线 [4] - 美国谷歌计划投资150亿美元在印度建设人工智能中心 将部署完整AI栈并包含其在美国之外最大的数据中心枢纽 [5] - 中国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100 GHz量子点光频梳激光器 可在140°C高温下稳定工作 为Tbps量级光互连提供关键光源解决方案 [6] 生物 - 世卫组织与欧盟启动合作 推进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数字化卫生系统 欧盟提供800万欧元拨款期限为2025-2028年 [7] - 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资助印度血清研究所1640万美元 利用杆状病毒平台生产H5抗原并测试AI设计疫苗抗原的概念 [8] - 中国-欧盟研究创新旗舰合作计划正式启动 重点支持食品、农业与生物技术以及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领域 [9] 能源 - 美国苹果公司在欧洲扩展可再生能源项目 将支持650兆瓦项目并投资超6亿美元 目标到2030年每年产生3000吉瓦时可再生能源 [10] - 印度与加拿大签署能源领域合作框架协议 承诺增加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双向贸易并合作开发生物燃料和碳捕获项目 [11] - 壳牌公司对尼日利亚近海HI天然气项目做出最终投资决定 项目预计2030年投产 高峰日产量为3.5亿标准立方英尺天然气 [16] 海洋 - 挪威、波兰和英国在北极测试海军打击导弹 成功验证其在零下气温等极端环境下的性能 数据将用于开发远程型号 [12] - 日本第六艘大鲸级柴电攻击潜艇下水 该级艇设计兼容锂离子电池 显著延长水下续航时间并提升探测能力 [13] - 比利时公司Jan De Nul为抛石船订购沉管遥控潜航器系统 用于在400米水深内精确投放石料以保护海底电缆 预计2027年交付 [14] - 丹麦计划投资约42.6亿美元加强格陵兰防御 核心举措包括采购16架F-35战斗机并建立新军事总部 [15] 航空 - 美国波音公司开始研发下一代新型单通道飞机 用于取代737 MAX 目前新飞机仍处于初步设计的早期阶段 [17] - 美国通用原子航空与韩国韩华航宇合作开发和生产灰鹰短距起降无人机 目标2027年实现首飞 2028年开始交付 [18] 航天 - 美国亚马逊公司部署第6批24颗柯伊伯卫星 发射总数达到153颗 需在2026年7月前完成星座中一半的发射任务 [19] - 法国国防采购局启动太空公约计划 联合50余家企业及政府机构 目标2030年前形成全流程太空作战能力并将装备部署周期缩短40%以上 [20] - 美国SpaceX公司星舰飞船完成第11次试飞 成功验证多项关键技术 计划于2026年测试第三代星舰 目标将单次发射成本降至200万美元以下 [21] 新材料 - 加拿大Capstone Copper以3.6亿美元向美国私募公司出售智利圣多明各和北塞拉利昂铜矿项目25%的股份 交易降低了Capstone的前期资本要求 [22] - 美国摩根大通启动一项安全和弹性计划 承诺10年内投入高达1.5万亿美元加强美国供应链 重点关注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关键矿产等领域 [23] 先进制造 - 加拿大政府向Qubic公司提供92.5万加元 用于开发量子材料制成的低温放大器 该技术将热量散失降低一万倍 预计于2026年推向市场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