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企业
icon
搜索文档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筑底线谋发展是最好的稳预期
证券时报网· 2025-05-08 10:00
政策背景与总体方向 - 国新办召开"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共同出席,政策表态及落地节奏积极[1] - 政策兼顾"筑底线"与"谋发展",包括全面降息、结构性降息、优化地产政策与资本市场制度,时间选择在A股盘前以提振市场情绪[1] - 央行预告的降准降息措施迅速落地:7天逆回购利率下调于5月8日实施,公积金贷款利率下调25BP至2.6%(首套房五年期以上),结构性降息当日生效,降准5月15日执行[1] 实体经济支持措施 - 总量政策:央行同步下调7D OMO利率并引导LPR下行10BP,同时推动存款利率下调以稳定净息差[2] - 科技领域:央行新增3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总额达8000亿元),证监会推动科技创新债券发展,金融监管总局扩展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权限,首批批复于5月7日完成[2] - 消费领域:汽车金融公司及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从5%降至0,央行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及养老产业[5] 资本市场改革与资金引入 - 中长期资金入市: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汇金公司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央行提供再贷款支持汇金增持股指基金[3] - 保险资金扩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总额达2220亿元(新增600亿元),股票投资风险因子下调10%,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3] - 工具优化:央行合并两项资本市场工具额度至8000亿元,扩大互换便利机构至40家并纳入港股/限售股质押品,回购增持再贷款期限延长至3年且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至10%,诚通、国新两家央企获1800亿元增持额度[4] 房地产政策调整 - 公积金贷款:五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降至2.6%,预计年节省居民利息支出超200亿元[4] - 融资制度:金融监管总局加快出台房地产开发、个人住房及城市更新贷款管理办法,适配房地产发展新模式[4]
金融组合拳释放稳市场稳预期鲜明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5-08 09:17
中国经济与金融政策 - 中国经济的确定性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锚 在全球市场动荡背景下[1][5] -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 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1] - 金融政策"组合拳"包括降准、降息、扩大保险资金投资试点等 释放支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信号[1][2] 政策特点与目标 - 政策力度大、精度高 包括下调政策利率、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等措施[3]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满足消费升级需求[3] - 政策目标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促进扩大内需和投资[3] 科技金融与创新支持 - 健全科技金融体制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4] - 探索长周期科技贷款考核制度 解决研发资金供给难题[4] - 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 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4] 政策协同与市场影响 - 政策靠前发力 以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2] - 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 带来更活跃的市场和稳定预期[1][4] - 阶段性降低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准率 刺激设备更新投资[3]
潘功胜:债券市场“科技板”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中国经营报· 2025-05-07 23:17
债券市场"科技板"政策发布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债券市场"科技板"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将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1] - 相关部门已完善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交易、信息披露、信用评级等制度安排 健全与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相适应的配套规则体系 [1] - 目前已有近100家市场机构计划发行超过300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券 预计后续参与机构将继续增加 [1] 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 人民银行将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用于购买科技创新债券 并与地方政府、市场化增信机构合作通过共同担保等措施分担违约风险 [2] - 该工具旨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低成本、长期限(8年、10年期)的科创债券融资 [2] - 风险分担工具借鉴了2018年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经验 [1] 政策预期效果 - 债券市场"科技板"和风险分担工具将拓宽科技型企业尤其是股权投资机构的融资渠道 [2] - 政策有利于激发市场合力与信心 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 [2] - 将推动私募股权融资市场与股票发行交易市场形成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2]
央行证监会联手出招,三大交易所跟进
证券时报· 2025-05-07 14:35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公告。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监会公告〔2025〕第8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 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现就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产品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债券市场 (一)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以下简称股权投资机构)等三类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 新领域投融资。 (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聚焦主责主业,发挥投融资服务专业优势,依法运用募集资金通过贷 款,股权、债券、基金投资,资本中介服务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 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证监会公告〔2025〕8号,以下简称《公告》)。《公告》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 要举措 ...
杨德龙:巴菲特股东大会透露了哪些重要投资机遇
第一财经· 2025-05-07 11:07
巴菲特在2025年股东大会上表达了对美国财政政策和美元信用的担忧。 他在股东大会上讲到,当时仅仅看了五大商社的财报,就发现这是一个投资机会,投资回报率较高,而 且价格比较便宜,这也符合他一贯的投资理念,就是发现被严重低估的资产就会考虑买,而且他通过在 日本发行低息的债券来买日本商社的股票,可能股息率比债券利息要高很多,所以是一笔比较划算的买 卖。 巴菲特主要投资在美国,海外这几年投资比较多的是日本,未来会不会把一部分资金投向中国资产?过 去几年中国资产估值降得比较多,大约只有美股估值的1/3。今年也出现了科技股东升西落的现象,特 别是A股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AI板块大幅上涨,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未来十年我国继家电、手机、新 能源汽车之后的第四大产业赛道,赛道机会比较大。 虽然这次巴菲特没有对是否投资中国资产表态,但是他还是会关注,比如港股一些优质资产如果跌出了 价值,也不排除会去配置。而且巴菲特和他的基金经理对AI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不同于上次股东大 会上质疑的态度,这次他们肯定了AI应用会改变工作和生活方式,但并不急于在保险领域使用AI技 术。AI+传统行业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相信随着技术发展,未来会涌现出一 ...
中金公司李求索: 外部有风险内部会应对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兴趣逐步抬升
证券时报· 2025-04-30 05:00
文章核心观点 - 科技突破与地缘格局变化推动中国资产估值体系重构,当前中国资产机会大于风险,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兴趣将逐步抬升,下半年A股表现或更优于上半年 [1] 中国资产机会大于风险 -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资产波动,但中国资产表现更稳,优于美国,源于中国当下具备较多有利条件,资产重估得以延续 [2] - 中国资产重估核心是科技突破与地缘格局变化推动估值体系重构,形成“叙事驱动 + 基本面支撑”双重逻辑,包括科技、地缘、市场估值层面 [3] - 沪深300动态市盈率不超过11倍,股息率约为3.5%,股债相对吸引力处在历史高位,中国资产重估具备较好条件和优势 [3][4] - 美国“对等关税”政策是扰动因素,中国资产机会大于风险,短期政策支持重要,中期看科技创新突破 [5] 海外投资者逐步抬升兴趣 - 老经济行业在A股和港股估值被低估,新经济领域估值偏高,科技企业用PS、PEG估值或许更合理 [7] - 外资进入A股资金规模不断提升,呈净买入趋势,中国资产因科技、地缘、估值优势及资本市场开放吸引外资,海外投资者兴趣将逐步抬升 [7][8] A股下半年或比上半年好 - 南向资金对港股兴趣不断抬升,未来预计保持净买入趋势,因港股估值有吸引力、受益AI技术突破、股息率高,南向资金抢夺港股定价权趋势明显 [9] - A股和港股下行风险有限,可做结构性配置,待不确定性确定后对指数表现更积极,A股下半年行情可能更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