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硅片
搜索文档
TCL科技:2025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89.3%至18.8亿元
新浪科技· 2025-08-29 22:33
财务表现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6亿元 同比增长6.7%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8.8亿元 同比增长89.3% [1] - 经营现金流273亿元 同比增长115.9% [1] 半导体显示业务 - TCL华星实现营业收入504.3亿元 同比增长14.4% [1] - 净利润43.2亿元 同比增长74% [1] - 归属TCL科技股东净利润26.3亿元 同比增加51% [1] LCD业务 - 大尺寸产品市占率24% 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 [1] - 综合竞争力和EBITDA利润率全球领先 [1] - 中小尺寸产品销量实现全面增长 [1] OLED业务 - 产品销量同比提升8.7% [1] - 柔性OLED手机出货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四 [1] - 折叠产品市场出货稳居全球前三 [1] 收购整合 - 完成对LGD广州面板与模组厂收购并整合命名为t11 [2] - 收购深圳华星半导体21.53%股权已完成资产过户 [2] - 收购将增厚归母净利润并增强半导体显示业务盈利贡献 [2] 半导体硅片业务 - 中环领先实现营收27.4亿元 同比增加38.2% [2] - 经营规模和综合竞争力国内行业领先 [2] 新能源光伏业务 - TCL中环光伏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8.7亿元 [2] - 公司正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行业寒冬 [2] 其他业务 - 茂佳科技实现营收103.9亿元 同比增长16% [2] - TV代工销量保持全球第一 [2] - 显示器代工业务快速成长 [2]
刚刚!西安奕材科创板IPO成功过会
巨潮资讯· 2025-08-14 17:40
公司IPO与市场地位 - 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成功过会 [1] - 公司是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的12英寸硅片厂商 月均出货量和产能规模全球占比分别为6%和7% [2] - 公司是中国大陆12英寸硅片领域拥有已授权境内外发明专利最多的厂商 [2][5] 产品应用与行业重要性 - 公司产品用于NAND Flash/DRAM/Nor Flash等存储芯片 CPU/GPU/手机SOC等逻辑芯片以及电源管理 显示驱动 CIS等多品类芯片的量产制造 [2] - 产品最终应用于智能手机 个人电脑 数据中心 物联网 智能汽车和机器人等智能终端 [2] - 12英寸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地基" 直接影响半导体产业链竞争力 是人工智能时代最主流和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 [2] 行业格局与市场需求 - 12英寸硅片贡献2024年全球所有规格硅片出货面积的75%以上 前五大厂商供货占比高达80% [3] - 2026年全球12英寸硅片需求将超过1,000万片/月 中国大陆地区需求将超过300万片/月 [4] - 我国12英寸晶圆厂产能全球占比预计2026年将超过30% 自给结构矛盾制约半导体产业链发展 [3] 产能规划与制造基地 - 公司制定2020至2035年15年战略规划 计划到2035年打造2至3个核心制造基地 建设若干座智能制造工厂 [3] - 首个核心制造基地已落地西安 第一工厂2023年达产 第二工厂2024年投产并计划2026年达产 [4]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并口径产能达71万片/月 全球占比约7% 通过技术革新将第一工厂产能从50万片/月提升至60万片/月以上 [4] - 2026年第一和第二工厂合计产能将达120万片/月 可满足中国大陆40%需求 公司全球市场份额预计超10% [4] 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 - 公司形成拉晶 成型 抛光 清洗和外延五大工艺环节核心技术体系 产品核心指标已与全球前五大厂商处于同一水平 [4][5] - 产品已量产用于2YY层NAND Flash存储芯片 先进际代DRAM存储芯片和先进制程逻辑芯片 更先进制程产品已在主流客户验证 [5] - 配合客户开发下一代高端存储芯片 用于AI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数据的实时处理及定制化存储需求 [5] - 截至2024年末申请境内外专利1,635项(80%以上为发明专利) 获授权专利746项(70%以上为发明专利) [5] 客户验证与市场拓展 - 截至2024年末通过验证客户累计144家(中国大陆108家 中国台湾及境外36家) 通过验证测试片超390款 量产正片超90款 [6] - 2024年量产正片贡献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超55% [6] - 已成为国内主流存储IDM厂商全球供货量第一或第二大供应商 国内一线逻辑晶圆代工厂中国大陆供货量第一或第二大供应商 [6] - 外销收入占比稳定在30%左右 客户包括联华电子 力积电 格罗方德等中国大陆以外主流晶圆厂 [6]
西安奕材IPO上会:扭亏为盈任重而道远
搜狐财经· 2025-08-13 17:56
公司IPO进展 - 公司于2024年11月29日提交科创板IPO申请 上交所定于2025年8月14日召开审议会议 [1] 财务表现 - 2021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分别为2.08亿元、10.55亿元、14.74亿元、21.21亿元 [4] - 同期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且扩大 分别为-3.48亿元、-4.16亿元、-6.92亿元、-7.63亿元 [4]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02亿元 扣非净利润-3.45亿元 较2024年上半年亏损收窄9% [4] 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专注于12英寸硅片研发生产 产品分为正片和测试片 测试片用于晶圆厂设备工艺调试而非直接制造 [4] - 2023年抛光片平均单价下降7.08% 2024年进一步下降18.91% [7] - 外延片单价2023年仅上涨0.54% 2024年下降14.56% [7] - 测试片单价2023年下降11.41% 2024年下降16.37% 高端测试片同期下降13.66%和17.56% [7] 专利与技术 - 截至2024年末累计申请境内外专利1635项 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80% [6] - 已获授权专利746项 发明专利占比超70% 自称中国大陆12英寸硅片领域授权发明专利最多厂商 [6] - 2022-2024年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54项、277项、275项 但2025年上半年仅42项 [6] 行业市场格局 - 2023年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规模118.8亿美元 预计2030年达192.7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8.79% [4] - 日本为第一大生产地区 2023年占35.3%市场份额 美国占27.7% 韩国占9.8% 欧洲占7.94% 中国台湾占5.1% 新加坡占3.63% [4] - 中国市场占比从2019年1.18%提升至2023年8.95% [4] - 全球Top5厂商(信越、SUMCO等)2023年合计占超85%市场份额 [5] - 中国八大厂商(含沪硅产业、奕斯伟等)合计占全球约4.2%份额 [5] 行业挑战 - 中国12英寸硅片仍依赖进口 国内企业起步晚 上游配套国产化率低 [5] - 受瓦森纳约定限制 14nm以下芯片制造用大硅片对中国出口管制 [5] - 国际头部厂商专利申请量超1000项(最高超3500项) 国内企业需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6] - 拉晶设备技术壁垒高 需自主设计热场等核心部件 [6]
西安奕材IPO:技术比肩国际巨头,半年营收超13亿,产能稳居大陆第一
梧桐树下V· 2025-08-13 16:24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大陆最大的12英寸硅片生产商,总产能达到71万片/月,约占全球12英寸硅片产能的7%,位居中国大陆首位并跻身全球第六 [1][5] - 公司由王东升、米鹏、杨新元和刘还平四人共同控制,股权结构稳固,间接投资方刘益谦及国华人寿不参与公司治理 [4] - 公司已成为国内一线逻辑晶圆代工厂在中国大陆最主要的12英寸硅片供应商之一,同时也是国内新建12英寸晶圆厂的首选硅片供应商 [11] 技术实力与产品布局 - 公司已构建覆盖拉晶、成型、抛光、清洗和外延五大关键环节的完整核心技术体系,产品在缺陷控制精度、几何形貌、颗粒与金属杂质洁净度、外延层性能等核心指标上达到国际巨头同等水准 [6] - 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申请境内外专利1635项,其中80%以上为发明专利,已获授权专利746项,发明专利占比超过70%,成为中国大陆12英寸硅片领域拥有授权发明专利最多的厂商 [7] - 产品已广泛应用于2YY层堆叠的NAND Flash存储芯片、先进世代(如1β/1γ)的DRAM存储芯片以及先进制程(如14nm/7nm)的逻辑芯片领域,并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高端芯片领域 [7] 财务表现与盈利预期 - 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10.55亿元增至2024年的21.2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41.83% [11] - 正片业务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8.59%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56.10%,高端测试片2024年贡献了21.17%的收入 [8][10]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3.02亿元,同比增长45.99%,主营业务毛利率(不考虑存货跌价)同比提升12.98个百分点,亏损同比收窄9.43% [12][13] - 公司预计将于2026年实现毛利转正,2027年达成净利润转正 [13] 行业背景与市场需求 - 12英寸硅片占全球硅片出货面积七成以上,预计到2026年全球12英寸硅片月需求将突破1000万片,中国大陆地区月需求将超过300万片 [2] - 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被日本信越化学、SUMCO等五大巨头垄断,2024年合计出货量预计占全球约80%,国内自给率尚不足30% [4] - 人工智能、智能汽车、物联网等新兴应用推动芯片制程升级,主要承载90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12英寸硅片成为产业链扩张核心环节 [15] 产能扩张与战略规划 - 公司拟募集资金49亿元推进第二工厂建设,预计2026年达产后形成50万片/月产能,与第一工厂合计实现120万片/月产能 [17] - 公司2024年外销收入占比稳定在30%,随着海外客户认可度提升,全球市场份额有望从当前约6%提升至2026年的10%以上 [16] - 截至2024年末,中国大陆已有62座12英寸晶圆厂量产,预计到2026年将超过70座,产能占据全球三分之一 [17] 治理结构与长期承诺 - 实际控制人王东升、米鹏、杨新元、刘还平等核心高管共同承诺未来十年内不会主动离职亦不会减持所持股份,确保股权仅在核心骨干团队内部流转 [14]
沪硅产业: 沪硅产业2025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8-12 16:08
股东大会安排 - 会议时间为2025年8月28日 采用现场投票和网络投票相结合方式 网络投票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系统进行 交易系统投票时间为9:15-9:25及9:30-11:30和13:00-15:00 互联网投票时间为9:15-15:00 [6] - 股东需提前30分钟签到 需出示证券账户卡、身份证明等文件 会议开始后进场者无法参与现场表决 [2] - 股东发言需提前登记或现场举手申请 每次发言不超过5分钟 每人限2次 提问需围绕会议议题 [3] - 会议议程包括签到、宣布出席情况、审议议案、股东发言、投票表决及公布结果等环节 [6][7] 关联交易事项 - 全资子公司上海新昇向股东国盛集团申请借款10亿元人民币 用于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 国盛集团持股比例为19.87% 构成关联交易 [8] - 公司为上海新昇提供连带保证责任担保 借款利率综合考虑资金成本和融资成本 定价公允合理 [8] - 该项目于2024年启动 计划在上海和太原新增60万片/月300mm半导体硅片产能 借款专用于产能建设 [8][9] 债务融资计划 - 公司申请注册发行总额度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债务融资产品 包括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品种 期限不超过5年 [10][11] - 募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有息债务偿还、股权投资、项目建设投资等用途 授权有效期为股东大会通过后24个月内 [10][12] - 发行具体条款由董事长根据市场情况确定 包括规模、利率、期限及增信措施等 [12] 公司战略发展 - 300mm半导体硅片产能升级项目面向国家半导体行业重大战略需求 旨在提升技术能力和市场份额 巩固国内领先地位 [8][9] - 项目预计对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积极影响 符合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需求 [9]
【私募调研记录】永安国富调研上海合晶
证券之星· 2025-08-07 08:09
公司产能规划 - 8英寸晶圆月产能21.5万片 目标成为国内标杆企业 [1] - 12英寸产能分三步发展 2026年底新增月产能6万片 总规划月产能10万片 [1] - 产品从4英寸向12英寸迭代 重点发展功率器件和CIS领域 [1] 市场与销售结构 - 境外销售占比高于境内 国际客户构成业务基本盘 [1] - 持续扩大境内销售份额 优化区域市场结构 [1] 行业周期与产能状况 - 行业存在硅周期波动 预计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进入上升周期 [1] - 8英寸晶圆交货紧张 12英寸需求逐季提升 [1] - 整体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运行 [1] 机构调研背景 - 永安国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参与特定对象调研及电话会议 [1] - 调研主体为上海合晶半导体上市公司 [1]
立昂微上半年营收增长但亏损扩大 12英寸半导体硅片成亮点
巨潮资讯· 2025-07-15 09:15
营收与利润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6.66亿元,同比增长14.20%,主营业务收入约16.52亿元,同比增长14.14%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1亿元左右,同比增亏80.98%,扣非净利润为-1.20亿元左右,同比增亏188.52% [1] - EBITDA达4.71亿元,同比增长16.94%,显示主营业务仍具备一定盈利能力 [1] 业务表现 - 半导体硅片业务表现亮眼,6英寸半导体硅片销量达927.86万片,同比增长38.72%,12英寸硅片销量81.15万片,同比增长99.14%,环比增长16.68% [1] - 半导体功率器件芯片销量94.20万片,同比增长4.48% [1] - 化合物半导体射频芯片销量1.37万片,同比减少22.36%,主要系公司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减少负毛利率产品销售 [1] - 射频芯片平均销售单价同比上升18.96%,显示产品结构优化取得成效 [1] 业绩亏损原因 - 扩产项目转产导致折旧摊销成本同比增加约7370万元 [2] - 报告期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约9600万元 [2] - 子公司收购联营企业财产份额导致利润减少约1786万元 [2] - 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价格变动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同比减少约2435万元,部分缓解业绩压力 [2] 行业与公司前景 - 公司处于产能扩张关键阶段,短期面临折旧成本增加、存货减值等压力 [2] - 12英寸硅片等高端产品快速放量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 - 半导体行业逐步回暖,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未来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2] - 行业竞争加剧、产能消化速度不及预期等因素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持续影响 [2]
上峰水泥投资企业上海超硅科创板IPO获受理 新经济布局成果显现
证券时报网· 2025-06-16 20:15
公司投资进展 - 上峰水泥投资的上海超硅半导体科创板IPO申请于2025年6月13日获受理 拟发行不超过2.076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15%) 募集资金49.65亿元[1] -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宁波上融持有苏州璞达99.69%份额 苏州璞达控股的苏州芯广基金于2022年11月向上海超硅投资1亿元 目前持有1089.59万股(占发行前总股本0.93%)[1] 新经济投资布局 - 公司聚焦半导体与新能源产业链 累计投资额超17亿元[2] - 多个投资项目推进上市:昂瑞微科创板IPO和中润光能港股IPO已获受理 盛合晶微/广州粤芯/芯耀辉进入上市辅导 长鑫科技/昆宇电源完成股改 先导电科推进与光智科技重组[2] 财务贡献与战略调整 - 股权投资业务累计贡献投资收益5.3亿元 其中合肥晶合单项目净收益1.66亿元[2] - 2024年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例超20%[2] - 公司战略从"一主两翼"调整为"主业建材产业链+新经济投资链"双轮驱动 重点培育新材料领域第二成长曲线[2]
沪硅产业拟收购新昇晶投等三家公司股权 稳固在国内半导体硅片领域领先地位
证券时报网· 2025-05-20 19:59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新昇晶投46.74%股权(43.99%来自海富半导体基金 2.75%来自晶融投资)[1]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新昇晶科49.12%股权(43.86%来自产业基金二期 5.26%来自上海闪芯)[1]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收购新昇晶睿48.78%股权(24.88%来自中建材新材料基金 14.63%来自上国投资管 9.27%来自混改基金)[1] - 标的公司为300mm硅片二期项目实施主体 其中新昇晶科主营切磨抛与外延业务 新昇晶睿主营拉晶业务 已建成高效自动化生产线[1] 行业背景 - 300mm硅片下游应用涵盖逻辑芯片 存储芯片 图像处理芯片 功率器件等 终端需求来自智能手机 计算机 通信设备 工业电子及AI 区块链 物联网 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2] - 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从2017年4122亿美元增至2024年6305亿美元(CAGR 6.26%) 预计2025年达7104亿美元[2] - 全球半导体硅片(不含SOI)销售额从2017年87亿美元增至2024年115亿美元(CAGR 4.07%) 预计2025年达127亿美元[2] 战略意义 - 交易有助于实现全资控股标的公司 消除多股东决策效率制约 强化资源调配能力[3] - 通过垂直整合提升300mm硅片业务的技术迭代能力与规模效益 巩固半导体材料领域核心竞争力[4] - 契合国产替代战略 满足国内高端客户需求 扩大市场份额并优化产品组合[3] 协同效应 - 全资控股后可通过统一管理提升经营效率 增强上市公司与标的公司间的资源联动[4] - 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与生产效率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为后续产能扩充奠定基础[1][3]
沪硅产业(688126):300mm硅片扩产加速,盈利能力承压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05 21:4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2][7]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一季报业绩符合预期,2024年年报业绩低于预期,主要受硅片市场价格压力、新厂折旧增加及商誉减值影响 [7] - 2025Q1营收同比增长,毛利率环比承压,归母净利润环比改善;2024年硅片市场低景气,沪硅产业毛利率下降 [7] - 2024年300mm半导体硅片销量高增,但扩产项目亏损;200mm硅片价格承压,计提商誉减值 [7] - 高端硅片产品竞争力提升,2024年开发多款新产品并通过认证和销售 [7] - 调整盈利预测,考虑扩产和价格因素,下调2025 - 26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预测,新增2027年预测;采用PS估值,维持“增持”评级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数据 - 2025年4月30日收盘价17.43元,一年内最高/最低27.34/12.41元,市净率4.1,股息率0.23%,流通A股市值47,415百万元 [2] 基础数据 - 2025年3月31日每股净资产4.23元,资产负债率36.85%,总股本/流通A股2,747/2,720百万 [2]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年份|营业总收入(百万元)|同比增长率(%)|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同比增长率(%)|每股收益(元/股)|毛利率(%)|ROE(%)|市盈率| | ---- | ---- | ---- | ---- | ---- | ---- | ---- | ---- | ---- | |2024|3,388|6.2|-971|-620.3|-0.35|-9.0|-7.9|-49| |2025Q1|802|10.6|-209|-|-0.08|-11.4|-1.8|/| |2025E|4,610|36.1|-189|-|-0.07|8.6|-1.6|-253| |2026E|5,370|16.5|93|-|0.03|15.8|0.8|518| |2027E|6,540|21.8|309|233.9|0.11|19.1|2.5|155| [6] 财务摘要 |项目|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3,190|3,388|4,610|5,370|6,540| |营业成本(百万元)|2,665|3,692|4,212|4,522|5,293| |主营业务利润(百万元)|511|-322|374|819|1,212| |营业利润(百万元)|179|-1,163|-191|92|338| |利润总额(百万元)|178|-1,164|-191|92|338| |净利润(百万元)|161|-1,122|-191|92|324|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百万元)|187|-971|-189|93|30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