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战略性新兴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中新网:武汉两件法规8月1日起施行 涉及科技创新及养老
中国新闻网· 2025-06-25 22:00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武汉市将于2024年8月1日起施行《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旨在打造创新主体活跃、要素集聚、环境优良的全国性科创中心 [1][2] - 规划以东湖科学城、武汉新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为核心平台,明确各主阵地建设目标和保障措施 [2] - 重点布局光电子信息、大健康、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 [3] - 将设立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3] 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 同步施行的《武汉市养老服务条例》针对武汉市24.08%的老龄化率(230.34万60岁以上老人),提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4] - 要求每个区配置1家政府投资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街道/乡镇配置1家多功能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村配置1个养老服务网点 [5] - 新建住宅需按标准配建养老设施,已建成居住区未达标的需通过多种方式补足 [5] -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市场,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的供给格局 [4][5] - 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对高龄、失能、孤寡、残疾等特殊群体的优先保障 [5]
河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持续高速增长
经济运行态势 - 河南省5月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 - 5月份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1] - 1-5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1] 工业生产 - 5月份全省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73.2%,较上月提高3.2个百分点 [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4%,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5.0个百分点 [1]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6%,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0.2个百分点 [1] 新能源与汽车产业 - 1-5月全省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规上工业发电量比重为23.9%,较1-4月提高0.4个百分点 [1] - 5月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7%,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19.3个百分点 [1] -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3%,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12.9个百分点 [1] - 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99.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0.0% [1] 投资与消费 - 1-5月河南工业投资增长29.5%,增速创2022年4月以来新高,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0.8% [2] - 5月份限额以上单位机电产品及设备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6.1% [2] - 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增长1.7倍,智能手机零售额增长1.6倍,可穿戴智能设备零售额增长86.1% [2]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47.3%,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7.0% [2]
发挥资本市场功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金融时报· 2025-06-23 11:09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特征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1] - 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 资本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 资本与技术要素紧密结合,通过剩余索取权激励资本所有者投入大量资金到有应用前景的技术领域[2] - 资本催生多元创新主体,拓宽科技创新规模与边界,形成面向未来的创新系统[2] - 资本带动生产要素重新集聚配置,推动数字技术突破并实现新型生产工具与劳动力的结合[3] - 资本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价值链升级,同时参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4] 资本市场功能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 资本市场通过价格信号精准匹配创新要素需求,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5] - 市场化价格机制显性化创新成果价值,形成对科创企业技术潜力与商业模式的预期[6] - 提供风险分散、定价、对冲等机制降低科创企业投资风险,激励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7] 资本市场建设实施路径 - 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支持科技型企业股债融资,优化并购重组政策环境[8] - 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方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包容度,培育耐心资本[9] - 发展公司债券市场和资产支持证券,健全工业品期货期权品种体系助力产业升级[9]
高起点共建“环郑大科创圈”
河南日报· 2025-06-21 07:39
环郑大科创圈建设 - 郑州大学与郑州高新区管委会联合河南投资集团、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及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签署共建协议,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1] - 郑州高新区发布专项政策支持科创圈建设,涵盖人才引进、平台搭建、成果转化等多项举措[1] - 3只科创基金(郑州天健英才创业投资基金、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郑州大学眉湖科创基金)启动,总规模5.5亿元,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郑州大学启明概念验证中心揭牌,聚焦科技成果筛选与培育,通过"征集-评估-验证-孵化"一体化流程降低早期转化风险[1] - 发布"1+3+16"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制度保障体系,构建"一门式"管理服务体系[2] - 14支科研团队路演展示成果,11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完成签约(含张守涛教授"顺式自复制mRNA技术平台"),合同总额1.1亿元[2]
【广发宏观王丹】制造业淡季和出口回调下6月EPMI有所放缓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6-20 21:56
6月战略性新兴产业EPMI分析 核心观点 - 6月EPMI环比下降3 1个点至47 9,降幅超季节性均值(2014-2024年6月均值为-1 1个点),绝对景气值为2014年以来同期最低 [1][5][7] - 7大细分新兴产业中仅2个行业位于景气扩张区间,较5月减少1个 [1][5][9] - 新能源汽车行业生产指标大幅下降15 9个点,产需比例转负至-4 3,供需结构优化迹象显现 [15][17] 分项指标表现 **供需端** - 生产量指数环比下降5 5个点(前值+1 8),采购量下降6 7个点(前值+2 7) [10] - 产品订货指数环比下降6 0个点(前值+2 9),出口订货降幅更大达6 6个点(前值+10 8) [11] - 产需比例升至2 0(前值1 5),需求降幅快于供给导致差值扩大 [9][12] **价格与研发** - 购进价格和销售价格连续3个月环比走弱,6月分别下降2 4和1 2个点 [9][13] - 研发活动指标环比上升2 1个点,但新产品投产连续4个月下行,显示投研活动保持谨慎 [9][15] **其他指标** - 就业指标连续2个月改善,环比上升0 7个点 [9][15] - 贷款难度环比上升0 8个点,经营预期环比大幅下降8 0个点 [15] 细分行业景气度 **绝对景气水平** - 新材料(连续2个月)和新一代信息技术(连续4个月)为唯二位于扩张区间的行业 [3][15][16] - 生物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景气度依次递减 [16] **环比变化** - 生物产业景气环比回升3 1个点,结束此前两个月回调 [16] - 新能源(-0 8)、新材料(-1 1)降幅最小,高端装备制造(-6 6)、新一代信息技术(-9 2)降幅最大 [16] - 新能源汽车生产指标降幅(-15 9)显著大于需求端(-5 0) [17] 与传统产业联动 - 钢铁、焦化等内需产业链开工率同环比低于5月,化工产业链开工率环比修复 [4][17] - 工业用电量呈现淡季特征,预计6月制造业PMI可能小幅走低 [4][17] 宏观指标一致性 - EPMI、PMI、BCI年初走势均为1-3月上行→4月回踩→5月企稳,6月EPMI回落需观察其他指标是否同步 [18] - 地产销售回踩、出口"抢出口"效应消退、"两新"补贴换档等因素或是景气波动的现实线索 [18]
奋战二季度 确保“双过半”丨主要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月份全省经济稳中向好
河南日报· 2025-06-20 07:40
工业生产 - 5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 [1] - 1-5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7.6%,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增速5.0和0.2个百分点 [1]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速增长: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0.3% [1] - 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99.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0.0% [1] 固定资产投资 - 1-5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6%,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 [2] - 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增长11.4%,拉动全省投资增长7.1个百分点 [2] - 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9.5%,增速创2022年4月以来新高 [2] - 民间投资增长9.7%,高于全省投资增速3.1个百分点 [2] 消费需求 - 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2.21亿元,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3] - 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20.14亿元,同比增长7.5%,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 [3] - 机电产品及设备类零售额增长46.1%,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增长170%,智能手机增长160%,可穿戴设备增长86.1%,家用电器增长47.3%,新能源汽车增长27.0% [3] - 网络零售额增长69.1%,拉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4.9个百分点 [3]
打赢深化提升行动“收官战”,这些领域国企改革将提速
新华社· 2025-06-17 20:14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展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央企业及各地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平均完成率超80% [1] - 国务院国资委强调将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作为2024年国企改革重中之重 [1] - 未来改革举措聚焦科技创新供给质量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协同创新及激励机制健全等领域 [1] 科技创新与原始创新机制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需健全国企推进原始创新的制度安排 [2] -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建立适应原始创新特点的技术路线选择、考核激励及容错机制 [3] - 推动企业提高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投入比重,完善技术预见与需求凝练机制 [3] 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 - 当前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不足是制约生产力提升的关键痛点 [3] - 国企将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及开放高价值应用场景(如人工智能)加速技术落地 [4] - 采用"揭榜挂帅"等模式强化跨所有制企业协同创新 [4]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2025年一季度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达8513亿元 [5] - 国企需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明确战新产业培育主攻方向 [5] - 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重组后的整合融合与协同创新 [5][6]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 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国企应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6] - 边远或技术滞后地区需形成后发优势 [7] 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 - 推行分类评价机制:基础研究领域探索虚拟量化评价,应用研究领域设置合同金额等指标 [8] - 战新产业项目可设置亏损豁免期 [8] - 薪酬分配向科研人员倾斜,利用工资总额特殊政策精准激励 [9] - 细化合规免责条款至场景化,明确科研人员行为预期 [9]
国务院国资委最新部署
证券时报· 2025-06-17 16:20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展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央企业及各地国企重点改革任务平均完成率超80% [2] - 会议将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列为2025年国企改革核心任务 [2] - 招商局集团、中国电科等6家单位现场交流,中国石油等17家单位书面交流 [2] 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部署 - 要求国资国企完善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机制,避免"内卷式"竞争和盲目多元化 [4] - 强调规划引领,衔接国家战略制定"十五五"规划,强化产业优势布局 [4] - 加大增量投入,规范发展天使/风险/股权投资,引导国企基金"投早投小投硬" [4] - 重视重组并购后的整合融合,建立适应战新产业特点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 [6] - 给予新技术成长包容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6]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策略 -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入应用AI、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 [8] - 边远地区需利用数字技术形成后发优势,用好国家"两重""两新"政策 [8] - 利用AI改造苦脏险累岗位,消除安全隐患并加强职工技能培训 [8] - 注重产业链韧性安全,突出国内大循环,开放高价值应用场景促进技术落地 [8] 创新激励机制改革 - 推行分类评价和长周期激励机制,建立场景化合规免责机制 [10] - 薪酬分配向科研人员倾斜,关键岗位采用市场化薪酬体系 [10] - 中长期激励以增量为主,建立回溯机制并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10] - 细化免责条款强化与纪检监察等机构协调,保障科研人员创新预期 [10]
科技创新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协调
经济网· 2025-06-16 17:19
编者按: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信心在哪里?底气在哪里?活力在哪里?《解码中国经济 ——12 位经济学家的思 享课》一书由《中国经济周刊》编写,特邀黄奇帆、刘世锦、刘元春等 12 位著名经济学家,深入解读 中国经济未来走势。 当前,我国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运行政府投资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 支持。在作者看来,除此之外,也应该注意提升当前科技创新体系内政府与市场 " 两只手 " 的协调配 合,以及如何探索出二者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以下内容为书籍节选,内容有删减。 文|刘元春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何充分抓住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摆在我国面前的重要现实问题。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强调要"健全相关规 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 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 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科技自立自强的 ...
多个A股指数样本调整释放了什么信号
证券日报· 2025-06-16 00:14
指数样本调整 - 多个A股市场重要指数完成样本调整 涉及深证成指 创业板指 深证100 创业板50 上证50 上证180 上证380 科创50 沪深300 中证500 中证1000等极具市场影响力的指数 [1] - 创业板指编制规则迭代升级 引入ESG负面剔除机制 剔除国证ESG评级在B级以下的股票 降低指数样本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概率 [1] - 创业板指引入个股权重上限机制 通过设置权重调整因子 使单只样本股权重在每次定期调整时不超过20% 将单只样本股对指数的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 产业结构升级 -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 传统产业面临数字化 智能化改造的迫切需求 人工智能 半导体 新能源 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硬科技"产业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力量 [1] - 深证100指数调入领益智造 润泽科技 中航成飞等3只股票 包含1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权重占比提升至76% 先进制造 数字经济 绿色低碳三大重点领域权重达到73% [2] 指数功能定位升级 - 指数功能从表征市场整体行情升级为引导金融资源向高端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汇聚 持续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为ETF 指数期货等投资产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标的 [2] - 创业板指编制规则革新通过个股权重上限控制 有效规避单一成分股过度波动风险 叠加ESG负面筛选机制 提升样本"含金量" 使创业板指的成长标杆属性愈发鲜明 帮助投资者锚定更稳健的成长资产 [2] 指数体系连贯性与科学性 - 科创100 科创200指数从"上市满6个月纳入"调整为"上市满12个月纳入" 降低新股股价剧烈波动对指数的冲击 与科创50 科创综指的规则统一 使指数更稳定 更具代表性 更好地反映科创板上市公司整体表现 [3] - A股相关指数样本的系统性调整是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的必然选择 精准回应产业趋势 市场需求新动向 彰显资本市场深化改革 服务国家战略的决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