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
搜索文档
2024年全国碳市场成交额创市场启动以来年度新高
新华网· 2025-09-24 16:08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后,我国推出的又一个助力实现"双 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2025年3月,首批新登记的核证自愿减排量在交易系统开展交易。报告显示, 截至8月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270.61万吨,成交额2.29亿元,成交均价屡次超 过每吨100元。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表示,未来将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 和交易方式,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 新华社上海9月24日电(记者王默玲、高敬)记者从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上 获悉,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其中,2024 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 会议同期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市场交易活力正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 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运行242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43.55%,全年 累计成交量1.89亿吨,全年成交额181.14亿元,是202 ...
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以来连续十二年实现100%履约 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18:51
上海碳市场历史表现与规模 - 上海碳市场自2013年开市以来现货累计成交2.65亿吨 累计成交金额55.44亿元[1] - 市场是全国唯一连续十二年实现100%履约的试点地区[1] - 市场覆盖钢铁 化工 汽车 航空 水运等28个行业400余家企业 碳配额总量约1亿吨[1] 市场机制与交易创新 - 上海推出电-碳协同机制 2025年1月至9月上海绿电交易超过80亿千瓦时[1] - 创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激励机制 对表现突出企业给予0.3%或0.5%的免费配额奖励[1] - 至2025年8月底共举行配额有偿竞价发放16场 有偿发放总量2668万吨 竞买成交总量1045.71万吨 总成交金额6.28亿元[2] 碳金融产品与服务发展 - 初步形成碳现货+碳远期联动模式[2] - 在碳远期 碳质押 碳回购 碳保险 碳中和指数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实践案例[2] - 推出碳基金 碳信托 配额质押贷款保证保险 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 碳回购履约保证保险等产品[2] 碳普惠机制建设 - 建成碳普惠管理运营平台 创新开展一键式碳账户管理体系[2] - 碳普惠专区累计吸引超20万名民众开户 近500个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参与 签发10万多吨减排量[2] 未来发展规划与重点任务 - 未来将聚焦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提质增效行动等三大行动 提出16项重点改革任务[3] - 重点任务包括建立健全配额总量管理制度 健全碳普惠可持续运行管理机制 丰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等[3] - 在有序发展碳金融方面重点围绕三大方向突破 包括适时丰富市场参与主体 支持碳资产纳入金融机构合格担保品范围 推动建立碳市场与绿色金融市场信息互通互认机制[3]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发布
新华社· 2025-09-19 16:12
新浪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报告、培训、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 公司传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续发展表现。点击查看【 ESG评级中心服务手册】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2025年5月24日)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目前,我 国已建立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激励社会自主减排的全国温室气体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为推动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经党中央、国务 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 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兼顾绿色低碳转型和 经济发展需要,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加 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有计划分步骤扩大实施范围、扩展参与主体,营造更加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 环境,努力实现碳排放 ...
两岸业内人士在湘共话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新机遇
新华网· 2025-09-19 11:30
活动概况 - 第三届海峡两岸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科技交流会暨台湾科技青年湖南行活动于9月18日在湖南长沙举办 [2] - 活动吸引两岸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及科技青年等150余人参与交流合作 [2] - 活动由科技部海峡两岸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共同主办 [3] 行业交流与合作 - 交流会重点推介绿色低碳领域前沿科技成果并探讨新能源、碳交易等未来发展风向 [2] - 6位行业专业人士包括食品工程专家单杨、台湾共济联盟主席王仲鹏、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方俊等就行业前沿进行主旨演讲 [2] - 活动当天举行了多场主题座谈会,两岸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新能源、碳交易、绿色农业等主题深入交流 [3] - 30余名台湾青年赴长沙、益阳、怀化等地交流考察,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崔立有表示通过与湖南农业专家交流获得了对研究有帮助的原始农业数据 [3] 具体合作项目 - 台湾绿宝实业有限公司、台湾共济联盟鹏景集团分别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丰华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签署农业碳汇领域合作协议 [2] - 签约的有机农业水稻种植试点项目旨在共同探索从常规作物种植向有机农产品种植的转型 [2] - 台湾21世纪基金会副董事长高思博表示将在湖南等地深化低碳经济、绿色农业合作,共同探讨前沿问题以助力两岸农业现代化发展 [2]
全国碳市场建设迈入新阶段
仪器信息网· 2025-09-18 11:58
中国碳市场体系框架 - 中国已建立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两个独立运行但相互衔接的碳市场体系 实现对减排主体的全覆盖[4] - 强制碳市场覆盖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 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60%以上[4] - 自愿碳市场支持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能效提升和林业碳汇等领域 未来将扩展至生物质利用、固废处理等领域[6] 市场交易数据表现 - 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 成交额达474.1亿元[4] - 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达2.1亿元[4] 制度体系建设进展 - 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形成多层级碳市场法规制度体系[4] - 采用基于强度控制的配额分配方法 未来将逐步实施配额总量控制[7] - 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审制度 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提升数据监管效能[9] 碳市场发展路线图 - 到2027年强制碳市场将逐步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6] - 到2027年自愿碳市场实现对重点领域的全覆盖[6] - 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6] 市场机制创新举措 - 研究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配额分配方式 建立配额储备和市场调节机制[8] - 探索开发碳质押、碳回购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拓展重点排放单位融资渠道[11] - 将引入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和自然人参与交易[11] 技术支撑体系建设 - 2023年以来出台造林碳汇、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 支持领域逐步扩大[4] - 加快构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体系 重点开发生态系统碳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方法学[9][11] - 对企业排放关键数据实施月度存证 智能预警数据质量风险[9]
双碳周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额累计成交量下降-20250917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9-17 14: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跟踪2025年9月8日 - 9月12日国内外“双碳”领域动态,涉及碳配额交易及前沿技术;国际碳市场价格有降有升、成交量变化不一,国内全国碳市场成交量和成交均价下降、试点市场交易集中且总量上涨,同时两项双碳前沿技术取得进展 [2][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国际碳交易市场跟踪 - 欧洲碳配额价格及成交量:EUA现货价格从9月8日的76.65欧元/吨降至9月12日的75.31欧元/吨,周降幅1.75%,现货成交量31.10万吨,较前一周涨314.67%;EUA期货价格从9月8日的77.16欧元/吨降至9月12日的75.78欧元/吨,周降幅1.79%,期货成交量216.50万吨,较前一周降45.63% [6] - 美国碳配额价格及成交量:EUA期货价格从9月8日的77.17欧元/吨降至9月12日的75.77欧元/吨,周降幅1.81%,期货总成交量169.99百万吨,较前一周降7.59%;UKA期货价格从9月8日的57.10英镑/吨降至9月12日的56.11英镑/吨,周降幅1.73% [12] - 韩国碳配额价格及成交量:KAU25现货价格从9月8日的9480韩元/吨涨至9月12日的10500韩元/吨,周涨幅10.76%,现货成交量60.93万吨,较前一周涨72.31% [17] 国内碳市场跟踪 - 全国碳市场碳配额成交量及成交均价:上周全国碳市场碳配额(CEA)累计成交量532.81万吨,累计成交金额33261.15万元,较前一周成交量和成交金额降幅为36.42%和38.62%;截至9月12日,上周CEA日成交均价62.58元/吨,较前一周降4.29% [21] - 国内各试点省市碳市场碳配额周成交均价:上周国内试点碳市场碳配额周成交均价除湖北省HBEA和广东省GDEA外均呈下降趋势,福建省FJEA降幅最大达10.00%;与上月同期相比,除北京市BEA、湖北省HBEA和广东省GDEA外均呈下降趋势,福建省FJEA降幅最大达26.41% [25] - 国内各试点省市碳市场碳配额成交量及成交金额:上周国内试点碳市场碳配额交易集中在深圳市、上海市、北京市和天津市碳市场,其交易量和成交金额分别占全部试点市场周交易总量的97.23%和98.10%;上周国内各试点碳市场周交易总量21.60万吨,较前一周涨118.54% [27] 双碳前沿技术跟踪 -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封存量破1亿立方米:恩平15 - 1油田碳封存项目累计封存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应用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技术,开创“以碳驱油、以油固碳”模式,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与实践成果 [29] - 我国最大全钒液流光储一体化项目开展首次充电实验:新疆吉木萨尔全钒液流光储一体化项目储能电站启动首次充电实验,采用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具有超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和长时储能能力,为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提供解决方案 [32]
买卖什么? 如何更有活力? 碳市场2.0,中国这样布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11:35
全国碳市场发展时间表与路线图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碳市场进入2.0时代 [1] 碳市场机制与结构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构成,强制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自愿碳市场于2024年启动,两者独立运行且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 [2] - 强制碳市场覆盖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减排责任,自愿碳市场激励社会自主减排,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或购买配额填补缺口 [2] 碳市场规模与交易数据 - 强制碳市场2024年纳入超2000家重点排放单位,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截至2024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 [3] - 自愿碳市场2023年以来出台造林碳汇和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完成首批948万吨核证自愿减排量登记,截至2024年8月22日累计成交CCER 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 [3] 行业覆盖与扩展 - 强制碳市场初始覆盖发电行业,2024年新增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 [3] - 河北作为工业大省有400余家企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企业通过节能改造和出售碳配额获得收益,例如石家庄良村热电2024年供电煤耗较2020年降低5.5克/千瓦时,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0300吨,通过出售多余碳配额获得收益7700余万元 [4] 强制碳市场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强制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强制碳市场 [6] - 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配额分配方式由免费转向免费和有偿相结合,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6] 自愿碳市场发展目标 - 到2027年自愿碳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 [6] - 自愿碳市场引导绿色低碳投资,支持减排效果明显但经济可行性较弱的技术和项目发展,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碳减排行动 [6] 试点市场与全国市场协调 - 加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7] - 试点碳市场继续发挥政策试验田功能,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和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经验 [7] 碳金融创新与工具 - 碳资产可进行质押和回购,碳质押是企业将CEA或CCER等碳资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碳回购是配额持有者出售碳资产并约定未来回购以获得短期资金融通 [9] - 建立完善碳质押和碳回购政策制度,拓展重点排放单位融资渠道,盘活碳资产,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节能减碳积极性和主动性 [9] 碳保险与创新应用 - 林业碳汇成为保险标的,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评估林地碳汇增加和损失情况,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以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森林固碳量损失进行赔偿 [10][11] - 安徽太平洋财险岳西支公司为安徽康馨祥农业科技集团签发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单,创新碳保险应用模式 [11] 碳定价机制与市场活力 - 到2030年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碳价格激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全社会绿色技术投资 [12]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自愿碳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12] - 交易主体拓展有利于改善交易结构,形成连续价格信号,激活市场流动性和有效性,当前强制碳市场以控排企业为主,呈现履约驱动和潮汐交易特征 [12]
经济日报:海南创新驱动产业提质
经济日报· 2025-09-15 14:25
核心观点 - 海南省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 结合资源禀赋与自贸港政策红利 推动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型 [2] - 通过制度集成创新和多领域"首单突破"实现产业跨越升级 形成高度开放的政策体系与营商环境 [3] 工业与服务业绩效 - 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 [2] - 服务进出口总额403.38亿元 同比增长23.9% [2] 航天产业集群发展 - 文昌国际航天城目标2027年集群营业收入达100亿元 [2] - 加快商业航天全链发展 推进航天主题公园等项目 打造"航天旅游之都" [2]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模式 - 海口国家高新区与乐城先行区形成"前店后厂"联动模式 [2] - 运用真实世界数据政策注册国外创新药械 利用加工增值30%内销免关税政策落地生产 [2] 金融与贸易创新突破 - 全省首只S基金落地 三亚完成首笔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 [3] - 三亚B保跨境电商首单出关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实现跨境碳交易与红树林碳汇交易零突破 [3]
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0亿 筑牢生态支点加快释放绿色转型动能
长江商报· 2025-09-15 07:07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 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3] - 2024年国考城市PM2.5浓度较2019年前下降15.6%,优良天数比率上升7.7个百分点 [4] - 190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5.8%,省控湖泊优良比例较2021年提升27.6个百分点,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3%以上 [4] 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行动 - 完成1246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整治完成率达99.8% [3] - “十四五”期间实施大气治理项目18500多个,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3.4万余辆 [3] - 累计完成709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6589个行政村环境整治 [4] - 宜昌市投入近50亿元改造沿江污水管网,主城区污水集中收集率从43.34%提升至81.95% [6] 碳市场与绿色产业发展 - 全国碳配额累计成交6.93亿吨,成交金额476.29亿元 [5] - 湖北区域碳市场累计成交量4.18亿吨,成交额103.31亿元,交易规模居全国第一 [1][5] - 培育武汉绿色低碳等8个产业集群,节能环保产业链规模稳步增长 [5] - 宜昌市“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134家,吸引宁德时代、万华化工等头部企业布局 [8] 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协同 - 宜昌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 [6] - 宜昌拆除沿江码头216个,腾退岸线42.7公里,生态修复3615.7公顷,恢复湿地2095.88公顷 [7] - 长江生态系统指示性物种江豚在宜昌族群增加到4个23头以上 [7] - 成功创建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位居中部第一 [4]
立足资源禀赋 抢抓政策机遇 海南创新驱动产业提质
经济日报· 2025-09-14 06:09
产业结构转型 - 海南省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 推动创新驱动转型 [1] - 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 服务进出口总额403.38亿元且增长23.9% [1] 航天产业集群发展 - 文昌国际航天城目标2027年集群营业收入达100亿元 加快商业航天全链发展 [1] - 推进航天主题公园等重大项目 打造航天旅游之都 [1] 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 海口国家高新区通过"乐城应用-高新生产"模式实现政策联动 [1] - 运用真实世界数据政策注册上市国外创新药械 加工增值30%内销免关税政策落地生产 [1] 制度创新突破 - 三亚实现全省首只S基金落地、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首笔、跨境电商首单出关 [2] - 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实现跨境碳交易与红树林碳汇交易零突破 [2] 政策环境优势 - 海南具备高度开放政策制度体系、国际合作网络及产业升级赛道 [2] - 公平竞争营商环境为投资提供机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