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破产企业变身科技新贵,千里科技要当车界“第二个华为”?
经济观察报· 2025-06-29 11:51
公司转型与战略调整 - 千里科技前身为力帆汽车,2020年因经营不善破产重整,2021年更名为力帆科技,2025年2月正式更名为千里科技 [4][6] - 公司经历两次重大转型:2020年重整后由吉利主导转向换电市场和B端市场,2024年引入AI背景股东后向"AI+车"转型 [4][5][6] - 2024年7月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旗下公司以24.3亿元收购19.91%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10月印奇出任董事长 [5] - 公司提出"双轮驱动,双化牵引"战略:终端业务(摩托车/汽车)+科技业务(智能驾驶/座舱),AI化+国际化 [6] 核心人物与团队建设 - 华为车BU前总裁王军加盟出任联席总裁,全面负责科技业务板块,曾主导华为HI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研发 [2] - 公司引入多名AI背景高管,形成"专业领军人+产业趋势"的组合 [7] - 王军在华为期间推动与北汽、长安、广汽等车企合作,其经验被视为千里科技转型关键 [2][7] 业务布局与合作生态 - 2024年3月联合吉利、迈驰、路特斯成立重庆千里智驾有限公司,被解读为打造"下一个引望" [2][9] - 推出千里智驾1.0方案支持L2+级辅助驾驶,与吉利合作开发千里浩瀚智驾系统覆盖多款车型 [9] - 重庆两江新区与吉利、旷视科技签署战略协议加速智驾技术商业化 [9] - 公司获得吉利、重庆国资、旷视科技三方支持,形成政策+产品组合优势 [9] 市场竞争与行业定位 - 第三方供应的城市NOA方案市场中华为和Momenta合计占据近90%份额 [10] - 公司目标成为"第二个华为",吉利高管多次强调要共同构建抗衡华为的生态 [9] - 行业分析师认为成为"第二个引望"更具可行性,但面临技术自主性、品牌号召力等挑战 [11] - 吉利深度参与可能限制千里智驾作为第三方平台的接受度,竞争对手或担忧核心技术受制 [11] 历史沿革与股东结构 - 力帆汽车2020年销量仅2000多辆导致破产,重整后引入满江红基金(吉利系)和重庆两江产投(国资) [4] - 2022年6月吉利通过增资将持股提升至52%实现控股,满江红基金持股稀释至约20% [4] - 2023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21.8%,扣非净利润再度亏损 [4]
5月规上工企利润下降9.1%,Zara Home撤出多个城市 | 财经日日评
吴晓波频道· 2025-06-28 09:21
工业企业利润 - 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7204.3亿元,同比下降1.1%,5月单月利润同比降幅扩大至9.1% [1] - 分企业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8709.5亿元(-7.4%),股份制企业20170.7亿元(-1.5%),外商及港澳台企业6856.8亿元(+0.3%),私营企业7592.5亿元(+3.4%)[1] - 工业品价格低迷和需求不足是利润下滑主因,私营企业展现较强韧性 [2] 民营经济 - 全国民营经济组织达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96.76%,同比增长2.3% [2] - 民营企业贡献大量税收、就业和创新成果,需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3] 阿里巴巴 - 合伙人数量从26人精简至17人,保留人员多为一线业务负责人(如蒋凡、万霖等),9名非一线高管退出 [4] - 2025财年收入9963.47亿元,净利润同比大增77%至1259.76亿元 [4] - AI云和电商增长显著,本地生活与文娱板块亏损收窄 [5] 小米新品 - YU7车型三款配置售价25.35-32.99万元,3分钟大定超20万台,1小时达28.9万台 [6] - AI眼镜定价1999元起,支持第一人称视频拍摄和直播,内置小爱同学 [6] - 汽车产能不足或影响交付,AI眼镜生态建设尚处早期 [7] 万科债务 - 2024年偿付公开债197亿元,2025年已偿还超160亿元,新增融资综合成本3.54% [8] - 2024年营收超3400亿元,交付房屋18万套,销售回款率超100% [8] - TOD模式转型和保障房收储成为新方向 [9] Zara Home - 关闭长沙、杭州最后门店,中国内地门店从2019财年52家缩减至17家 [10] - 高租金和低性价比导致经营压力,消费者转向国产替代品牌 [11] Meta版权诉讼 - 美国法院裁定Meta使用版权作品训练AI属"合理使用",但判决不具普适性 [12] - 司法趋势倾向于保护AI技术发展,同时规范输出结果版权 [13] 荣耀IPO - 启动A股上市辅导,计划2026年一季度完成,拟转型AI终端生态公司 [14] - 未来五年AI投入将达百亿美元,但手机出货量已跌出前五 [15] A股市场 - 沪指跌0.7%报3424点,两市成交额1.54万亿元,超3300只个股上涨 [16] - 算力硬件和有色板块走强,银行股调整,市场呈现板块轮动特征 [17]
9点1氪丨蔡澜离世,享年83岁;西贝就前员工偷拍6岁女顾客致歉;雷军:不会公布小米YU7 24小时销量
36氪· 2025-06-28 07:34
上市动态 - 北京石头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大通和中信证券 [1] - 豪威集成电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2] - 深圳大普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上市申请获深交所受理,成为创业板首家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 [3] 公司战略与人事调整 - 一汽丰田销售总部正式搬离北京迁往天津滨海新区,结束22年生产与销售分离状态,2021-2024年零售量呈波动下降趋势(84.6万辆→79.8万辆) [9][10] - 理想汽车调整销售体系,总裁马东辉全面负责研发、供应链与销售业务,实现"战略到经营"闭环 [11][12] - 英特尔前CEO帕特・基辛格首次回应辞职,称决定由"第三方"做出 [7] 产品与技术 - 腾讯混元开源首款混合推理MoE模型Hunyuan-A13B,总参数80B激活参数13B,在魔搭社区首发(模型总量超7万个,服务1600万开发者) [14] - 小米YU7开售订单超预期,雷军表示不会公布24小时销量 [4] - Crocs遭美国消费者集体诉讼,指控洞洞鞋在高温下存在缩水变形风险且未充分警示 [6] 财务数据 - 阿里巴巴2025财年收入9963.47亿元,净利润1259.76亿元同比增长77% [15] -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减持22.5万股股票,累计套现3320万美元 [8] 行业监管 - 反不正当竞争法完成修订,新增五章内容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10月15日起施行 [10] - 中银理财因多项违规被罚1290万元,公司回应已于2024年6月完成整改 [13] 产品服务更新 - 微信新增朋友圈"仅提醒朋友与我的互动"功能,持续优化社交体验 [13] - QQ音乐上线付费"泡泡"功能(月费28元),因价格高、体验差引发争议 [7][8] - X平台将按广告垂直尺寸收费,全屏广告费用高于1/4屏广告 [13]
两度举办全运会,广州天河奥体板块迎来价值爆发期?
南方都市报· 2025-06-28 04:18
全运会带来的城市升级 - 全运会的举办将推动天河区基础设施跨越式升级,提升区域承载能力与竞争力 [2] - 奥体板块作为广州"东进"战略节点,未来将打造成绿色、智慧、高品质的城市环境示范样板 [2] - 奥体中心通过"一场两馆"复合设计,赛后转型为全民健身中心、国际赛事承办地和城市文化地标 [2] 区域价值重塑 - 全运会驱动奥体板块基础设施、交通网络、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等全面升级,显著增强区域宜居性 [3] - 赛事短期拉动旅游、消费等经济,长期通过商业综合体聚集和产业生态培育形成持续增长点 [3] - 全运会带动土地溢价和高端项目开发热潮,区域经济活力显著提升 [3] 科创与产业格局 - 奥体板块已形成体育科技为特色、数字经济和生物健康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集聚网易、亿航智能、小鹏汽车等科创企业 [4] - 板块吸引海归科研人才、科创企业高管和文体产业精英入驻,成为广州新的人才价值高地 [4] - 高端住宅市场竞争转向"全维度生活价值"立体化竞争,购房决策因素更注重教育资源、医疗配套等复合价值 [4] 标杆项目与生活方式 - 缦云广州作为奥体板块标杆住宅,将建筑与3.4万平方米岭南园林结合,构建高端生活方式社区 [5] - 全运会带动区域价值永久性重塑,高品质项目成为区域价值兑现的"压舱石" [5] 奥体中心未来发展 - 奥体中心是全国唯一承办过两届全运会的场馆,区位优势显著,衔接天河智慧城 [6][7]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公众开放、打造体育公园、建设体育总部经济集聚区,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7] - 全运会倒计时阶段,奥体板块蜕变为集国际赛事、科创产业、生态人居于一体的城市新极核 [7]
辅助驾驶,不再是性价比游戏
36氪· 2025-06-27 20:27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中国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辅助驾驶成为核心竞争领域,但过去车企采用「伪性价比」路径,用少量硬件堆叠功能模块,导致体验不佳[1] - 这种低成本策略导致性能瓶颈、功能阉割、体验割裂和极端工况失效等问题,正在消耗用户信任[2] - 用户需求与市场供给出现「需求错位」:用户渴望「托付感」,而市场交付的是「Demo感」[3] 安全成为核心要求 - 安全不再是辅助驾驶的可选项,而是新阶段的入场券和及格线[4][5] - 所有AI能力最终必须落在「关键场景下能否保命」这一问题上[6] - 低成本方案在关键时刻表现不佳:高速NOA无法顺滑并道,城市NOA识别不了突发情况,感知融合在极端工况下失效[7] - 新出台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国家标准为行业划定了更清晰的安全底线,监管从「鼓励创新」转向「督促合规」[7] 技术发展趋势 - 行业正在形成新共识:算力冗余、模型冗余、决策冗余成为必需[9] - 特斯拉AI5芯片单颗算力达2000~2500 TOPS,是当前主流芯片的10倍[9] - 蔚来神玑NX9031芯片相当于4颗Orin-X,已在多款车型落地[10] - 小鹏G7 Ultra版搭载三颗自研图灵芯片,总算力超2200 TOPS,是同级车型的3~28倍[10] - 理想和比亚迪也纷纷采用高性能芯片提升系统稳定性[12] 规模化落地关键 - 辅助驾驶规模化落地关键在于「铁三角」架构:安全体系×性能支撑×成本规模化[15][16] - 安全平权是辅助驾驶平权的前提,需要在30万元级技术平台下沉能力,而非简单堆叠功能[16] - 量产化方案需具备三重能力:安全体系构建、高性能支撑(大算力解决长尾问题)、成本规模化(平台化设计)[17][18][19] - 从L2到L3的跨越带来算力需求的指数级跃升:L2需80~300 TOPS,L3需千TOPS级以上[21] 大模型的应用价值 - 大模型带来接近人类驾驶员的语义理解能力,能识别行为意图、理解非结构化障碍物、动态调整决策[25] - 小鹏VLA+VLM双大模型方案可应对极端场景,华为乾崑ADS 4号称端到端延迟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26][28] - 大模型不是炫技,而是构建可信交付、持续进化平台的关键[28] 行业发展阶段 - 辅助驾驶发展分为三阶段:功能战(价格竞争)、体验战(流畅度竞争)、安全战(可信度竞争)[29] - 行业正从「体验战」迈入「安全战」,高安全与高算力成为辅助驾驶核心价值的「一体两面」[32][33] - 真正的安全平权是让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智能带来的安全红利[33]
理想整合设立智能汽车群组,总裁马东辉统管研发、供应和销服
晚点Auto· 2025-06-27 16:47
组织架构调整 - 理想汽车将销售与服务群组和研发与供应群组合并成立智能汽车群组 由总裁马东辉负责 向CEO李想汇报 [2] - 其他一级群组保持不变 包括产品与战略群组(李想直管) 系统与计算群组(CTO谢炎负责) 组织与财经群组(CFO李铁负责) [2] - 智能汽车群组旨在实现研发 供应 销售 服务的端到端经营闭环 为下一阶段竞争构筑优势 [2][3] - 原销售与服务群组负责人邹良军转任公司顾问 [4] 销售体系改革 - 3月起推行"战区制" 将26个战区合并为5大战区 战区负责人直接向邹良军汇报 [4] - 撤销中央零售业务负责人职位 原负责人韩希转任中区零售负责人 [4] - 各大战区对销量 利润和NPS独立负责 出现"各自为政"现象 [4] - 公司强调全国统一售价和服务标准 禁止销售私自返利行为 [4] 产品战略与竞争环境 - 7月和9月将发布i8和i6两款纯电SUV产品 [3] - 公司正走出增程式技术舒适区 面临更激烈市场竞争 [7] - 去年4月已进行组织升级 合并PDT和PCT团队 强化产品商业成功目标 [5][6] 历史问题与挑战 - 销售体系存在"抢单"和私自返利现象 导致部分早期员工离职 [5] - 去年MEGA车型遭遇舆情危机后 公司设立质量运营部门提升流程效率 [5]
科技制造板块或将迎来配置窗口期
全景网· 2025-06-27 10:59
综合判断,若市场风险偏好延续上行态势,科技制造板块有机会在短期内迎来配置窗口期,值得投资者 重点关注。 大家好,我是天弘基金祁世超。近日大科技普涨,该如何看待?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 在金融科技概念的强势催化下,市场风险偏好显著提升,资金加速向科技制造方向聚集,市场情绪迎来 明显回暖。 近期外围风险事件的影响逐步钝化,而成长主题板块经过前期回调,已抵达关键支撑区间,为后续反弹 构筑坚实基础。 从行业维度来看,AI产业链各环节均蕴藏丰富催化动能:上游半导体领域,芯片材料设备,光刻机技 术突破持续推进,国产化替代进程不断提速;中游AI应用领域,ChatGPT、DeepSeek等头部模型迭代升 级预期强烈;下游机器人、智能汽车作为AI技术落地的先锋赛道,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双重利好后续 仍值得期待。 技术面上,近两日市场成交量有所放大,均线等技术指标发出积极信号,趋势性机会已现端倪。 天弘中证人工智能(A类:011839,C类:011840)紧密跟踪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 数选取为人工智能提供基础资源、技术以及应用支持的公司中选取代表性公司作为样本股,反映人工智 能主题公司的整体表现。 天弘中证机器 ...
小米集团-W(01810):YU7一小时大定28.9万台,开启新周期
华泰证券· 2025-06-27 10:4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 71.2 港币 [1][4][7][30] 报告的核心观点 - 6 月 26 日小米召开人车家发布会,发布小米 YU7、首款 AI 眼镜、MIX Flip2 小折叠等产品,看好智能电动车和智能家电推动公司收入利润高速增长 [1] - 维持 2025 - 2027 归母净利润预测 410/513/632 亿,基于 SOTP 估值法维持目标价 71.2 港币,对应 41 倍 2025 年 PE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产品发布情况 - 小米发布 SUV YU7,三分钟大定 20 万台,一小时大定突破 28.9 万台,达 2025 年全年出货目标 82.5%,推出 9 款颜色,标准版 835km 续航,全系搭载 700TOPS 英伟达 THOR 芯片等,辅助驾驶方面全系标配 1000 万 Clips 版本,小米 XLA 大模型下半年升级,各版本定价低于特斯拉,在 SU7 基础上硬件性能全面升级,支持 SU7 Ultra 限时改配 [2] - 小米发布 AI 眼镜,起售价 1999 元,重 40g,搭载高通 AR1 旗舰芯片,支持第三方 app 视频通话及直播等功能,内置超级小爱,支持多种语音控制功能,发售当晚电致变色版本首发售罄,重量低于 Meta Rayban 系列,电池容量提升 64%,能遥控家中智能设备,看好其丰富“人车家”生态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对小米现有业务估值为 25 倍 2025 年预测 PE,对应每股 44.9 港币,相比可比公司均值有溢价,因家电等 IoT 业务增速快且看好小米完整生态在 AI 时代价值;维持智能汽车业务 2.5 倍 2027 年预测 PS,对应每股 26.3 港币,估值倍数高于可比公司均值,因新工厂建设顺利、产能释放有望推动汽车业务增长,且“人 - 车 - 家”战略对汽车业务有助力 [32] 经营预测指标 |会计年度|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人民币百万)|270,970|365,906|495,074|605,814|727,778| |+/-%|(3.24)|35.04|35.30|22.37|20.13|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人民币百万)|19,274|27,314|40,987|51,321|63,249| |+/-%|127.03|41.72|50.06|25.21|23.24| |EPS(人民币,最新摊薄)|0.76|1.09|1.63|2.04|2.52| |ROE(%)|12.53|15.49|20.11|21.45|22.20| |PE(倍)|60.10|48.13|32.07|25.61|20.78| |PB(倍)|7.06|6.96|6.01|5.06|4.24| |EV EBITDA(倍)|53.30|48.99|28.80|23.08|17.76|[6] 基本数据 - 目标价 71.2 港币,截至 6 月 26 日收盘价 56.9 港币,市值 1476508 港币百万,6 个月平均日成交额 12094 港币百万,52 周价格范围 15.36 - 59.45 港币,BVPS 9.24 人民币 [8]
雷军喊话特斯拉,小米YU7正面开战Model Y
雷峰网· 2025-06-27 08:48
核心观点 - 小米 YU7 作为公司首款五座纯电 SUV,定价 25.35 万元起,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标准版售价仅比后者低 1 万元 [2][3] - 公司通过 800V 碳化硅平台、超级电机、智能辅助驾驶等核心技术实现"豪华+性能"双突破,充电15分钟续航620km,零百加速3.23s [6] - SUV 是汽车行业主战场,YU7 开售3分钟大定突破20万台,留资用户达 SU7 同期的三倍,但面临 Model Y 等强劲对手 [10][11] - 公司构建"人-车-家"生态,依托澎湃 OS 实现多设备协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12] 产品参数 - 动力系统:全系标配 V6s Plus 超级电机,最高转速22000 rpm,最大马力690PS,峰值功率508 kW,最高时速253 km/h [6] - 续航充电:800V 碳化硅平台支持5.2C充电倍率,电量10%-80%仅需12分钟,15分钟充电续航620km [6] - 智能驾驶:标配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搭载700 Tops算力英伟达Thor芯片,1000万Clips端到端方案提升路口通过率23% [6] - 安全性能:2200MPa四门防撞梁使A柱承载提升35%,B柱提升70.5%,24小时耐力测试达成3944km行驶里程 [7][11] 市场竞争 - 定价策略:标准版25.35万/四驱版27.99-32.99万,对比Model Y焕新版26.35万/理想L6 24.98万/小鹏G7 23.58万 [8] - 空间表现:车身尺寸4999×1996×1600mm,前排头部/后排膝部等空间数据领先Model Y和卡宴 [11] - 竞品对比:Model Y 2023年全球销量超110万辆,焕新版单周交付近万辆;理想L6主打家庭,小鹏G7侧重城市智驾 [10][8] 公司战略 - 研发投入:辅助驾驶领域首期投资57.9亿元,团队规模超1800人,下半年将升级XLA大模型 [6] - 生态布局:通过澎湃OS实现手机/家电/穿戴/汽车深度融合,车辆作为智能家居延展入口 [12] - 产能规划:二期工厂即将竣工,三期工厂地块已竞拍,但交付周期仍达38-42周 [10][12]
小米集团20260626
2025-06-26 23:5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智能手机、家电、汽车 - 公司:小米集团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小米集团发展历程 - 小米集团成立于 2010 年 4 月,2018 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从硬件生态圈建设到人车家全生态闭环 [3] 主营业务 - 包括智能手机、IoT 与生活消费用品、智能汽车业务,以及基于前两者衍生的互联网服务,共同构成整体生态系统 [5] 2024 年财务表现 - 实现营业收入 3,659 亿元,利润约 237 亿元,同比增速达 35.4% [2][6] 智能手机市场现状 - 2024 年全球出货量约 12.23 亿部,同比增长约 7%;中国大陆出货量约 2.85 亿部,同比增长约 4% [7] - 全球市场由苹果和三星引领,前五大公司为苹果、三星、小米、传音和 OPPO,占比 67%;中国市场主要由国产品牌占据,前五大公司为 vivo、华为、苹果、OPPO 和荣耀,占比 78% [7] AI 技术对智能手机行业影响 - AI 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智能手机行业重要驱动因素,生成式 AI 优化升级提升用户体验,推动 AI 手机渗透率提升 [8][9] 小米自研与高端化成果 - 从软件到硬件多环节自主研发,自小米 10 系列突破高端机型市场,ASP 显著提升,2020 年以来毛利率最高达 15%左右 [10] - 2024 年出货量达 1.69 亿部,同比增长 15%,平均单价从 973 元提升至 1,137 元 [10] 小米手机品牌矩阵与市场定位 - 旗下有小米、红米和 POCO 三个子品牌,小米定位高端旗舰,红米走性价比路线,POCO 针对海外市场 [12] 小米手机高端市场表现 - 2024 年在中国大陆 4,000 - 5,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达 24.3%,排名第一;5,000 - 6,000 元价位段市占率为 9.7% [13] 小米手机硬件与自研成果 - 硬件性能处于行业前列,2025 年 5 月发布的小米 S Pro 采用自研芯片玄武 O1 等先进技术 [14] - 操作系统从 MIUI 发展到澎湃 OS,实现人车家全生态打通和多设备融合 [15] - 2025 年 5 月发布自研手机芯片玄武 O1 及手表芯片玄武 T1,截至 4 月底自研技术投入达 135 亿元 [16] 小米家电业务发展情况 - 家电业务在收入和利润中占比渐重,预计 2025 年整体规模超 500 亿元,白电业务增长迅速 [2][17] 小米白电市场表现与潜力 - 2024 年收入规模约 180 亿,2025 年预计接近 300 亿,增速 60% - 70%,国内空调市场占有率预计达 10%,冰洗产品超 5% [18] 小米应对中高端消费市场挑战情况 - 2025 年份额和价格提升节奏未受太大影响,主要抢占二线品牌和线上长尾白牌份额 [19] 小米白电市场发展方向 - 包括主流价格带突破和线下渠道扩展,2025 年四季度 ASP 同比增长约 30%,线下渠道待进一步拓展 [20] 小米海外家电业务前景 - 中长期有扩张基础,但需关注产能组织情况,一两年内非主要成长点,长期可通过消费电子带动传统消费电器 [21][22] 小米家电领域竞争优势 - 体现在生态系统和互联网思维,能兼容传统家电品牌,实现高性价比,线下渠道效率高,有 20%以上竞争空间 [23] 小米汽车发展历程与市场表现 - 2021 年宣布造车,2024 年推出首款车型小米 SU7,全年交付量 13.9 万辆,占该价位乘用车增量贡献比例达 30% [24] 小米汽车未来发展战略 - 基于高端化和全球化,通过新零售方式布局,计划 2025 年国内扩展到 2 万家门店,中期海外布局 1 万家门店 [26] 小米汽车成功关键因素 - 包括高端化和智能全球化战略、新零售销售、研发供应链投入,雷军带队研发,自动驾驶团队规模超 3,000 人 [29] 小米汽车交付渠道建设 - 采用“一加 N”模式,截至 2025 年 5 月在全国 82 个城市开设近 300 家门店,6 月计划再增加 37 家 [30] 小米纯电 SUV 市场表现预期 - 对标 Model Y,预计各方面性能领先竞品,2026 年单月销量可达 3 - 4 万辆 [31][32] 小米汽车产能及毛利率预期 - 预计 2026 年满产交付水平 60 - 70 万辆,若不新增产能,明年将迎毛利率爆发周期,三期产能筹划中 [33] 小米集团盈利与投资意见 -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快速增长,2025 年净利润 430 亿元,2026 年 570 亿元,保持推荐评级 [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小米面临品牌趋势波动影响生态产品销售、传统供应链无序扩张损失体系效率两个风险点 [27] - 2025 年初发布的小米 SU7 Ultra 版本市场表现出色,订单量超一万,达到年内交付目标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