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制造
icon
搜索文档
翻了4倍,地方国资买28家上市公司,连县城都出手了丨投中嘉川
投中网· 2025-08-26 10:51
核心观点 - 地方国资在A股并购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截至8月共参与28起上市公司控制权收购 交易数量和金额同比均增长超4倍[6] - 并购活动呈现地域扩散和行业集中特点 安徽 江苏 浙江 广东 湖北五省最为活跃 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并购主战场[6][12] - 三四线城市及县级国资积极参与并购 显示参与者从一二线城市向低线城市扩展的趋势[6][24][25] 交易规模与增长 - 2025年1-8月地方国资共参与28起控制权收购 总金额311.95亿元 较2024年同期的7笔交易61.12亿元 交易数量增长400% 金额增长410.38%[9] - 交易中包含3笔20亿元以上及8笔10亿元以上收购 最大单笔交易为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以32.32亿元收购江海股份20.02%股权[10][11] 行业分布特征 - 电子信息行业交易量最多 共7起占比25% 交易规模104.41亿元居首 其中半导体行业6笔交易金额88.66亿元 占总额28.4%[12] - 传统制造和化学工业分别以60.80亿元和44.99亿元的交易规模位列第二和第三 前三大行业合计占比约65%[12] 地域活跃度分析 - 安徽和江苏并列交易数量榜首 各参与6起控制权并购 浙江 广东 湖北各3起[15] - 江苏以60.44亿元交易规模居首 安徽54.68亿元紧随其后 浙江53.48亿元位列第三[16] - 江浙沪地区合计参与11起交易 规模144.78亿元 占总金额46.4%[21] 安徽并购模式特点 - 安徽形成多市协同的并购模式 合肥 芜湖 马鞍山 黄山 池州5个城市参与收购 数量全国领先[17] - 并购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精准布局 如合肥国资收购文一科技强化半导体设备国产化 马鞍山国资并购蓝黛科技协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17][18] - 政策驱动明显 2024年底发布《关于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的指导意见》等多地市迅速响应配套措施[19] 低线城市参与情况 - 三四线城市积极参与并购 如黄山(GDP1134亿元)以7.25亿元收购锐新科技 衢州(GDP2262亿元)以19.52亿元收购东峰集团 曲靖(GDP3677亿元)以4.69亿元收购罗平锌电[25] - 县级国资首次介入 浙江苍南县(GDP543.2亿元)通过国资联合持股11.33%控股思创医惠 成为该县第二家上市公司[26][27] 政策与趋势展望 - 多地出台支持政策 河南聚焦"7+28+N"产业链 天津推出13条并购支持措施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放宽贷款限制[28] - 在政策支持和战略需求驱动下 地方国资并购活动预计将持续扩大地域范围和参与力度[28]
高盛最新研判:美国股市外机遇凸显!港股创 4 年新高!建议超配保险 / 材料,下调地产 / 银行
智通财经· 2025-07-29 23:20
市场突破 - MSCI中国指数创4年新高 沪深300指数同步刷新年内高点 2025年以来MSCI中国指数累计上涨25% 为2010年以来第二好前七月表现 [1] - 香港市场保证金贷款激增 南向资金创纪录流入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兴趣与保守配置缺口持续扩大 [2] - 高盛将MSCI中国指数12个月目标从85上调至90 因市盈率假设从11.6倍调整至12倍 [2] 驱动因素 - 美中贸易关系缓和显著提升市场风险偏好 [2] - 反内卷政策(供给改革2.0)深化重塑行业格局 政策与估值形成共振 [2] -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关注度提升 地缘政治担忧较前两年明显降低 [3] 投资者动向 - 美国投资者密集询问中国供给改革2.0政策 关注其对行业集中度和盈利模式的长期影响 [3] - 新兴市场/亚洲共同基金频繁增持中国股票 但全球主动管理基金对中国配置仍接近周期低谷 未来增配空间较大 [3] 板块调整 - 保险板块从标配上调至超配 2025年市盈率7.6倍 市净率1.0倍 受益于股市回暖带来的保费收入和投资端双重驱动 [4] - 材料板块同步上调至超配 因其盈利与反内卷政策强相关 如产能出清和集中度提升 [4] - 房地产从超配下调至标配 反映行业周期换挡与政策重心从需求刺激转向供给侧改革 [5] - 银行板块与保险板块互换 维持标配 2025年市盈率6.2倍 市净率0.6倍 估值Z值较高 短期弹性有限 [6] 反内卷政策影响 - 政策聚焦高竞争、低效率领域 如部分传统制造和过剩产能行业 [9] - 长期或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和盈利改善 类似供给侧改革1.0逻辑 [9] -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显示政策干预行业集中度、净利润率、ROIC和现金流增速等指标变化 [8] 全球资产配置矛盾 - 美股强劲表现成为部分投资者配置中国的阻碍 标普500指数从4月低点反弹 MSCI美国指数年内涨17% [10] - 中国市场反内卷政策、资金流入和估值修复逻辑独立于美股 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10] - 建议关注政策敏感型板块(保险、材料)和低估值修复板块(部分消费) [12] 总结 - 中国离岸市场需锚定政策改革、资金流入和估值修复三大主线 超配保险、材料等阿尔法板块 [13] - 规避高内卷、高估值压力行业 布局全球差异化机遇 [13]
走访上市公司 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系列(二十)
证监会发布· 2025-07-18 17:30
深交所走访上市公司 - 深交所2024年11月起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已完成200余家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上市公司走访,聚焦科技创新、应对外部挑战等主题[2] - 走访前全面梳理公司主营业务、财务状况、资本运作等情况,走访中通过实地参观和座谈深入了解企业困难与诉求,一对一解答问题[2] - 推动解决企业诉求150余项,涉及信息披露、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等领域,落实"并购六条"等政策支持企业资本运作[3] 广西证监局走访成效 - 广西证监局联合三级政府部门实现上市公司走访全覆盖,2024年以来牵头走访28家(覆盖率66.67%),自治区领导带队走访5家[7] - 累计收集问题59个,解决44个(办结率74.58%),现场解决产能额度、物流费用调降等问题,集中处理技术研发、政府欠款等诉求[10] - 2024年广西上市公司研发支出63.16亿元(同比+18.62%),22家公司多次分红累计45.33亿元,3家公司连续3年股利支付率超50%[12] 北京证监局系统化走访 - 2025年上半年走访上市公司近200家次(同比+500%),解决诉求200余项(解决率95%),联合深交所走访怡和嘉业等企业[15] - 针对性走访海外业务占比高的科技/生物医药公司、承压房地产企业等,摸排美国政策影响、流动性风险等核心问题[16] - 2025年北京辖区285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5800亿元(占全市场36%),68家公司回购股票109亿元,强化市值管理[18] 政策协同与产业支持 - 深交所联合地方政府共商高质量发展举措,宣讲监管政策,要求上市公司杜绝财务造假等行为,提升治理水平[2][4] - 广西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鼓励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加速传统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12] - 北京证监局联合多部门现场办公,协调税务、金融等资源,推动"并购六条""科创板八条"等政策落地[17][18]
如何拿好品牌出海的“新船票”?专家为浙企“支招”
中国新闻网· 2025-05-10 21:54
非洲市场消费观念转变 - 非洲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300美元的知名品牌同类产品,而非60美元的普通品牌商品,显示消费观念正经历价值重构[1] - 消费者更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这种转变正在重塑非洲商业生态[1] 中国品牌出海战略 - 品牌出海要追逐新业态、新模式、新理念,传统贸易模式已不适应新经济发展[1] - 品牌出海需做好海外综合服务,本土化经营,全球开店,数字化转型,达到全球价值链中高端[2] - "心""新"相印、数字融合、强链出海、新质消费成为新商业关键词[2] 浙江品牌出海实践 - 浙江已有200多万浙商在全球投资创业,涵盖传统制造、新能源及数字贸易等领域[1] - 通过"品牌溢价+本土化运营+数字渠道"战略矩阵,依托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赛道实现全球品牌转型[2] - 杭州已促成200余个中非项目落地,帮助100余家企业搭建海外独立站,推动杭州制造进入54个非洲国家[2] 新兴市场机遇 - 非洲、拉美等全球南方市场成为中国品牌出海的新蓝海,具有巨大发展空间[2] - 索马里拥有年轻人口和未开发的渔业、农业、矿业资源,数字基建、绿色能源及渔业开发成为三大投资窗口[3] 品牌出海支持体系 - 杭州形成政企学研联动服务企业出海的标杆模式[2] - 举办中非经贸气候论坛、浙非经贸合作对接大会等平台促进项目落地[2] - 启动多项出海行动计划和服务平台,助力开启品牌出海新征程[3]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三大新趋势
广州日报· 2025-04-28 03:04
趋势一 数据从成本变为价值增长引擎 - 传统制造行业普遍存在数据孤岛、数据不标准化、数据质量低的问题,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ERP、MES、CRM等)中,导致AI算法难以高效训练 [1] - 破解数据孤岛和质量难题的关键是构建"技术筑基、治理护航、场景驱动"的有机体系,分三个层次推进:夯实数据底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系统)、建立治理规则(提升数据质量)、实现价值落地 [1][2] - 通过"边修路、边立规、边创效"路径,企业可在18~24个月内实现数据可用性提升60%、算法开发效率倍增的突破,将数据从成本项变为价值增长引擎 [2] 趋势二 既懂业务又懂AI的跨界人才成刚需 - AI+制造业应用仍处于起步期,传统行业转型存在痛点:制造业专业性和多样性强,不同行业或产业链环节技术需求差异大,难以通过通用模型解决所有问题 [3] - 制造业场景多样性导致颠覆性创新可能性较小,企业采用AI动力不足 [3] - 传统行业一线员工对"AI+"有顾虑(担心被取代或被监控),管理层缺乏AI系统认知,导致AI项目推进受阻 [3] - 企业缺乏既懂业务又懂AI的跨界人才,AI团队与业务团队沟通不畅导致项目无用功 [4] 趋势三 创新链与产业链加快"无缝对接" - "行业+AI+科研"三位一体协同机制至关重要,可采取科研团队"驻场式"合作,科研人员以"项目合伙人"身份参与产品全生命周期,实现实验室技术到实际场景的深度融合 [5] - 依托重点园区设立试验区,为技术成果提供中试条件与应用反馈,形成产业"图谱"与技术"地图"联通系统 [5] - AI对接网络可打通产业需求与科研成果,生成适配方案与模拟部署效果,提升企业引入新技术效率及信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