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性服务业
icon
搜索文档
赵伟:向“改革”要红利——2026年宏观形势展望
搜狐财经· 2025-11-17 14:05
赵伟、屠强、贾东旭、侯倩楠 (赵伟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摘要 2025:信心"走出谷底",趋势"渐行渐近"。 跌宕之中,国内经济环境至少实现了三层变化。三层变化意义重大:转折一,"疤痕效应"的快速退潮,体现为居民端以人流和部分商品价格的筑底改善、 企业端以应收账款增速的快速回落为表征;转折二,中美博弈在经贸领域的攻守易势,表现为关税冲突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弱化等;表征三,新阶段"供给 侧改革"框架的逐步成型,针对性更强。 宏微观"温差",再成热议话题,需客观认识。宏微观"温差"是2022年之后的"常态",也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下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有过程。2018年之后,国 内企业"内卷式"行为持续加剧,进而导致经济"循环"阻滞,表现为企业盈利与经济增速脱钩,居民就业与收入持续承压,地方债务压力下挤占企业现金 流,三者互相影响。 破局之策已在系统性加快推进,理性认识、拥抱机遇。"反内卷"与清账、大力发展服务业、地方化债等,即破局经济"循环"阻滞问题的妙手所在。企业 端,切实加强"反内卷"力度、恢复企业盈利能力,同时加快账款清理、恢复经营活力;居民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全社会就业吸纳能 ...
向“改革”要红利——2026年宏观形势展望(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11-17 00:03
联系人| 屠强、耿佩璇 2025:信心"走出谷底",趋势"渐行渐近"。 跌宕之中,国内经济环境至少实现了三层变化。 三层变化意义重大:转折一,"疤痕效应"的快速退潮, 体现为居民端以人流和部分商品价格的筑底改善、企业端以应收账款增速的快速回落为表征;转折二, 中美博弈在经贸领域的攻守易势,表现为关税冲突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弱化等;表征三,新阶段"供给侧改 革"框架的逐步成型,针对性更强。 宏微观"温差",再成热议话题,需客观认识。 宏微观"温差"是2022年之后的"常态",也是外部环境复杂 多变下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有过程。2018年之后,国内企业"内卷式"行为持续加剧,进而导致经济"循 环"阻滞,表现为企业盈利与经济增速脱钩,居民就业与收入持续承压,地方债务压力下挤占企业现金 流,三者互相影响。 破局之策已在系统性加快推进,理性认识、拥抱机遇。 "反内卷"与清账、大力发展服务业、地方化债 等,即破局经济"循环"阻滞问题的妙手所在。企业端,切实加强"反内卷"力度、恢复企业盈利能力,同 时加快账款清理、恢复经营活力;居民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全社会就业吸纳能力,同时辅之以相 应改革;地方化债刻不容缓。 2026:向" ...
向“改革”要红利——2026年宏观形势展望(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研究· 2025-11-16 20:00
2025年经济环境变化 - 疫后"疤痕效应"快速退潮,居民端以部分可选消费品价格和人流量筑底改善为表征,企业端应收账款增速快速回落[8] - 中美经贸博弈攻守易势,关税冲突对经济拖累弱化,2025年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下降3.2个百分点至11.4%,对欧洲、非洲、拉美出口占比分别抬升0.7、0.6、0.2个百分点[21] - 新阶段供给侧改革框架成型,政策针对性增强,2025年赤字率首次突破3%达到4%,四季度安排5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32] 宏微观温差与循环阻滞 - 宏微观温差成为2022年后常态,企业盈利能力与居民就业收入持续承压[37] - 2018年后企业内卷行为加剧,导致经济循环阻滞,2020-2025年民营企业应收账款规模较2019年底增加5.5万亿元,增幅达126.4%[15][41] - 地方债务压力挤占企业现金流,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GDP增速达5.4%、5.4%、5.2%,但利润增速分别为-2.1%、0.9%、-3.5%[52] 2026年改革红利展望 - 十五五开局年改革全面发力,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300多项改革任务需在2029年前完成[67] - 经济增速有底线要求,2035年人均GDP翻番需年均实际增速4.4%,政策将严守传统领域基本盘[70][72] - 产业调整思路清晰,强调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传统产业固本升级,服务业更注重制度型开放[74][93] 内需复苏与投资改善 - 消费从信心筑底转向非典型复苏,预计2026年社零增速4.5%,服务业零售额增速达5.5%[110] - 化债挤出效应缓解,2025年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1.2万亿元超出规划,2026年投资增速有望修复至3%左右[62][118] - 通胀改善带动盈利修复,预计2026年PPI同比-0.5%、CPI同比0.6%,企业利润率见底回升[134] 外需韧性结构变化 - 出口竞争优势持续凸显,2025年前7月全球自中国进口增速9.8%,高出全球总进口增速4个百分点[137] - 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占比持续上升,新兴经济体自中国进口增速显著高于其全球进口增速[140] - 2026年美欧日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撑外需,美国《美丽大法案》或拉动GDP增速0.6个百分点,预计中国出口增速维持4%[143][148]
向“改革”要红利——2026年宏观形势展望(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11-16 19:04
联系人| 屠强、耿佩璇 摘要 2025:信心"走出谷底",趋势"渐行渐近"。 跌宕之中,国内经济环境至少实现了三层变化。 三层变化意义重大:转折一,"疤痕效应"的快速退潮, 体现为居民端以人流和部分商品价格的筑底改善、企业端以应收账款增速的快速回落为表征;转折二, 中美博弈在经贸领域的攻守易势,表现为关税冲突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弱化等;表征三,新阶段"供给侧改 革"框架的逐步成型,针对性更强。 宏微观"温差",再成热议话题,需客观认识。 宏微观"温差"是2022年之后的"常态",也是外部环境复杂 多变下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有过程。2018年之后,国内企业"内卷式"行为持续加剧,进而导致经济"循 环"阻滞,表现为企业盈利与经济增速脱钩,居民就业与收入持续承压,地方债务压力下挤占企业现金 流,三者互相影响。 破局之策已在系统性加快推进,理性认识、拥抱机遇。 "反内卷"与清账、大力发展服务业、地方化债 等,即破局经济"循环"阻滞问题的妙手所在。企业端,切实加强"反内卷"力度、恢复企业盈利能力,同 时加快账款清理、恢复经营活力;居民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全社会就业吸纳能力,同时辅之以相 应改革;地方化债刻不容缓。 2026 ...
10月PMI数据点评:制造业承压,仍需政策支撑
联储证券· 2025-11-03 15:1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10月制造业、建筑业PMI低于荣枯线,服务业略高于荣枯线,经济修复需政策支撑,内需不足是制约经济运行主因,需强化逆周期调节 [1][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制造业情况 - 10月制造业PMI为49.0%,较上月降0.8个百分点,连续七个月低于荣枯线,总体景气度趋弱,原因包括工作日减少、贸易摩擦、高库存抑制等 [1] - 制造业PMI分项指标普遍回落,生产超预期回落至收缩区间,企业经营压力凸显,大中小型企业景气度均落入收缩区间,外需收缩压力显著加大 [1] - 制造业PMI四大分项指标全部回落,生产指数降至49.7%,新订单指数降至48.8%,原材料库存降至47.3%,从业人员指数降至48.3% [2] - 不同类型企业景气度均落入收缩区间,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48.7%和47.1%,较上月分别下降1.1、0.1和1.1个百分点 [2] - 外需收缩显著,新出口订单降至45.9%,进口指数降至46.8%,内需相对稳定,新订单 - 新出口订单出口指数上行至2.9% [3] - 新动能相关行业景气度较好,基础原材料行业偏弱,基础原材料行业生产指数降至48%以下,高耗能行业PMI降至47.3% [3] - PMI量价分项指数趋弱,反映需求收缩和成本传导不畅压力,短期或延续收缩态势 [5] 服务业和建筑业情况 - 服务业PMI为50.2%,较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消费性服务业回升明显,生产性服务业落入收缩区间 [5] - 建筑业PMI为49.1%,较前值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房屋建筑业经营活动指数降至季节性低点,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 [5] 未来经济展望 - 四季度反内卷政策深化、扩内需政策推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投放完毕,2026年部分财政预算资金提前使用,“十五五”规划助力制造业发展 [6] - 内需不足是制约经济运行主要问题,需强化逆周期调节,破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中小企业融资难、消费信心不足等矛盾 [6]
中泰国际李迅雷:中国资本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
中国证券报· 2025-10-30 08:45
核心观点 - 中国制造业的坚实基础与资本市场韧性已构筑起应对变局的缓冲垫,企业需通过加强并购重组、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来提升竞争力 [1] - “十五五”期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以及养老、银发经济等民生领域将成为拉动内需、培育新增长点的关键引擎 [1] 宏观经济与市场背景 - 国际博弈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但中国资本市场已展现出较强韧性,上证综指站上4000点关口体现出市场信心 [3] - 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规模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话语权,成为应对各类外部挑战的关键支撑 [3] -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债务驱动,整体成本效益比并不理想 [3] 企业发展策略 - 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加大并购重组的力度,单纯依赖内生性增长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 [3] - 在当前行业分化加剧、产业集中度仍偏低的背景下,并购是企业实现规模化扩张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 未来产业投资方向 - “十五五”期间的首要亮点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4] - 新质生产力具体划分为四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未来产业(如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数字经济(涵盖算力、工业互联网等)以及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 [4] - 人工智能有望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影响深远程度将远超以往的“互联网+”模式 [4] - 民生领域是重点发展方向,未来五年政府在银发经济、创新药、养老产业等领域的投入将显著加大 [4] - 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发展速度有望加快 [4] - 以“反内卷”为导向的供给侧调整将带来诸多产业投资机会,可重点关注“畅通循环”与“因业施策”等相关政策的落地效应 [4] 货币政策展望 - 中国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结构导向与工具创新,“十五五”期间仍存在降准和降息的空间 [4]
6月PMI数据解读:环比小幅改善,价格指数回升
国信证券· 2025-07-01 14:33
整体经济趋势 - 6月PMI数据继续小幅改善,经济有企稳趋势,但“抢出口”消退和内需不振压制经济预期,制造业PMI连续三月低于荣枯线,非制造业维持韧性[3] 制造业情况 - 6月制造业PMI回升0.2pct至49.7,连续两月回升,回升幅度弱于季节性,主要因关税暂停窗口期和经济韧性[7] - 生产与需求同步回升,需求升至荣枯线以上且回升幅度高于生产,“产需差”缩小至0.8pct[4][8] - 原材料库存连续两月回升,产成品库存显著回升,价格指标2月以来首次回升,但企业利润压力未改善[4][8] - 制造业预期回落0.5pct至52,大、中企业景气度回升,小型企业下滑,“大小企业差”扩大至3.9pct[9] - 15个制造业行业中6个(40%)位于景气区间,多于5月[6][9] 非制造业情况 - 6月非制造业PMI小幅回升0.2pct至50.5,总体表现弱于近年同期,建筑业显著回升,服务业小幅回落[3][10] - 服务业内部结构分化,消费性服务业回落至荣枯线下,生产性服务业显著回升[10] - 非制造业价格压力边际缓和,但企业利润率指标未改善,小型企业表现较好,大中型企业走弱,景气行业占比下降[11] - 19个非制造业行业中10个(53%)位于景气区间,低于上月[6][11]
债市基本面点评报告:出口回补渐近尾声
国金证券· 2025-06-30 22: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近期国内经济处于内外需求阶段性恢复过程,带动PMI指数连续两月向上修复;三季度经济基本面存在压力,高温或拖累生产、需求反弹动能减弱后或回落、企业经营预期和从业人员指数回落反映市场不乐观;后续存量政策落地速度及7月政治局会议增量信息或助债市打破震荡格局 [5][2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需求修复带动生产强势 - 本月需求指数3月贸易摩擦升级后首度回升至扩张区间,新订单指数回升0.4个点且幅度大于生产,体现扩大内需政策效果,但内需回升或受国补及“618”推动,结构脆弱,生产受季节性和需求前景不明双重压制 [3][11] - 6月是制造业生产淡季,7 - 8月部分行业生产或受高温天气影响,经营预期指数回落反映企业认为需求回升可能不持续,生产安排不乐观 [11][12] - 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斜率大幅放缓,结合集运市场反馈,基于贸易摩擦缓和窗口的出口回补接近尾声,下半年外需或逐季回落 [3][16] 价格指数温和修复 - 本月原材料价格指数及出厂价格指数分别较上月提高1.5个点,原材料价格指数回升或与地缘政治风险升温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放大有关,油价上涨通过运输成本向其它原材料价格传导 [4][19] - 下游价格指数修复或与部分地区国补阶段性暂停有关,7月下一批支持以旧换新的中央资金下达后,需关注终端产品价格走势 [4][21] 建筑业偏强复苏 - 本月建筑业PMI指数大幅回升1.8个点至52.8,房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到扩张区间,房地产对建筑业拖累减弱,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虽下滑但连续三月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基建仍是建筑业扩张主力 [5][22] - 地产销售高频回落,难以拉动投资及开工进一步改善,建筑业景气度支撑或仍依赖基建发力 [22] - 本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下降0.1个点,生产性服务业偏强,消费性服务业淡季回调,五一、端午节日效应消退后相关行业市场活跃度减弱 [25]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需波动加大对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造成扰动
券商中国· 2025-03-29 15:35
我国货物贸易和经常账户顺差增长分析 核心观点 - 2024年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顺差7680亿美元 经常账户顺差4239亿美元 体现经济结构优化和制造业竞争优势 [2] - 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 经济内外部均衡态势稳固 对全球贸易失衡溢出影响较低 [2]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驱动因素 - **全球产业分工深化**: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劳动力和资源禀赋投资设厂 202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27% 加工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顺差21% [3] - **外需周期性波动**:2020-2022年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推动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2%(较2017-2019年+6pct) 2023年外需放缓致出口下降5% 2024年全球制造业复苏带动出口回升7% [4] - **进口价格影响**:原油 矿产品 集成电路等占进口超60% 2022年以来进口价格指数下降拉低进口增速 [4] 经常账户均衡性分析 - **结构特征**:服务贸易逆差因境外旅行需求旺盛 但生产性服务贸易转为顺差 投资收益逆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比超50%相关 2024年经常账户顺差较货物贸易顺差收窄45% [6] - **国际比较**:中国经常账户顺差/GDP比值2.2% 低于日本(4.8%) 德国(5.9%) 2007年峰值9.9%后持续回落至国际合理区间(4%左右) [7] - **经济再平衡**:内需贡献提升 储蓄投资缺口收窄 全球超30个经济体顺差/GDP比值超过4% [7] 未来展望 - 贸易顺差演变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全球产业链布局 内外需变化高度相关 稳外贸政策下顺差有望在合理区间保持稳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