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性服务业

搜索文档
6月PMI数据解读:环比小幅改善,价格指数回升
国信证券· 2025-07-01 14:33
整体经济趋势 - 6月PMI数据继续小幅改善,经济有企稳趋势,但“抢出口”消退和内需不振压制经济预期,制造业PMI连续三月低于荣枯线,非制造业维持韧性[3] 制造业情况 - 6月制造业PMI回升0.2pct至49.7,连续两月回升,回升幅度弱于季节性,主要因关税暂停窗口期和经济韧性[7] - 生产与需求同步回升,需求升至荣枯线以上且回升幅度高于生产,“产需差”缩小至0.8pct[4][8] - 原材料库存连续两月回升,产成品库存显著回升,价格指标2月以来首次回升,但企业利润压力未改善[4][8] - 制造业预期回落0.5pct至52,大、中企业景气度回升,小型企业下滑,“大小企业差”扩大至3.9pct[9] - 15个制造业行业中6个(40%)位于景气区间,多于5月[6][9] 非制造业情况 - 6月非制造业PMI小幅回升0.2pct至50.5,总体表现弱于近年同期,建筑业显著回升,服务业小幅回落[3][10] - 服务业内部结构分化,消费性服务业回落至荣枯线下,生产性服务业显著回升[10] - 非制造业价格压力边际缓和,但企业利润率指标未改善,小型企业表现较好,大中型企业走弱,景气行业占比下降[11] - 19个非制造业行业中10个(53%)位于景气区间,低于上月[6][11]
债市基本面点评报告:出口回补渐近尾声
国金证券· 2025-06-30 22: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近期国内经济处于内外需求阶段性恢复过程,带动PMI指数连续两月向上修复;三季度经济基本面存在压力,高温或拖累生产、需求反弹动能减弱后或回落、企业经营预期和从业人员指数回落反映市场不乐观;后续存量政策落地速度及7月政治局会议增量信息或助债市打破震荡格局 [5][2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总结 需求修复带动生产强势 - 本月需求指数3月贸易摩擦升级后首度回升至扩张区间,新订单指数回升0.4个点且幅度大于生产,体现扩大内需政策效果,但内需回升或受国补及“618”推动,结构脆弱,生产受季节性和需求前景不明双重压制 [3][11] - 6月是制造业生产淡季,7 - 8月部分行业生产或受高温天气影响,经营预期指数回落反映企业认为需求回升可能不持续,生产安排不乐观 [11][12] - 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斜率大幅放缓,结合集运市场反馈,基于贸易摩擦缓和窗口的出口回补接近尾声,下半年外需或逐季回落 [3][16] 价格指数温和修复 - 本月原材料价格指数及出厂价格指数分别较上月提高1.5个点,原材料价格指数回升或与地缘政治风险升温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放大有关,油价上涨通过运输成本向其它原材料价格传导 [4][19] - 下游价格指数修复或与部分地区国补阶段性暂停有关,7月下一批支持以旧换新的中央资金下达后,需关注终端产品价格走势 [4][21] 建筑业偏强复苏 - 本月建筑业PMI指数大幅回升1.8个点至52.8,房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到扩张区间,房地产对建筑业拖累减弱,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虽下滑但连续三月位于较高景气区间,基建仍是建筑业扩张主力 [5][22] - 地产销售高频回落,难以拉动投资及开工进一步改善,建筑业景气度支撑或仍依赖基建发力 [22] - 本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下降0.1个点,生产性服务业偏强,消费性服务业淡季回调,五一、端午节日效应消退后相关行业市场活跃度减弱 [25]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需波动加大对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造成扰动
券商中国· 2025-03-29 15:35
我国货物贸易和经常账户顺差增长分析 核心观点 - 2024年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顺差7680亿美元 经常账户顺差4239亿美元 体现经济结构优化和制造业竞争优势 [2] - 经常账户顺差持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 经济内外部均衡态势稳固 对全球贸易失衡溢出影响较低 [2]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驱动因素 - **全球产业分工深化**: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劳动力和资源禀赋投资设厂 202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比27% 加工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顺差21% [3] - **外需周期性波动**:2020-2022年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推动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2%(较2017-2019年+6pct) 2023年外需放缓致出口下降5% 2024年全球制造业复苏带动出口回升7% [4] - **进口价格影响**:原油 矿产品 集成电路等占进口超60% 2022年以来进口价格指数下降拉低进口增速 [4] 经常账户均衡性分析 - **结构特征**:服务贸易逆差因境外旅行需求旺盛 但生产性服务贸易转为顺差 投资收益逆差与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比超50%相关 2024年经常账户顺差较货物贸易顺差收窄45% [6] - **国际比较**:中国经常账户顺差/GDP比值2.2% 低于日本(4.8%) 德国(5.9%) 2007年峰值9.9%后持续回落至国际合理区间(4%左右) [7] - **经济再平衡**:内需贡献提升 储蓄投资缺口收窄 全球超30个经济体顺差/GDP比值超过4% [7] 未来展望 - 贸易顺差演变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 全球产业链布局 内外需变化高度相关 稳外贸政策下顺差有望在合理区间保持稳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