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

搜索文档
ETF规模速报 | 两只恒生科技ETF,上周五净流入额超6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07 08:10
市场表现 - 上周五市场冲高回落,三大指数涨跌不一,沪指一度涨超1%逼近3500点 [1] - 稳定币、游戏、银行、电力等板块涨幅居前,固态电池、美容护理、稀土永磁、有色金属等板块跌幅居前 [1] ETF资金流动 - 7月4日非货币ETF市场中,海富通中证短融ETF净流入8.25亿元,基金份额增加0.07亿份 [1][2] - 华夏恒生科技ETF净流入6.82亿元,基金份额增加9.7亿份 [1][2] - 国泰上证10年期国债ETF净流入6.34亿元,基金份额增加0.05亿份 [1][2] - 两只恒生科技ETF当天净流入额均超6亿元,多只港股通科技ETF、港股通互联网ETF净流入额居前 [1]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净流出9.83亿元,基金份额减少2.44亿份 [2][3] - 东财中证1-3年国债ETF净流出7.72亿元,基金份额减少0.08亿份 [2][3] - 嘉实中证A500ETF净流出3.77亿元,基金份额减少3.78亿份 [2][3] 7月资金净流入情况 - 海富通中证短融ETF本月净流入16.37亿元,总规模506.49亿元 [3]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本月净流入15.1亿元,总规模480.13亿元 [3] - 易方达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本月净流入14.55亿元,总规模228.16亿元 [3] - 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本月净流入14.17亿元,总规模831.39亿元 [3] - 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本月净流入12.19亿元,总规模114.23亿元 [3] 市场整体数据 - 7月4日全市场ETF份额为27411.52亿份,总规模为43178.96亿元 [3] - 近一周份额增加最大的主题为金融,有23只基金跟踪 [3] - 份额增加最大的指数标的为中证银行(+51.61%),有8只基金跟踪 [3] - 收益最高的指数标的为港股通创新药(+7.71%),有3只基金跟踪 [3]
爆款单品时代来临 ETF品种多点开花
中国证券报· 2025-07-04 04:26
境内ETF市场发展 - 2025年上半年境内ETF总规模首度突破4万亿元大关,由年初的3.73万亿元增至年中的4.31万亿元,新增规模5800多亿元 [1] - 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富国基金成为增量规模贡献前三的公募机构,增量规模分别为928.32亿元、648.66亿元、513.71亿元 [1] - 南方基金、海富通基金等8家公募机构上半年ETF新增管理规模在200亿元至500亿元之间,工银瑞信基金、天弘基金等10家新增规模在50亿元至200亿元之间 [2] 热门赛道及爆款产品 - 黄金、港股互联网、机器人、基准做市信用债等多个热门赛道涌现出代表性ETF单品,吸金效果不输核心宽基产品 [1] - 华安黄金ETF和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上半年资金净流入规模分别高达311.47亿元和257.27亿元,年中规模分别达到598.23亿元和479.17亿元 [3] - 首批基准做市信用债ETF表现亮眼,南方基金、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旗下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年中规模均超过200亿元,海富通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等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年中规模均超过100亿元 [4] 基金管理人表现 - 富国基金、海富通基金等旗下ETF管理规模上半年增速较快,年中排名相比年初均有提升 [2]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与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海富通中证短融ETF与海富通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分别为富国基金、海富通基金贡献了70%以上的ETF规模增量 [5] - 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等大厂上半年的ETF规模增量来源多样,核心宽基ETF、行业主题ETF以及债券型ETF等多类品种均有贡献 [6] 行业趋势与战略调整 - 国资、保险两大机构投资者是2023年以来ETF乃至整个公募基金市场最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仍然如此 [7] - 在避险及绝对收益目标驱动下,个人投资者的多元资产配置意识及需求明显增加,美股、债券、黄金ETF等A股弱相关资产标的持仓市值大幅增加 [7] - ETF基金管理人或将业务战略重心由品牌宣传转向规模落地,头部公司可侧重于创新潜力产品的布局和培育,中型公司围绕核心产品进行全天候持续营销 [8]
万亿公募,官宣!
券商中国· 2025-06-12 21:02
股权变更 - 工银瑞信基金股权变更完成 瑞士银行持股20%取代瑞士信贷银行成为新股东 工商银行仍保持80%控股地位[1][4][5] - 股权变更历时8个月 2024年8月提交申请 2025年2月获批 6月完成工商登记[5] - 公司注册资本保持2亿元不变 英文名称及域名变更为ICBC UBS相关标识 中文名称维持不变[2][7] 公司概况 - 工银瑞信基金成立于2005年 是国内首批银行系公募 工商银行控股80%[8]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含子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超2万亿元[2][11] - 业务涵盖公募/专户/社保/年金等全牌照 具有QDII/QFII/RQFII等跨境业务资格[10] 公募业务 - 公募管理规模近8000亿元 非货规模4153亿元 均排名行业第13位[9] - 产品结构:债券基金2303亿元 股票型基金1102亿元[9] - ETF总规模663亿元 非货ETF排名第15 股票ETF622亿元排名第11[9] - 两只百亿级ETF:港股通科技ETF(231亿元)和科创板50ETF(112亿元)[9] 行业动态 - 华夏基金引入卡塔尔控股作为第三大股东 持股10% 中信证券仍控股62.2%[13] - 东兴基金/信达澳亚基金实控人由财政部变更为中央汇金[12] - 海富通/华安/国联/民生加银等基金公司股权变更在推进中[13]
上半年逾2000亿资金借道ETF进场,这两个赛道普遍被机构看好
搜狐财经· 2025-06-04 15:47
资金流向与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权益类ETF净申购额大幅转正,资金流向整体乐观,4月7日后大资金持续涌入[1] - 前5个月全市场ETF合计净流入逾2000亿元,资金主要借道核心宽基布局,如沪深300ETF、上证50、中证1000等[2] - 华夏沪深300ETF(510330)净流入325.59亿元,华安黄金易ETF(518880)净流入228.06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510300)净流入207.76亿元[3] 债券型ETF表现 - 5月降息后债券类基金成为场内焦点,8只债券型ETF规模超百亿元[4] - 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510520)和海富通中证短融ETF(511360)规模突破400亿元[4] 行业主题投资机会 - 科技成长赛道是资金关注重点,机器人相关ETF资金流入居前[5][6] - 华夏中证机器人ETF(562500)净流入91.18亿元,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ETF(159819)净流入83.15亿元,天弘中证机器人ETF(159770)净流入42.91亿元[7] -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展现出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潜力,有望驱动万亿级市场[7] 港股科技板块 - 港股科技板块稀缺性强,港股通科技指数10大权重股中有7家暂未在A股上市[10] - 南向资金4月9日净买入港股超355亿港元,创日度净买入额新高[10]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净流入190.15亿元,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159636)净流入124.14亿元[10] 行业ETF资金流入 - 机器人ETF(562500)净流入91.18亿元,人工智能ETF(159819)净流入83.15亿元,军工ETF(512660)净流入37.65亿元[9] 跨境ETF资金流入 - 港股通互联网ETF(159792)净流入190.15亿元,港股通科技30ETF(159636)净流入124.14亿元,港股科技50ETF(513980)净流入67.35亿元[12]
港股红利资产成资金“避风港”
中国证券报· 2025-05-19 05:27
港股市场高股息板块表现 - 今年以来港股高股息板块(金融、能源、公用事业、地产建筑)吸引南向资金净流入超1300亿港元 [1] - 港股红利主题ETF净流入近百亿元 总规模从年初不到300亿元增至420亿元以上 [1][2] - 摩根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ETF规模从不足60亿元增至超100亿元 成为首只规模破百亿的港股红利ETF [2] 险资机构投资动向 - 险资今年以来举牌港股10余起 集中在银行、公用事业、传媒、非银金融等板块 [3] - 平安人寿近期增持招商银行H股34755万股、邮储银行H股2329万股、农业银行H股147亿股 [2] - 险资偏好港股高股息标的 因港股折价率优势、股息率吸引力及税收优惠 [3] 红利资产配置逻辑 - 港股红利资产现金分红比例和股息率优于A股 低利率环境下配置需求高 [3] - 险资持有港股红利资产超25亿元 包括新华人寿、中国人寿等6家机构 [2] - 天弘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动指数基金新发规模超20亿元 认购户数超14万户 [2] 南向资金加仓方向 - 近3个月南向资金净买入阿里巴巴超700亿港元 美团、腾讯控股净买入额均超百亿港元 [3]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景顺长城中证港股通科技ETF合计净流入超400亿元 [4] - 港股科技和消费板块受政策支持 估值较低 基本面边际改善 [4] 哑铃型配置策略 - 建议一端配置高成长性科技与新经济板块 另一端配置高股息红利资产 [5] - 科技板块受益于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高股息品种提供稳定收益对冲波动 [5] - 可关注家电、汽车等与内需相关的顺周期板块 [5]
银行系公募二十载:从“尝鲜者”到“主力军”
经济观察报· 2025-05-12 20:56
银行系公募基金发展历程 - 2005年4月国务院批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首批试点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工银瑞信基金、建信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依次成立,标志着银行系公募基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2] - 二十年来银行系公募在权益投资、固收管理、养老金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同时面临行业变革带来的全新挑战 [1][2] 权益投资表现 - 工银瑞信基金首只产品工银核心价值混合(2005年8月发行)累计分红135亿元,成立以来累计回报达879.29%,超额回报560.06%,成为业内"八倍基" [3] - 海通证券评级显示公司主动权益产品近五年、近七年超额收益率在权益类大型公司中均排名第一,绝对收益率近五年第一、近七年第二 [3][14] - 公司通过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投研体系构建超强权益投资耐力 [3] 固收投资优势 -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公司33只纯债、固收、固收+及偏债混合型基金在不同统计区间位居同类前1/4 [5] - 工银可转债债券近三年居可转换债券型基金第1,工银聚享混合A近一年居普通偏债股票基金(股票上限高于30%)1/262 [5] - 固收团队通过宏观经济研究、多元化组合构建实现资产优化配置 [5] 养老金融布局 - 公司管理263个企业年金组合(规模2997亿元),2024年单一计划含权类组合加权平均收益率7.44%,集合计划含权类组合6.67% [7] - 拥有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社保等全牌照资格,建立目标日期与目标风险FOF产品序列覆盖"70后"至"95后"需求 [7][8] - 2024年12月4只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 [8] 多元化业务拓展 - 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近一年、两年业绩在港股通股票ETF基金中均居第1 [10] - QDII产品中工银瑞信中国机会全球配置股票近一年居QDII环球股票4/41,工银瑞信印度市场基金近五年居QDII亚太区股票1/8 [10] 银行系基金核心优势 - 股东支持提供起跑线优势,国有控股+外资参股结构保障长期稳定发展 [12] - 依托母行网点实现产品触达效率跃升,风控体系借鉴银行成熟经验形成核心竞争力 [12] - 公司确立"合规为本、全员有责"的合规文化,实施"风控强基"战略 [12] 行业未来展望 - 银行系基金将坚守优势践行投资者利益核心理念,响应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13] - 目标包括建设一流投资机构,助力投资者财富保值增值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13]
港股持续走牛,多只ETF却表现迥异,啥情况?
证券时报· 2025-03-11 21:14
港股市场表现 - 港股市场今年以来呈现强劲上涨势头,恒生指数自1月14日以来涨幅接近30%,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过40% [3] - 3月11日港股市场在欧美股市大跌背景下逆势反弹,恒生科技指数收涨1.39% [3] - 恒指成份股中阿里健康年内涨幅超70%,中芯国际、阿里巴巴、快手涨幅超60%,小米集团涨幅超50%,药明生物、周大福、比亚迪股份涨幅超30% [3] 上涨驱动因素 - 中国企业在AI大模型领域突破缩小中美差距,推动港股吸引力上升,AI资本开支周期或正在展开 [3] - 港股估值优势凸显,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增高促使资金转向港股避险 [4]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提供强劲支撑,年内港股通净流入达3395.09亿港元,累计净流入规模约4.04万亿港元 [4] - 科技股成为本轮行情焦点,涨幅与成交活跃度显著领先其他板块 [4] ETF资金流向分化 - 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流通份额较2024年底减少207.56亿份至442.31亿份 [6] - 华夏恒生科技ETF、恒生ETF等多只ETF份额同步缩减 [7] - 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份额增加115.58亿份至435.27亿份 [8] - 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工银国证港股通科技ETF等份额同步增长 [9] - 份额分化或与业绩差异相关,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近1年涨幅91.04%高于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的69.14% [9] 机构观点 - 中金公司认为本轮反弹基于科技趋势乐观情绪,需关注AI叙事空间与估值重估节奏 [9] - 信达国际指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工智能+"行动及国产模型突破将催化科技股重估,但需警惕短期获利回吐压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