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燃料

搜索文档
上海电气与东方航空围绕深化合作领域、推动绿色协同发展等方面展开交流
证券时报网· 2025-09-03 07:36
公司合作动态 - 东方航空与上海电气集团举行高层会谈 围绕深化合作领域和推动绿色协同发展进行交流 [1] - 东方航空期待整合自身市场应用场景优势与上海电气技术研发能力 [1] - 双方计划共同推动绿色燃料在航空领域的规模化及商业化应用 [1] 技术能力与产业布局 - 上海电气已在绿色氢基燃料领域形成全产业链能力 包括绿电 绿氢 生物质气化及绿色燃料合成 [1] - 公司具备核心技术 关键设备 工程设计及总承包能力 [1] - 上海电气可为航空业提供清洁可持续的燃料供给方案 [1] 战略发展方向 - 双方将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共同推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1] - 合作聚焦绿色燃料在航空领域的商业化推广 [1] - 通过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场景的深度整合实现协同发展 [1]
总投资80亿元项目入桂布局
广西日报· 2025-08-22 10:01
项目投资 - 北京海望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梧州市政府签署协议 在广西投资建设绿色燃料及绿氢应用项目 [1] - 项目总投资80亿元 未来布局氢能船舶动力装备与绿氢基础设施 [1] - 预计项目年产值可达180亿元 [1] 行业背景 - 氢能是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 应用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等领域 具备广阔应用场景 [1] - 公司立足氢能蓝海赛道 寻找绿色燃料与氢能产业最优落地场景 推动技术成果规模化生产 [1] 选址考量 - 选择广西梧州藤县化工园区落户 看重广西资源禀赋和区位水路交通成本优势 [1] - 广西开放的营商环境对公司具有强吸引力 [1] - 广西是全国甘蔗木薯及生物质原料核心产区 生物质原料供给充足 为绿氢产业发展提供基础 [1] - 西江流域和平陆运河的内河船运将成为绿色燃料和氢能应用主赛场 氢能应用场景潜力巨大 [1] 政府支持 - 自治区投资促进部门通过促进政企高层直接沟通和强化推进效率等方式 护航项目顺利落地 [2] 项目意义 - 项目投产后将助力广西成为重要的多维绿色能源生产基地 [2] - 为广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赋能 [2]
深耕“蓝海” 海上风电成辽宁振兴突破新引擎
中国能源网· 2025-07-02 10:34
辽宁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 辽宁正在推进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旨在驱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并激发区域经济新活力 [1] - 2024年辽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突破50%,风电光伏总装机达2969万千瓦,较2020年翻一番 [3] - 辽宁绿色电力交易电量127.83亿千瓦时,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仅有两个超百亿规模的省份之一 [4] 项目规模与经济效益 - 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带动投资约3000亿元,年产值超1000亿元,税收超200亿元,新增就业超10万人 [4] - 项目将形成渤海湾和北黄海两个超500万千瓦规模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和产值超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 [4] - 大连已建成东北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预计"十五五"末装机容量突破700万千瓦 [7] 产业优势与资源禀赋 - 辽宁海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可开发量超过5000万千瓦,具有风向集中、风速平稳且不受台风影响的优势 [7] - 辽宁风电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0家以上,可结合传统工业优势突破高端轴承、齿轮箱等核心技术 [7] - 35家行业龙头企业签约"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先进装备制造领跑者计划",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8] 产业融合与创新应用 - 海上风电与氢能、储能、绿氨、绿色甲醇等实现融合发展,拓展了绿色燃料应用场景 [8] - 全国最大离网制氢项目华电铁岭25MW项目投产,铁岭调兵山风电制氢耦合绿色甲醇项目即将开工 [9] - 大连长兴岛等沿海地区正形成绿氢氨醇生产、储运、加注完整产业链 [9] 产业集群建设进展 - 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已形成风电主机、塔筒钢结构、叶片新型材料、海底特高压电缆为核心的产业格局 [10] - 太平湾风电产业园钢结构制造基地和主机制造基地主营业务年收入均达规模以上,首台18兆瓦风电机组下线 [10] - 辽宁庄河V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辽宁省最大直径"钢铁风火轮"摩擦筒下线出运 [10] 未来发展目标 - 2025年辽宁计划实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5%,发电量占比53%以上 [11] - 辽宁将聚焦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绿色能源经济体系 [11][12] - 专家认为1310万千瓦项目将推动辽宁从传统重工业向多链融合、高端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蜕变 [13]
黄震:混动包括燃油车将来一定会存在!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0 15:44
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发展趋势 - 第五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聚焦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多元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发表主旨报告[1] - 全球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21%,中国电力终端消费占比28.1%,150多个国家宣布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目标[3] - 中国光伏和风电总装机容量2024年7月达12.1亿千瓦,提前6年达成目标,2024年底达40亿千瓦超过煤电总装机[3]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 中国可再生能源价格快速下降,光伏发电上网价从2008年4元/kWh降至2020年0.35元/kWh,目前约0.19元/kWh[3] - 供给侧电力脱碳需结合CCUS技术和核电发展,需求侧通过绿电替代灰色电力、绿色燃料替代化石燃料实现零碳[3] - 可再生能源在电力需求低谷时存在过剩电力,可用于制取绿色燃料并作为新型储能方式[4][6] 再电气化概念与技术路径 - 再电气化分为直接电气化(以电代煤/油/气)和间接电气化(绿电制氢/氨/醇/合成燃料)[4] - 汽车行业电气化包括电动汽车发展和混动车型普及,绿色燃料汽车将长期存在[4][5] - 绿电制氢技术成熟(PEM/AEM/SOEC电解水),但面临储存、输运、易燃易爆等挑战[5] 绿色燃料制备与应用 - 绿色甲醇主要技术路线为生物质气化制备,二氧化碳电催化合成燃料技术取得突破,国内首台SOEC-FT原理样机已搭建[5] - 中国已签约70余项绿色甲醇项目,总规模3000万吨/年,总投资近4000亿元[5] - 绿色燃料规模化应用需考虑经济性(绿电价格、碳捕集成本)、环保性、发动机适用性等六大维度[6] 中国绿色燃料发展前景 - 中国拥有丰富碳源、生物质资源和全球最大风光可再生能源规模,有望成为全球绿色燃料主要产地[6] - 绿色燃料可解决绿电消纳问题,同时为车用动力提供可持续能源[6] - 需加快建立绿色燃料标准与认证体系,推动车用发动机及整车研发以打开应用市场[7]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专家展望“十五五”
中国化工报· 2025-05-09 10:24
行业发展趋势与预测 - 石化行业在"十五五"期间面临国际市场环境根本变化 国内石化产业具备竞争优势 [2] - 石化产品供需规模持续提升 预计2030年聚乙烯下游主要衍生物产能将快速提升 [2] - "双碳"约束下行业调整与机遇并存 石油的材料属性更加凸显 [2] - 高端化、差异化需求成为行业主要增长动力 新兴领域将快速发展 [2] - 大宗产品稳定盈利时代结束 需通过差异化竞争找准自身优势 [2] 绿色能源与精细化工发展 - 碳达峰政策下化工行业需节能降碳 绿色液体燃料在欧盟等高溢价市场预期强劲 [3] - 绿色能源体系发展路径为:先绿色甲醇后绿色液氨 先生物柴油后绿色氨醇 先低碳LNG后绿色燃料 [3] - 精细化工领域高端产品自给率不足 部分单体存在短板 [3] - "十五五"期间企业应关注原料匹配、关键单体、核心技术等六大因素 提高关键单体自给能力 [3] 智慧化技术应用 - 智慧管碳解决方案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园区 有效帮助提效降碳 [4] - AI技术赋能智慧招商 可精准推荐目标企业并快速评估化工入园项目 [4] - 招商流程重构为"招商分析、现场调研、需求对接、服务运营" 实现线上线下协同 [4]
积极推广构网型储能!十部门印发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指导意见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4-25 20:43
政策目标与量化指标 - 到2027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达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2] - 2035年初步建立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的交通运输用能体系,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7] - 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显著提升[7] 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开发 - 铁路领域:利用候车楼、货场、站房等资源建设光伏屋顶及车棚,新建大型场站预留光伏安装条件[10] - 公路领域:在服务区、收费站等区域建设清洁能源项目,推广柔性输配电、构网型储能等技术,规划源网荷储充一体化项目[10] - 港口航道:依托港池、仓库等开发海洋能、光伏、风电,推广新能源港内集装箱卡车及船舶充换电站[10] - 枢纽场站:利用屋顶及土地开发分布式新能源,供冷供热采用地热能、空气能,配置新型储能及柔性制氢资源[11] 技术创新与系统优化 - 推广新能源柔性汇集接入、智能微电网、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技术,提升配电网承载能力[12] - 探索构网型技术的绿色交通应急电力系统,在灾害多发区部署移动储能充电车及应急设施[12] - 推动交通能源系统参与电力市场调节,智能化充电设施纳入电力需求侧管理[12] 运输装备绿色转型 - 铁路:淘汰高耗能机车,推广电动、氢能、混合动力机车及配套供能设施[13] - 公路: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淘汰国四以下标准车辆,推动新能源重卡规模化[13] - 船舶:发展LNG、绿氢等清洁能源动力船舶,探索光伏发电技术应用[13] - 航空:布局新能源航空器试验基地,建立适航审定体系[13] - 邮政快递:推广新能源配送车辆及无人机,应用可持续航空燃料[13] 绿色燃料体系与产业融合 - 提升LNG、绿氨、氢能等绿色燃料供应能力,建设生产基地及储运加注网络[14] - 打造交通运输虚拟电厂,发展电池资产管理、新能源装备融资租赁等新兴产业[15] - 推动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产业链补链强链,培育退役组件回收等后市场产业[16] 政策与资金支持 - 2030年前免收集中式充换电设施需量电费,分时电价提升车网互动积极性[17] - 利用专项债、绿色信贷等资金渠道,落实新能源车船税收优惠[17] - 制定电动重卡、氢能船舶等标准,推进国际标准互认[17] - 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启曜"行动,打造零排放运输通道及零碳服务区试点[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