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燃料
icon
搜索文档
深港将共建全球船用绿色燃料加注中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14:37
行业政策与标准 - 深圳海事局与前海管理局联合发布《深港甲醇加注作业安全核查指引》,获得香港海事处支持,为深港水域甲醇燃料加注提供操作标准 [1] - IMO提出2030年国际海运业温室气体排放比2008年降低20%-30%,2040年降低70%-80%的减排目标 [1] - 香港发布《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计划2050年前实现国际航运净零排放,2025年完成绿色甲醇加注工作守则 [2] - 交通运输部要求前海合作区推进LNG、甲醇等船用绿色燃料加注,建立与港澳协调联动的发展模式 [3] 行业发展动态 - 2025年全球将交付285艘替代燃料船舶,其中25%已采用甲醇燃料 [1] - 香港作为全球十大船用燃料加注中心,正发展高质量绿色燃料加注中心,并构建绿色航运走廊 [1] - 深港已实现LNG燃料船对船加注,下一步将重点发展甲醇燃料加注 [2] - 甲醇燃料加注产业链涵盖生产、储存运输、加注等多个环节,需深港规则衔接 [3] 技术规范与安全 - IMO仅发布甲醇/乙醇燃料船舶安全临时导则,缺乏具体操作细节 [2] - 《指引》吸收国际经验,结合深港实际,提供全流程安全操作核查技术规范 [2] - 甲醇燃料具有闪点低、易燃易爆特性,需严格遵循安全操作标准 [2] - 《指引》将统一深港甲醇加注作业标准,降低船舶合规成本 [3] 区域合作与规划 - 深港协同推进船用绿色燃料加注,为共建全球加注中心奠定基础 [1] - 前海管理局将推进《指引》实施,提升政策协同并培育绿色燃料市场生态圈 [3] - 香港加强与大湾区港口合作,鼓励使用绿色船用燃料 [1]
深耕“蓝海” 海上风电成辽宁振兴突破新引擎
中国能源网· 2025-07-02 10:34
辽宁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 辽宁正在推进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旨在驱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并激发区域经济新活力 [1] - 2024年辽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均突破50%,风电光伏总装机达2969万千瓦,较2020年翻一番 [3] - 辽宁绿色电力交易电量127.83亿千瓦时,排名全国第二,是全国仅有两个超百亿规模的省份之一 [4] 项目规模与经济效益 - 13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预计带动投资约3000亿元,年产值超1000亿元,税收超200亿元,新增就业超10万人 [4] - 项目将形成渤海湾和北黄海两个超500万千瓦规模的大型海上风电基地和产值超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 [4] - 大连已建成东北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预计"十五五"末装机容量突破700万千瓦 [7] 产业优势与资源禀赋 - 辽宁海上风能资源经济技术可开发量超过5000万千瓦,具有风向集中、风速平稳且不受台风影响的优势 [7] - 辽宁风电产业链规上企业达150家以上,可结合传统工业优势突破高端轴承、齿轮箱等核心技术 [7] - 35家行业龙头企业签约"世界风电产业中心先进装备制造领跑者计划",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8] 产业融合与创新应用 - 海上风电与氢能、储能、绿氨、绿色甲醇等实现融合发展,拓展了绿色燃料应用场景 [8] - 全国最大离网制氢项目华电铁岭25MW项目投产,铁岭调兵山风电制氢耦合绿色甲醇项目即将开工 [9] - 大连长兴岛等沿海地区正形成绿氢氨醇生产、储运、加注完整产业链 [9] 产业集群建设进展 - 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已形成风电主机、塔筒钢结构、叶片新型材料、海底特高压电缆为核心的产业格局 [10] - 太平湾风电产业园钢结构制造基地和主机制造基地主营业务年收入均达规模以上,首台18兆瓦风电机组下线 [10] - 辽宁庄河V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辽宁省最大直径"钢铁风火轮"摩擦筒下线出运 [10] 未来发展目标 - 2025年辽宁计划实现清洁能源装机占比55%,发电量占比53%以上 [11] - 辽宁将聚焦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绿色能源经济体系 [11][12] - 专家认为1310万千瓦项目将推动辽宁从传统重工业向多链融合、高端绿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蜕变 [13]
闽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中国化工报· 2025-06-30 10:13
福建省氢能产业规划 核心目标 - 2030年实现氢能规模化商业应用 2035年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年 [1] - 2025—2030年起步期目标:形成3万吨/年绿氢产能 10万吨/年氢基燃料产能 产业总产值600亿元/年 [1] - 2030—2035年跃升期目标:绿氢产能提升至10万吨/年 氢基燃料产能达100万吨/年 [1] 产业链布局 制氢端 - 近期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 服务于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领域绿色转型 延伸石化产业链 [1] - 中远期转向风光可再生能源制氢 降低成本和扩大规模 推动绿氢成为主流 [1] 储运端 - 重点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输氢 推进氨储氢技术路线 [2] - 支持有机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及相关材料制造业发展 [2] 加注端 - 以加氢综合能源站为主 支持现有加油加气站改扩建加氢设施 [2] - 重点建设物流、港口、园区等专用加氢站 2025—2030年规划建设50座加氢站 [1][2] 应用端 - 化工领域:推动氢制合成氨、甲醇等氢基燃料产业化 [2] - 运输领域:规模化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 [2] - 储能发电领域:开发应急电源、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 [2] 示范项目 - 2025—2030年培育1—3个百兆瓦级绿电制氢示范项目 [1] - 建成1—3个氢基绿色船舶燃料加注港口试点 [1]
新能源突发!刚刚,重大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6-18 18:13
福建省氢能产业规划 - 2025-2030年为起步发展期 目标形成3万吨/年绿氢产能 1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产能 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年 [1][2] - 2030-2035年为快速跃升期 目标形成10万吨/年绿氢产能 100万吨/年氢基绿色燃料产能 绿氢占比超40% 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年 [1][2] - 具体发展路径包括建设10个高能级创新平台 50座加氢站 10条运营示范线 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6000辆/年 [2] 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 - 以福州 厦门为核心 漳州为保障 福州重点打造全产业链制造基地 厦门聚焦电解水制氢装备及燃料电池技术 漳州建设绿氢及氢基燃料示范工程 [3] - 打造沿海氢能经济走廊 辐射莆田 泉州 宁德等城市 加强制氢工厂 氢气提纯 氢基船舶燃料加注等基础设施建设 [4] - 重庆提出深化成渝氢走廊建设 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加大氢能汽车推广力度 [4] 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2.8万辆 [6] - 发展建议包括推进干线物流等场景示范 优化政策支持方式 加强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 拓展储能化工等应用场景 [7] 氢能行业整体前景 - 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超600个 已建成产能12.5万吨/年 占全球51% 2024年新增产能4.8万吨/年 同比增长62% [8] - 氢能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23省将氢能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9] - 预计2050年中国氢气需求接近6000万吨 终端能源占比超10% 产业链年产值达12万亿元 [10]
《福建省氢能产业创新发展中长期规划(2025—2035年)》印发
快讯· 2025-06-18 13:22
福建省氢能产业规划 核心观点 - 福建省发布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提出2025-2035年分两阶段发展目标 重点布局绿氢生产 氢基燃料 加氢基础设施及多元应用场景 [1] 发展阶段目标 2025-2030年(起步发展期) - 建设10个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 培育1-3个百兆瓦级绿电制氢示范项目 [1] - 建成1-3个氢基绿色船舶燃料加注港口试点 建设50座加氢站 打造10条运营示范线 [1] - 燃料电池汽车产能达6000辆/年 优先推进绿色甲醇燃料项目 攻关核心技术 [1] - 形成3万吨/年绿氢 10万吨/年氢基燃料产能 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年 [1] 2030-2035年(快速跃升期) - 绿氢产能提升至10万吨/年 氢基燃料产能达100万吨/年 绿氢占氢源比例超40% [1] - 建成东南沿海绿氢供应基地 输运枢纽和加注中心 覆盖交通 储能 工业等应用场景 [1] - 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年 [1] 重点发展领域 - 技术攻关:提升绿电制氢转化效率 降低生产储运成本 [1] - 产业培育:培引科技领军企业 形成规模化氢基燃料供应基地 [1] - 应用场景:重点布局港口船舶燃料 燃料电池汽车 园区运营等示范项目 [1]
上海建国际绿色燃料认证服务中心,核心是有国际认可的标准
搜狐财经· 2025-06-12 11:12
上海国际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建设 - 上海港加快布局绿色航运相关产业,计划到2030年初步建成绿色燃料加注服务中心,并为国际绿色燃料交易中心和认证服务中心建设打好基础 [3] - 2022年全国海运货运量达41.51亿吨,其中远洋货运量9.18亿吨占比22.12%,中国绿色燃料认证需求巨大 [3] - 上海国际航运碳足迹标识协会于2025年3月成立,是中国首个专注航运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建设的法定实体,计划2025年底完成核心制度设计并试运行 [7] 国际航运绿色燃料认证的紧迫性 - IMO第83届环保会议通过以GFI为标的的两级碳排放监管体系,将于2028年实施,建立符合IMO标准的认证体系成为全球航运业当务之急 [4] - 欧盟ISSC EU是目前成熟的标准,要求生物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化石燃料低50%(2021年标准),2030年将提高至65% [4] - ISSC EU认证流程包括现场审核、碳排放核算和质量平衡验证,有效期1年,已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可持续认证体系 [5] 绿色燃料认证的挑战与国际合作 - 中国需平衡国内绿色燃料发展与国际标准协调,现阶段配套国内绿证的燃料难以达到欧盟严格标准 [8] - 国际贸易船舶绿色燃料加注的核心问题是价格接受度和标准认可度,需重点推动产业与标准两方面的国际合作 [8] - 上海计划与中东、澳大利亚等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建立绿色燃料产销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以降低燃料价格 [9] 国际经验借鉴 - 新加坡港对使用LNG、甲醇等低碳燃料的船舶提供25%-30%补贴,并启动全球首个船用电子氨燃料实船测试 [10] - 新加坡计划2025年推出航运业创新金融产品,包含碳税对冲、绿色燃料期货等 [11] - 上海可借鉴新加坡在交易平台搭建、绿色金融工具应用等领域的经验,结合长三角产业链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13] 技术支撑与商业模式创新 - 上海认证体系将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与验证平台 [7] - 绿色电力领域的绿证机制可为绿色甲醇、绿氨等燃料认证提供借鉴,需配套类似电子凭证以满足IMO减排要求 [8]
黄震:混动包括燃油车将来一定会存在!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0 15:44
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发展趋势 - 第五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聚焦全球汽车动力系统多元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发表主旨报告[1] - 全球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21%,中国电力终端消费占比28.1%,150多个国家宣布2050年前后实现碳中和目标[3] - 中国光伏和风电总装机容量2024年7月达12.1亿千瓦,提前6年达成目标,2024年底达40亿千瓦超过煤电总装机[3]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 中国可再生能源价格快速下降,光伏发电上网价从2008年4元/kWh降至2020年0.35元/kWh,目前约0.19元/kWh[3] - 供给侧电力脱碳需结合CCUS技术和核电发展,需求侧通过绿电替代灰色电力、绿色燃料替代化石燃料实现零碳[3] - 可再生能源在电力需求低谷时存在过剩电力,可用于制取绿色燃料并作为新型储能方式[4][6] 再电气化概念与技术路径 - 再电气化分为直接电气化(以电代煤/油/气)和间接电气化(绿电制氢/氨/醇/合成燃料)[4] - 汽车行业电气化包括电动汽车发展和混动车型普及,绿色燃料汽车将长期存在[4][5] - 绿电制氢技术成熟(PEM/AEM/SOEC电解水),但面临储存、输运、易燃易爆等挑战[5] 绿色燃料制备与应用 - 绿色甲醇主要技术路线为生物质气化制备,二氧化碳电催化合成燃料技术取得突破,国内首台SOEC-FT原理样机已搭建[5] - 中国已签约70余项绿色甲醇项目,总规模3000万吨/年,总投资近4000亿元[5] - 绿色燃料规模化应用需考虑经济性(绿电价格、碳捕集成本)、环保性、发动机适用性等六大维度[6] 中国绿色燃料发展前景 - 中国拥有丰富碳源、生物质资源和全球最大风光可再生能源规模,有望成为全球绿色燃料主要产地[6] - 绿色燃料可解决绿电消纳问题,同时为车用动力提供可持续能源[6] - 需加快建立绿色燃料标准与认证体系,推动车用发动机及整车研发以打开应用市场[7]
艾可蓝(300816) - 300816艾可蓝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516
2025-05-16 17:50
业绩情况 - 2024 年公司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加约 366.61%,业绩变动同比增长 366.61%,主要受船舶板块业务后处理扩大、强化管理降本增效、享受先进制造业增值税进项税额加计抵减优惠政策影响,确认其他收益 8,529,700.79 元 [2][3] 研发规划 - 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合作单位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提升研发团队广度和深度 [3] - 围绕绿色和智慧两个核心主题,在优势细分领域和垂直化应用方面进行产业拓展和布局,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3] 存货管理 - 产品为发动机厂商和整车厂商配套,客户采取零库存管理和“上线结算”模式,公司按客户订单计划排产并提供安全库存保障 [3] - 加强内部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存货库存管控制度,提高存货周转率 [3] 竞争地位与优势 - 作为国内第一家以尾气后处理为主业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凭借技术开发能力和优质产品服务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积累丰富客户资源 [4] - 持续巩固研发及技术、品牌、生产及质量管理优势,紧抓排放升级契机保持优势行业地位 [4] 2025 年经营计划 - 深耕绿色环保领域,在道路车辆及非道路移动机械领域巩固轻型柴油机后处理市场龙头地位,拓展中重型柴油机领域,推进绿色燃料内燃机后处理催化剂等开发 [4] - 在船舶领域聚焦环保与新能源,拓展业务边界,加快新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布局电动船舶和甲醇动力船舶领域 [4] -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4][5] 行业趋势与增长点 - 发动机尾气后处理行业受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支持,处于快速发展中,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环保法规严格,非道路机械和船舶尾气治理需求激增 [5] - 未来几年行业主要增长点在于商用车国七排放标准实施带动的排放升级、非道路机械和船舶尾气治理需求增长、电力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增量以及汽车报废更新和以旧换新带来的增长 [5]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专家展望“十五五”
中国化工报· 2025-05-09 10:24
规划院石油化工处副处长赵彤阳指出,"十五五"石化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有以下特点:一是国际市场环境 发生根本变化,我国石化产业具备竞争优势;二是石化产品供需规模持续提升,预计到2030年聚乙烯下 游主要衍生物产能都将保持快速提升;三是"双碳"约束下调整与机遇并存,石油的材料属性更加凸显; 四是高端化、差异化需求成为行业主要增长动力,新兴领域将快速发展。"大宗产品稳定盈利的时代已 经结束,需要找准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赵彤阳表示,未来行业发展应探索新思路,转 变竞争逻辑、提升创新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聚焦细分领域作出分析预测 结合AI技术提出园区管理方案 中化新网讯 4月29日,2025石化产业发展大会规划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围绕"十五五"行业发展,聚焦 绿色液体燃料、精细化工等细分领域,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下称规划院)多位专家作出预测和展望, 并结合AI技术赋能园区管理提出"智慧管碳""智慧招商"方案。 规划院能源化工处副处长邢磊表示,国内碳达峰对化工行业节能降碳的要求,叠加绿色液体燃料在欧盟 等碳排放强约束政策下的高溢价市场价格预期,绿色能源体系将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目前产 业整体的发展思路 ...
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十部门联合规划25项关键任务
证券日报网· 2025-04-27 19:06
政策目标 - 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确立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八个方面25项关键任务 [1] - 到2027年目标:形成多部门协同发展机制,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达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 [1] - 到2035年目标:交通运输与新型能源体系全面融合,清洁低碳能源消费为主,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主流,新能源营运重卡规模化应用 [1] 具体举措 - 推动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开展新能源汽车绿电就地直充,提升绿电消费比例 [2] - 鼓励交通枢纽场站供冷供热使用地热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配置新型储能、柔性制氢资源 [2] - 推动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速项目落地,提高清洁能源应用比例并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 [2] 新能源运输装备推广 - 加快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覆盖城市公交、出租、邮政快递、货运配送、港口、机场等领域 [3] - 推动淘汰国四及以下标准营运车辆,因地制宜推广新能源重型货车规模化应用,发展零排放货运 [3] - 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成双向赋能关系,重塑产业格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