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钛酸锂电池
icon
搜索文档
格力电器(000651) - 2025年7月2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7-22 23:20
分红政策 - 2020 - 2024 年累计现金分红 411.25 亿元,累计分红率超 60%,符合三年股东回报规划 [1] - 未来结合战略与市场,确保经营和发展前提下,合理制定政策,实现分红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 [1] 董明珠健康家 - 2025 年 3 月启动全国门店升级,已完成超 600 家,计划 2025 年完成 3000 家改造,境外在香港开旗舰店 [2] - 线下非空调品类过去 3 - 4 个月同比增超 20%,冰箱等品类增长突出,生活电器业绩贡献有望提升 [2] 冰洗及生活电器业务 - 2025 年加快产品研发和品类扩张,强化冰箱保鲜优势,借电商平台强化消费者心智 [3] - 618 期间格力冰箱在知乎、抖音等线上平台热度进入前十 [3] 海外业务 - 依托“自主品牌出海”战略,自主品牌产品收入占出口总额近 70%,2024 年格力分体式空调零售量全球第一 [3] - 自主创新推出超高温制冷和超低温制热空调,解决行业难题 [3] - 采用“品牌授权 + 区域代理”模式,全球建近 500 家自主品牌代理商网络 [3] - 计划试点建海外区域销售公司,完善海外智能制造基地布局 [3] - 以三大品牌梯队出海,自主品牌在多地市场占比超 20% [3] - 海外市场从单一空调扩展至多品类,推动企业转型 [3] 渠道改革 - 推进渠道变革,实现销售渠道扁平化和数字化升级,精简为 1 - 2 级,提升市场响应和渠道掌控力 [4] 空调行业特性 - 耐用品属性要求企业建立成熟线下服务队伍 [4] - 呈现季节性与周期性特征 [4] - 产业链协同性强,具备核心部件自研自制和全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企业更具优势 [4] - 行业进入存量竞争,价值竞争明显,格力在竞争中盈利能力领先 [4] 格力钛业务 - 涵盖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储能及电池业务,钛酸锂电池有多种优势,应用广泛 [6] - 格力钛新能源汽车在全国 240 多个城市运营 [6] - 与公司其他业务协同,推动工业制品业务转型升级和市场推广 [6] 十年免费包修政策 - 自 2021 年推出内销家用空调“十年免费包修”政策 [7] - 构建全链路品控体系,为政策提供硬件支撑 [7] - 依靠持续自主技术创新,为政策提供技术支撑 [8] - 消费者层面降低使用顾虑和维护成本,增强品牌信任度 [8] - 行业层面推动竞争向“价值战”转变,引领健康发展 [8] - 品牌层面巩固“质量为先”标签,强化高端可靠认知,奠定多元化拓展用户基础 [8]
格力钛18亿股权遭冻结,阳光保险追债董明珠陷僵局
搜狐财经· 2025-07-01 22:40
格力钛与阳光保险纠纷 - 格力钛全资子公司珠海广通汽车100%股权被法院冻结 价值18.06亿元 案件源于2015年魏银仓盗用公章与阳光人寿签署增资对赌协议担保 [5] - 阳光保险2015年12月向银隆增资10亿并签署对赌协议 要求银隆新能源、银隆集团、魏银仓补偿本金10亿加1.5亿利息 [5] - 格力电器2021年以18.28亿元获得格力钛30.47%股权 加上董明珠17.46%股份实现控股 但格力钛持续亏损 2021年亏4.17亿 2022年亏14.4亿 2024年上半年亏19亿 [6] - 阳光保险持有格力钛11.60%股权 要求格力钛履行对赌协议偿还债务 但格力钛称协议系魏银仓盗用公章签署 [7] 阳光保险经营状况 - 2024年阳光保险总保费收入1283.8亿元同比增长8.0% 保险服务收入640.0亿元同比增长6.9% 归母净利润54.5亿元同比增长45.8% [9] - 阳光财险2024年原保费收入478.2亿元同比增长8.1% 综合成本率99.7% 每100元保费仅赚0.3元 [10] - 阳光寿险2024年总保费804.5亿元同比增长7.8% 新业务价值51.5亿元同比增长43.3% 但主要依赖银行代销和高佣金 [10] - 2024年阳光保险总投资收益198.5亿元同比增长35.8% 综合投资收益297.8亿元同比增长111.6% 主要受益于股市行情 [11] 阳光保险合规问题 - 黑猫投诉平台涉及阳光保险的投诉达5900多件 包括捆绑销售、高利贷、暴力催收等 [12] - 2025年上半年阳光财险和阳光人寿合计收到近30张罚单 总罚款突破500万元 2024年全年被罚没900多万元 [13] - 阳光财险原许昌信保部经理何庭含因骗贷7623万元被判15年 案发前一年还因"业绩突出"获得晋升 [14] - 阳光财险广州分公司等4家机构因虚构中介业务、虚假理赔等被罚140万元 相当于年利润十分之一 [14] 阳光保险管理层与业绩 - 阳光保险创始人张维功以"拼命三郎"著称 公司内部被称为"夜总会" 员工常年加班无加班费 [16][18] - 2022年阳光保险上市后业绩下滑 归母净利润由2021年58.83亿元降至2023年37.38亿 年复合增速-20.29% [20] - 2025年3月阳光保险元老赵宗仁、王永文突然辞任 接任风控的王霄鹏上任首月就因"数据造假"被罚 [21] - 阳光财险总精算师更替 由冯雪隐接棒 首要任务是优化"产品精算与风险定价" [21]
格力电器(000651) - 2025年6月3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6-30 22:58
公司整体发展 - 新管理团队坚守核心价值观,落实既定方针战略,推进品牌建设等工作,深挖管理潜力提升经营质量 [1] 格力钛业务 - 业务涵盖新能源汽车、储能及动力电池,在钛酸锂领域有独特技术优势,产品应用广泛,新能源汽车在全国240多个城市运营 [2] - 未来通过精准定位、资源整合与技术深耕增强竞争力,优化产能布局,向储能及特种车辆赛道倾斜,推行“瘦身健体”提升经营质量 [2] - 发挥与格力电器协同效应,助力工业制品转型升级和市场推广 [2] 新能源汽车空调领域 - 公司是压缩机行业全球唯一全产业链、全品类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能力的集团企业,在全球技术标准领域有重要话语权 [3] - 近期将召开发布会介绍第四代领先全球的压缩机技术 [3] 海外业务 - 2024年外销业务收入282.02亿元,同比增长13.25%,毛利率24.01%,自主品牌产品收入占出口总额近70% [4] - 在中东自主品牌占比近90%,东南亚品质引领行业实现高品牌溢价,北美在加拿大热泵市场占据50%份额 [4] - 采用本地化策略,如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英文广告,海外经销商赞助西甲俱乐部提升品牌曝光度 [5] 京海增持 - 京海增持与渠道变革相对独立,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 [5]
年轻团队走向台前,董明珠称自己要“少说话”
第一财经· 2025-06-30 22:41
管理层变动与团队建设 - 格力电器新管理团队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首次集体亮相,由总裁张伟牵头,相比以往年轻管理层发言更多[1] - 张伟接任总裁两个月以来,逐步熟悉工作,公司党委书记职务已由董事舒立志接任[1] - 新管理团队工作重点围绕产品、销售、品质、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展开[1] - 独立董事刘姝威建议多让年轻管理团队走在前面,董明珠回应将尽量少说话给予年轻人更多舞台[6] 格力钛业务调整 - 格力钛18.06亿元股权被冻结,源于前实控人魏银仓的违规担保[2] - 副总裁方祥建自2023年9月接手格力钛后推进改革:砍掉不赚钱业务、聚焦钛酸锂电池/储能/新能源汽车三大板块、员工从5000人精简至2000多人[2] - 董明珠表示格力钛未转嫁债务也未影响公司分红,预计未来3-5年可能取得成果[2] 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 - 公司正在研发汽车空调,从压缩机技术切入,由副总裁胡余生负责[3] - 汽车空调压缩机开发周期长,公司计划通过高技术零部件加速产品开发[3] - 工业板块可为汽车行业提供大型数控机床,未来市场空间广阔[4] 海外市场拓展 - 自主品牌业务已占海外营收70%,中东市场占比超90%[4] - 正在拓展东南亚、北美等海外市场[4] - 工业板块产品计划拓展海外市场[4] 股东动态与分红 - 第二大股东京海互联近期增持股票,董明珠表示这是对公司前景的认可而非渠道改革因素[4] - 2024年度分红方案为每10股派20元现金(含税),获股东大会高票通过[6] - 近250名投资者参加现场股东大会,交流气氛活跃[6]
董明珠9年前埋下的“雷”,要爆了
创业家· 2025-06-21 18:04
格力钛财务困境 - 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新增股权冻结信息,其持有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价值18.06亿元的股权被冻结,冻结期限三年 [3][4] - 截至2024年6月,格力钛总负债达247.86亿元,半年净亏损19.05亿元,资产负债率逼近100% [5] - 2024年上半年营收19.87亿元,亏损19亿元,相当于每卖出1元产品亏损0.95元 [14] - 自2021年被格力电器控股后,格力钛累计亏损近50亿元 [15] 董明珠的执念与决策 - 2016年董明珠执意推进格力电器130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计划,但遭股东大会否决 [7] - 董明珠随后自掏腰包入股银隆,并拉上王健林、刘强东等投资30亿元 [7] - 2021年格力电器以18.28亿元拍下银隆30.47%股权,并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 [7] - 董明珠个人举债投入高达23.4亿元,其中18.5亿来自格力外围供应商集资平台 [23] 技术路线与市场表现 - 钛酸锂电池安全性强,-50℃低温下仍能工作,循环寿命达3万次,但能量密度仅58-110Wh/kg,远低于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的240Wh/kg [12] - 钛酸锂电池成本是磷酸铁锂电池的3倍左右 [12] - 2016年银隆新能源客车年销量6200辆,位居全国第三,2024年销量已跌出前10,预估市占率不足3% [15] 格力电器现状 - 格力电器空调业务占营收比例近78% [20] - 格力钛提出"双线策略",收缩汽车业务转向储能和工程车 [20] - 2023年底格力电器以10.15亿元继续增持格力钛24.54%股权 [15] 行业对比 - 小米凭借首款量产车型SU7跻身新能源市场前列 [20] - 雷军2010年押注智能手机,2013年布局IoT生态,2021年All in造车,而董明珠2015年追手机风口,2016年追新能源风口,2020年追健康家电风口 [20]
所持广通汽车100%股权遭冻结 格力钛:对生产经营无重大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8 22:37
格力钛股权冻结事件 - 格力钛持有的珠海广通汽车100%股权遭司法冻结 原因为原实控人魏银仓2015年盗用公章违规担保 [2] - 格力钛声明称当前业务运营正常 股权冻结不会对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2][4] - 格力电器直接持有格力钛55 01%股权 表决权比例为72 47% [2] 格力钛历史沿革 - 格力钛前身为银隆新能源 由魏银仓2009年创立 主营钛酸锂电池技术 新能源整车制造及储能系统 [3] - 2016年底董明珠个人入股银隆新能源 格力电器2021年竞得30 47%股权 2023年底增持至55 01% [3] - 2018年魏银仓及前高管孙国华被曝涉嫌侵占公司利益超10亿元 [3] 格力钛管理架构 - 格力钛现任法定代表人为邓晓博(格力电器前董秘) 总经理兼董事 卢春泉任董事长 董明珠等任董事 [4] 格力钛业务现状 - 格力钛业务涵盖新能源商用车 专用车 储能及电池 在钛酸锂领域具备技术优势 [5] - 新能源汽车已在全国240多个城市运营 通过调整生产线和优化订单结构提升交付速度及回款效率 [6]
格力钛新能源所持广通汽车100%股权被冻结 公司声明:不会对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6 21:34
格力钛新能源股权冻结事件 - 格力钛新能源持有的广通汽车100%股权遭司法冻结 原因为2015年12月原实控人魏银仓盗用公章违规担保 [1][2] - 公司声明当前业务运营正常 股权冻结不会对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1][3] - 格力电器直接持股格力钛新能源55.01% 表决权比例达72.47% [1][2] 格力钛新能源历史沿革 - 前身为银隆新能源 由魏银仓2009年创立 主营钛酸锂电池技术、新能源整车及储能系统 [2] - 格力电器2016年通过董明珠个人入股 2021年竞得30.47%股权 2023年底增持至55.01% [2] - 2018年魏银仓及前高管被曝涉嫌侵占公司利益超10亿元 [2] 公司治理与业务现状 - 现任法定代表人为格力电器前董秘邓晓博 董明珠担任董事 [3] - 业务覆盖新能源商用车、专用车、储能及电池 钛酸锂技术具优势 [3] - 新能源汽车已在240多个城市运营 通过产线调整优化交付和回款效率 [3]
董明珠9年前埋下的“雷”,要爆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6-15 19:46
格力钛新能源财务困境 - 格力钛新能源18.06亿元股权被冻结,冻结期限三年[2] - 截至2024年6月,格力钛总负债247.86亿元,半年净亏损19.05亿元,资产负债率逼近100%[4] - 2021年被格力电器控股后累计亏损近50亿元,成为格力电器最大财务负担[10] 董明珠的战略决策与执念 - 2016年董明珠执意推动格力电器130亿元收购银隆新能源(后更名格力钛),遭股东大会否决后自掏腰包入股并拉拢王健林、刘强东等投资30亿元[5] - 2021年格力电器以18.28亿元拍下银隆30.47%股权,完成控股[5] - 董明珠个人举债23.4亿元投资银隆,其中18.5亿元来自格力供应商集资平台[14] 钛酸锂电池技术路线劣势 - 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仅58-110Wh/kg,远低于三元锂电池(240Wh/kg)和磷酸铁锂电池(160-180Wh/kg)[7][8] - 成本高达1.5-2元/Wh,是磷酸铁锂电池的3倍[7][8] - 虽具备低温性能(-50℃正常工作)和长循环寿命(3万次),但市场应用局限于公交车/储能基站[8][9] 格力钛业务表现与市场地位 - 2024年上半年营收19.87亿元,亏损19亿元,相当于每销售1元亏损0.95元[10] - 新能源客车销量从2016年全国第三(6200辆)跌至2024年市占率不足3%[11] - 战略转向收缩汽车业务,聚焦储能和工程车[12] 格力电器与董明珠的跨界困境 - 格力电器空调业务占比仍达78%,未能摆脱单一业务依赖[12] - 董明珠跨界尝试(手机、新能源、健康家电)均未成功,被指用制造业思维做创新业务[12] - 对比雷军的小米SU7成功切入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格力钛被迫退出家用车竞争[12][13] 格力钛管理问题与历史遗留风险 - 原股东魏银仓留下7.8亿元关联交易侵占案,导致财务黑洞[10] - 2023年底格力电器增持格力钛24.54%股权(10.15亿元),被指"用新坑填旧坑"[11]
董明珠9年前埋下的“雷”,要爆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6-15 19:46
格力钛新能源财务困境 - 格力钛新能源18.06亿元股权被冻结,冻结期限三年[3] - 截至2024年6月总负债达247.86亿元,半年净亏损19.05亿元,资产负债率逼近100%[5] - 2021年被格力电器控股后累计亏损近50亿元,成为最大财务负担[11] 董明珠的跨界战略与执念 - 2016年董明珠执意推动格力电器130亿收购银隆新能源遭股东大会否决,后自掏腰包并联合王健林、刘强东投资30亿[6][7] - 2021年格力电器以18.28亿元收购银隆30.47%股权并更名为格力钛,被业内视为董明珠个人造车梦的延续[7] - 董明珠个人举债23.4亿投资银隆,其中18.5亿来自格力供应商集资平台[15] 钛酸锂电池技术路线问题 - 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仅58-110Wh/kg,远低于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的240Wh/kg[9] - 成本达1.5-2元/Wh,是磷酸铁锂电池的3倍[9][10] - 2024年上半年营收19.87亿元却亏损19亿元,相当于每销售1元亏损0.95元[10] 格力钛业务与市场表现 - 2016年银隆新能源客车年销量6200辆居全国第三,2024年销量跌出前十,市占率不足3%[11] - 当前转向储能和工程车业务,放弃家用车市场竞争[14] - 原管理层遗留7.8亿关联交易侵占案未解决,加重财务压力[11] 格力电器现状与行业对比 - 格力空调业务占营收78%,未能摆脱单一业务依赖[13] - 对比雷军小米SU7成功切入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格力钛战略收缩至工程车领域[13][14] - 董明珠跨界尝试(手机、新能源、健康家电)均未达预期,被指缺乏用户思维[14]
董明珠“海归间谍论”惹争议,格力美的等曾发生多起海归间谍案
搜狐财经· 2025-05-03 00:35
董明珠"海归间谍论"事件 -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临时股东大会上发表"绝不用海归派,因有间谍"的争议言论,引发舆论风暴[1] - 言论被指违反《劳动法》平等就业条款,多家官媒批评其"制造群体对立"与"背离国家人才战略"[10][12] - 事件舆情声量达303万次互动,影响力值突破8亿,成为涉及国家安全与人才政策的公共议题[12] 格力技术安全与泄密案例 - 2023年格力两名海归工程师分别泄露直流变频压缩机与热传导技术,导致东南亚12亿美元订单与欧洲2.3亿元政府采购订单损失[3] - 公司1.3万研发团队中海归占比不足1%,显著低于美的(15%)与海尔(12%),反映其本土化人才战略[3] - 格力累计申请专利121,431项(发明专利65,584项),连续八年位列中国家电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4] 格力军工合作与国家安全 - 2015年起与中航科工集团开展军民融合合作,磁悬浮压缩机技术拓展至军工领域[5] - 光储直柔系统与钛酸锂电池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通信基站等涉及国家能源安全与数据安全的场景[5] - 公司拥有16个研究院、152个研究所及1411个实验室,包括1个院士工作站和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4] 海归群体与国家安全数据 - 2013-2023年间谍案例中海归占比6.67%,但多涉及高新技术领域,破坏性较强[5][6] - 国家安全部披露多起海归涉案案例,包括高校教师窃密、军工专家泄密及中央部门潜伏案件[6] - 中国累计留学人员达656万,79.3%为硕士以上学历,在AI、新能源等领域贡献显著[6] 公务员招考政策变化 - 北京取消留学生定向选调,上海限招软科前50高校,广东删除60所海外院校选调资格[7] - 财政部2025年录用名单显示12.5%新人为海归硕士,反映"分类管理"政策导向[9] - 涉密岗位明确禁止6个月以上非公派境外经历人员报考,包括国安、公安部等关键部门[9] 舆论争议与市场反应 - 胡锡进连续发文指责董明珠"身份歧视",但被质疑与留学中介存在利益关联[14] - 格力股价在事件后微涨0.8%,一季报发布时累计涨幅达1.25%,显示市场影响有限[16] - 《新京报》等媒体列举宁德时代、药明康德等海归科学家案例,反驳"技术封闭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