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
icon
搜索文档
12只翻倍基曝光 基民们回本了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4:57
市场表现 - 沪指突破去年"9·24"高点 创近4年新高 [2] - 自去年"9·24"以来 市场出现160只翻倍基 [2] - 年内翻倍基达到12只 主要为创新药主题基金 [2][5] 翻倍基详情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132.55%回报率位居年内基金冠军 [3][5]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回报率128.53% 规模11.317亿元 [3] - 永赢科技智选A回报率119.80% 规模11.665亿元 重仓人形机器人 [3][5] - 中银港股通医药A回报率116.19% 规模7.404亿元 [3] -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回报率112.33% 规模30.428亿元 [3] 创新药ETF表现 - 汇添富港股通创新药ETF回报率102.74% 规模78.019亿元 [3] - 广发港股创新药ETF回报率101.91% 规模134.241亿元 [3] - 华泰柏瑞恒生创新药ETF回报率101.45% 规模6.736亿元 [3] - 银华港股创新药ETF回报率100.50% 规模27.274亿元 [3] 行业特征 - 12只翻倍基中11只重仓创新药 创新药主题基金成为最大赢家 [5]
12只翻倍基曝光,基民回本了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08:20
市场表现 - 沪指突破去年"9·24"高点并创近4年新高 [1] - 自2024年"9·24"以来市场出现160只翻倍基,2025年内新增12只翻倍基 [1][6] - 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年内上涨19.67%,自2024年"9·24"以来累计涨幅达43.18% [6] 翻倍基特征 - 12只年内翻倍基中11只重仓创新药,仅永赢科技智选重仓人形机器人 [6]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以132%收益领跑,创新药主题基金成为最大赢家 [6] - 219只基金年内收益介于50%-100%,主要重仓医药、科技和新消费领域 [6] 基金净值修复情况 - 2019-2021年新发3万亿基金收益均值已回本(规模加权均值2%),但存量主动权益基金净值收益均值为-5% [8][9] - 85%主动权益基金回本,但2021年1月新发产品仍距回本有20%-30%差距 [9] - 近九成主动权益基金近一年回报为正,但158只2021年成立基金累计跌幅超30% [9] 资金流向 - 2025Q2主动权益基金净赎回规模环比增56.43%,偏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分别净赎回3.22%/4.75% [10] - 7月股票型ETF净赎回248.33亿份,部分医药ETF单月赎回超50亿份 [10] - 股份制银行固收+产品占月销量50%-70%,新增资金明显流向固收+领域 [1][11] 基金经理持仓动向 - 多数创新药基金未调仓,仅鹏华医药科技疑似7月底减仓创新药(净值波动差异显示仓位可能下降) [13] - AI/算力/机器人赛道基金普遍坚守仓位,产业趋势强劲且研究跟踪密切 [13][14] - 部分基金经理计划对估值过高的算力产业链(如英伟达供应链)进行减仓,转向液冷/电源端/国产算力 [14] 行业指数表现 - 恒生创新药指数年内涨109%,万得创新药指数涨51% [13] - 人形机器人指数涨43%,中证算力指数涨34% [13]
超1300只,创新高
中国基金报· 2025-08-14 19:48
主动权益类基金表现 - 8月以来超1300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创新高 在全部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占比超25% [4] - 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6.03% 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和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分别上涨19.67%和19.83% 跑赢沪深300指数超12个百分点 [4][5]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永赢科技智选等多只基金年内实现净值翻倍并在近期创出新高 [5] 基金净值创新高驱动因素 - 沪指持续创年内新高带动股票价格上涨 基金净值与持仓股票表现密切相关 [6] - 部分基金投资策略契合当前市场风格 通过捕捉市场机会推动净值上升 [7] - 基金经理凭借专业能力和经验把握市场趋势 通过资产配置和选股提升净值表现 [7] - 市场风险偏好提升 资金流入权益基金市场为投资运作提供支持 [7] 后市展望与配置建议 - 短期需关注资金获利了结波动 但市场有望进入资金流入与上涨的正向循环 估值相比债市具有较高性价比 [9] - 建议关注高景气产业方向如AI、创新药、有色金属、军工等 以及大金融板块和改革领域 [10] - 市场上涨核心逻辑稳固 政策托底明确 新动能涌现 增量资金入场趋势未改 长期向好基础坚实 [10] - 短期或延续震荡上行 需把握板块轮动节奏 关注低估值蓝筹、回调后的医药生物和科技板块 优选半年报业绩超预期或出现拐点的公司 [10]
港股仓位,成制胜秘诀?新老基金合同影响公募业绩格局
券商中国· 2025-08-11 10:16
基金合同新老差异对业绩的影响 - 基金合同是否允许投资港股成为业绩分化的关键因素,允许港股投资的新产品业绩显著优于老产品 [1][2] - 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主动权益)年内收益率均超70%,其中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且合同允许港股投资(仓位上限50%) [3] - 业绩倒数的10只A股基金中超九成合同未涵盖港股,例如2016年成立的科技主题基金因合同限制未投资港股导致排名垫底 [3] 港股对基金业绩的贡献 - 港股仓位配置成为跑赢市场的关键,年内前四强基金港股仓位占比42.5%-46.8%(长城医药产业精选42.9%、永赢医药创新42.5%、华安医药生物46.8%、诺安精选价值43.5%) [3] - 主动权益QDII基金年内全部实现正收益,而A股基金两极分化,凸显港股对公募业绩的贡献及合同差异的影响 [4] 基金经理与合同限制的矛盾 - 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新基金"(2020年后成立含港股条款)业绩优于"老基金",如广发基金吴远怡凭借港股选股进入业绩10强 [5][6] - 老牌产品如华夏大盘精选(2004年)、南方绩优成长(2006年)、广发小盘成长(2005年)因合同未涵盖港股导致业绩落后,南方绩优成长年内收益不足4%而同期新基金收益20%-40% [6] 修改基金合同的争议 - 部分老产品如交银先进制造(2011年)、华夏智胜成长(2016年)通过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投资 [7] - 行业对修改合同持谨慎态度,部分基金经理认为港股投资需专业能力,盲目扩大范围可能增加风险,更倾向发行港股主题基金而非修改老合同 [7][8]
提振产品业绩表现 基金合同增设港股投资并非万能
证券时报· 2025-08-11 01:37
基金合同差异与业绩分化 - 新基金合同普遍允许配置港股(不超过50%股票仓位),2025年前8月全市场前20强A股基金(主动权益)年内收益率均超70%,其中超九成为2018年后成立产品 [2] - 业绩前四的基金(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永赢医药创新、华安医药生物、诺安精选价值)港股仓位达42.5%-46.8%,均成立于2019年后 [2] - 未允许配置港股的老基金表现低迷,年内业绩倒数10只A股基金中超九成合同限制港股投资,如2016年成立的科技主题基金因合同限制排名垫底 [2] 港股对QDII与A股基金影响 - 主动权益QDII基金2025年前8月全部实现正收益,而A股基金业绩两极分化显著,主因合同对港股投资范围约定差异 [3] - 明星基金经理"一拖多"产品中,新基金(2020年后成立含港股条款)业绩显著优于老基金,如吴远怡管理的含港股产品进入全市场前10 [4] 老基金合同限制案例 - 华夏大盘精选(2004年成立)、南方绩优成长(2006年成立)、广发小盘成长(2005年成立)因合同未涵盖港股,业绩在同类中垫底 [5] - 南方绩优成长年内收益不足4%,同期史博管理的3只新基金收益达20%-40% [5] 合同修改的实践与争议 - 部分老基金如交银先进制造(2011年成立)、华夏智胜成长(2016年成立)已通过持有人大会修改合同增设港股投资 [6] - 行业对修改合同持谨慎态度,部分基金经理更倾向专注A股,认为港股投资风险可能超出A股思维预期 [7] - 公募公司更倾向发行港股主题基金而非修改老合同,因基金经理能力圈与策略适配性存异 [6][7]
“恐高症”消失了?基民狂追高收益基金,什么信号?
券商中国· 2025-07-28 11:48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 - 近800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在7月份创历史新高 [1] - 年内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达13.89%,94%产品实现正收益,4只基金翻倍,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回报高达135.23% [2][3] - Wind偏股混合基金指数年内回报14.49%,已修复2023年回撤,2023年入场的大部分持有人开始盈利 [3] 绩优基金及基金经理表现 - 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年内回报88.44%,成立至今累计涨幅87%,年化回报30% [5] - 资深基金经理如杨谷、赵晓东、邹新进、綦缚鹏旗下基金净值创新高,过钧管理的博时新收益今年回报27.85% [5] - 规模超百亿基金中,大成高鑫基金、广发多因子净值刷新纪录,兴全商业模式优选净值距历史高点不足10% [6] 资金流向与规模变化 - 11只基金二季度规模激增5倍以上,中欧数字经济基金规模从1.17亿元增至15.27亿元,增幅10倍 [7] - 中信保诚景气优选基金净值涨幅36.55%,份额规模增加7.5倍,江峰管理规模从16.3亿元增至57.8亿元 [8]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经理张韡管理规模达167.6亿元,首次进入百亿级行列 [8] 投资者行为与市场趋势 - 投资者赎回业绩不佳基金,申购业绩弹性大且稳健的基金,部分持有人不再"恐高" [8] - 未能跑赢偏股混合基金指数的基金规模缩水,部分沦为规模不足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 [9] 行业信心重塑措施 - 加强投研团队建设,提高投研能力,布局业绩稳健产品 [10] - 杜绝"风格漂移",强化业绩基准锚定功能 [10] - 推行基金经理利益绑定机制,如定投、自购、长周期考核与薪酬绑定 [10] - 监管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化业绩基准及管理人考核,推动浮动管理产品发行 [11]
长城基金谭小兵:医药行业投资要有大局观
新浪基金· 2025-07-26 10:06
行业表现与基金业绩 - 2025年二季度末万得医药大类指数上涨26.74%,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涨幅达47.89% [1]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上半年收益率达75.18%,大幅超越业绩基准6.08%和同类偏股混合基金7.79%的平均表现 [1] - 谭小兵管理的长城大健康A、长城医药科技六个月持有A、长城医疗保健A年内收益分别为42.94%、41.40%、32.19% [2] 基金经理投资策略 - 谭小兵采用"政策+科技+产业链"立体覆盖策略:长城大健康A聚焦政策受益的创新药,长城医药科技六个月持有A布局生物科技与智慧医疗,长城医疗保健A覆盖医疗器械全产业链 [3] - 梁福睿采用"颠覆性创新+商业化放量"双轮策略,重点关注全球竞争力创新药企和业绩兑现期商业化标的 [3] - 龙宇飞专注"AI+医疗"赛道,挖掘AI辅助诊断、药物研发数字化等创新应用 [4] 投研团队建设 - 长城基金医药投研团队以"老带新"梯队建设为特色,由谭小兵领衔 [1] - 团队倡导开放包容共享的投研文化,构建跨领域"认知交叉网络",通过经验共享和实时跟踪提升决策效率 [4] - 研究员提供针对性支持,紧密围绕基金经理需求进行市场和个股分析 [4] 产品布局特点 - 长城基金打造风格多元的医药产品线,覆盖A股与港股市场 [2] - 产品布局创新药、医疗保健、生物科技等核心领域,提供多层次配置工具 [2] - 长城医药科技六个月持有A和长城大健康A获招商证券三年期五星评级 [3]
创新药板块诞生4只“翻倍基”;中央汇金资产二季度增持多只宽基ETF丨天赐良基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2 08:47
富达基金董事长变更 - 富达基金董事长黄小薏因个人原因于7月18日卸任,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1] - 李少杰新任董事长,其2010年加入富达国际,历任富达基金(香港)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富达国际中国董事总经理等职 [1] 兴业基金高管变动 - 兴业基金原副总经理张顺国于7月18日新任督察长 [2] - 张顺国曾任职泰阳证券、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等机构,具有丰富的金融机构管理经验 [2] 中央汇金资产ETF投资动态 - 中央汇金资产二季度延续对ETF的大规模申购,合计买入金额超过1900亿元 [3] - 中央汇金资产在部分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中已跃升至第一大机构投资者 [3] 创新药板块基金表现 - 截至7月18日,年内已诞生4只"翻倍基",其中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涨幅达133.72% [4]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永赢医药创新智选、中银港股通医药年内累计涨幅均超过100% [4] 张坤持仓动向 - 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持有基金二季度新进京东健康,退出洋河股份 [5] - 易方达优质精选基金加仓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减持腾讯控股 [5] 同泰基金高管任命 - 同泰基金任命刘坚为副总经理,距离其年初被任命为总经理助理仅半年 [6] - 刘坚曾任恒生银行副总裁、宝盈基金产品经理等职,现任同泰基金副总经理兼资产配置与产品开发部总监 [7] 上一交易日ETF行情 - 7月21日市场高开高走,沪指、创业板指创年内新高,建材ETF涨停 [8] - 基建ETF、工程机械ETF表现强势,标普生物科技ETF领跌 [8]
年内已诞生3只主动权益“翻倍基” 全部来自创新药
快讯· 2025-07-21 17:53
创新药板块表现 - 年内主动权益基金中诞生3只翻倍基 全部来自创新药板块 [1]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以119.66%的回报领跑主动权益基金 [1] - 永赢医药创新智选年内回报达106.37% [1] - 中银港股通医药净值年内回报达105.43% [1]
暴增1.46万倍!迷你基金上演“脱贫致富”
券商中国· 2025-07-21 07:27
迷你基金规模暴增 - 二季度共有15只公募基金规模增长超10倍,其中13只为一季度规模不足2亿元的迷你基金 [2] - 同泰产业升级混合基金规模从不足万元增长至1.44亿元,增幅超1461747% [3] - 长城医药产业精选基金规模从0.36亿元增至11.32亿元,增长超30倍 [4] - 中信保诚稳鸿基金规模从0.17亿元增至94.93亿元,增长超57374% [4] - 信澳核心智选基金规模从0.11亿元增至2.16亿元,增长近20倍 [4] - 中欧数字经济基金规模从1.17亿元增长至15.27亿元,增长超12倍 [4] 重仓股调整策略 - 同泰产业升级混合基金持仓从银行股转为重仓机器人概念股,前十大重仓股全部更换 [3] - 中欧数字经济基金减持机器人、智能驾驶,加仓算力概念股,前十大重仓股更换八只 [8] - 信澳新财富基金减持白酒、地产等行业,加仓券商、保险、有色板块,前十大重仓股全部更换 [9] - 永赢医药健康基金从医疗服务转向创新药,前五大重仓股中舒泰神年内涨幅高达523.75% [9] 布局前沿科技领域 - 永赢制造升级智选和华富天鑫灵活配置混合基金重仓可控核聚变概念股 [11] - 可控核聚变行业预计2025年加速发展,试验堆项目将招标建设,商业化后市场规模可达每年300-500亿元 [11] - 永赢启源混合基金重仓深海科技产业链,包括深海材料、探测、应用和基建四大方向 [12] - 深海科技行业处于"0到1"阶段,中期产业趋势和政策支持力度确定但业绩兑现需要时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