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四维超声技术清晰呈现器官细微血流 为研究和诊断血液循环疾病提供新视角
科技日报· 2025-10-30 07:34
包括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科学家在内的团队此次开发出一种新型超声探头,首次在活体动物模型 中对多个重要器官进行了四维血流成像,其空间分辨率达到小于100微米水平,足以清晰捕捉最细微血 管中的血流变化。 研究显示,该探头不仅能显示出器官整体的血管网络,还能准确量化血流动态。例如在肝脏中,由于其 独特的血流结构,可明确区分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三大血流系统,为理解复杂器官的灌注机制提供了 全新工具。 团队成员表示,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在亚百微米尺度上对整个大器官的血管系统进行四维成 像。无论是成像范围还是分辨率,都是以往无法实现的。 目前,该技术正进入临床测试阶段,团队正致力于推动该设备在人体中的应用。由于探头可连接至小型 便携式装置,未来有望直接融入临床诊疗流程。 法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全新超声成像技术,首次在四个维度(三维空间+时间)对活体心脏、肾脏和肝 脏等大器官中,从大血管到最细微血管的微循环和完整血流动态,实现了全面、高精度可视化。这一突 破为研究和诊断血液循环相关疾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将为循环系统疾病的精准医疗带来深远影 响,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 血液微循环是维系生命的关键系统 ...
北大光刻胶领域研究取得新突破
科技日报· 2025-10-29 17:15
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1] - 该技术合成出一张分辨率优于5纳米的微观三维“全景照片”,克服了传统技术无法原位、三维、高分辨率观测的三大痛点[1] - 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为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解析各类液相界面反应提供了强大工具[1] 行业影响 - 光刻胶在显影液中的微观行为长期是“黑匣子”,工业界的工艺优化只能靠反复试错[1] - 此瓶颈成为制约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良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1] - 深入掌握液体中聚合物的结构与微观行为,可推动先进制程中光刻、蚀刻和湿法清洗等关键工艺的缺陷控制与良率提升[1] 工艺优化 - “显影”是光刻的核心步骤之一,通过显影液溶解光刻胶的曝光区域,将电路图案精确转移到硅片上[1] - 光刻胶在显影液中的运动直接决定电路图案转移的精确度和芯片良率[1] - 此项研究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1]
云鼎伏羲化工大模型发布
科技日报· 2025-10-29 16:54
合作成果发布 - 山东能源集团与华为在第21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会及设备展上共同发布云鼎伏羲化工大模型及六大成熟应用场景,以及六大核心创新成果[1] - 该批成果由2022年成立的山东能源—华为联合创新中心主导、云鼎科技联合华为油气矿山军团共同攻关而来[1] - 合作旨在为能源行业提供可规模化复制的智能化转型路径[1] 云鼎伏羲化工大模型 - 云鼎伏羲化工大模型由山东能源旗下云鼎科技历时2年研发,深度融合化工工艺机理、专家经验、设备及质量数据训练而成[4] - 模型功能包括气化配煤智能优化、甲醇精馏工艺智能优化、低温甲醇洗运行优化、AI综合分析识别与预警、带式输送机智能监管、硫回收智能巡检[4] - 该模型已在榆林能化、鲁南化工、未来能源等化工企业落地应用[4] 六大创新成果 - 发布的六大创新成果包括矿山大模型新场景、综合承载网、班组协同交互通讯系统、云鼎仓颉智能体平台、云鼎神农数字化平台、非煤矿山智能化解决方案[4] - 成果全面覆盖矿山生产、网络支撑、协同管理、平台赋能及非煤矿山领域[4] 合作历程与模式 - 自2021年达成战略合作以来,双方依托联合创新中心,以云鼎科技为数字化先锋,成功打造5G+智慧矿业实验室、智能开采试验中心等前沿创新阵地[5] - 合作领域从煤炭主业逐步延伸至化工、高端制造等多个板块[5] - 双方验证了一套将AI大模型、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的"工厂式"开发模式,该模式正从煤炭行业走向更广泛的矿山、冶炼、化工等重工领域[5] 行业影响与应用规模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双方成功探索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可复制、可推广路径,为行业转型树立了标杆[4] - 自2023年盘古矿山大模型发布以来,已累计构建220余类AI应用场景,覆盖近百家单位,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智能化"云鼎方案"[5]
2024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下降
科技日报· 2025-10-29 13:04
记者近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根据《关于发布2024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2024年全国电力平 均碳足迹因子为0.577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瓦时,较2023年的0.620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瓦时下降 6.9%。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下降是我国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体现,客观反映了我国 电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发展的实际成效。 上述负责人说,2024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较2023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清洁能源发电量快速增 长、电源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全国风电、太阳能、水电发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5%、43.6%、 10.9%。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电力碳足迹因子工作,基于数据代表性、 科学性、可追溯性等原则,进一步扩大测算覆盖范围,提高碳足迹因子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探 索丰富电力碳足迹因子品种,选取典型区域探索开展区域碳足迹因子研究;持续完善电力碳足迹标准体 系,加快制定电力产品碳足迹系列国家标准等。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组织中国 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单位,在量化方法与2023年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丰 ...
我国自研核用富集硼酸在“华龙一号”规模化应用
科技日报· 2025-10-29 12:54
文章核心观点 - 国产核用富集硼酸实现自主可控并完成向新建“华龙一号”机组的批量供货,标志着中国在关键核用化学材料研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5] 产品与技术 - 富集硼酸是通过同位素分离技术将硼-10丰度由天然不足20%提升到96%以上的特殊化工产品,主要用于吸收压水堆核电站反应堆堆芯的中子,是确保核电厂安全运行的关键化学材料 [4] - 研发团队创新采用新型络合剂分离技术及全物料循环利用合成技术,实现硼同位素分离效率提升20%以上,杂质含量降低超50%,产品同位素丰度控制偏差小于1% [4] 产业化与供应链 - 此次规模化交付标志着公司在富集硼酸领域实现供应稳定、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产业化能力 [5] - 产品在阳江核电3号机组、防城港核电4号机组运行期间已完成小批量示范应用,此次交付广东陆丰核电5号机组是国产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1] - 该突破有力保障了中国核电发展在关键核材料领域的供应链安全 [5] 研发背景与挑战 - 富集硼酸生产工艺复杂、质量标准严苛,此前中国长期依赖进口,随着核电建设规模扩大,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4] - 自2022年起,由中广核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开展国产化研发项目,攻克了传统生产方法中工序繁、能耗高、废料多等问题 [4]
AG600“鲲龙”圆满完成首次野外环境汲水投水演练
科技日报· 2025-10-29 12:53
核心观点 - AG600“鲲龙”飞机在吉林省松花湖水域成功完成首次野外环境汲水投水演练,验证了其全系统性能和应急响应能力 [1] - 随着《AG600系列飞机汲水场要求》技术规范发布及飞机交付推进,该机型正从试飞验证阶段转向常态化驻防与示范运营,旨在构建立体化森林安全防护网 [2] 飞机性能与演练成果 - AG600飞机首次在湖北荆门漳河基地以外的野外环境(吉林松花湖)完成汲水投水任务 [1] - 飞机从长白山机场起飞,飞行约190公里后进入作业状态 [1] - 具备两种任务模式:汲水投水和注水投水,注水12吨后可连续汲水投水9次,总投水量达120吨 [1] - 投水覆盖区域面积大于40000平方米,落雨量达到大雨及以上级别 [1] 行业标准与能力建设 - 2025年9月发布《AG600系列飞机汲水场要求》,填补了国内外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专用汲水场技术标准的空白 [2] - 吉林省应急管理厅依据该规范进行野外汲水场地选址,并首次开展AG600飞机注水汲水森林防灭火示范运营 [2] - 示范运营验证了技术规范的有效性,并为建立AG600飞机常态化驻防机制奠定基础 [2] 生产交付与未来规划 - AG600型号批产三架机已完成生产试飞,计划在年内交付用户 [2] - 未来将拓展更多驻防区域,与地面消防力量协同形成立体化森林安全防护网 [2]
是彗星还是外星母舰——太阳系第三位星际访客引热议
科技日报· 2025-10-29 11:38
对3I/ATLAS的初步观测显示,这颗天体具有微弱的彗发和短尾巴,因此被归类为彗星,也被昵称为"宇 宙雪球"。 后续观测显示,3I/ATLAS体积巨大,直径估计达10至20公里,相当于美国曼哈顿岛大小,比导致恐龙 灭绝的小行星还大。其质量最低约33亿吨,比前两位星际访客"奥陌陌""2I/鲍里索夫"高出千倍乃至百万 倍。 一颗名为3I/ATLAS的星际天体最近几周引起了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其起源问题在科学界与各种 非主流理论之间引发了新的热议。 10月29日,被称为"第三位星际访客"的3I/ATLAS将经过近日点。近日点通常是研究彗星组成的最佳位 置,因为太阳加热会使其内部不同种类的冰汽化,此时彗星最活跃、最明亮,也是科学观测的黄金期。 3I/ATLAS的出现,让公众再次联想到神秘预言家巴巴·万加关于"2025年人类将与外星文明接触"的预 言。与此同时,其巨大的体积、奇异的化学活动以及前所未有的镍蒸气释放,更让科学家兴奋不已。科 学界普遍认为,3I/ATLAS背后的科学秘密,或许比外星故事更引人入胜。 星际访客再度来临 3I/ATLAS最初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小行星撞地预警系统(ATLA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科技日报· 2025-10-29 11:38
会议指出,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突出科 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明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目标,就"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 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专章部署。这是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科技和经济社会 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全委要切实增 强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取得决定性进展夯实根基。 会议强调,全委要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传达学习、宣传宣讲、教育培训等各 项工作。委党组要坚持率先垂范,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上做好表率,各基层党组织要以主题党日、党 小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研讨等多种形式将全会精神及时传达至全体党员、干部,营造学习全会精神的 浓厚氛围,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上走好"第一方阵",真正将学习成 果转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务实行动。 10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 ...
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保持低温原因揭示,有助研发更安全、更高能电池
科技日报· 2025-10-29 11:38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工程师团队发现了固态电池关键材料LLZTO保持低温的原因,这一突破性发现有望推动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下一代锂电池研发 [1] 材料特性与优势 - LLZTO(氧化锂镧锆钽)是一种陶瓷材料,可用作固态电解质,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同时显著降低过热和起火风险 [1] - 在充放电过程中,LLZTO即使离子在其中高速移动,仍能保持温度稳定 [2] 技术发现与机理 - 研究发现LLZTO的热导率仅为1.59瓦/米·开尔文,约是铜的1/250,表明低热导率是材料的固有属性 [1] - LLZTO中存在大量光学声子模式,这些不同步的振动会与主要传热的声学声子相互作用,使其散射,从而阻碍热传导 [2] - LLZTO还具有较大的"非简谐性",即原子振动偏离理想状态的程度,这与材料中可移动离子的运动相关 [2] 行业影响与应用前景 - 理解LLZTO如何天然阻碍热流,对于掌握固态电池内部温度变化、防范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2] - 这一发现提供了在原子层面调控热量的新思路,有助于预测电池内部温度分布、改进热管理,从而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性能的电池 [2]
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有了新“膜”法
科技日报· 2025-10-29 11:38
针对这一挑战,团队提出更换核心"过滤部件",采用多孔膜替代传统离子交换膜,构建酸性体系下的零 间隙膜电极电解槽,选用合适孔径与适当亲水性的多孔膜实现物质传输平衡,从根本上改善反应环境。 这一设计有效抑制了析盐与析氢副反应,使系统在高电流密度下仍能保持优异性能。 实验表明,在酸性电解液条件下,多孔膜电解槽在400毫安每平方厘米的电流密度下,一氧化碳法拉第 效率达85%,远高于离子交换膜系统的不足20%。该系统在连续运行200小时的测试中表现稳定,二氧 化碳还原产物中一氧化碳比例接近100%,副产物极少且无析盐现象。在100平方厘米大面积电解槽中, 该技术仍能稳定运行超过120小时,一氧化碳比例保持约90%,展现出良好的可扩展性与工业应用潜 力。 "简单来说,换上多孔膜之后,不仅不会结'水垢',而且还能在更大的设备中稳定运行,这意味着它有 潜力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魏世蕾说。 "这项成果为酸性膜电极二氧化碳还原电解槽提供了新的膜使用及设计策略,为未来实现高附加值碳基 燃料与化学品的电合成奠定了基础。"罗景山表示,团队始终致力于解决二氧化碳转化中的科学难题, 未来将进一步优化电极界面设计,积极推进实验室的二氧化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