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印发——我国加强技术创新 精准控制氧化亚氮排放
科技日报· 2025-09-02 14:33
8月31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领域 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加强技术创新,持续开展源头和 过程控制、资源化利用、监测和减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开展技术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控排相关技 术申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有效提升工业领域氧化亚氮减排能力。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马翠梅研究员说,自2021年起,我国逐步将硝酸生产过程的 氧化亚氮排放数据报告纳入全国碳市场;在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有企业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减 排技术,减排效率接近国外产品且成本更具优势。下一步,有关部门需要研究出台系列细化配套措施, 实现《方案》提出的控排目标,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为全球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治理提供"中国 方案"。(记者李禾)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说,我国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主要来自己二酸、硝酸和己内酰 胺的生产过程,己二酸行业是工业氧化亚氮最主要的排放源。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相对集中、行业聚 集程度较高,排放处理的技术路线也较为成熟,因此率先在工业领域开展氧化亚氮控排工作具有较高可 行性。 ...
“十四五”科技成就|龙江黑土澎湃产业振兴动能
科技日报· 2025-09-02 14:33
航空产业集群发展 - 东北轻合金公司研制的高性能铝合金材料屈服强度提高70%至80%,成为全国首家手握三项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企业 [2] - 公司成功突破大规格铝合金预拉伸板技术瓶颈,产品应用于C919大型客机机翼壁板,实现国产大飞机减重增效 [3] - 哈尔滨平房区航空产业2024年产值近600亿元,汇聚200余户产业链企业,配套产品超2万种,配套率达90%以上 [3][4] - 区域拥有42个省级以上航空研发机构,覆盖航空材料、动力系统及整机制造等关键领域 [4] 能源技术突破与转型 - 大庆油田"井下油水分离注采开发技术"使含水率98.9%的油井重获新生,试验区单井日产液下降89.8%,含水率下降近20%至79.1% [5] - 该技术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有望推动高含水油田、废弃油田经济再开发 [5][6] - 黑龙江省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达3145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57.9%,成为电力供应重要支柱 [6] - "华龙一号"核电汽轮机组、白鹤滩水电机组等创新成果涌现,形成多元协同能源格局 [6] 农业智能化转型 - "天工开悟"农业大模型实现作物长势监测、病虫害预警和定制化方案生成,决策流程从数天缩短至几小时 [7] - 省级农机管理平台接入12.09万台监测终端,建成全国唯一省域网格化病虫监测网络,覆盖130多种病虫疫情 [8] - 2025年发布智慧农业实施方案,提出13项重点任务,推动全产业链应用场景落地 [8]
嫦娥五号样品揭示钛铁矿在月表水分布与存储中的“双重作用”
科技日报· 2025-09-02 14:33
研究背景与核心发现 - 通过分析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的钛铁矿颗粒首次揭示钛铁矿在月表水分布与存储中的双重作用 [1] -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1] 月表水来源与分布特征 - 太阳风注入的氢是月表水的重要来源 [1] - 遥感观测显示低钛区域含水量通常高于高钛月海玄武岩区域且富钛区域水的日变化更明显 [1] - 对11颗钛铁矿颗粒的精细分析证实其表层水来自太阳风但含水量明显低于硅酸盐矿物 [1] 钛铁矿特性与水的保存机制 - 钛铁矿在太阳风辐照下会产生大量囊泡晶格缺陷和纳米金属铁且囊泡结构比硅酸盐矿物发育更显著 [2] - 囊泡中检测到氦却未发现水分子或羟基说明水难以在其中稳定保存 [2] - 铁-氧和钛-氧化学键较弱易与太阳风氢结合生成水但会形成囊泡结构导致水逃逸 [2] 环境因素与水逃逸机制 -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和微陨石撞击频繁会促使水分子从钛铁矿中扩散逃逸 [2] - 囊泡内气压过高时会导致水的逃逸 [2] 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 - 发现成功解释月球上高钛区域水的日变化更显著现象 [2] - 研究深化对月球水循环的理解并为未来月球探测和原位水资源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2]
模拟早期地球条件,助力揭示生命起源,化学家首次实现RNA与氨基酸连接
科技日报· 2025-09-02 14:33
研究突破 - 首次实现RNA与氨基酸在中性水溶液环境下的化学连接 解决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科学难题 [1] - 该反应具有自发性和选择性 可能在40亿年前的原始地球池塘或湖泊中自然发生 [1] - 研究通过引入硫酯作为活化中间体 克服了过去高反应性分子在水中不稳定的技术障碍 [2] 机制创新 - 借鉴生物学机制使用含硫化合物泛硫胺生成硫酯 该物质已被证实可在早期地球条件下合成 [2] - 硫酯作为高能化合物在许多生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被认为在生命起源中扮演关键角色 [2] - 新方法避免了氨基酸彼此结合的问题 实现了氨基酸与RNA的特异性连接 [2] 理论意义 - 研究成功将"RNA世界"假说与"硫酯世界"假说相结合 为生命起源提供了新的统一框架 [2] - 为解答生命起源中"蛋白质如何合成"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实质性化学证据 [1] - 揭示了遗传密码起源的可能反应路径 团队下一步将探索RNA与特定氨基酸的优先结合机制 [2]
美的集团上半年研发投入超88亿元
科技日报· 2025-09-02 11:58
研发投入与创新成果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超过88亿元 同比增长14.4% 领跑家电行业 [1] - 2022至2024年研发投入合计超过430亿元 [3] - 新增1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和14项国际领先成果鉴定 [3] - 新增参与制定或修订技术标准83项 [3] - 新增全球授权专利超5500件 累计授权专利突破15.5万件 [3] 具身智能领域突破 - 自研人形机器人样机于2025年3月曝光 [3] - 2025年5月人形机器人入驻荆州洗衣机工厂 实现物联网数据互通 [3] - 覆盖38个核心生产场景 获得"全球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认证 [3] - 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打造三大技术平台(类人形/全人形/超人形) [5] - 未来三年拟投入超500亿元发展AI大模型与具身智能 [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523亿元 同比增长15.7% [5] - 净利润267亿元 同比增长26% [5] - 归母净利润260亿元 同比增长25% [5] 战略布局 - 聚焦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究开发与整机开发 [5] - 推动家电机器人化技术发展 [5] - 计划在工业/商业/家庭三大场景全面推广具身智能解决方案 [5]
现有商用磁铁可助力太空制氧,支持人类更高效开展宇宙探索
科技日报· 2025-09-02 09:12
图:重力和微重力条件下,有磁铁与无磁铁的铂箔上电催化析氢反应演示。源: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德国不来梅大学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德国不来梅大学的研究人员,此次利用落塔试验模拟了类似空间站的低重力 环境,演示了去除水电解过程中电极表面气泡的一种简易方法。他们发现,在电解装置中放入商用钕磁 铁后,因磁场增强,氧气气泡更容易脱离电极。这种方法能加快低重力环境下氧气和氢气的制取速度。 研究人员还设计了能在低重力下,通过分离气泡分解水的概念验证装置,其效率接近地球环境下的 数值。 目前,研究人员仍需在低重力环境下开展进一步测试。但这项发现意味着,这种方法将能用于优化 水分解装置,从而应用于未来的宇宙探索与太空旅行。 太空任务需要高效轻便的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但当前系统譬如国际空间站上的系统,依赖复杂的机 械元件且耗电巨大,因此需要找到更简便和更可靠的替代方案。 在电解水过程中,通过电极将水转化成可呼吸的氧气,这能减少向航天器额外运送的燃料和空气。 不过,由于缺乏浮力,低重力下产生的气泡无法像在地球上那样顺利离开电极表面,这意味着未来宇航 员和太空旅行者获得的燃料和空气会减少。之前提出的解决办法包括晃动或震动装置,但这些办 ...
全球首个绿电绿氢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实现工艺贯通
科技日报· 2025-09-01 19:33
核心技术突破 - 全球首套绿电绿氢流化床氢冶金中试线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 稳定产出绿色近零碳直接还原铁产品 金属化率达到95% [1] - 采用先进碱水电解制氢技术生产绿氢 解决传统电解水制氢能耗偏高和高活性材料稳定性不足问题 实现自动安全可靠的氢气连续化生产和供应 [1] - 依托流化床氢气还原铁新技术 突破传统氢冶金原料适应性差 还原效率低和黏结失流等难题 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工艺技术包 [1] 环保与经济效益 - 相较传统高炉工艺 每吨直接还原铁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 [2] - 产出的直接还原铁产品杂质含量低 可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机用钢等高端产品需求 [2] - 对铁矿石品位要求低 具备更强原料适应性 有利于提升矿产资源利用率并缓解铁矿石进口压力 [2] 战略规划与应用前景 - 项目所需绿电来自风电机组 实现绿电制氢与绿氢冶金的清洁能源闭环 [1] - 未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将凸显成本竞争力 为我国引领全球绿色钢铁发展提供支撑 [2] - 计划打造绿电制氢-绿氢冶金-绿钢应用的绿色钢材供应链 推进50万吨/年流化床炼铁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 [2]
大连高新区:一体化金融服务为企业纾困
科技日报· 2025-09-01 15:35
文章核心观点 - 大连高新区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支持 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1][2][3] 金融服务措施 - 中信银行为深蓝肽提供3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通过科创e贷产品 [1] - 云动力科技获得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缓解研发资金压力 [1] - 金融机构已向区内企业授信14.11亿元 [2] - 采用"一企一策"定制金融解决方案 实现精准滴灌 [2] - 构建"融资+服务+资源对接"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 [2] 企业技术优势 - 深蓝肽实现国内首创抗肿瘤活性肽段研发技术 从海洋生物和中药材提取功能肽 [1] - 云动力科技自主研发工业互联网产品 兼容超过100种传感器 [1] 服务体系建设 - 举办线下宣讲活动 邀请银行证券律所等机构分享融资策略 [3] - 提供专属融资产品和股权投融资策略等四大维度解读 [3] - 优化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3]
我国5G基站总数已近460万个 6G等技术研发处于全球第一阵营
科技日报· 2025-09-01 10:37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截至7月底建成5G基站4598万个 实现县县通千兆和乡乡通5G [1] - 千兆网络能力端口超过3053万个 网络覆盖向完善领先升级 [1] - 系统推进算网融合与资源共享 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体系 [1][3] 技术研发与产业竞争力 - 5G标准必要专利全球占比达42% 关键技术研发居全球第一阵营 [1] - 形成完整5G产业链涵盖芯片终端设备 华为等企业成为全球龙头 [1][2] - 加速布局5G-A/6G技术研发 推进国际标准制定和产业生态培育 [1][3] 企业实力与开放合作 - 中国移动/电信/联通位列全球运营商第1/7/8名 7家互联网企业进入全球市值前30强 [2] - 40家外资企业获得增值电信业务试点批复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 [2] - 开源模型催生垂直领域应用 卫星互联网星座加速组网部署 [2] 应用推广与产业融合 - 实施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 推进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 [3] - 推动信息通信业与人工智能协同 深化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 [2][3] - 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 提升网络覆盖广度深度和应用场景 [3]
广东海洋能源产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科技日报· 2025-09-01 08:59
行业整体发展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1251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1] - 行业积极探索海洋能源融合发展新路径 开展以绿色能源+蓝色粮仓为核心的海洋资源立体开发[2] - 海洋能源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 十五五期间是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时期[3] 技术创新与突破 - 海上风电领域取得多项首创性科技成果 包括中广核阳江500千伏海上风电无功补偿站、南方电网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双转子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1] - 在深海油气开发、海工装备、氢能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多种技术走在世界前沿[1] - 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建成投放首期鱼苗 全球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已持续示范运行六年[2] 产业链建设 - 建成集风电研发、制造、安装、运维、检测为一体的完整海上风电产业链[1] - 构建风、渔、旅及融合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链条 延展出能源-养殖-冷链-文旅融合发展轴线和风电-制氢-甲醇-航运绿色能源产业链[2] - 中广核新能源与深圳港集团就绿色船燃产供销一体化战略合作项目签约 并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船燃产业创新联合体[3] 重点项目与成果 - 中广核建成粤东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和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1] - 打造伏羲一号风渔融合平台 与汕尾市共建红海湾实验室 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 - 形成包括湛江湾1号、恒燚1号、海威2号、明渔一号在内的粤海粮仓矩阵[2] 发展模式创新 - 中广核新能源积极探索海上能源+模式 开展风渔融合、核风光融合、综合能源岛等三种海上能源融合模式[2] - 创新模式为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新方案[2] - 大会进行主题报告演讲、优秀科创项目路演、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典型项目分享等活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