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日报
icon
搜索文档
3年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 上海明确“AI+制造”发展路线图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13
随着"AI+"行动加快部署,科技生力军正在挺进制造业主战场。 近日,《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为"模塑申城"工程 再按"加速键"。《方案》以"一业一策"为路径,鼓励上海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 新成果,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助力"上海制造"迈向更高水平的"上海智造"。 "AI+制造"成果丰硕 根据《方案》,上海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 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 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加快形成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生态。 这样的目标,建立在上海扎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作为AI产业与制造业的"双高地",上海近年来 在"AI+制造业"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 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先后出台,推动AI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2025上海国际机床展上,参观者在一个进行作业演示的双臂协同机器人前驻足观看。 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根据《方案》, ...
我国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全价值链创新基地开工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05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表示,基地将聚焦"全价值链技术创新",打造 集标准与政策研究、技术研发、测试验证、监管支撑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京津冀协同发 展战略优势,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介绍,中汽中心智能网联科技创新基地投资近20亿元,占地14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规 划建设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信息安全、车联网、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的36个先进试验室集群。 根据规划,在标准与政策方面,该基地将支持在智能驾驶、智慧座舱、网联架构、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国 内、国际标准体系建设;在技术研发方面,该基地将推进人工智能、时空数据等未来产业领域的共性技 术研发和测试能力建设;在测试验证方面,该基地将在智能驾驶领域构建适应全球法规标准的整车道 路、仿真在环一体化研发测试能力等。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园园)10月24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宣布,我国首个覆盖智能网联 汽车全价值链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中汽中心智能网联科技创新基地在天津正式开工。这标志着我 国智能网联汽车全价值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迈出关键一步,对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 ...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企业设备更新加快推进
科技日报· 2025-10-30 09:05
新质生产力领域设备投资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26.8% [1]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32.5% [1] - 高技术制造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14% [1] 全国企业设备更新总体情况 - 全国工业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9.4% [1] - 全国企业采购数字化设备金额同比增长18.6% [1] -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 [1] 民营企业设备投资与创新活力 - 民营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13% [1] - 民营企业互联网领域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32.8% [1] - 民营企业智能无人飞行器领域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70.5% [1] 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 - 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0.1% [2] - 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持续精准发力有效激发汽车消费潜力 [2]
上海明确“AI+制造”发展路线图
科技日报· 2025-10-30 07:41
2025上海国际机床展上,参观者在一个进行作业演示的双臂协同机器人前驻足观看。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新政】 科技日报记者 李 均 根据《方案》,上海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10个行业标杆模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 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AI+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集成服务商,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 的专业服务商。 随着"AI+"行动加快部署,科技生力军正在挺进制造业主战场。 近日,《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为"模塑申城"工程 再按"加速键"。《方案》以"一业一策"为路径,鼓励上海在语料、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形成一批创 新成果,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助力"上海制造"迈向更高水平的"上海智造"。 "AI+制造"成果丰硕 这样的目标,建立在上海扎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作为AI产业与制造业的"双高地",上海近年来 在"AI+制造业"领域已取得丰硕成果。《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 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先后出台,推动AI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 ...
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同时修复多个致病突变
科技日报· 2025-10-30 07:36
技术突破核心 - 基于逆转录酶开发出新型基因编辑技术 能够更精准高效地同时修复哺乳动物细胞内的多个致病突变 [1] - 新技术能用健康DNA片段整体替换缺陷区域 如同为基因打补丁 可修复该片段内的任意突变组合 不受个体遗传差异限制 [1] - 相较于此前逆转录酶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仅1.5%的编辑效率 新技术将成功率提升至约30% [2] 应用潜力与优势 - 为开发广谱基因疗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许多遗传疾病如囊性纤维化 血友病等往往涉及基因组中多个突变 [1] - 成功治愈了斑马鱼胚胎中导致脊柱侧凸的突变 是科学家首次运用逆转录酶技术在脊椎动物体内实现致病突变的精准修复 [1] - 现有基因编辑技术大多只能针对一两个特定突变 导致很多患者无法获得有效治疗 新技术让更多患者看到治愈希望 [1] 技术实现与开发进展 - 该技术可通过脂质纳米颗粒包裹的RNA递送系统实现 有效规避了传统基因编辑器在递送环节的难题 [2] - 团队正运用该技术开发治疗囊性纤维化的基因疗法 这种疾病已知致病突变多达千余种 [2] - 传统疗法往往只能针对最常见突变进行优化 而新技术能直接替换整个缺陷区域 有望让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受益 [2]
固态电池关键材料保持低温原因揭示
科技日报· 2025-10-30 07:36
材料特性与发现 - LLZTO(氧化锂镧锆钽)是一种固态电池关键陶瓷材料,在运行过程中保持异常低温,热导率仅为1.59瓦/米·开尔文,约是铜的1/250 [1] -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工程师团队发现了LLZTO材料保持低温的原因,这一突破性发现发表于《PRX 能源》期刊 [1] - 低热导率是材料的固有属性,原因与晶格中原子的振动方式有关,具体为材料中存在大量光学声子模式,这些不同步的振动会与主要传热的声学声子相互作用,使其散射,从而阻碍热传导 [1][2] 行业应用与影响 - LLZTO可用作固态电解质,为下一代可充电电池提供更高能量密度,同时显著降低过热和起火风险 [1] - 该发现有助于在原子层面调控热量,预测电池内部温度分布并改进热管理,从而设计出更安全、更高性能的电池 [2] - 理解LLZTO如何天然阻碍热流对于掌握固态电池内部温度变化、防范安全风险至关重要 [2]
四维超声技术清晰呈现器官细微血流 为研究和诊断血液循环疾病提供新视角
科技日报· 2025-10-30 07:34
包括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科学家在内的团队此次开发出一种新型超声探头,首次在活体动物模型 中对多个重要器官进行了四维血流成像,其空间分辨率达到小于100微米水平,足以清晰捕捉最细微血 管中的血流变化。 研究显示,该探头不仅能显示出器官整体的血管网络,还能准确量化血流动态。例如在肝脏中,由于其 独特的血流结构,可明确区分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三大血流系统,为理解复杂器官的灌注机制提供了 全新工具。 团队成员表示,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在亚百微米尺度上对整个大器官的血管系统进行四维成 像。无论是成像范围还是分辨率,都是以往无法实现的。 目前,该技术正进入临床测试阶段,团队正致力于推动该设备在人体中的应用。由于探头可连接至小型 便携式装置,未来有望直接融入临床诊疗流程。 法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全新超声成像技术,首次在四个维度(三维空间+时间)对活体心脏、肾脏和肝 脏等大器官中,从大血管到最细微血管的微循环和完整血流动态,实现了全面、高精度可视化。这一突 破为研究和诊断血液循环相关疾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将为循环系统疾病的精准医疗带来深远影 响,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 血液微循环是维系生命的关键系统 ...
北大光刻胶领域研究取得新突破
科技日报· 2025-10-29 17:15
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首次在原位状态下解析了光刻胶分子在液相环境中的微观三维结构、界面分布与缠结行为[1] - 该技术合成出一张分辨率优于5纳米的微观三维“全景照片”,克服了传统技术无法原位、三维、高分辨率观测的三大痛点[1] - 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为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解析各类液相界面反应提供了强大工具[1] 行业影响 - 光刻胶在显影液中的微观行为长期是“黑匣子”,工业界的工艺优化只能靠反复试错[1] - 此瓶颈成为制约7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良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1] - 深入掌握液体中聚合物的结构与微观行为,可推动先进制程中光刻、蚀刻和湿法清洗等关键工艺的缺陷控制与良率提升[1] 工艺优化 - “显影”是光刻的核心步骤之一,通过显影液溶解光刻胶的曝光区域,将电路图案精确转移到硅片上[1] - 光刻胶在显影液中的运动直接决定电路图案转移的精确度和芯片良率[1] - 此项研究指导开发出可显著减少光刻缺陷的产业化方案[1]
云鼎伏羲化工大模型发布
科技日报· 2025-10-29 16:54
合作成果发布 - 山东能源集团与华为在第21届中国国际煤炭采矿技术交流会及设备展上共同发布云鼎伏羲化工大模型及六大成熟应用场景,以及六大核心创新成果[1] - 该批成果由2022年成立的山东能源—华为联合创新中心主导、云鼎科技联合华为油气矿山军团共同攻关而来[1] - 合作旨在为能源行业提供可规模化复制的智能化转型路径[1] 云鼎伏羲化工大模型 - 云鼎伏羲化工大模型由山东能源旗下云鼎科技历时2年研发,深度融合化工工艺机理、专家经验、设备及质量数据训练而成[4] - 模型功能包括气化配煤智能优化、甲醇精馏工艺智能优化、低温甲醇洗运行优化、AI综合分析识别与预警、带式输送机智能监管、硫回收智能巡检[4] - 该模型已在榆林能化、鲁南化工、未来能源等化工企业落地应用[4] 六大创新成果 - 发布的六大创新成果包括矿山大模型新场景、综合承载网、班组协同交互通讯系统、云鼎仓颉智能体平台、云鼎神农数字化平台、非煤矿山智能化解决方案[4] - 成果全面覆盖矿山生产、网络支撑、协同管理、平台赋能及非煤矿山领域[4] 合作历程与模式 - 自2021年达成战略合作以来,双方依托联合创新中心,以云鼎科技为数字化先锋,成功打造5G+智慧矿业实验室、智能开采试验中心等前沿创新阵地[5] - 合作领域从煤炭主业逐步延伸至化工、高端制造等多个板块[5] - 双方验证了一套将AI大模型、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与行业知识深度融合的"工厂式"开发模式,该模式正从煤炭行业走向更广泛的矿山、冶炼、化工等重工领域[5] 行业影响与应用规模 -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表示,双方成功探索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可复制、可推广路径,为行业转型树立了标杆[4] - 自2023年盘古矿山大模型发布以来,已累计构建220余类AI应用场景,覆盖近百家单位,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智能化"云鼎方案"[5]
2024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下降
科技日报· 2025-10-29 13:04
记者近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根据《关于发布2024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2024年全国电力平 均碳足迹因子为0.577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瓦时,较2023年的0.6205千克二氧化碳当量每千瓦时下降 6.9%。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下降是我国电力行业清洁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体现,客观反映了我国 电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发展的实际成效。 上述负责人说,2024年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较2023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清洁能源发电量快速增 长、电源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全国风电、太阳能、水电发电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5%、43.6%、 10.9%。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继续会同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电力碳足迹因子工作,基于数据代表性、 科学性、可追溯性等原则,进一步扩大测算覆盖范围,提高碳足迹因子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探 索丰富电力碳足迹因子品种,选取典型区域探索开展区域碳足迹因子研究;持续完善电力碳足迹标准体 系,加快制定电力产品碳足迹系列国家标准等。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组织中国 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单位,在量化方法与2023年保持一致的基础上,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