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中国空间站完成空间生命科学在轨实验任务
科技日报· 2025-08-26 08:50
空间科学实验进展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于7月15日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在轨实验 截至8月25日3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完成全部在轨实验[1] - 实验样品包含肝细胞、骨骼肌前体细胞和脑类器官芯片 成功实现在轨自动培养、给药、显微成像及样品固定操作 目前样品处于在轨低温存储状态 计划下半年随载人飞船返回地面[1] - 截至8月22日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58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完成实验26000余次 上行科学物资800余公斤 下行27种科学实验样品并获取110TB科学数据[2] 微重力环境生物医学研究 - 核酸脂质纳米载体实验表明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对核酸药物摄取效率明显提高 疾病相关蛋白表达快速下降 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地面环境[1] - 空间微重力环境可成为理想实验条件 为地面疗效受限疾病探索新生物干预手段或药物[1] - 骨骼肌前体细胞实验发现微重力导致细胞迁移受阻 可能引发功能异常并影响骨骼肌再生能力 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空间微重力导致骨骼肌萎缩的机制[2] 脑科学及器官芯片技术 - 脑类器官芯片实验证实可在轨进行长时间3D培养 神经元迁移速度较地面更快 表明在轨环境能加速3D脑组织细胞运动[2] - 样品返回后将分析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内在关联 通过多组学分析寻找潜在干预靶点[2]
“光子折纸”技术可在芯片上折叠玻璃
科技日报· 2025-08-26 08:30
这一新技术将二氧化硅光子学带入了三维世界,为开发高性能集成光学器件开辟了全新可能。 就像大型3D打印机可以制造几乎任何家居用品一样,"光子折纸"技术也能制造各种微型光学器件。例 如,它可以制造微型变焦镜头,从而取代大多数智能手机上配置的5个独立摄像头;也可以制造利用光 而非电的微光子元件,推动传统电子计算机向更快、更高效的光学替代方案转变。 团队在硅芯片上沉积超薄二氧化硅玻璃片,通过刻蚀留出支撑区域,再利用二氧化碳激光脉冲在毫秒级 时间内完成折叠,速度可达每秒2米,加速度超过2000米/秒2。进一步实验表明,该方法可将厚度10微 米的玻璃片折叠成90度直角、螺旋等多种形状,精度可控至0.1微弧度。 团队进一步制作了一种极轻的三维"桌子"结构,并在底部集成凹面腔镜。玻璃片厚度仅5微米左右,像 折纸玩具桌子一样被折叠成型。这类超轻、紧凑的结构原则上可通过光学方式悬浮,用于探索牛顿引力 在极小尺度上的偏差,从而为解决暗物质等天文难题提供新线索。 据最新一期《光学》杂志报道,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技术,可以直接在芯片上将玻 璃片折叠成微观三维结构,他们称之为"光子折纸"。这一技术有望制造出微小而复杂的光 ...
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将实现100%绿电供应
科技日报· 2025-08-26 07:49
绿电交易与供应 - 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场馆通过绿电交易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 交易电量达100万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320吨 减排二氧化碳800吨 [1] - 天津市绿电绿证服务中心推动机场、高铁站等重要场所购买绿证2250张 折合绿电电量225万千瓦时 额外降低标煤消耗720吨 减排二氧化碳1794吨 [1] - 绿电供应来自天津本地渤化光伏电站和港南风电场 绿证由国网(天津)综合能源公司提供 [1] 新能源并网与绿电市场增长 - 国网天津电力已服务27家新能源企业的206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并入电网 支撑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 [1] - 天津绿电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60.87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近两倍 [2] - 服务中心已服务全市214家企业实现全绿电供应 总电量达74.97亿千瓦时 [2] 电力保障与技术创新 - 会议期间部署超4200名保障人员、1800余台保障车辆 3个应急抢修中心及101个电力驻点24小时待命 [2] - 创新应用全景保供电指挥平台 实时监控供电全流程 线上调配资源 预计将整体巡检效率提升约65% [2] - 应用智能巡检系统、作业机器人、红外检测仪等科技手段全面保障城市供电 [2]
佩戴合金首饰为何易引起过敏
科技日报· 2025-08-26 07:18
合金首饰行业现状 - 合金首饰凭借高颜值和低价格成为网络消费新宠 [1] - 合金首饰长期佩戴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例如湖北武汉市民胡女士因佩戴合金项链患上接触性皮炎 [1] 致敏成分与机制 - 合金首饰中居首位的金属致敏物是镍 占常见金属过敏总数的1/5及以上 [2] - 第二位致敏物是氯化钴 第三位是铬 [2] - 金属诱发的接触性皮炎属于过敏范畴 需经历4-20天潜伏期致敏后再次接触才会引发免疫反应 [2] - 夏季汗液增多会使金属离子析出 汗液中的氯离子等电解质可加速电解镍铬钴等金属成离子形式 [3] - 金属离子作为半抗原与皮肤表层蛋白结合产生过敏反应 [3] 健康风险程度 - 首饰与皮肤局部接触主要危害接触部位皮肤 金属透皮吸收概率不超过2% [3] - 随着金属过敏刺激加强 皮肤屏障被破坏可能导致金属离子进入血液和器官 蓄积到一定浓度可能引发多器官疾病 [3] 行业规范与消费者建议 - 消费者应选择带有S925银钢印且具备国家或国际安全标准检测认证的饰品 [3] - 运动洗澡时应摘下首饰避免汗液加速金属离子析出 [4] - 潮湿炎热季节每日佩戴合金首饰时间不超过8小时 [4] - 汗液浸渍后应及时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并涂抹保湿霜强化皮肤屏障 [4] - 皮肤出现轻微红斑瘙痒时应立即停止佩戴合金首饰 [4]
我国高端石墨产品研发取得连续突破 实现关键材料自主可控
科技日报· 2025-08-25 19:42
核心技术突破 - 攻克高端天然石墨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及装备难题 实现核级石墨 超高纯石墨 高性能天然石墨负极材料 氧化石墨 无硫可膨胀石墨等高端产品规模化生产[1] - 开发纯度达99.99995%的超高纯天然石墨产品 填补我国高端关键石墨产品供应空白[2] - 在智能采矿技术 "柱—机联合"选矿技术 高效球化装备与技术 多源固废协同利用 高温连续提纯装备及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1] 产业布局与产能建设 - 建成全球产能规模最大的年产600万吨绿色低碳智能石墨矿山 年产28万吨石墨选厂 年产10万吨球形石墨和8万吨高纯石墨生产线[2] - 实现"资源+产能+技术+新材料"一体化的天然石墨产业布局[2] - 打通天然石墨产业链装备技术成果向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1] 行业影响与战略意义 - 破解我国天然石墨高端关键材料自主可控难题 推动石墨产业从"资源大国"向"材料强国"提档升级[1] - 改变我国石墨产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发展水平的局面 突破国外对先进制造技术和高端产品的垄断[1] - 满足国内关键领域供应需求 消除"卡脖子"风险[1]
全国早稻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
科技日报· 2025-08-25 17:30
早稻产量数据 - 全国早稻单产400.8公斤/亩 较上年增加5.8公斤/亩 增长1.5% 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 [1] - 全国早稻产量570.3亿斤 较上年增加6.8亿斤 增长1.2% [2] - 江西早稻单产增加8.4公斤/亩(增长2.2%)湖南增加8.0公斤/亩(增长2.0%)广东增加6.3公斤/亩(增长1.6%) [1] 地区生产表现 - 10个主产省中9个省单产增加 仅海南因强台风天气导致单产下降 [1] - 浙江 福建 江西播种面积增加 安徽 广东受春旱影响播种面积略有减少 [2] - 江西早稻产量增加3.3亿斤 湖南增加2.6亿斤 广东增加1.1亿斤 [2] 种植面积与政策支持 - 全国早稻播种面积7114.3万亩 较上年减少17.9万亩 连续6年稳定在7100万亩左右 [2] - 国家提高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 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2] - 局部地区春旱影响早稻移栽 农户改种其他作物 [2] 生产条件与技术措施 - 光温水匹配良好 未遭受大范围倒春寒 洪涝 雨洗禾花等自然灾害 病虫害较轻 [1] - 推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提高集中育秧比例 落实机插机抛 增密增穗等关键技术 [1] - 成熟收获期天气以晴为主 利于灌浆结实 成熟收割和品质提升 [1] 行业影响 - 夏粮稳产丰收 早稻增产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2] - 为应对复杂严峻国际形势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提供坚实支撑 [2]
探寻|闯出自主创新“之江新路”
科技日报· 2025-08-25 17:22
发展蓝图与战略目标 - 2006年浙江省自主创新大会定下用15年时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并基本建成科技强省的目标 [4] - 2020年浙江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 2024年规上工业研发费用达3720.41亿元(同比增长5.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507.87亿元(同比增长8.3%) [6] - 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居全国第4位 锚定全面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战略目标 [6] 创新平台建设 - 通过组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机构弥补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短板 该院已建设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承担1500余项科研任务 获得834项授权专利 [7] - 截至2024年底累计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17家 成为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主阵地 [8] -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 北京航空航天杭州创新研究院等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在浙江落地 [7]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 浙江省人才资源总量超1500万人 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数达165.3人年 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3.7% [10] - 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院汇聚20多个学科领域 开展植入式脑机接口等交叉学科研究 [9] - 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通过"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贯通模式在人工智能 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成果 [11] 企业创新与产业成果 - 截至2024年底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5万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 数量均居全国第3位 [11] - 涌现绝影X30四足机器人 通义千问Qwen3模型 高导电石墨烯铜复合材料等创新成果 [11] - 万向集团 阿里巴巴 海康威视 云深处科技等科技型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1] 战略部署与发展方向 - 2023年9月强调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12] - 2024年11月提出"加快建设创新浙江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战略部署 [12] - 通过"腾笼换鸟"思路和"凤凰涅槃"勇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4]
科技新观察|从长三角到长江经济带——超级“创共体”来了
科技日报· 2025-08-25 17:22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 全国首次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开展区域立法 三省一市颁布《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并于9月1日施行 标志着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1] - 11省市科技部门签署《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协同推进跨区域科技产业创新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创新平台共建 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 [1]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拓展发展新空间 培育发展新动能 [1] 创新合作园区与产业协同 - 中新苏滁高新区60%外资项目 70%投资额 80%项目源自长三角地区 为省际产业合作园提供示范样板 [2][3] - 协同创新案例包括沪淮科创协同中心 湖州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 南通如皋高新区沪苏科创产业园 [3] - 长江经济带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但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 先发和后发地区并存 [3] 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平台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研发人员超18000人 衍生孵化企业1700余家 服务企业累计超过2万家 累计布局建设超过100家研发载体 [6] - 通过拨投结合模式实施前瞻性 引领性重大技术项目140余项 与200余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与近600家龙头企业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 [6] - 江苏奥意科技自主研发国内首个飞秒光栅 光谱调节参数达4阶国际领先水平 6000W光栅通过客户测试为国内最高功率倾斜光栅 [4][6] 创新联合体与区域协同机制 - 三省一市共同推进建设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 跨区域协同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8] - 亨通光电牵头长三角海洋信息传输技术创新联合体 与高校企业共同出资合作研发 共享知识产权与市场收益 [8] - 江苏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高校院所共建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聚焦跨区域组建创新联合体 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 [7] 创新投入与要素流动 -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办公室共组织实施项目43项 三省一市财政投入1.8亿元 联动社会投入共计11.5亿元 [10] - 2024年联合攻关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34项 发布重点揭榜任务41项 首次将未来产业纳入支持领域 [10] - 长江经济带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高校院所 一半左右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 五大国家级科创中心有3个落子该区域 [10] 东西部协同与创新成果扩散 -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孵化成果合成气制航空煤油项目落户四川泸州 实现东部技术西部产业化 [11] - 研究院入渝5年引进人才811人 发布重庆市首款语言大模型兆言 全球首款AI全参数成药性预测平台等重大成果 [11] - 通过联盟共建 平台共用 人才共聘 成果共享 生态共治 以创新一体化实现长江经济带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 [11]
我国首艘内河纯电动清漂转运船正式完成试航交付
科技日报· 2025-08-25 16:46
船舶技术突破 - 公司推出内河首艘纯电动清漂转运船"三峡护坝1号" 总长82米 型宽13.76米 采用双机双桨推进方式[1][2] - 船舶配备两个集装箱式电源 续航里程达150公里 具备全船动力及生活供电能力[2] - 设计最大吃水3.25米 型深4米 满足长江上下游主航道及三峡库区航行资格[2][4] 环保效益 - 每年可替代燃油253.4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42.4吨[4] - 相较于传统动力船舶 电动船环保和经济效益更显著[4] - 开启三峡库区零碳清漂新篇章[1] 运营功能 - 主甲板搭载先进打捞与抓吊设备 可对漂浮物进行精准定位和高效打捞[2] - 具备汛期清漂和非汛期散货运输双重功能 运营场景丰富[4] - 专门针对汛期漂浮物聚集高峰设计 有效保障枢纽工程安全度汛[2] 应用进展 - 8月20日在湖北省秭归县成功完成试航[1][3] - 计划在今年汛期正式投入三峡库区清漂作业[1] - 具备集中清理和及时转运能力 主要作业区域为水面及大坝前拦蓄网区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