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经营报
icon
搜索文档
美锦能源上半年预亏逾4.8亿元 氢能业务遇成长阵痛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4:21
业绩预告与亏损原因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 8亿元~7亿元,上年同期亏损6 83亿元,扣非净利润预计亏损4 9亿元~7 1亿元,上年同期亏损6 94亿元 [2] - 业绩亏损主因系煤炭、焦炭价格整体呈下行趋势,导致主要产品毛利率承压 [2] - 2022年净利润为22 09亿元,2023年骤降至2 89亿元,2024年亏损11 43亿元,同比下滑495 31%,营收从2022年246亿元降至2024年190 31亿元 [2] 焦化主业分析 - 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独立商品焦和炼焦煤生产商之一,2024年煤焦化业务营收占比95 84% [2][3] - 2025年上半年山西准一级干熄焦出厂价累计下降460元/吨(降幅27 3%),同比降845元/吨(降幅40 82%) [3] - 焦炭价格下滑原因:焦煤价格同比下滑44 87%,焦炭供强需弱矛盾明显,钢铁行业需求偏弱 [3][4] - 2024年焦炭在产产能达895万吨/年,贵州二期200万吨/年项目计划2025年投产,投产后总产能将达1095万吨/年 [4] 氢能业务发展 - 公司2017年布局氢能产业,构建"制氢—储运—加注—应用"全链条生态,2024年氢能业务收入占比仅4 16% [2][5] - 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591辆,安全运营里程1 6亿公里,减排二氧化碳16 8万吨,子公司飞驰科技2024年市占率18% [5] - 2024年商用车产量208台,销量634台,销售收入7 92亿元,飞驰科技和青岛美锦分别亏损1 05亿元和0 72亿元 [6] - "美锦氢能总部基地一期"项目延期至2026年6月,累计投入募集资金32 80亿元,延期主因设计调整、施工滞后等 [6][7] 行业与市场动态 - IEA预测2025年全球煤炭价格将下跌27%,新能源替代加速压缩传统业务利润空间 [3] - 分析师预计2025年下半年焦炭价格或稳中偏强,但上行幅度有限,转折点或在8月中旬 [4]
克制的淘宝和不能输的美团 外卖大战无赢家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4:17
外卖大战概况 - 美团和淘宝闪购在7月刷新单量记录,美团即时零售订单达1.5亿单,淘宝闪购日订单突破8000万单,日活用户周环比增长15% [2] - 淘宝闪购在7月5日发动"周末战役"冲单,美团迅速反击,双方单量创新高:美团当日订单突破1.2亿单(餐饮订单超1亿单),淘宝闪购单日订单首次突破8000万单,日活用户达2亿 [4] - 高盛预计第二季度美团、京东、阿里巴巴在外卖方面的投入达250亿元,未来12个月阿里巴巴外卖业务预计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260亿元,美团EBIT减少250亿元 [9] 平台策略分析 - 美团采取防守反击策略,目标是巩固本地生活市场份额,通过骑手网络密度和算法调度能力构建护城河 [8] - 淘宝闪购以"低价心智+全品类供给"切入,通过百亿补贴和爆品营销激活存量用户,同时借助品牌直供和货架电商优势覆盖长尾需求 [9] - 淘宝闪购尝试开辟"第二战场",在重庆、杭州测试"特价酒店"频道,背后是整合进淘宝的飞猪团队 [4] 商家反应与影响 - 奶咖品牌因对外卖平台依赖度高,成为外卖大战冲单主力,但门店面临出品质量不稳定、无人取单造成浪费等问题 [6] - 标准化程度高的连锁品牌希望通过线上引流,中小商家则持观望态度,部分商家仅希望保持微利 [7] - 南城香单日总流水增长30%-35%,但堂食未增长甚至部分门店下降,总利润增加约15% [7] 市场格局与趋势 - 阿里巴巴未提"只争第一"目标,马云要求淘宝闪购"稳定在8000万单",先提升能力再冲刺 [5] - 行业人士预计大战将持续至第三季度(9月),8月初淘宝闪购将联合支付宝发起新一轮红包攻势 [8] - 即时零售被视为下一站入口争夺战,但市场实际规模有待验证,平台均避免过度消耗 [10] 订单结构变化 - 淘宝闪购8000万日订单中,非餐饮订单超1300万,占比超16%,显示向全品类拓展趋势 [4] - 淘宝闪购调整统计口径,剔除自提及0元购订单,更强调精准性 [4]
同步追责第三方 证监会剑指财务造假利益链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4:14
第三方配合财务造假现状 - 2023年A股已有约30家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处罚或将被处罚,其中至少7家涉及第三方主体配合造假,占比23% [3][4] - 2019-2023年涉及第三方配合造假的上市公司达53家,共541家第三方参与,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有超10家第三方配合 [5] - 典型案例包括*ST苏吴通过关联公司虚增营收17.71亿元、利润0.76亿元(2020-2023年),ST智云子公司虚假确认销售收入5973.45万元、利润2411.23万元(2022年) [4][6] 造假模式与动因 - 造假主体通过第三方构建虚假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循环,形成系统性造假 [6] - 动因包括规避穿透式监管、职业化造假服务商滋生、利益捆绑共生化、第三方追责缺位 [6] - 造假模式从关联方控制转向独立主体协作,甚至出现专业造假团队,隐蔽性更强 [12][13] 审计挑战与应对 - 第三方在合同、物流、函证等全环节配合造假,导致审计程序失效 [9] - 紫晶存储案中93%客户走访仍未能发现造假,因配合方提供虚假信息 [9][10] - 建议审计机构采用大数据穿透、AI风险模型、区块链技术强化异常识别 [10] 监管追责趋势 - 证监会首次在越博动力案中对配合造假方同步追责,罚款200万元/30万元 [12] - 推动"行政-刑事-民事"立体追责,上海金融法院已判令配合方承担连带责任 [14] - 拟建立"违法成本-社会危害"量化模型,以投资者损失和虚增利润为基准设定处罚 [15]
电魂网络由盈转亏 老游戏流水下滑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4:14
公司业绩表现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亏损750万至1100万元,这是自2016年上市以来首次半年报亏损 [2] - 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为5930.69万元,2025年上半年同比由盈转亏 [2] - 2021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连续下滑,同比降幅分别为2.70%、20.64%、14.36%、18.71% [3][4] - 2021年至2024年净利润连续下滑,同比降幅分别为14.19%、40.66%、71.73%、46.20% [3][4] - 2024年扣非净利润同比下滑91.11% [4] 主力游戏表现 - 《梦三国》系列端游占2024年营收65.27% [2][8] - 《梦三国2》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5.08亿元、4.41亿元、3.59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7.28%、13.28%、18.46% [6] - 2020年《梦三国2》流水达历史新高,但2021年至2024年逐步下滑,2024年出现大幅下滑 [6] - 公司承认游戏年限增长导致玩家吸引力下降,运营策略效果减弱 [6][7] 新游戏表现 - 《野蛮人大作战2》曾获2021年金翎奖"玩家最期待的移动网络游戏",但上线后被玩家吐槽氪金影响公平 [10] - 2025年计划上线《爆爆军团》《旅人日记》《遇见龙2》《卢希达起源》等新游 [10] - 新游戏目前未能撼动《梦三国》系列的主导地位 [10] 行业背景 - 2021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965.13亿元,同比增长6.40% [5] - 2023年游戏市场收入首次突破3000亿元,达3029.64亿元,同比增长13.95% [5] - 2024年游戏市场收入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 [5] - 头部企业凭借资本、技术、用户资源抢占市场,中小公司依赖爆款游戏 [5] 其他关键信息 - 公司实际控制人胡建平计划减持不超过489万股(占总股本2%) [4] - 2025年上半年其他收益258.75万元,同比减少1672.24万元,主要因政府补助减少 [9] - 上交所对2024年年报发出监管问询函,要求披露主力游戏收入变化原因 [6]
掉队的区域医药流通龙头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3:53
公司人事变动 - 董事、副总裁韩春林辞去公司所有职务 韩春林为实控人韩旭、张仁华夫妇之子 [2] - 董事、董事会秘书及副总裁李喆被济南市济阳区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措施 具体原因未披露 [2] - 公司回应韩春林离职为个人原因 不会影响公司经营发展 [2] 公司经营状况 - 年营业收入从2019年高峰期的353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79.66亿元 降幅约77% [2][5]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21亿元 扣非净利润为-1.28亿元 已连续4年扣非净利润为负 [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7.57亿元 同比减少12.98% 净利润0.14亿元 同比减少6.58% [5] - 高峰期能进入行业前10名 现已掉出前20名 [2] 公司战略调整 - 2019年山东省收入152.63亿元 占比43.29% 其他地区收入199.96亿元 占比56.71% [3] - 2022年起实施业务全面收缩战略 退出区域合资公司股权 业务区域从全国收缩至山东、北京等核心市场 [4] - 2023年和2024年分别注销和转让53家、29家子公司 [4] 行业竞争格局 - 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扩大市场占有率 [3] - 2018年瑞康医药以33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位列医药批发企业百强榜第7位 [4] - 2023年瑞康医药以近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位列第26名 与龙头企业差距拉大 [5] - 2023年前4家医药流通企业中国医药、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5987亿元、2603亿元、2017亿元和1500亿元 [5] 关联交易情况 - 2024年2月拟以1.51亿元收购浙江衡玖76.01%股权 交易对价为1.51亿元 [6] - 浙江衡玖2022-2024年前8个月营业收入均为0 净利润分别为-782.13万元、-1115.47万元、-680.92万元 [8] - 浙江衡玖净资产仅为1821.86万元 主营产品为三维乳腺超声断层成像系统 [8] - 业绩承诺2027-2029年净利润分别达900万元、1700万元、3000万元 款项分期支付 [9] - 公司称收购为拓展医疗器械领域布局 提升高端医疗设备研发竞争力 [9]
LABUBU买家众生相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3:26
泡泡玛特商业模式分析 - 公司通过买断艺术家IP版权并纳入盲盒体系运营 如LABUBU系列2017年被收购后衍生出78个常规款和14个隐藏款 [6] - 采用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模式 线下实体店提供盲盒实际接触体验 线上支持预订查询但无法接触实物 [10] - 盲盒单品定价集中在69-159元区间 通过低单价策略降低消费门槛 刺激持续购买行为 [9] LABUBU产品热度驱动因素 - 全球明星效应显著 泰国女团Lisa的IG分享获320万点赞 蕾哈娜和贝克汉姆的曝光推动搜索量同比增长426% [6] - 社交属性强烈 24%的消费者因朋友圈刷屏或职场社交需求购买 部分用户将其作为身份象征和谈资 [13][14] - 隐藏款机制刺激收藏欲 联名款如可口可乐系列隐藏款引发跨地区抢购 香港门店因货源情报吸引内地消费者 [11] 二级市场生态 - 黄牛形成专业分工体系 初级黄牛抢购限量款 资深黄牛通过重量平衡测试等技术提供代购服务 加价幅度达2-5倍 [4][10] - 衍生市场活跃 娃衣定制等周边服务兴起 小红书相关内容形成新流量入口 [16] - 价格波动剧烈 新品发售初期溢价明显 但LABUBU捏捏系列因供货增加导致价格腰斩 [17] 财务表现与行业影响 - 2024年公司收入达130亿元 2025年Q1同比增长160% 海外市场收入激增500% [6] - 单品爆发力显著 LABUBU系列三次全球曝光直接拉动业绩 被类比为下一个"暴力熊"级IP [15] - 实体店投入巨大 每家门店设计精美 强化线下体验以维持用户粘性 [18] 用户行为特征 - 消费者动机多元 包括情感陪伴(24%) 社交需求(31%) 投资投机(22%) 其中23%用户会因潮流褪去快速转移兴趣 [12][18] - 情报网络关键作用 微信群和小红书群组分享店铺预售时间及隐藏款出货情报 影响购买决策 [11] - 代际差异明显 Z世代更易受KOL影响 而35岁以上用户多出于商务社交目的购买 [13][14]
新受理同比增长超三倍 IPO市场结构性回暖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3:15
A股IPO市场总体回暖 - 年内终止IPO企业数量78家 同比下滑74.68% 反映审核趋严与项目质量提升[2][3] - 年内55家企业首发上市 募资595.04亿元 数量与规模同比双升[3] - 三大交易所IPO受理量达180家 较去年同期39家增长361% 北交所占比64.44%[3][4] 行业与板块结构性特征 - 工业/科技/材料三大行业占据IPO数量86%及募资额89% 汽车产业链企业占比30%[4][5] - 北交所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上半年平均募资规模显著上升[4][5] - 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硬科技领域申报项目集中 体现国家战略导向[4][5] 政策驱动与制度改革 - "827"新政缓解IPO堰塞湖 券商优质项目储备释放促成结构性回暖[4] - 科创板重启未盈利企业第五套标准 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 提升制度包容性[7][8] - 消费行业融资限制松绑 如六部门联合发文支持内需领域企业上市[5][6] 市场动态与长期趋势 - 上证指数突破3500点 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机制下投融资活跃度提升[6] - A+H股双平台升温 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赴港IPO加速全球化布局[5] -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推进 险资/公募改革改善市场资金结构[8] 未来展望 - IPO发行将保持"有节奏新常态" 预计呈现量增质优态势[6][7] - 资本市场功能持续优化 融资端与投资端协同改革深化[7][8] - 科创成长层/并购重组双轮驱动 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8]
券商中报集体预增 “牛市旗手”迎戴维斯双击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3:10
券商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29家上市券商全员业绩预增,净利润增幅中位数达98%,算术平均增幅203%,最小增幅55%,6家中小型券商增幅超200%,华西证券和国联民生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1000%以上 [1][2] - 国泰海通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52.83亿至159.57亿元,同比增205%-218%,主要因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产生的负商誉及财富管理等业务增长 [4] - 国联民生预计净利润11.29亿元,同比增1183%,受益于与民生证券整合及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提升 [5] 业绩驱动因素 - 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是核心增长动力,A股日均股基交易额1.6万亿元同比增66%,沪深300和万得全A分别上涨0.3%和5.8% [1][3] - 港股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现货日均交易额同比增118%,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20%和19%,港股IPO募资规模同比增701% [3] - 债市改善推动业绩超预期,第二季度中证综合债指数上涨1.74%(一季度下跌0.66%),A股IPO融资规模上半年374亿元同比增15%,二季度环比增27% [3]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券商板块4月7日至7月15日指数最大涨幅22%,28只个股涨幅超20%,最高涨幅55%,被称为"牛市旗手" [1] - 当前券商板块市净率1.5倍,处于2014年以来33%分位数,主动权益基金配置比例仅0.36%,较沪深300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低6.38个百分点 [6] - 行业分化明显,29家券商合计预告净利润611亿元,前十名占比511亿元,中位数仅7亿元,业务结构差异导致业绩预期分化 [7] 政策与市场预期 - "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支撑下,权益市场交投活跃或推动券商实现戴维斯双击 [1] - 券商在A股关键点位突破中作用显著,历史上牛市初期券商板块常拉动指数进入新平台 [6] - 并购重组、虚拟资产创新业务及港股一二级市场高景气度是未来板块表现的潜在催化剂 [6]
中国制造业抢占高端海洋装备制高点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2:55
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达10.5万亿元,占GDP比重7.8%,其中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比超三成[2] - 海洋高端装备领域技术突破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2] 海上风电行业发展 - 中国中车"启航号"为全球最大功率等级漂浮式风电机组,功率20兆瓦,风轮直径260米,年满发小时数约3500小时,年节约燃煤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万吨[3] - 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2018年不到500万千瓦增长至2024年4127万千瓦,连续4年全球首位[3] - 预计2030年国内海上风电总装机达2亿千瓦,总投资2.6万亿元,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万亿元[4] - 中国风电产业链全球最完善,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零部件60%-70%在中国生产[5] 中国中车风电业务 - 中国中车在2023年风力发电机领域市场份额全球第一[5] - 覆盖陆上1.5-12兆瓦及海上8-20兆瓦不同功率等级风机,与Vestas、Nordex、SGRE等国际企业合作[3][9] - 海外市场要求严格,如仿真数据与实测差值需小于5%,产品噪音小于100分贝[10]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 2024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032亿元,同比增长9.1%,预计2025年达1126亿元[6] - 中集集团为高端海工装备总包建造商,业务包括FPSO、FLNG、风电安装船等,订单排产至2027年[6][7] - 全球仅不超过5家企业掌握FPSO、FLNG核心技术[6] 中国海工装备全球竞争力 - 2024年全球海工装备订单272.2亿美元,中国承接106艘订单,金额116亿美元,占比42.6%,全球第一[9] - 中集来福士交付全球最大油电混动风电安装船,关键指标全球领先[8] - 中国海工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保持全球首位[7]
国家知识产权局:我国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 企业成为新技术产出的主阵地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1:09
知识产权转化与产业化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 [1][3] -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1.97%提升到2023年的13.04% [3] - 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3194.4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3987.1亿元,年均增速5.7% [3] 国际合作与全球排名 - 我国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PPH覆盖84个国家 [1] - 全球前5000个品牌中我国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1][4] - 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第11位,连续两年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第一 [1] 审查效率与保护水平 - 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 [3] -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20年的80.05分提升至2024年的82.36分 [3] - 建立最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商标法等法规修改 [5] 高价值专利与区域创新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7.2万件,是"十三五"末的2.2倍 [9]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9] - 长三角地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达68.5万件,占国内总量的31.8% [10] 数字与医疗技术领域 -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速前三领域:信息技术管理方法(34.1%)、计算机技术(22.7%)、医学技术(19.8%) [8] - 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环保、生命健康等领域储备高价值核心专利 [9]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52.4万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4.4% [7] - 企业拥有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达76.6%,海外同族专利中企业占比87.0% [9] 知识产权服务与数据平台 - 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483家,地市级覆盖率达52.6% [4] - 上线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汇聚400余项基础数据 [4] - 建设28个重点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免费向创新主体开放 [4] 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贡献 - 2023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16.87万亿元,占GDP比重13.04% [11] - 专利密集型产业在创新、效益、就业等方面贡献突出 [11] 上半年数据表现 - 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 [7] - PCT国际专利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分别同比增长12.7%和23.2% [7] - 国外在华商标注册申请同比增长7.4%,德意美三国增长超2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