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上市

搜索文档
迈瑞拟在港二次IPO,预计募资78亿港元以上
仪器信息网· 2025-07-23 12:09
迈瑞医疗香港二次IPO计划 - 公司正考虑在香港进行二次IPO 预计集资规模至少10亿美元(约78亿港元)[1] - 已与潜在顾问就股份发售展开讨论 有望成为香港第二上市规模最大的内地上市企业之一[1] 上市影响与战略意义 - 成功上市将巩固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加速国际化进程[1] -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研发创新和技术升级 以更好服务全球医疗健康行业需求[1] 其他说明 - 具体上市细节如时间表、最终募集资金数额可能存在变动[2]
上市首日即破发,A股“酱油茅”在H股为何不香了?
搜狐财经· 2025-06-23 15:47
政策背景与上市概况 - 中国证监会2024年4月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2] - 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2024年10月优化审批流程,百亿市值A股企业监管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 [2] - 海天味业2024年1月递表港股,6月19日完成二次上市,审核流程不足半年 [2] - 基石投资者包括高瓴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8家机构,认购1.29亿股H股(占发售股份50%),金额达47亿港元,为2023年以来港股IPO第三大基石认购规模 [2] 市场认购与股价表现 - 港股IPO认购人数创年内新高,融资申购额度超4000亿港元 [3] - 上市首日开盘价37.5港元/股(较发行价36.3港元高3.3%),盘中破发至36.05港元,收盘微涨0.55%至36.5港元 [3] - 次日股价下跌2.06%至35.75港元,第三日午盘跌幅扩大至7.97%至36.325港元 [3][4] - 2024年港股新股首日破发率约28%,海天味业破发与市场"三连跌"(单日跌幅近2%)相关 [5] 估值与业绩分析 - 市盈率(TTM)34倍,显著高于港股调味品板块平均市盈率(低于20倍) [9] - 2022-2023年业绩疲软:营收同比+2.42%/-4.1%,归母净利润同比-7.09%/-9.21% [9] - 2024年业绩复苏:营收+9.53%至269.01亿元,归母净利润+12.75%至63.44亿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同比+8.08%/+14.77% [9] - A股股价自2021年高点124.68元累计下跌70%,市值蒸发4800亿元 [6] 国际化战略与挑战 - 募资净额20%用于全球化战略,目标3年内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15% [9][10] - 计划2025年拓展东南亚供应链、2028年布局欧洲生产基地 [10] - 国际化进展缓慢,面临西方餐饮文化差异(酱油非刚需)及市场竞争压力 [10]
三花智控赴港上市,背刺A股投资者,打折促销也难敌暗盘破发
搜狐财经· 2025-06-22 23:27
定价悬殊与股东权益稀释 - 三花智控H股发行价21.21至22.53港元,较A股现价25.26元人民币折让30% [2] - H股发行市盈率约20倍,A股动态市盈率达27倍,价差反映A/H股溢价常态 [3] - 低价增发新股导致A股股东权益被摊薄,相当于A股投资者利益转移至港股打新者 [3] 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 A股股价从2025年2月28日的36.62元下跌至6月20日的24.95元,4个月内跌幅达32% [5] - 暗盘交易下跌近4%,基石投资者认购44亿港元超半数新股仍未能阻止破发 [2][5] 经营压力与客户依赖 - 第一大客户特斯拉占营收12.6%,2025年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暴跌13%,导致公司来自特斯拉收入下滑22% [6] - 赛力斯收入下滑47%,特斯拉在华销量4月腰斩43%,5月单周同比大跌33.6% [6] - 汽车业务一季度仅增长5%,远低于预期的20%增速 [6] 关税冲击与成本压力 - 中国出口美国产品关税从29%飙升至99%,墨西哥出口关税从4%涨至53%,越南出口关税升至14% [6] - 北美市场占营收25%,家电板块美国收入占比25%,6月美国对钢制家电加征关税进一步加剧压力 [7] 业务前景与增长瓶颈 - 仿生机器人业务仍处于研发阶段,预计2029年人形机器人产量超百万台,但利润贡献需多年孵化 [8] - 家电板块受国内补贴退坡与海外关税夹击,汽车业务面临大客户销量塌方,新业务难解短期困境 [8]
6年融资190亿还缺钱?!又一锂电巨头赴港上市!
电动车公社· 2025-06-16 23:55
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及行业影响 - 宁德时代2024年5月成功登陆港股,募资356亿港元,创全球最大IPO纪录[1] - 港股上市目的明确:为研发、人才储备及全球化扩张提供资金支持[3] - 二次上市趋势在中国新能源车圈蔓延,蔚小理等新势力已率先实践[4][5][7] - 中企A+H股上市模式被视作当前最优解,但引发美国投资者对盈利机会流失的担忧[9] 亿纬锂能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为小鹏、埃安、宝马等国内外车企提供动力电池,产品覆盖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全领域[13][16] - 技术地位:锂原电池销售额全球第一(连续8年)、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二、圆柱电池出货量全球第四/全国第一[17] - 大圆柱电池(如46系列)具备三大优势:成本比方形电池低30%、安全性能更优(散热面积大)、能量密度更高[24][26] - 已实现大圆柱电池量产,良品率达97%,成为宝马首发供应商并获一汽奔腾、长安汽车定点[29][34][38] 亿纬锂能订单与产能规划 - 未来5年意向需求达564GWh(圆柱磷酸铁锂81GWh+三元大圆柱483GWh),但仅66%为书面形式[39][44] - 2025年规划产能210GWh,当前募资50亿元建设23GWh圆柱铁锂+21GWh大圆柱项目,仍存显著缺口[40][49][52] - 需至少187GWh三元大圆柱产能满足可靠订单,现有资金不足(2024年经营现金流44.34亿元,同比降48.9%)[55][57][62] 港股作为新能源企业融资平台 - 香港定位明确:为内地车企提供全球化金融支撑,通过港股吸收国际资金[68][78][80] - 港股优势:相比A股融资能力更强,相比美股风险更可控,适合亿纬锂能等急需资金的企业[81][85] - 行业趋势:继宁德时代后,亿纬锂能等更多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将赴港二次上市[86] 大圆柱电池行业前景 - 技术路线受认可:亿纬锂能研究院院长称其为"新能源汽车最优解",但量产依赖高端制造能力[31][27] - 应用落地进展:宝马新世代车型将搭载,特斯拉4680电池因良品率问题推进受阻[34][27][29] - 中国供应链优势助力量产,可能重塑全球动力电池竞争格局[28][41]
筹划赴港上市的江波龙,给2024年财报打了5处“补丁”
犀牛财经· 2025-06-04 19:50
年报更正公告 - 公司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及其摘要的更正公告,因年报期间工作量大涉及数据和信息较多导致少数错误未被及时发现[1] - 更正共五处,其中两处为计数单位描述错误,三处涉及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从更正前的31.27%下调至7.92%,同比增长幅度从44.28%调整为20.93%[3]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同比减少33.67%更正为同比增加33.67%[3]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从同比减少73.70%更正为同比增加73.70%[3] - 追加披露参股公司上海捷策创股份有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会计科目转换事项[3]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为半导体存储品牌企业,拥有行业类存储品牌FORESEE和国际高端消费类存储品牌Lexar(雷克沙)[4] - 主营业务覆盖嵌入式存储、固态硬盘、移动存储和内存条四大产品线[4] - 2024年披露筹划赴港二次上市,备案申请材料已获中国证监会接收[4] 2024年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实现营收174.64亿元,同比增长72.48%[4] - 实现净利润近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60%[4] - 净利润中包含3.40亿元的非经常性金融资产损益[4] - 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67亿元,显示主营业务仍面临压力[4]
递表港交所,赛力斯二次上市扩盘
北京商报· 2025-04-28 21:24
上市进程 - 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和中国银河国际 计划通过发行H股股票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实现"A+H"两地上市 [2] - 此前资本市场传闻公司考虑在港二次上市筹集超10亿美元资金 今年3月董事会和监事会已审议通过相关议案 [2] 财务表现 - 2023年公司营收1451 76亿元 同比增长305 0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 46亿元 近五年来首次扭亏为盈 [3] - 2023年总负债824 58亿元 同比增长87 22% 负债率达87 38% [5] 业务构成 - 整车业务板块包括瑞驰 蓝电 AITO(问界)及DFSK 问界为核心品牌 已推出M5 M7 M8和M9四款车型 [3] - 2023年问界M9交付超15万辆 问界新M7交付超20万辆 2024年4月发布的M8车型上市24小时订单突破3万辆 [3] 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投入 拓展国际市场布局 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核心能力 以及新营销渠道和海外充电网络建设 [4] - 重点推进高端品牌海外本地化落地 研发符合当地需求的新能源车型 探索自建 反向合资 战略合作等多元化海外网络建设方式 [4] 资本运作 - 2023年收购问界商标及外观设计专利 合计25亿元 同年8月出资115亿元购买深圳引望智能技术10%股份 [5] - 2024年拟通过发行股份收购龙盛新能源100%股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