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汽车报网
icon
搜索文档
萝卜快跑携手PostBus,在瑞士推出自动驾驶服务AmiGo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8:04
合作与市场进入 - 萝卜快跑与瑞士邮政巴士达成战略合作,在瑞士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AmiGo" [1] - 此举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成功进入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的欧洲市场 [1] - 合作获得了从瑞士州政府到联邦层面的全面认可与支持 [1][3] 服务部署与规划 - 计划于2025年12月在瑞士东部的圣加仑州、外阿彭策尔州和内阿彭策尔州启动初步车队测试 [3] - 最晚于2027年第一季度实现常规化、完全无人驾驶运营 [3] - 乘客可通过手机应用预约车辆,享受最多可容纳四人的专属或拼车服务 [3] 技术与车辆 - 服务采用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驾驶汽车,该车型可容纳四名乘客,采用可拆卸方向盘设计 [4] - 车辆应用"Apollo ADFM大模型+硬件产品+安全架构"全栈方案,通过10重安全冗余与6重MRC安全策略确保安全 [4] 市场定位与战略意义 - AmiGo服务专注于填补传统定点公交在出行需求分散地区的服务空白,如博登湖畔和阿尔卑斯山麓地区 [4] - 落地瑞士验证了其技术水平通过了全球最严苛的安全与质量标准,为进入欧洲其他高端市场树立示范标杆 [3] - 此次合作是萝卜快跑实现全球规模化落地的关键一环 [5] 全球业务进展 - 萝卜快跑已与全球头部出行平台Uber和Lyft达成战略合作,加速进入亚洲、中东、欧洲等市场 [5] - 截至8月,萝卜快跑已进入香港、迪拜、阿布扎比等全球16座城市 [5] - 累计提供超1400万次服务,安全行驶里程超2亿公里,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商 [6] 合作展望 - 依托PostBus广泛的公共交通网络和萝卜快跑的自动驾驶技术,双方将逐步扩大车队规模和落地区域 [6] - 合作旨在助力瑞士构建更加数字化、绿色化的未来交通体系 [6]
界面难题实现两大技术突破 全固态电池实用化迈出决定性一步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6:49
全固态电池界面难题的核心挑战 - 界面难题是全固态电池研发和工程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具体细分为界面接触和离子传导两大难题 [2] - 界面接触不良导致初始阻抗过高,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与金属锂负极的初始阻抗可能超过1000Ω/cm² [4] - 界面接触不良伴随三大问题:界面副反应生成高阻抗层、充电时形成锂枝晶易导致短路、放电时形成锂孔洞需外部压力维持接触 [5] 全球解决界面难题的技术路径 - 采用外部加压是广泛应用的策略,在1MPa压力下可使硫化物电解质与锂金属负极的初始阻抗降低80%,在2MPa压力下锂枝晶生长速率降低90% [6] - 外部加压方法存在商业化困难,如丰田原型电池压力达5MPa,会增加电池体积和重量且压力控制难度大 [6] - 美国QuantumScape公司尝试采用陶瓷-聚合物复合电解质提供0.3MPa自约束压力,但成本高昂影响经济性 [7] - 美国马里兰大学提出"还原性亲电体策略",原位生成超薄界面层,离子导大于1mS/cm,但界面层稳定性需验证且制备工艺复杂 [7] 中国科研团队的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引入碘离子,形成动态自适应界面,在低外部压力下维持紧密接触 [8] - 采用新思路后,电池在1.25mA cm-2电流密度下循环24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0.7% [8] - 在0.6MPa低压力下,具有5mAh cm-2高面容量的锂对称电池实现稳定循环,即使电流密度提升至2.0mA cm-2仍表现优异 [10] - 3cm×3cm软包电池在零外部压力下循环3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74.4%,证明可摆脱对高堆栈压力的依赖 [10]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团队通过聚合物分子设计,制备出界面一体化新型材料,使复合正极能量密度提升86% [11] 行业对技术突破的评价与现状 - 行业人士认为当前全固态电池量产消息与资本炒作有较大关系,关键瓶颈尚未实现实质性突破 [3] - 近期两项科研成果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其工程化应用和商业化前景有待小试、中试结果验证 [11] - 专家评价认为相关研究解决了制约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关键瓶颈问题,为实现实用化迈出了决定性一步 [11]
评论 || “智驾”不是驾驶责任“免罪金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6:17
司法判例与法律责任界定 - 法院对醉驾案维持原判,被告人闫某某因醉驾被判处拘役3个月并处罚金6000元,其以全程开启自动驾驶功能为由申请缓刑未获支持 [1] - 浙江杭州王某某酒后使用“智驾神器”操控驾驶并躺在副驾位置睡觉,最终以危险驾驶罪获刑 [1] - 司法判决明确技术迭代不能逾越法律界限,驾驶员主体责任不容通过技术手段规避 [1] 行业宣传与消费者认知问题 - 相关部门及行业组织已要求企业和媒体禁用不符合国标《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的表述,如“L2.9”、“准L3”、“智驾”等,以防止误导用户 [2] - 部分消费者将组合驾驶辅助功能视为“代驾司机”,甚至通过改装方式绕过车辆监管系统,存在认知偏差 [2] - 消费者对技术边界认知存在局限性,需认识到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核心是“辅助”而非“替代”,使用时应全程保持注意力集中 [3] 后装市场灰色产业链与监管挑战 - 后装市场存在售卖所谓“智驾神器”的灰色产业链,这些设备以方向盘装饰为幌子在电商平台销售,用于规避方向盘检测和干扰安全系统 [2] - 此类设备因用途多元性与场景适配性,难以通过单一属性直接界定为违法商品,增加了监管部门的执行难度 [2] - 公安部应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联动整治,强化源头治理,并依据《刑法》对生产违规设备的企业依法查处 [4] 技术发展与法规完善需求 - 随着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演进,法律体系需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中明确不同辅助/自动驾驶阶段的责任划分 [3] - 行业探索将组合驾驶辅助相关操作规范纳入驾照考试内容的可行性,以强化“人机共驾”的规则意识 [3] - 技术进步需与规则完善、认知提升同步,坚守“技术向善、责任在人”的共识,以实现创新与安全的平衡 [4]
从2020年销量4564台到如今月销量突破1.7万台,五年120%复合增长率成就冠军远程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5:41
公司销量表现 -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9月单月销量突破17000辆 [1] - 与2020年全年4564台销量相比,复合增长率达到120% [1] - 公司已连续41个月蝉联行业月度销量冠军 [3][4] - 公司在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三年取得行业年度销量第一 [4] 市场份额与行业地位 - 远程新能源物流车9月市占率达21.1%,连续两个月排名“油电全榜单”第三位 [1][6] - 公司已冲破油电桎梏,强势挺进商用车全行业第一梯队 [3] - 公司成为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当之无愧的冠军品牌 [3] 核心竞争力与产品策略 - 公司凭借卡系、VAN系产品的持续迭代,在城配物流这一竞争激烈的细分市场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6] - 公司坚持“以用户为核心”的品牌基因,坚决摒弃“油改电”与套娃式产品开发 [6] - 公司依托“醇氢+电动”两大技术路线,提供适配全场景的多元动力组合 [8] - 公司采用正向研发的架构思维,在乘用车基础上造商用车,重新定义了新能源商用车的造车逻辑 [8] 发展模式与生态布局 - 公司坚持“以研发为先导,以创新商业模式为基础”的发展模式 [8] - 公司以“生态3.0”版本为核心,围绕“车与货、车与能源、车与环境”三大协同构建行业大生态 [9] - 生态布局包括可租可售可回购的租售价值链,以及慧管车、慧充电、慧降险等科技智能化应用 [9] - 公司前瞻性地投入醇氢生态科技,选择走可持续的液态新能源路线,旨在打造万亿级价值的绿色生态产业链 [11] 行业趋势与公司前景 - 中国新能源商用车行业正迎来爆发性增长,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11] - 新能源商用车正在由“选择题”变成“必答题” [11] - 公司凭借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前瞻布局和战略定力,持续拓宽领先优势的护城河 [11]
吉利神盾金砖电池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5:30
奖项与项目概述 - 公司凭借“车用动力电池安全与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5年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 该技术旨在达成动力电池全场景极致安全目标 [1] - 获奖项目名称为“车用动力电池安全与防护关键技术” [6] 技术应用与核心优势 - 项目技术已全面搭载于神盾金砖电池系列产品 [1] - 神盾金砖电池技术核心为“超标设计,超纲验证”,构建电池安全与性能的行业新标杆 [8] - 电池具备超安全、超快充、高倍率、超耐用四大领先优势 [8] 安全验证与性能表现 - 电池于今年8月以超越新国标的标准完成行业首次“整包+整车”带电六大串行测试 [8] - 电池顺利通过“8针同刺、坦克碾压、真弹贯穿”等极端场景考验 [8] - 在极端测试中全程保持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的稳定状态 [8]
2025(第五届)国际汽车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大会在渝盛大开幕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4:05
大会概况 - 第五届国际汽车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大会于2025年10月21日在重庆召开,同期举办汽车行业智能制造联盟成立大会和第三届汽车智能制造场景创新挑战赛颁奖典礼 [2] - 大会主题为“数智生态共创,加快构建汽车新型制造体系”,活动形式包括1个主论坛、3个分论坛和2个专题研讨,线上观看人数破万人 [17] 行业战略与政策导向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依托联盟等平台,着力编制场景图谱和建设指南等标准,打造场景库和公共服务平台 [4] - 推进汽车智能制造需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鼓励中外企业技术研发合作,支持全球产业链重构 [6] - 重庆市全力推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增长 [8] 技术框架与路线图 - 工业AI时代智能工厂的三大基础架构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工业软件和物理系统构成的“铁三角”体系 [10] - 《汽车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首次从“研产供销服”全链条视角定义智能制造,提出“数智化”演进范式并构建发展水平分级 [12] 企业实践与解决方案 - 长安汽车、吉利汽车、蔚来汽车、上汽通用五菱、江淮汽车等整车企业分享了智能制造的技术路径和最佳实践 [15] - 华为、埃夫特等软硬件装备服务商介绍了面向汽车智能制造的核心能力建设与产品研发应用现状 [15] 联盟生态与协同创新 - 汽车行业智能制造联盟正式成立,由81家单位组成,包括31家整车及头部零部件企业、38家装备/软件供应商和12家科研院所 [18] - 联盟旨在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推动顶层设计、标准制订、联合攻关和成果推广等重点工作的开展 [18] 创新挑战与成果展示 - 第三届汽车智能制造场景创新挑战赛新增“AI+”赛道,赛力斯汽车、中国一汽、吉利汽车研究院、东风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获得一等奖 [19] - 智能制造展团首次亮相年会展览,展示以国产智能制造软硬件装备头部企业为核心的成果 [17]
C-NCAP,为全球共筑汽车安全堡垒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3:58
全球汽车安全格局与中国的角色 - 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心正势不可挡地向东迁移,并聚焦于中国,中国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研发高地 [2] - 在汽车安全领域,中国逐渐以引领者角色推动全球汽车安全技术提升,为共筑全球道路交通"零伤亡"愿景贡献解题思路 [2] - 2025世界NCAP大会在中国上海举办,汇聚了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各NCAP机构及全球汽车企业的高层代表 [2] 全球NCAP合作与《上海宣言》 - 全球NCAP组织在近50年发展历程中,通过日益紧密的合作探寻全球汽车安全的最大公约数 [5] - 全球八大NCAP机构在2025年世界NCAP大会联合发布《NCAP25上海宣言》,承诺推动车辆安全标准升级、确保信息透明度、促进合作交流 [10] - 《上海宣言》旨在推动新兴市场NCAP体系与成熟标准衔接,形成全球统一安全升级合力 [10] C-NCAP的发展与贡献 - 中汽中心19年前推出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作为全球NCAP家族唯一中国成员,历经6次升级换版 [12] - C-NCAP累计自购市场上580余款热销车型进行了近2000次碰撞试验,覆盖超过120家汽车企业的产品 [13] - C-NCAP持续扩展"大安全观"内涵,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从车内乘员保护到兼顾外部弱势交通参与者防护,最新版本特别强化了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测评 [13] C-NCAP的技术创新与全球影响 - C-NCAP以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CIDAS数据库为基础,将中国特有交通环境事故形态转化为精准测评场景,如将行人头部仿真测试区域从2100毫米扩大到2300毫米 [16] - C-NCAP通过测评先行先试,累计推动10余项汽车强制性安全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并推动ESC、ISOFIX儿童座椅接口等关键配置从选配变为标配 [16] - C-NCAP与欧洲NCAP针对MPDB碰撞蜂窝铝的质量、钢度等指标开展联合研究,以减少车企跨区域开发的重复投入 [17] 未来全球汽车安全治理方向 - 未来全球NCAP高效互融互通需通过技术指标协同趋同、评价结果互认衔接、全球共识与行动协同等多维度构建 [17] - C-NCAP未来将构建覆盖车路协同、电池安全等领域的测评体系,并深化与Euro NCAP、Global NCAP等机构的协同创新,推动测试技术资源共享 [18] - 联合国启动的第二个《全球道路安全行动试点计划》明确目标,在2030年前将道路交通伤亡人数降低50% [11]
快时代,慢功夫 齐泽凯书写大众品牌中国新答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2:38
公司战略与领导层 - 齐泽凯博士于今年1月1日加入大众集团,担任中国产品与战略执行副总裁,并于7月1日起就任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 [1] - 公司已制定针对中国市场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定位,并通过体系化变革进行落地 [5] 中国市场洞察与定位 - 中国正积极引领全球创新,不仅是创新强国,也引领着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技术与体验的需求成为全球新标杆 [4]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50%,2025年将继续增长,市场节奏更快,竞争更加激烈 [4] - 中国市场约65%的销量来自置换用户,表明市场正从增量转向存量,“品牌信任度”价值愈发凸显 [11] 研发与本土化创新 - 大众集团在德国以外设立了最大研发中心——大众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标志着研发理念的根本转变 [5] - 与地平线、小鹏等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是深度融合的联合研发,而非简单的技术采购 [5] - 通过建立以研发为主导的组织体系,中国团队拥有更多自主决策权,未来产品上市周期将缩短30%、成本优化40% [7] 产品规划与技术平台 - 从明年起,大众汽车将迎来产品大年;到2027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21款新能源车型;至2029年,这一数字将扩大至31款 [11] - CEA电子电气架构被称作“中央大脑”,能将电子控制单元的复杂度降低约30%,并大幅提升软件迭代效率,甚至能在一至两天内完成软件问题修复 [7][9] - CEA平台不仅应用于纯电车型,也将逐步扩展到大众MQB平台燃油车,实现“油电同智” [7] 品牌核心与竞争策略 - 公司强调在产品上市前充分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消费者得到成熟可靠的产品,而非单纯追求高频率的软件更新 [9] - 在“内卷”的市场环境中,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提供长期可靠、可安心使用的产品,强化品牌信任度 [9][11] - 公司通过严苛测试体系保障可靠性,如淋雨测试雨量达到全球记录最高雨量的3倍,以及30万公里整车测试等,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11] 全球车型引入与油电平衡 - 对于ID Buzz等全球经典车型的引入,公司持开放务实态度,但强调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聚焦打造更适配中国市场的产品 [13] - 公司正大力推进产品阵容的数字化与电动化,但同时坚定投入燃油车业务,因燃油车业务为投资新技术提供资金,且预计到2030年全球仍有超千万辆汽车配备内燃机 [15]
颠覆“油改电”,福田启明星重塑纯电轻卡价值边界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2:11
公司行业地位与战略 - 公司于10月21日在北京举行启明星产品发布会,标志着行业首款全新开发纯电轻卡专属平台产品正式亮相,轻卡行业告别“油改电”过渡时代,迈入新能源化与智能化协同发展的全新阶段 [1] - 公司在商用车领域被称为“轻卡之王”,2025年1-9月份福田轻卡累计销量以32.9万辆稳居市场第一,2025年以来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7.43万辆,同比大涨113.4% [3] - 公司董事长表示,商用车行业正转向市场创新和技术积累的理性赛道,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全面国际化、全面新能源化、全面智能化”三大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纯电平台重卡,构建全品类、全场景的新能源产品矩阵 [3][5] 产品研发背景与价值主张 - 公司认为当前轻卡行业从业者面临运营成本持续攀升、盈利空间压缩等挑战,市场中的新能源过渡方案多为“油改电”,存在舒适性差、续航焦虑、能耗高等短板 [5] - 公司副总经理指出,过渡技术只是权宜之计,唯有从0到1的全新开发才是行业破局的核心要义,启明星产品是基于电驱特性打造的“智能原生”方案,旨在解决用户效率、成本与驾乘舒适性难题,并为智能网联化未来筑牢技术基础 [7] - 启明星产品是公司新能源战略与轻卡战略深度融合的结晶,将成为公司轻卡市场占有率跃升目标的核心利器,其意义远超一款新产品,是对行业趋势的前瞻判断和用户需求的回应 [5] 产品核心技术与性能突破 - 产品以全新的人机、EE、底盘、驱动四大技术架构为基石,实现能耗、智能、安全、舒适、动力、可靠六大维度的颠覆性突破 [8] - 在能耗层面,通过高效驱动、0.3风阻系数、轻量化设计降重超300kg、行业首创MTCU+SiC+油冷扁线电机使总成效率达95.7%,百公里能耗降低6度电,年运营10万公里可省6000元以上,165kWh版本续航达607公里,2C快充18分钟即可从20%充至80% [10] - 在智能层面,拥有20+项智能辅助驾驶功能,100余项智能语音控制,手机APP支持12项远程操控,首创FBS超高压蓄能线控制动系统使制动响应时间缩短70ms、制动距离减少15.5%,线控转向技术响应速度提升32.4% [10] - 在安全层面,构建“智能+主被动+信息”三重体系,重卡级“盾式车身”拓扑使扭转刚度提升36%,高强钢占比51%,电池通过五维极限测试,数据传输全流程加密 [10] - 在舒适层面,配备49°MPV级方向盘倾角、可躺平座椅、270L超大储物空间,侧倾增益降低19%,行业首创470mm一级踏步使上下车省力38%,提供3种驱动模式、3种制动模式、3种转向模式、4种滑行模式 [11] - 在动力层面,拥有140kW额定功率与550Nm最大扭矩,动力性能优于行业27%,标配爬坡专档与雨雪模式 [11] - 在可靠层面,首创全场景可靠防护体系,车身40%以上零件采用镀锌钢板及多层油漆防护涂层,车架应用散件电泳+总成喷粉工艺,底盘紧固件升级为达克罗防腐工艺,实现7-10年长效耐腐蚀,三电系统享最高8年/80万公里质保,背后依托900余项整车场景化测试、超600万公里耐久试验支撑 [11] 产品组合与生态解决方案 - 产品提供年轻活力、尊贵豪华、未来科技三种差异化造型风格,并提供覆盖客户“买车-租车-用车-补能-维保-换车”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解决方案 [13] - 公司以启明星产品为突破口,为轻卡用户提供能耗更低、续航更长、智能更高、安全更优的解决方案,推动行业从“过渡性技术”向“原生纯电架构”转型 [13]
颁奖!202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名单出炉!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2 11:48
颁奖典礼概况 - 2025年10月22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期间举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 [1] - 颁奖旨在表彰行业先进成果、创新人才和突出团队 [1] - 2025年度获奖项目聚焦智能网联、动力电池、电动底盘、混合动力和智能制造等核心关键技术领域 [1] 奖项设置与分布 - 2025年度累计授奖项目89项 [3] - 具体包括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0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7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1项 [3] - 同期颁发科学技术成就奖4人、青年科技奖6人 [5][7] 特等奖与一等奖项目 - 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包括长城汽车等共同研发的“混动四驱智能越野系列乘用车关键技术与应用” [3] - 特等奖项目包括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共同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功能安全测试关键技术及装备” [3] - 特等奖项目包括清华大学等共同研发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底盘关键技术及应用” [3] - 特等奖项目包括重庆长安汽车等共同研发的“高集成高效率乘用车插电混动电驱动总成关键技术及应用” [3] -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由清华大学等共同研发的“面向复杂场景智能驾驶的融合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 [5] 创新团队奖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自2021年起设立每年仅授予一个团队的创新团队奖(零部件) [9] - 孔辉科技乘用车智能悬架系统创新团队荣获2025年创新团队奖(零部件) [9] 孔辉科技成就 - 孔辉科技团队专注智能悬架系统六十载 实现乘用车空气悬架系统及双腔空簧首发 [11][13] - 团队成功研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闭式系统阀泵、主动稳定杆、电控减振器和线控主动悬架 [11][13] - 上述成果打破了国外巨头在高端电控悬架领域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垄断 [11] - 孔辉科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3] - 2021年实现乘用车空气悬架系统国内首发 2023年成为国内首家双腔空簧供应商 [13] - 2024年孔辉科技国内乘用车空簧市占率达41.3% 位居榜首 [13] - 截至2025年9月30日 公司累计供货空簧102万台套、控制器18万台套、阀泵24.8万台套 [13] - 公司供货空气弹簧车型已达27款 另获得未量产定点30余个新定点 [13] - 2024年3月公司通过大众Formel Q审核 正式进入大众全球供应商体系 [13] 行业意义 - 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全面重塑的关键时期 [1] - 科技奖励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引导产业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 [1] - 孔辉科技的突破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底盘核心系统上实现了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可控”的关键转折 [11] - 国产零部件正逐步替代进口 为民族汽车工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核心技术基石 [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