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网

搜索文档
轿车操控,SUV空间,比亚迪海豹06DM-i旅行版10.98万元起,满足通勤、露营、长途全场景需求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7:43
产品上市信息 - 比亚迪海豹06DM-i旅行版于7月4日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格为10.98万-12.98万元 [1] - 新车搭载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采用标准旅行车造型,兼具轿车驾控和SUV空间 [1] - 新车提供沁海绿、暖色烟茶、亚特兰蒂斯灰、雪域白4款外观配色及深曜黑与海韵灰两种内饰 [8] 产品技术特点 - 基于第五代DM技术,满油满电综合续航可达2000km,NEDC工况下百公里亏电油耗仅3.15L [13] - 全系标配天神之眼C-智能驾驶辅助三目版(DiPilot 100),集成高快领航、拨杆变道等20余项功能 [13] - 配备主动可变阻尼悬架,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搭配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独立悬架 [13] 空间设计 - 车身尺寸为4,850mm*1,890mm*1,505mm,轴距为2,790mm,670L超大后备箱容积 [10] - 后排座椅放倒后容积达到1535L,后备箱配备9个实用挂钩及车载行李架 [10][12] - 后备箱开口高度达1887mm,盖板离地高度仅686mm,全系标配电动后尾门 [10] 配置亮点 - 超70项全系标配,包括前排座椅通风/加热、冷暖两用车载冰箱、高清全景影像等 [15] - 智能座舱高阶版(DiLink 100)及2年免费车机流量(5GB/月)、2年免费云服务 [15][5] 购车优惠 - 提供0首付(最低0首付,至高5年超长贷)及0利息(首付50%起,24期0息) [5] - 置换补贴至高25000元(国家补贴至高20000元,比亚迪置换补贴至高5000元) [5] - 首任车主可享2年内免费7kW充电桩及安装服务(不含80KM尊贵型) [5] 市场定位 - 以10.98万元起售价切入全球新能源旅行车市场空白,降低旅行车入手门槛 [16] - 公司定位为"全球首款超混旅行车",主打颜值、空间、操控、智能、舒享五大维度优势 [1][6]
德系车企持续加码在华研发投资,其中有何缘由?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6:45
德系车企在华研发投资趋势 - 70%在华德企计划加大投资,其中78%聚焦研发领域,标志着德系车企进入以技术本土化为核心的合资合作"2.0时代" [1] - 奔驰在华多次增加巨额投资,在北京和上海新建扩建研发机构,研发重点拓展至智能化、电动化核心技术 [3] - 大众汽车(安徽)目标建成"在新兴领域超越狼堡的研发能力" [3] 技术合作模式转型 - 德系车企从采购成熟技术转向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联合研发,如大众与地平线在自动驾驶、宝马与诚迈科技在软件算法领域合作 [3] - 未来德企研发将更多对接中国初创公司,供应链从链式结构转向开放协作的"网状生态",通过资本合作深化与宁德时代、汇川动力等本土企业绑定 [3] - 舍弗勒提出"打造中国民营企业式灵活度"以适应中国市场迭代速度 [3] 市场布局与营收结构 - 德系零部件企业在华业务营收来自中国客户的占比已达60%,布局从长三角扩展至更均衡区域 [4]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650多家会员中,近半数已在华开展业务并设立研发生产设施 [3] 中国车企出海建议 - 中国车企出海需避免恶性内卷,借鉴德系车企长期主义理念,如BBA产品对标竞争但保持品牌尊重 [5][6] - 欧洲市场对品质要求严苛,一次失误可能导致品牌10-20年难以重返市场,需坚持质量安全理念 [7] - 出海模式应从单纯出口转向本地设厂生产,需应对高能源与人力成本,充分评估运营可行性 [9] 中德产业合作与竞争 - 德企在华40年经验可为中国车企提供参考,包括市场理解、本地网络构建和品牌深耕 [8] - 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技术谈判已完成,VDA反对加征关税,呼吁借中欧建交50周年达成平衡方案 [7] - 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约60%,德系车企已完成新能源产能投放(如宝马三期工厂),追赶重点在研发端合作 [8] 产业生态与长期发展 - 提倡技术合作避免零和心理,零跑与Stellantis合作模式体现中国企业"反向输出"技术趋势 [8] - 供应链本土化与欧盟"降风险"诉求协同,是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必然路径 [3] - 企业需坚持长期主义,避免价格战和拉长供应链付款周期等短期行为 [8][9]
乔迁新址启新程,一汽丰田在变革浪潮中持续向上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5:47
战略搬迁与体系升级 - 一汽丰田销售公司2025年6月28日从北京迁至天津,旨在深化战略转型并重构竞争优势,形成研产销一体化机制[2] - 搬迁打破传统线性传导模式,实现销售端市场洞察与天津研发中心的直接协作,加速从概念到量产[3] - 构建以市场为指挥棒的敏捷体系,助力电动化、智能化转型[2] 本土化与技术突破 - 推出"中国方案",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定制技术,如IT'S TiME 2.0智能电混双擎技术品牌[5] - THS Ⅱ技术优化城市工况油耗,Multi-stage HEV提升性能车加速,2.4T 1MT HEV解决越野车燃油经济性问题[5] - 形成"智能电混三剑客"技术矩阵,覆盖全场景需求,避免纯电里程焦虑[8] 经销商生态与价值链重塑 - 通过搬迁优化经销商支持体系,提供精准市场预测、智能库存调配及客户运营工具[5] - "时光焕新计划"以车龄增值补贴机制(每增加一年补贴1000元)重构二手车价值评估[10][15] - 经销商库存系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体现健康增长策略[11] 产品与服务竞争力 - 22年累计交付1200万辆,产品线从卡罗拉到bZ系列覆盖多元需求[8] - 连续七年蝉联中国汽车用户满意度售后服务冠军,十次获丰田全球服务金奖[10] - 服务延伸至全生命周期,包括保值承诺、OTA升级及车联网生态[10] 市场表现与差异化路径 - 2025年上半年销量377821辆(同比+16%),电动化车型占比49%,高端TNGA-K平台车型占比60%[11] - 电动化聚焦"可靠性与智能化平衡",bZ5通过电池安全三重考验,主打30万元以下市场[13] - 营销转向价值战,"时光焕新计划"7月升级后综合补贴至高38000元[15]
企业“出海”,为何要构建起全方位的全球化发展体系?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5:18
全球化战略布局 - 公司构建产品、市场、制造、资本四大核心驱动力推进全球化发展体系,重点布局亚太、欧非、美洲三大海外市场[1]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交付量预计2030年达4600万辆,动力电池企业出海成为必然趋势[3] - 海外市场采取"三位一体"垂直供应链整合模式,覆盖原材料、电池生产及回收环节[3] - 东南亚市场被视为重点发展区域,公司将通过技术优势助力当地绿色能源转型[3] - 2024年海外营收突破百亿元,占比达31.1%,较2022年29.8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7] 技术创新与产品进展 - 发布准固态G垣电池和全固态金石电池,近五年研发投入达百亿元[4] - 300Wh/KG准固态电池已完成多家客户装车测试及1万公里实车路测[4] - 建成0.2GWh固态电池中试线,计划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4] - 全球累计专利申请超1万件,海外专利数量快速增长[7] - 建立8大全球研发中心及20+生产基地保障供应链高效响应[7] 合规与本地化运营 - 针对欧盟《新电池法》建立供应链追溯系统,参与GBA电池护照试点[4] - 海外工厂采用光储充一体化解决方案复制国内零碳工厂经验[5] - 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覆盖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体系,布局全球四大回收网络[5] - 海外回收采取自建工厂与战略合作双模式并行推进[5] - 海外布局优先考虑Pack/电芯/原材料生产的本地化合规需求[6] 产业链生态构建 - 与整车企业建立技术共研、风险共担、价值共享的新型生态伙伴关系[6] - 在美洲、欧洲、亚太市场实施本土化计划匹配客户需求导向[6] - 全球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与协同降本[6][7]
艾睿铂:2030年中国品牌欧洲市场份额达10%,投资组合将调整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4:12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新运营模式 - 中国新能源车企凭借"新运营模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变革主导力量,树立速度、效率和创新新标杆 [1] - 新运营模式使新车上市时间减少一半,投资减少40%-50%,具备30%成本优势 [3] - 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合作伙伴和合资企业驱动的"新运营模式"出口获得关注 [7] 市场份额与全球扩张 - 预计2025年中国品牌国内市场份额达67%,外国品牌份额持续下降 [3] - 2030年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份额将翻倍至10%,年产量增加80万辆,欧洲本土车企可能关闭约40万辆产能 [3] - 欧洲供应商计划处置超180亿美元资产以应对产能调整 [3] 技术与成本优势 - AI赋能解决方案降低开发周期和验证成本20% [3][6] - 通过AI驱动设计与测试,5年产品开发周期可缩短8个月 [6] - 中国在ADAS技术领域领先,预计2030年全球ADAS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中国占45%份额 [5] 市场竞争与整合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经历价格战,2025年转向非价格激励措施如保险补贴、现金返还、零息贷款 [3][6] - 2024年129个新能源品牌中,仅15个到2030年保持财务活力,占据75%市场份额 [4] - 部分领先新能源企业已实现全年盈利,行业呈现可持续增长潜力 [4] 行业挑战与战略举措 - 美国关税成本预计2026年达300亿美元,促使美国企业考虑供应链迁出中国 [3] - 车企需专注强势品牌建设、投资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关键国际市场本地化运营 [4] - 行业需把握出行升级机遇,包括ADAS技术应用,并充分利用AI工具提升运营效率 [5][6] 行业变革与未来趋势 - 汽车行业正迎来由AI主导的"第四次革命",推动无人化工厂发展 [6] - 新运营模式推动行业向更具竞争力和创新性格局转变 [4] - 全球贸易壁垒上升背景下,高效扩张和快速适应能力成为成功关键 [4][7]
全维突破:一汽-大众大众品牌的逆势突围新解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1:46
销量表现 - 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15.1% [1] - 大众品牌6月销量87048辆,同比增长12.5% [1] - 大众品牌1-6月累计销量43.61万辆,同比增长3.5% [1] 燃油车市场策略 - 燃油车市场份额达7.6%,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4] - 速腾1-6月累计销量超11万辆,同比增长8.4%,细分市场份额44.4% [4] - 迈腾家族1-6月累计销量超10万辆,同比增长23.8% [4] - 高尔夫上半年销量超2万辆,同比增长15.8% [4] - 探岳家族上半年销量8.72万辆,同比增长38.8% [4] 新能源与智能化布局 - 2026年起将推出10款新车,包括5款纯电、2款插混、2款增程式混动 [6] - 全球首款CMP平台概念车ID. AURA亮相,搭载CEA电子电气架构 [6] - 自研舒感智域座舱,实现毫秒级互联 [6] - IQ.Pilot辅助驾驶系统集成9摄像头、5雷达、12超声波传感器 [6] - 提出"燃油车三步走"智驾路线图,2026年覆盖100%高速和城市路段 [8] - 全新探岳L搭载IQ.Pilot,支持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 [8] 营销与服务变革 - 营销模式转型为"以客户为中心",采用"前台-中台-后台"架构 [11] - 新增企业微信链路,实现双链路客户运营 [11] - 推出"匠心服务"和"心喜之旅2.0",包含15项客户权益 [11] - 提供原装备件终身质保、整车终身质保等权益 [13] - 推出20公里免费取送车、7x24道路救援等服务 [13] 渠道扩张与优化 - 1-5月完成70余家经销商招募,55家新店开业 [14] - 6月新增第900家经销商,渠道总量预计突破1000家 [14] - 地市级覆盖度近90%,五线城市覆盖度达74% [14] - 推出轻量化渠道形式,建店周期最快36天 [16] - 已引入超130家轻量化网络 [16]
Northvolt等来“白衣骑士”,欧洲最大电池工厂收购案带来哪些启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1:02
收购交易概述 - 美国初创科技公司Lyten收购欧洲最大动力电池生产商Northvolt位于波兰格但斯克的电池系统制造工厂 工厂面积达25000平方米 是目前欧洲最大的电池制造与研发基地 [2] - 交易发生在Northvolt提交破产申请后不到4个月 但交易金额未披露 [2] - 被收购工厂2023年投入运营 现有产能6GWh 未来可扩展至10GWh以上 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电 订单已签至2026年 [3] Lyten公司背景 - Lyten成立于2015年 主要研发锂硫电池 理论上能量密度比传统三元锂电池高20%-25% 适用温度范围更广 [5] - 锂硫电池仍存在寿命短 安全性差 技术不成熟 成本高 不适应快充等问题 [3] - 公司已获得超过4 25亿美元股权融资 并与美国进出口银行签署6 5亿美元融资意向书 [5] - 锂硫电池无需依赖镍 钴 锰或石墨等关键矿物 采用欧美丰富低成本材料 供应链有优势 [5] Northvolt公司历史 - Northvolt成立于2016年 总部位于瑞典 曾被视为欧洲电池产业"希望之星" [6] - 获得大众 宝马等车企550亿美元订单 以及欧洲投资银行 高盛等超过150亿美元融资 [6] - 2018年瑞典首座工厂开工 2021年投产 随后在德国 加拿大 波兰扩张 计划2030年占欧洲市场25%份额 [6] - 2022年营业亏损10 3亿美元 收入仅1 28亿美元 2023年亏损扩大至12亿美元 [7] - 2024年宝马因电芯质量和交付问题撤销20亿欧元订单 大众停止融资 瑞典政府拒绝入股 [7] - 2025年3月正式宣布破产 [7] 收购战略意义 - Lyten通过此次收购获得Northvolt工厂 研发资源 工程技术资源和市场渠道 加速欧洲扩张 [3] - 欧洲市场对本地制造 低地缘政治风险的电池解决方案需求迫切 收购满足Lyten战略需求 [8] - Northvolt此次出售是其战略重组与破产程序推进的重要一步 此前工业子部门已被瑞典斯堪尼亚收购 [3]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Northvolt因研发滞后 生产管理混乱 供应链不稳定导致失败 [7][9] - 动力电池行业将呈现多元化趋势 全固态电池 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有突破潜力 [9] - 电池与物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融合可实现智能监控 优化性能 提高利用效率 [9] - 传统电池巨头将继续凭借规模优势占据市场 同时Lyten等新兴企业有望快速崛起 [10]
填补行业空白 专家呼吁制定完善可持续燃料标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0:12
展会与研究报告发布 - 第十七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于7月1日-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主办 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承办 [1] -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展会上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交通低碳燃料的可持续性标准:全球与本土的比较研究》 [1] 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 报告对比分析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 国际海事组织(IMO) 欧盟 美国 中国在航空 航运可持续替代燃料的政策标准与认证机制 [3] - 报告测算了中国典型燃料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旨在为中国完善航空 航运可持续替代燃料标准体系提供参考 [3] - 全球范围内 国际航空与航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能源活动碳排放总量的约3.5% [4] 中国可持续燃料标准现状 - 相较ICAO IMO与欧美国家 中国的航空 航运可持续替代燃料标准体系仍有待完善和提升 [4] - 中国已在国际上率先禁止使用粮食生产航空生物燃料 但需明确禁止使用粮食生产航运生物燃料 [5] - 中国对农林废弃物的可持续性要求有待完善 如明确不能来自高碳储量的生态系统 设置合理的秸秆还田比例与林业废弃物保留比例 [5] 标准完善建议 - 中国应提出适合国情与产业发展需要的二氧化碳 氢气与电力来源要求 制定合成燃料核算方法 [5] - 建议研究建立国家与区域月级或小时级的电力碳足迹因子 定期更新 并加强国际互认 [5] - 完善中国航空可持续燃料标准与认证机制 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航运可持续替代燃料标准 积极参与IMO与ICAO相关谈判 [4] 行业影响 - 推动制定 完善可持续燃料标准 能为中国构建科学 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提供重要参考 [5] - 将有效提升中国低碳燃料产业的国际合规性与竞争力 [5] - 为推动全球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智慧与实践经验 [5]
长安第三代UNI-V:年轻人第一款运动轿跑的颜值与性能双巅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10:12
产品定位 - 长安第三代UNI-V定位为"年轻人的第一款运动轿跑",融合超跑设计语言、蓝鲸动力与智能座舱三大核心卖点 [3] - 全系标配电动尾翼、电动掀背门、SUPER RACE 3.0赛道模式等配置,实现"入门即满配"策略 [17] - 对比竞品思域、领克03,通过0.78高宽比+蓝鲸2.0T+天域OS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17] 设计创新 - 采用0.78高宽比低趴造型,优于宝马325i的0.80比例,强化运动基因 [6] - 前脸采用鲨鱼鼻仿生造型,LED大灯融入孟菲斯几何元素,三角形日行灯与四边形转向灯构成独特视觉符号 [4] - 机械半隐藏式门把手降低风阻,溜背式车顶延伸至电动尾翼,可产生270N下压力 [6][3] - 车尾配备贯穿式流光尾灯、双边四出排气(运动版)及19英寸轮毂内橙色四活塞卡钳,凸显赛道元素 [8] 动力系统 - 2.0T版本搭载新一代蓝鲸发动机,峰值功率180kW/400N·m@1900rpm,匹配爱信8AT变速箱,百公里加速6秒级,兼容92号汽油 [10] - 1.5T版本采用500Bar超高压直喷技术,峰值功率141kW/310N·m@1500rpm,WLTC综合油耗6.42L/100km,满油续航1000公里 [10] - 智慧能量管理系统可识别路况自动调节动力输出,兼顾性能与燃油经济性 [10] 智能科技 - 天域座舱配备14.6英寸中控屏+10.25英寸液晶仪表,SUPER RACE 3.0模式可联动显示G值、转速等赛道数据 [12] - 首发天域OS系统支持壁纸/地图/车控三大桌面自定义,AI可生成节日主题界面 [14] - 18扬声器杜比音乐舱(非全系标配)配合赛道音效营造沉浸式驾驶体验 [12] 安全性能 - "方舟笼"车身采用70%高强钢,最高强度达1500MPa(抗15吨/cm²压力),"5纵5横"结构可抗30吨侧压 [16] - L2级驾驶辅助包含车道居中(LCC)、后追尾预警(RCW)、倒车横向紧急制动(RCTB)等功能 [16] - 540°高清影像整合360°全景与180°底盘透视,标配6安全气囊及车身加强件 [16]
轮胎业破茧时刻:解剖刀划开绿色智造新路径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4 09:35
7月3日-7月5日,由国家橡胶轮胎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办的2025中国轮胎剖析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届会议聚焦"做好轮胎,精益生态",直击碳 中和、新能源、智能制造的浪潮。当前,中国轮胎业正处于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对轮胎提出了新要求,整个行 业面对转型与升级关键时刻,来自轮胎行业的专家领导、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发展,探索一条共赴未来之路。 其次,在绿色转型双碳目标下,环保材料应用、多环刚性管控、滚动阻力优化等方面。最后,产业链协同问题,原材料研发与终端需求脱节,新材料筛 选成本高,都在制约企业创新效率。 新能源革命正重塑轮胎需求,传统技术体系遭遇严峻挑战。更深的焦虑来自国际市场。我国超半数轮胎出口欧盟,而欧盟绿色壁垒持续加码。"碳足迹 核算、回收材料比例、有毒化学品限制,这些标准正在重构游戏规则。"与会专家警示。当全球轮胎产业竞逐绿色低碳与智能制造高地,中国轮胎必须从"跟 跑"转向"领跑"。 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下游都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轮胎行业涉及领域多、链条长、消耗重,对减碳、脱碳需求更加迫切,尤其随着整车碳 足迹管理明确,对上游零部件的碳管理也提上了日程。 "十四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