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

搜索文档
做多情绪升温 机构称大势扩张成市场主旋律
中国证券报· 2025-07-26 05:07
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周内重返3600点 创业板指数领涨主要宽基指数 [1] - 上证指数从3500点到3600点仅用11个交易日 [1] - 券商股集体走强 大基建概念全面拉升 工程机械 民用爆破 水泥等板块涨幅居前 [1] - 海南自贸港概念表现活跃 [1]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国内"反内卷"政策催化叠加雅鲁藏布江基建计划启动 推动内需复苏主线 [1] - 工业金属为代表的大宗商品及中国股市等风险资产显著上涨 [1] - 政策与流动性环境进入相对顺风阶段 基本面压力与政策对冲力度存在摇摆博弈 [1] 中报业绩分析 - 约1500家上市公司披露2025年中报业绩预告 预喜公司占比44% 预亏公司占比42% [3] - 出海相关企业是业绩超预期的重要线索之一 [3] - 科技板块亮点集中在北美AI供应链与游戏领域 [3] - 消费电子 软件应用等行业呈现改善迹象 [3] 行业配置建议 - 三季度建议维持中高仓位 适度提高进攻权重 以轮动思路把握结构性机会 [4] - 关注低位且具改善预期的板块 TMT 高端装备 军工 创新药等技术进步驱动产业 [4] - 消费 地产链 上游资源存在交易性机会 [4] - 7月红利效应阶段性走弱 但红利与微盘风格的宏观支持仍在 [4] 结构性风险 - 市场风险偏好处于高位 资金承接力较强 [2] - 部分高景气方向资金加速汇集 推动相关板块加速上涨 趋于拥挤 [2]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为代表的基建利好引发相关个股集中涨停 [2] - 商品价格大幅普涨 整体结构性风险逐渐积累 [2]
探访中复神鹰青海生产基地 一根碳纤维里的创新密码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6:19
公司概况 - 中复神鹰位于青海西宁的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5% [2] - 公司采用自主突破的干喷湿纺技术,彰显中国在碳纤维生产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2] - 公司产品覆盖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风电、医疗器械、体育器材等全应用场景,开发31个系列定制化产品 [2][4] 技术创新 - 全球首款干喷湿纺超高模量碳纤维为航天器、卫星提供高精度部件支撑 [4] - 国产T800级碳纤维预浸料融入国产大飞机战略 [4] - 实现全球首款干喷湿纺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万吨级制备 [4] - 公司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壁垒,筑牢国产高端碳纤维自主保障体系 [4] 产业布局 - 西宁甘河工业园区打造以中复神鹰为龙头的碳纤维专业园区"园中园",重点发展新能源配套、体育器械、轨道交通等领域示范项目 [4] - 借助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及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品牌效应,布局碳纤维自行车等高附加值体育用品制造 [4] 市场前景 - 未来中国碳纤维市场增长将聚焦汽车交通、轨道交通及热塑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三大领域 [6] - "可回收"属性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市场对可回收解决方案需求日益迫切 [6] - 西宁正构建废弃碳纤维复合材料热裂解与化学回收产业生态,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6] 应用拓展 - 公司拓展低空经济复合材料、船舶耐腐蚀材料应用 [6] - 跨界医疗领域研发牙齿修复、人造骨等产品 [6] - 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持续为中国新材料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6]
3A游戏又一力作发售 国产主机游戏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5:10
游戏发售表现 - 类魂动作游戏《明末:渊虚之羽》于7月24日登陆Steam、Epic、Xbox Series X|S及PS5平台,发售不到1小时Steam在线人数突破10万 [1] - 游戏一度登顶Steam全球热销榜,并在Steam每周热销产品榜排名第三 [1] - 由505Games联合bilibili游戏共同发行,bilibili游戏是国内Steam PC版本的独代发行商 [1] 市场期待与用户反馈 - 2024年10月游戏PV国内宣发全网曝光量超1亿次,覆盖人数近1793万 [1] - 2025年1月线下试玩会中核心用户对魂系游戏设计给予高度评价 [1] - Xbox发布会预告片播放量达9.5万次,Steam愿望单量突破百万,海外玩家对战斗机制创新表示期待 [2] 市场规模与行业趋势 - 天风证券预测2025年中国3A游戏市场规模将达133亿元,2026年增至169亿元 [2] - 《明末:渊虚之羽》与《黑神话:悟空》形成"双轮驱动",加速国际发行商对中国市场的布局 [2] - 2024年至今海外资本对国产3A工作室的投资额同比显著增长 [2] 游戏内容与制作技术 - 游戏背景基于古蜀文明三星堆、金沙遗址等历史遗迹,结合《山海经》《华阳国志》等神话典故改编 [2] - 游戏内场景采用实景扫描搭建,取景自50处文旅场所和名胜古迹,包含佛窟、明代古建筑群落等 [3] - 研发使用无人机及单反相机进行高清静帧倾斜摄影光学测量,通过Nanite技术精细化还原大型场景 [3][4] 团队愿景与行业前景 - 制作团队通过外包项目积累海外3A游戏经验,2019年正式立项《明末:渊虚之羽》,目标将中国动作游戏带向世界 [3] - 制作人认为中国开发者创意丰富,背靠中国市场具备主场优势,行业处于新兴阶段充满机会 [4] - 团队希望通过创新战斗系统(如须羽资源循环)在类魂赛道中实现差异化竞争 [3][4]
东北制药:市场化转型助力老牌药企蝶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5:10
混改成效 - 公司自2018年混改加入辽宁方大集团后打破体制壁垒实现股权结构"真混"和体制机制"真改"经营质量稳健进阶价值显著提升 [1] - 混改后市场主体地位明确法人治理结构科学实现股权制衡与员工利益绑定解决市场化经营主体缺位问题 [2] - 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项目引进"三轨模式升级研发战略成立上海生物研发基地并收购鼎成肽源布局细胞治疗领域 [2] 研发创新 - 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从市场工艺等多维度筛选高潜力项目确保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 [2] - 鼎成肽源拥有TCR-TCAR-T等技术平台开发10余款肿瘤靶点细胞免疫治疗产品 [2] - 2024年上半年启动大规模硕博招聘打造生物医药人才高地为转型生物科技企业奠基 [3] 管理优化 - 混改后建立员工建议直达机制2024年采纳900多条合理化建议实施30多项小改小革提升效率 [3] - 近三年累计发放采购降本销售增量等创新奖励2700万元激活员工积极性 [3] - 导入方大集团精细化管理理念建立全流程风控机制重大合同实行极限排查 [4] 员工福利 - 实施涵盖医疗教育养老等九项福利政策混改至今累计发放福利及现金红包超12亿元 [4][5] 质量管控 - 民生药品如2元/板退烧药1.6元/瓶维C坚持低价优质策略获得消费者信赖 [5] - 以"零缺陷项"通过美国FDA飞行检查获国际高端市场认可 [5] - 混改后强化全流程质量管控引入信息技术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 [6]
一根碳纤维里的创新密码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5:10
公司技术优势 - 采用自主干喷湿纺技术实现高性能碳纤维生产 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5% [1] - 全球首款干喷湿纺超高模量碳纤维应用于航天器、卫星等高精度部件 推动国产T800级碳纤维预浸料融入国产大飞机战略 [3] - 实现全球首款干喷湿纺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万吨级制备 技术突破支撑国家战略与高端应用 [3] 产能与产品布局 - 青海西宁生产基地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 覆盖风电、碳碳复材、体育休闲等31个系列定制化产品 [1][2] - 产品应用场景多元 涵盖航空航天关键部件、汽车轮毂轻量化、风电叶片、储氢容器、医疗器械及高端体育器材 [2] - 西宁甘河工业园区打造碳纤维专业"园中园" 重点发展新能源配套、体育器械、轨道交通示范项目 布局碳纤维自行车等高附加值体育用品 [3] 市场战略与创新方向 - 锚定汽车、风电等新赛道 以绿色可回收解决方案破解行业痛点 [1] - 未来增长聚焦汽车交通、轨道交通及热塑性树脂碳纤维复合材料三大领域 可回收属性成为核心驱动要素 [4] - 拓展低空经济复合材料、船舶耐腐蚀材料、医疗领域(牙齿修复、人造骨)应用 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4] 产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 西宁构建废弃碳纤维复合材料热裂解与化学回收产业生态 推动"制造-应用-再生"闭环 [4] - 可回收碳纤维技术被视为行业增长引擎 显著降低资源依赖并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4] - 中国建材集团强化技术协同与资源整合 支持突破关键技术壁垒 筑牢国产高端碳纤维自主保障体系 [3]
车企打响下沉市场“巷战”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5:10
传统4S店模式面临挑战 - 2024年经销商百强集团新建网络741家同时关闭529家显示行业洗牌加速 [1] - 宝马、保时捷等豪华品牌出现多地闭店现象包括成都运通宝马及鄂尔多斯、义乌等地保时捷门店 [1] - 保时捷计划2026年前将中国经销商规模缩减三分之一至100家左右 [2] 轻量化下沉战略崛起 - 一汽-大众签约75家新经销商覆盖68个市县目标年底突破千家网点采用"厂店分离、车间共享"模式将建店周期压缩至36天 [2] - 林肯汽车将单店面积压缩80%至800平方米团队精简至10人投资门槛从千万级降至150万元配合"星火燎原"计划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2] - 行业渠道生态从单一4S店模式转向"直营+代理"双轨并行如小鹏汽车淘汰130家直营店新增160家经销商小米汽车直营店14个月扩张至298家 [3] 技术驱动渠道变革 - 理想汽车运用热力图和数据模型在县级市场布局多功能网点小鹏汽车通过商圈客流可视化锁定高转化区域 [3] - 数字工具重构选址决策链条店铺布局从经验直觉转向数据驱动 [3] 下沉市场机遇与挑战 - 2030年中国农村汽车保有量预计超7000万辆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千人保有量或达160辆 [4] - 下沉市场10万-15万元高性价比车型为主流但需构建超300个网点且行业利润率已跌破4% [4] - 新能源车企月销3万辆为盈亏平衡线年销200万辆才能确保长期生存县域市场物流成本高企 [4] 行业转型方向 - 淘汰赛进入关键期需围绕新能源、二手车和数字化转型重构产业链价值 [6] - 构建新型厂商关系适应市场格局变化成为行业共识 [6]
多只可转债将被赎回“幸福的烦恼”交织上演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5:10
可转债市场动态 - 泉峰转债7月24日为最后交易日 赎回价格为101.3110元/张 当日收盘价116.95元 未及时转股将损失超13% [1] - 精锻转债 恒辉转债 伟隆转债 北陆转债分别于7月25日 7月28日 7月28日 7月30日迎来最后交易日 未及时操作或损失32.67% 32.31% 22.97% 19.97% [2] - 可转债新规新增最后交易日"Z"标识 停止交易后仍有3个交易日转股时间 [2] 市场规模变化 - 截至7月24日可转债市场总存量6590.85亿元 较年初下降745.37亿元 [3] - 业内人士预计下半年市场规模或缩减至6000亿元以下 [1][3] - 2025年存量转债剩余期限中位数降至3年 预计2026年底到期退市转债超100只 [3] 市场表现与展望 - 7月24日中证转债指数上涨0.79%报463.04 7月累计上涨4.37% [3] - 可转债市场有望在正股拉动及增量资金入场下继续震荡走高 [1][4] - 权益市场增量资金流入 赚钱效应提升的正反馈机制正在形成 [4] 投资机会 - 质地较好的存量转债及新发行中的中大市值转债值得关注 [2] - 临期转债增多促转股意愿提升 下修博弈机会或逐渐增多 [3] - 提议下修后5日涨幅较高 建议结合剩余期限 促转股意愿筛选潜在下修标的 [3]
“退潮”的保险经代:销售套利空间消失 差异化壁垒待造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5:10
经代市场现状 - 经代渠道面临"报行合一"政策冲击,佣金降幅普遍超过50%,机构盈利困难,人才流失严重,部分小型经代公司退出市场 [2][3] - 行业头部效应明显,明亚、大童、英大等头部经代公司及科技公司旗下经代平台进一步壮大,区域性小经代公司因佣金骤降和合规成本上升被迫退出 [3][4] - 经代市场主体数量减少,行业从粗放式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资本驱动模式失效 [4] 盈利模式挑战 - 经代公司传统依赖费差收益的模式被击穿,"报行合一"压缩销售套利空间,新单和续期手续费降幅达50% [4][6] - 部分经代机构未能帮助险企降低营销成本,反而推高中小寿险公司业务成本,与"产销分离"初衷背离 [5] - 人身险产品转型加剧经代渠道同质化和脆弱性,分红险等产品因收益不确定性和高理解门槛导致销售难度加大 [6][7] 行业转型方向 - 经代渠道从比拼产品性价比转向提供附加价值,注重专业服务能力整合,如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 [8][9] - 行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牌照价值暴跌,经营模式从单纯卖产品转向综合解决方案 [8] - 未来经代渠道将经历"规模萎缩—价值回归—精英化"三阶段洗牌,形成差异化壁垒的精品经代将胜出 [9] 政策与监管影响 - "报行合一"政策全面落地后,经代渠道首年佣金下降,机构裁员、降薪现象普遍,行业进入"冰河期" [2][3] - 建议对中介公司实施分级分类监管,保留中小型中介政策空间以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9]
首批科创债ETF强势吸金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5:10
科创债ETF规模增长 - 首批10只科创债ETF上市5个交易日后总规模达1007.30亿元,较上市初期增长超200% [1] - 科创债ETF规模占全市场债券ETF规模近20% [1] - 5只产品规模超百亿元,其中科创债ETF华夏规模最大达153.09亿元 [1] 资金流动情况 - 上市首日(7月17日)10只ETF规模骤增超470亿元,科创债ETF华夏单日净流入超110亿元 [1] - 7月18日规模再增近200亿元,7月21-23日连续收跌且资金净流入明显下降 [1] 发行与认购情况 - 合计募资规模达289.9亿元,多只产品触及30亿元上限并启动比例配售 [2] - 8只ETF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比例超90%,科创债ETF南方机构持有比例高达99.61% [2][3] - 前十大持有人均为机构,兴业银行作为第一大持有人占比近30% [3] 产品特点与市场意义 - 采用"T+0"机制、实物申赎模式和做市商报价制度 [2] - 填补"科技金融"债券基金领域空白,挂钩三大科创债指数 [2] - 为投资者提供布局高评级信用债、参与科创浪潮的新工具 [3] 债券ETF市场整体表现 - 全市场债券类ETF规模突破5000亿元,两批新产品占比达46.2% [3] - 较去年末规模增长超3300亿元 [3] - 39只债券ETF中约半数规模超100亿元,短融ETF和政金债券ETF规模超520亿元 [4]
流动性主导跷跷板行情
中国证券报· 2025-07-25 05:10
股债市场表现 - 上证指数7月24日收盘站上3600点,自4月上旬年内低点反弹逾16% [1] - 30年期国债主力合约下跌0.92%至118.250元,10年期国债主力合约下跌0.29%至108.220元,5年期国债主力合约跌0.21%至105.585元,2年期国债主力合约跌0.07%至102.304元 [1] - 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纷纷上行 [1] 债券基金动态 - 本周前三个交易日3182只中长期纯债基金中2905只下跌,375只跌逾30个基点,跌幅最高超过1% [2] - 912只短期纯债基金中769只下跌,88只跌逾10个基点 [2] - 本周已有10余只债基因大额赎回提高净值精度,7月24日单日5只基金集中出现此情况 [2] - 兴银中债优选投资级信用债指数基金C类份额、泰信汇盈债券型基金、金鹰添福纯债债券型基金C类份额等均公告发生大额赎回 [3] 资金流动与配置 - 本周前三个交易日债券型ETF合计吸引资金净流入75.46亿元,博时上证30年期国债ETF净流入30亿元,鹏扬中债-30年期国债ETF净流入17.84亿元 [6] - 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天弘深证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等中短期国债ETF出现净流出 [6] - 去年9月至10月股市大涨期间,债基、保险、理财等流出到权益市场的规模约8600亿元,当前流出压力相对有限 [4]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 本轮股强债弱格局主要由流动性变化驱动,不同于传统增长预期驱动的"股债跷跷板"效应 [1] - 股市上涨由银行股与小微盘品种驱动,小盘风格跑赢大盘,反映流动性主导而非增长预期 [6] - 经济复苏早期阶段可能出现股债双繁荣,债市短期情绪宣泄带来潜在博弈机会 [2] - 股市上涨更多是估值回升驱动,需低利率环境配合,可能形成"股债双强"格局 [7] 机构观点 - 国联基金认为债市调整源于商品上涨、权益周期板块大涨引发物价担忧,海外扰动预期改善及短期资金面收紧 [2] - 国盛证券指出理财产品未现大规模破净,债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赎回压力相对有限 [4] - 中金大类资产研究团队提出本轮"股债跷跷板"更接近"股牛债平",流动性是核心矛盾 [6]